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春教學設計教案兩課時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在掌握相應的生字生詞的基礎上,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詩歌整體含義。過程與方法:
朗讀詩歌,讀出詩歌的感情
感受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歌中的愛國主義及詩人憂國憂民悲己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感受詩歌的愛國主義情懷。教學難點:讀出詩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教學方法:朗誦品讀、合作探究。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他是誰?他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他的詩多沉郁頓挫,后人尊稱他為“詩圣”,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的現實,故被譽為“詩史”。他是誰?他是——杜甫。(出示幻燈片)要求記錄有關杜甫的資料。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杜甫的《春望》,看一看這位現實主義詩人又給我們講述了什么樣的現實。出示課題,板書課題。今天我要教給同學們幾種學習詩歌的方法。(出示幻燈片)? 方法指導一:
1、多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我們讀之前,我們先來掃除障礙,解決字音。(以開火車的形式解決字音)
2、下面請同學們劃分詩的節奏,后正確誦讀:①注意停頓和重音,讀出詩的節奏;②讀中想象詩的意境,③讀中想象詩人的思想感情。過渡:下面我們在讀準字音節奏的基礎上理解詩意,? 方法指導二:
1、讀原句,看注解,查資料,交流質疑,理解詩意。
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
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這一解的主體是人,因此它用了觸景生情的手法;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
頸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乎不勝簪。“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寫此詩時詩人僅45歲,就已經是位白發蒼蒼的老人了,為何?僅僅因為思念親人嗎?不,憂國憂民的情懷,是杜甫至死不渝的情懷。播放視頻:了解背景
那么接下來,同學們回顧全詩,帶著杜甫對國家的熱愛與擔憂之情有感情重讀此詩。
我們對全詩的詩意有了深入的了解,下面我們
方法三、帶問題,合作探討,思考以下問題。盡量用詩中的詞回答下列問題
1.詩人“春望”“望”的是什么?
望京城長安破敗之景。望能收到家人來信報平安。望能順利到達靈武,酬報國之志。望官軍早日收復京城,中興國運。2.本詩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作分析。(1)反襯手法,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擬人對偶(3)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夸張
杜甫親身經受了八年安史戰亂之苦,因而社會的**、中下層人的苦難、對國事的憂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織熔鑄在他的名篇巨作中。整首詩詩人關心國家命運,憂國傷時,表達了思親悲己的感情。為了檢驗同學們這節課的學習效果,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杜甫的詩歌,方法四:比較閱讀——加深理解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 甫(唐)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此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當年正月史朝義自縊,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沖口唱出這首七律。詩的前半部分寫初聞喜訊的驚喜;后半部分寫詩人手舞足蹈做返鄉的準備,凸顯了急于返回故鄉的歡快之情。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滲透著“喜”字,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限喜悅興奮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余各句,都是抒發詩人忽聞勝利消息之后的驚喜之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瀉。后六句都是對偶,但卻明白自然像說話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v1、本詩寫了作者聽到勝利的消息后怎樣的心情? v答:驚喜萬分,歸心似箭。
v2、兩詩,雖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達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樣的。是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v答:憂國憂民,眷念親人 最后我們再來讀一讀杜甫的詩歌。作業布置
春教學設計教案兩課時篇二
知識與能力:
1、訓練學生的誦讀能力。訓練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詞中描繪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景中顯志的特點。
2、喚醒學生對蓬勃秋景的個性化審美體驗,對詩歌中的湘江秋景展開個性化品讀活動。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以美讀美、以情品詩,并結合詩歌潛藏的背景寓意,知人論世,在群體審美活動中共賞詩歌愿意,實現與詩歌情感的高度融合共振。
2、在鑒賞的同時進行理解性的誦讀,體會富有表現力的詞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革命前輩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激發學生奮發向上,樹立遠大理想。
2、激活學生對本首詩歌的個性化心靈解讀意識,建構詩歌豐富多元的意義。 【教學重點】
1、把握本詞中所描述的景物特點及作者所抒發的情感。
2、建構從個性到共性再到個性的品讀,引導學生以美讀美,以情品詩,與詩歌詩人展開深入深刻的心靈對話。 【教學難點】
