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作文篇一
陳伊玲從小就喜歡唱歌,從部隊文工團轉業回上海后,她成了一名工廠行政人員。幾年的部隊生活,培養了她積極向上、熱心助人的品格。不管在工廠,還是里弄,人們都說,有事找陳伊玲準沒錯。但是,事情再多,陳伊玲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這一天,機會終于來了。
主持考試的是音樂學院的蘇林教授,陳伊玲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他的名字,要是能成為他的學生,在專業上可以說是前途無量。
終于輪到陳伊玲了,她選的第一支歌曲是冼星海那支有名的《二月里來》,余音未盡,幾位專家互相交換了一下眼光,那神情里,透著明顯的肯定。按照規定,她還要唱一支外國歌曲。陳伊玲唱的是意大利著名歌劇《蝴蝶夫人》中的詠嘆調《有一個良辰佳日》,演唱完畢,連一向嚴格的蘇教授也不住地點頭,冷峻的臉上露出一絲微笑。
以優異的成績進人復試的陳伊玲,可以說是向音樂殿堂邁進了一條腿,不過,她仍然不敢大意,比初賽準備得更加充分,生怕會發生什么意外。沒想到,意外真的來了。離復試還有兩三天,一場臺風襲擊了這座城市,陳伊玲居住的里弄里一條電線短路引發火災,許多鄰居成了無家可歸的災民。
陳伊玲似乎忘記了復試的事情,一頭扎在安置災民的工作中,整整兩個晚上沒合眼,直到復試的那天早晨,才猛然記起復試的事,她暗暗說了聲“糟糕”,不過,還是去參加了復試。
還是初試時的那兩首歌,還是那個陳伊玲,可是,前后只相隔一個星期,陳伊玲在考場上的表現卻判若兩人。嗓子嘶啞,滿臉倦容,毫無生氣和表現力。看得出,蘇教授等專家大失所望,甚至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
陳伊玲想解釋點什么,可是還是頓住了,她只是抱歉地對大家笑了笑,然后坦然地一轉身,走了。她相信自己,也相信蘇教授。
第二天一早,陳伊玲正忙著安置災民,突然,弟弟老遠地對她喊,音樂學院的蘇教授來過了……
高中作文篇二
席慕容說:記憶是無花的薔薇、永遠不會敗落。來年又來年、卻未曾等到一個破啼的夏至、那場青春不會散場、我們在旅途中相遇、夏初秋末、過了很久、些許記憶已沉淀、任風吹、任雨淋、我只希望你記得、記得回首時給那記憶添一個微笑、讓它有個完美落幕、
那些腳印我希望是真實的、深的淺的、不握緊什么不放、不隨意舍棄、弄丟的最初、怎么撿回來、看自己拉長的身影、在燈光下一點一點隨光年縮略、身邊匆匆流過的人群、已經找不到那些熟悉的身影、仍在的你們依舊往昔、
聽著那首歌、熟悉到陌生、是我淡漠還是你迷惘、我知道用心澆灌一朵花、它總會盛開、安靜著、開始是另一種結束、結束是另一個開始、經歷是用來回憶的、人是用來思念的、時間是用來學會釋然的、沒有結局、結局就是另一個開始、
這一季、風中彌漫離別的味道、從沒有過離別感那么近、總以為時間好久好長、不會把彼此距離拉長、轉眼、又六月、這一季注定感傷、心里蠻惆悵的、過了這一季、我們也只剩一年了、不知道屬于我們的下一個夏季會是什么樣子、是否也那樣讓人不舍、也許到那時你彼岸、我卻在此岸、那我們又該如何的如何、
感覺這一路、好長也好短、時間飛逝回憶堆積、人來人往、一路紛紛的風景、人生像月臺、一站又一站、接待著誰停站又離開、偶爾相伴、看同一片蔚藍色的天、可終究不會有同一個方向的向往、
有些人是過客、匆匆、只留下背影、有人些停留相聚、可也只能看命運賦予的注定、不想被時間拉扯的我們會在某月某日、轉瞬為路人、一路的遇到、發生、有些人有些事早已在回憶的影像中褪色、也許再過久一些已經記不得、
時間就是那么讓人無奈、茫然四顧、仿佛一場趕不上的趕不是的熱鬧、總是、燈光闌珊、人群散盡、而我也已經忘了、所有的歌和所有的舞步、
不想被時間遺漏那已流逝青春絢爛章節、不想遺忘流年那說過的天真、朋友、相遇相知、不想在時間的流淌中慢慢消逝那份最初、但愿共度的年華讓回憶很瀟灑、——致朋友
高中作文篇三
世間萬物,周而復始,嘗盡世間悲情苦楚,品味人生哀愁之見。心中有一份高遠,預見遠方,那萬花始盛開,那山川縱相間,在最暢快的時光中品出遲來的韻味。