作者眼前景、胸中情的關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教學方法】
1、語言品讀法:誦讀——美讀——成誦。
2、點撥法:抓關鍵詞句理清思路,整體把握形象;抓住詞中精當、形象、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和描繪的意象,突破重點。了解抒情方式,體會情感特征。【課前準備】
1、學生回憶初中所學《沁園春·雪》,熟背。
2、借助助讀材料,了解相關文體知識和“意象、意境”的概念。 【師生活動設計】
1、教師范讀,并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2、教師引導學生自由討論。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導入設計(1)我國是詩的國度,從《詩經》到《離騷》到唐詩、宋詞、元曲到現代詩、當代詩,詩的隊伍龐大而瑰麗。詩能給人美好的情感體驗。古典詩詞發展到了近現代,出現了舊體新詩這一形式,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無產階級詩詞大大開拓了古典詩詞的意境,題材。他不僅是全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詩人。他在各期的詩詞或抒情或詠物或懷古,描寫了世間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形勢和中國人民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歷程。著名詩人臧克家說:“毛澤東詩詞是偉大的篇章。”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沁園春?長沙》。(板書課題)
導入設計(2)古代有才學之士、有抱負之士,一旦登高望遠,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碣石山,詩興大發,寫下《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幾句表現出詩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懷。陳子昂在幽州臺上吟誦“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感嘆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發了他懷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澤東重游橘子洲時又會抒發什么樣的情懷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長沙》。(板書課題)
二、題解
幻燈片顯示,填空,檢查課前預習效果。
三、整體感知、指導朗讀:
1、詞最初是用來配樂演唱的,所以學習詩詞離不開朗讀。聽教師范讀,初步領會詞的內容和意境。聽完范讀后,請學生用一個詞談談自己對詞作內容的整體感受(豪邁等)。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詞。
3、教師作誦讀提示:“看”、“憶”都是領字,讀時兩字后要稍作停頓,以突出它們的作用。“看”字所領七句要讀得抑揚頓挫,充滿興奮喜悅之情;“憶”字所領七句要讀得激昂慷慨,充滿自信,語速稍快。
4、學生齊讀,老師指正不足之處。
5、提問:以詞人的活動(動作)為主體,找出表現全詞線索的動詞。 上闋:立、看、悵、問(眼前景)下闋:攜、憶、記(憶往事)
6、概括全詞,展開想象,看看這首詞描述了哪四幅圖畫?(請用四字短語概括)獨立寒秋圖、湘江秋景圖、崢嶸歲月圖、中流擊水圖
四、賞析上闋:
(一)鑒賞獨立寒秋圖。“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1、請一生朗讀上闋,其余學生思考:前三句有何作用(點明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正確的語序應該是怎樣的?(應為:寒秋,獨立橘子洲頭,湘江北去。這是為了適應詩詞格律的要求)
解析:起句“獨立”二字破空而來,以“寒秋”、“橘子洲”點明時間、地點、獨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無限的涵詠之味和沉郁豪邁之氣。這一句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環境等因素。
2、討論:“獨立”能否改為“站立”或“直立”?
明確:不能。獨立不僅表明是一個人,而且顯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氣概。聯系當時背景,詩人遭軍閥通緝,身處險境卻能獨立寒秋,何等的坦蕩從容!
聯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獨釣寒江雪”。這是他政治革新失敗以后,被貶到永州后寫的,表露了他決不妥協的決心。一個“獨釣寒江”,一個“獨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與革命偉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二)具體研習“湘江秋景圖”
1、一個“看”字,領起了哪些內容?
明確:共7句。在古詩中,這叫一字起領,俗稱領字,是詞學中的專用名詞。讀詩詞要注意找出這種領字。(請同學讀一下。注意“看”是領字,要稍頓,以下幾句要讀的抑揚頓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讀出感嘆之情。)
請大家找一下,“看”字統領了哪些意象?(借助資料解析“意象”)(山、林、江、舸、鷹、魚)在這幾句中,哪些字用得好?為什么好? 明確:遍、染、透、爭、擊、翔
①萬山紅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紅色的楓林,像火一樣。遍:寫出紅之廣。這一句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什么?(讓人聯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為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大有燎原之勢)。
②層林盡染:樹經霜后變紅的程度和紅遍現象。聯系: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染:用了擬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來描繪秋林,王實甫在《西廂記》中即有“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名句。一個“染”字就把一帶楓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樣的壯美景色描繪出來。
③漫江碧透,百舸爭流:滿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見底,江面上往來的船只爭先恐后,你追我趕。描寫了一個十分熱鬧的場面。漫:寫出江水滿溢之狀。透:突出江水清澈見底。爭:寫出群舟爭相行駛,盎然奮進之動態,充滿活力,展現出江面上千帆競發、爭先恐后的熱鬧場面。
④鷹擊長空:擊,能否改為“飛”字?
明確:不能。擊:把雄鷹展翅奮飛、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種矯健的勇猛的雄姿繪顯出來,“飛”太一般了。
⑤魚翔淺底:“翔”是不是改為“游”更準確一些,魚怎能像鳥一樣飛翔呢? 明確:“淺底”并非真的水淺,而是清澈見底,顯得水淺。藍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魚好像在天空中游動,好像飛翔一樣。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魚在水中暢游時的那種輕松自如的神態。
⑥萬類霜天競自由:競:競爭、競相。竟:出人意料。(板書:競、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擴展到世界萬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間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爭中獲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特別是被壓迫的人民,不是更應該爭自由嗎?照此理解,可以認為這句話實際上是對被壓迫人民的一種號召和呼喚。
(2)這副絢爛的秋景圖,詞人是怎樣變換視角來描繪的呢?
明確:有遠有近,有仰有俯,有動有靜,有顏色的對比(紅,碧),有動作的對比(擊、翔)
小結:景物描寫的技巧:
2、比較鑒賞: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是什么樣子的?(出示幻燈片)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 《登高》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總是悲涼的、傷感的,那么毛澤東筆下的秋景為何如此絢麗多彩,生機勃勃?
(學生同桌交流,教師出示幻燈片進行總結)①這首詞作于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廣東、湖南等地農民運動日益高漲。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農民運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毛澤東去廣州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面對革命的大好形勢,作者憶起往昔的與戰友們在這里的戰斗歲月,不僅心潮起伏,浮想聯翩。作者把這種心情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寫下這首詞。情景交融。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②這與一個人的氣度、胸懷、性格、身份也有關。毛澤東與眾不同。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懷,崇高的風范,有奮發向上、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纖弱文人,所以他的詩詞氣勢磅礴,充滿豪情,筆下的秋景也絢麗多姿,充滿生機。
(三)品讀上片最后一句: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1、面對著絢麗多姿、充滿生機的湘江秋景,詞人為什么會感到“悵”呢?(聯系時代背景)
明確:詞人面對著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和廣闊的宇宙,面對著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競自由的萬物,他想到了被壓迫、被剝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國的命運和革命的未來,于是感到了“悵”。這里的“悵”不是失意,是悵惘。于是他就開始了“問”。
2、“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含義是什么?表達了詞人怎么樣的感情?
明確:詞人由大自然的萬物引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主沉浮”在這里是主宰國家命運、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實質是詞人進入深沉的歷史思索,提出革命領導權的問題。(板書:問:誰主沉浮)抒寫出詞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和豪情壯志。
寫壯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景中寓情,情中顯志)
(四)小結:上片寫景,借景抒情,提出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體現出詩人的博大胸懷。
五、賞析下闋:
(一)具體研習“崢嶸歲月圖”。
1、“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歲月稠”在全文結構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一般分上下兩片的詞,其下片首句又稱過片,在詞中其承接過渡的作用。詞的上下片下發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寫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詞時非常注重過片。本詞上片寫獨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同學攜手來游的情景,于是過渡到對往昔生活及“同學少年”中,在此過渡非常得自然,銜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崢嶸歲月”指的是什么?簡析“稠”。 明確:①“崢嶸歲月”是對往日不平凡的斗爭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澤東在長沙生活、學習、從事革命工作期間(1911—1925),國內外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知識鏈接】
一、文體