上帝賜予的那杯水,在手中,在心中,在最渴望尋求的地方。
那杯水讓我品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豁達。
他把塵世的憂傷化作優美的詩句,把個人的感傷上升到人類的關懷,愿每個人都有一個燦爛的前程,卻只身一人橫臥在冰冷的鐵軌之下,那一刻,血染大地,那一刻,她徹底的把自己拒絕在心中夢想的天堂之外,海子,讓我讀懂了生活,讓我看到了生命的含義。那杯水,盛放的是豁達。品出的卻是另一種重生,那杯水讓我品出“海到天邊天作岸,山臨絕頂我為峰”的凜然。
他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帝國主義的壓榨下頑強抵抗,他無懼無畏,他帶領眾人禁煙,他用行動讓中國人覺醒,亞洲,中國,他為了國家的強盛,與帝國主義抗爭到底,林則徐,讓我看到了自己肩頭的`責任與使命,然給我明白了祖國未來的光明之由。那杯水盛放著大義凜然,那杯水盛放著一個民族的興衰,端起它,存于心中,細細品味,讓我明白夢想穿行在古今中外,讓行動開創明白更美好的未來,學會品味,讓凜然正氣永存于心。
那杯水讓我品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
他寧愿生活在“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的林間,他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他喜歡“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的田園生活。他擯棄功名利祿,歸隱田園,陶淵明,讓我看到了對生活的那種坦然與淡泊。遠離官場,做最暢快的自己。那杯水盛放著淡泊,那杯水讓我品味出,生之為人所應具備的修養與品德,淡泊,淡出世人的庸俗,只做自己。
品味生活,讓豁達永存,讓凜然永在,讓淡泊永生。
高中作文篇四
朋友有一天告訴我:“好奇心害死人!”
好奇心,的確“害死”了不少人呢!
好奇心為什么會害死人?且讓我來舉例說明。
縱觀人類科學史,幾乎每一次飛躍都伴隨著殺戮。有的是殘害天真而好奇的科學家,不讓他們吐露人人都可以好奇地窺探上帝的秘密這個真理。有的將真理的幼苗掐斷,熄滅人內心渴求的火焰。
所以布魯諾被燒死,女數學家索菲婭被當做女巫,愛因斯坦被視為瘋子。
而好奇地探索本身就危險重重。居里夫人由于對放射性物質的研究而身患絕癥,哥白尼晚年因觀測太陽而失去視力。
好奇心可真是“害人不淺”!
然而布魯諾昂起頭,索菲婭說“我選擇數學”,居里夫人高貴地合上雙目,哥白尼撫摩著作封面淚水溢出雙眼,科學巨人愛因斯坦眼眸清澈,決不退縮。
如果可以齊聲回答,他們必然會說:“探索生命自然的奇跡,我只是有些好奇!”如此驕傲自豪!
帕斯卡爾說:“人是會思考的蘆葦。”的確,會思考是人類高貴之處,而好奇心正是思考的原動力。“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又到哪里去?”每每思考這些問題,我仿佛置身于無限的旋渦之中,感到不可知而答案又似乎無處不在。這些問題困擾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但毫無疑問的是,人類正是由此發展,由此升華。
“好奇心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朋友又道,指著堆著的課本試卷嘆氣。我凝視池塘邊嬉鬧的孩童,不禁有些惆悵。
越是成長,人似乎對這個社會越來越熟悉,我們習慣了天是藍的,月亮會圓會缺,電視一個黑匣子卻會唱會跳,母親的白發會越來越多,而網絡更告訴我們,你想知道的,我們都有。
《蘇菲的世界》中艾伯特對蘇菲說:“當人們安于沉睡在兔毛中時,哲學家總是攀在兔毛頂端,向下大喊:‘你們快看!’而人們只是一笑:‘這群搗蛋鬼!’”
“那你呢?朋友,你會怎么做?”
朋友從書本間抬起頭,清亮的眸子閃動著光芒,她嗔怨我道:“真是個麻煩的問題,不
過如果不幸‘遇害’,也許是另一種幸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