1、古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詩題材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即律詩和絕句,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從上到下,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2、現代詩是用現代的文筆寫出來的一種詩詞。 現代詩也叫“白話詩”,與古典詩歌相對而言,一般不拘格式和韻律。
3、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詞大致可分為三類:①小令(58字以內);②中調(59字~90字);③長調(91字以上)。宋人將詞分為令、引、近、慢四種。簡單地說,令即小令,引和近約等于中調,慢詞就是所謂的長調。
詞題:前人作詞時加于詞前的題目。盛唐至晚唐時的詞,詞調與詞題基本上是合一的。到了北宋,詞的內容逐漸與詞調脫離,光有詞調不足以表明該詞的內容,這才另加詞題。如蘇東坡的《更漏子》(詞調名),外加《送孫巨源》,以說明該詞為何而作,后者就是詞題。
詞牌:詞牌,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這些格式稱為詞譜)。人們不好把它們稱為 大、氣勢恢弘、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為能事。
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東仙”“壽星明”“洞庭春色”等。詞調當以北宋京都之沁園為名。以蘇軾詞《沁園春·孤館燈青》為正體,雙調一百十四字,代表作有毛澤東《沁園春·雪》等。
二、詩詞意象
1、“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詩歌創作過程是一個觀察、感受、醞釀、表達的過程,是對生活的再現過程。作者對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將之寄托給一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能根據這個藝術天地在內心進行二次創作,在還原詩人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2、意象意境
意象與意境是詩歌鑒賞中的兩個重要概念,意象是具體事物的,意境是具體的事物組成的整體環境和感情的結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意象構成意境主要有兩種情況:其一,由一個意象構成一個意境。一般詠物詩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個意象構成一幅生活圖景,形成一個整體意境。當然并非所有的意象組合都能構成意境。如白樸的《秋思》:“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鷗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綠葉黃花。”共并列了十二個意象,雖也鮮明生動地呈現出絢麗的秋色圖,但并無飽滿深摯的情感,缺乏“情與景”“情與理趣”的自然融合,就無法構成“誘發”人想象的“審美空間”,缺乏意境,當然就難以感人了。
三、作者
毛澤東,字潤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四、背景
這首詞寫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戰爭開始的前一年。當時中國階級斗爭異常激烈。震驚中外的“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已經爆發,農民運動也勢如破竹,迅猛異常,在全國十幾個省蔓延開來。毛澤東同志當時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村運動,先后在韶山等地建了二十多個農民協會,成立雪恥會,并創立了湖南農村 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著力寫出了楓林的火紅,開朗的意境。把秋景寫得極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優美的寫景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澤東的“萬山紅遍”則暗喻革命形勢蓬勃發展。
作業
1.下面加點詞的解釋都正確的一項是()
a.揮斥(力量)方遒 悵(失意)寥廓
漫(滿)江 ....b.浪遏(阻止)飛舟 主(主宰)沉浮
鷹擊(搏擊)長空 ...c.百侶(同伴)激揚(激濁揚清)萬戶侯(地位很高的人)......d.擊水(擊打水)崢嶸(不平凡)歲月稠(多).....2.下列語句橫線處應填入的一組詞語,恰當的一項是()(1)有志革命的人絕不能,寸功不展。
(2)國慶節期間,許多老將軍相聚北京,共同回顧創業初期的那段
。(3)毛澤東主席一生,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代表人物。
a.蹉跎歲月
光風霽月
崢嶸歲月 b.蹉跎歲月
崢嶸歲月
光風霽月 c.崢嶸歲月
蹉跎歲月
光風霽月 d.光風霽月
崢嶸歲月
蹉跎歲月 3.下列句子中,有語病的一項是()
a.本文一開篇,作者便把自己置身于秋水長天的廣闊背景中,把讀者帶進一個高遠的深秋境界中。b.毛澤東創作的詩詞,大多有他自己的書法手跡留世,這就便于把他的詩詞和書法結合在一起來欣賞。
c.讀毛澤東的詩詞,詩人的豪情和政治家的浪漫,無時無刻不顯現在我們的腦海中。d.《沁園春·長沙》的上闋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4.對下列詩句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層林盡染:用擬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層層的楓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樣。b.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使用了借代,用“江山”代“國家”。
c.糞土當年萬戶侯: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大軍閥、大官僚比喻為萬戶侯。d.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設問,下闕回答了上闕的問題 5.下列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在形式上以行為單位,分行的主要依據是節奏,而不是內容。
b.《沁園春 長沙》,“沁園春”是詞牌名,它從形式上規定了詞的字數、平仄等,與內容無關;“長沙”是標題,揭示了有關內容。
c.詞是我國古代一種可以配樂歌唱、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又名長短句、詩余、曲子詞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數把詞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但無論多少字,都分為上下兩闋。
6.下列對《沁園春·長沙》這首詞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用“獨立”起筆,一方面是實寫,另一方面也同下闋的“百侶”相呼應,以便觸景生情,從容地展開下闋的回憶。另外也奠定了這首詞廣闊、深沉的基調。
b.作者在長沙(2)對這首詞的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雁群漸飛漸遠,消失在南方天際,可是詞人還長久凝望,這寄托了詩人對過去南方生活及革命斗爭的回憶及眷戀。
b.“不到長城非好漢”,語言通俗,表達了鋼鐵的誓言和雄心,表現出藐視一切困難和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
c.“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所描繪的景物與“天高云淡”構成一幅完美的圖畫,色彩鮮明,境界壯闊,表現出勝利在望的歡躍情懷。
d.“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這兩句詞抒情委婉含蓄,表現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宏偉氣魄。
春教學設計教案兩課時篇三
《春》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把握作者感情脈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理解文中準確生動的詞語和句子,體會作者多種表現手法的妙用。 3.嘗試表達,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情感,學習多種表現手法的運用。教學方法
三步閱讀,合作探究。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昨天的一場秋雨,讓人平添幾絲寒意。俗語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看來,冬天已加快了它的腳步向我們走來。可是,今天,我卻要像英國詩人雪萊一樣宣布: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讓我們在這個初冬的季節,一起走進朱自清先生帶給我們的春天里。(多媒體展示課題)
二、走近作者 (多媒體展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郁、語言洗煉、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朱自清以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征創造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蹤跡》、《背影》、《春》、《歐游雜記》、《你我》、《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國文教學》、《詩言志辨》、《新詩雜話》、《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
三、字詞積累
潤()酵()窠()宛轉()()漲()巢()應和()()醞釀()()
四、初讀文章
1.聽多媒體錄音片段,揣摩節奏、語氣、停頓、重讀。 2.學生自行大聲朗讀。
3.聽讀,梳理結構。(指名同學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總結每段所描繪景物)
(明確:文章從盼春寫起,繼而繪春——重點描繪了春醒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最后贊春,歌頌春天。)
五、思讀文章
(一)分小組解決問題(分五個小組,選取對應段落閱讀并討論,解決2—6題):(多媒體展示題目)1.春醒圖:本段抓住了哪些具體事物表現“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這些事物有什么特點?
2.春草圖:“偷偷地”“鉆”有何表達作用?找出本段描寫人的一系列動詞,看它們表現了人們什么樣的心情。
3.春花圖:本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作用? 4.春風圖:本段從人的哪些感覺來表現無形、無色的風? 5.春雨圖:本段抓住了雨的哪些特點來寫?
6.迎春圖:春到人歡,本段為什么首先寫到了天上的風箏?
(教師示例分析問題一,五個組自選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教師相機點撥引導。)
(明確:1.春山的明朗潤澤,春水解凍、水面初漲,春日暖人的感覺。2.“偷偷地”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春草在不知不覺中萌生出來的情景。“鉆”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及破土的熱情。一系列動詞的運用,寫出了人們在初春到來時的喜悅之情。
3.擬人句生動地寫出了花的繁多,比喻句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花的鮮艷、種類繁多地在陽光下隨風擺動的動人情景。
4.本段從人的觸覺、嗅覺、視覺、聽覺來表現無形、無色的風。 5.本段抓住了春雨細、密、輕盈的特點來寫。
6.風箏是孩子的愛物,是春天的信使。有歌唱到: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
(二)共同思考:(多媒體展示題目)1.再讀文章贊春部分,看三個比喻句,各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點? 2.說一說,人們還習慣用“春”來比喻哪些事物?
(學生閱讀、討論,發言。明確:1.贊春部分的三個比喻句,形象生動地寫出春天的新鮮、美麗、富有力量的特點。2.示例:人們還習慣用“春”來比喻人的青少年時期,例如歌曲《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人們還習慣用“春”來比喻事物的開端或嶄新的階段,例如歌曲《春天的故事》。)
六、品讀與拓展
師:聽完大家的發言,老師意猶未盡。我們下一個環節是——“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春天。”(多媒體展示以下問題)
文章選取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繪出了春天的美景,現在請你從四種事物、四個畫面中選取最感興趣的一個,用你最感興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講——用自己的話描述文中一個畫面。例如,講一講文章怎么寫的春草。可以讀——讀一首詩或一段文章,表現其中的一個事物。例如,讀一讀別的名家是怎么寫春雨的。
可以寫——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練筆的機會,寫一段文字,描繪你心中的那份春景。例如,你也寫一副春花圖。
可以背——以最快的速度背誦某幅畫、兩幅畫,展示你驚人的記憶力。可以唱——用你的歌聲唱響春天的旋律。(學生稍作準備,自由展示)
七、課后作業
通篇背誦課文,努力做到富有感情,不出錯字。
八、結束語
同學們,春華秋實,沒有春天的耕耘,就沒有秋天的收獲,所以,我們要珍惜寸寸光陰;春風化雨,老師們多年的諄諄教誨,我們唯有用進步和成長回答;春暉寸草,沒有學業的收獲,我們如何去面對家長的殷切期待?
尊敬的各位老師,感謝您光臨指導。正是每一位同仁的到來,才使得這座教室春意盎然。朱自清先生名篇《春》的授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春教學設計教案兩課時篇四
春望 杜甫
教學目標: 德育目標: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偉大愛國主義情懷,以及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的可貴精神。能力目標:指導學生運用捕捉意象想象畫面,推敲詞語品味語言,提煉升華感悟情懷的方法來欣賞詩歌。
知識目標:深入理解本詩,擴展了解杜甫其他相關詩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經歷和思想。
教學重點:首聯和頷聯的賞析。引領學生感受杜甫沉郁頓挫、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教學難點:頷聯的理解和玩味。頸聯和尾聯的深度挖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昆蟲的世界里,法布爾用他的癡迷與執著,撰寫了世上最美的"昆蟲的史詩";在浩瀚的塵世里,無數的詩人用他們的生花妙筆,在仄仄平平里記載著生活的飄蕩起伏。
這節課要我們穿越歷史的煙云,回到唐朝,和杜甫在那個春天一起淺吟低唱。
二、初讀
1.學生齊讀課文
2.勝的讀音與國的意思
3.解釋“烽火”,鏈接寫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都城長安淪陷,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動。756年,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把家小安頓在鄜州,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想要再有一番作為,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757年三月,春回大地,但長安城已被叛軍搶掠一空,滿目荒涼。而詩人與親人久別,生死存亡未卜。詩人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不朽的五律——《春望》。三、說讀
讓我們走進詩歌,創意說讀,跨越時空,與詩人說話。1.說讀是對詩人說話,就是擴展詩意,在原詩句的基礎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寫的內容,然后對詩人說話。
首聯說讀示范:詩人啊,春回大地,你在昔日繁華的長安,看到的卻是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荒草叢生,林木蒼蒼。2.分組討論說讀內容并做好筆記,指派一名說讀代表
3.展示(一人讀詩句,各組派一人展示說讀創意,先說讀再朗讀相關詩句)頷聯:詩人啊,你面對曾經繁華現在卻殘破不堪的都城,不知何時才能安定,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著你,你又怎能不見花而流淚,聞鳥而驚心呢?
頸聯:詩人啊,黑煙籠罩在昔日繁華的長安城中,接連三月,城中不復往昔,你是否想到了昔日家人的音容笑貌而不禁潸然淚下,你是否又希望收到你日思夜想的家人的書信聊以慰藉。
尾聯:詩人啊,您為國家戰時愁白了頭,正值戰事,你妻女生死未卜,你頭發越抓越短,連簪子都承受不住,真是令人嗟嘆不已。
通過大家的說讀創作,我們穿越時空與詩人對話,身臨其境,我們仿佛望見了在那個春天國都長安的破敗,我們仿佛看見了戰火紛飛,老百姓流離失所,詩人與家人離散,我們也仿佛看見了在那個春天,48歲的詩人年事不高卻已呈老態。4.全班緩慢、低沉地朗讀課文 四、品讀
1.“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請緊扣某個字詞,分享你品讀到的詩句的言外之意。
例:首句一個"在"字意在言外。國都殘破,山河依在,不在的是摩肩接踵、冠蓋如云的盛況,不在的是商鋪林立、行旅如織的繁盛,在的只有墻倒城壞千門閉鎖,瘡痍遍布,滿目凄然。
試析:
首聯 對比反襯 寓情于景
頷聯 觸景生情
承上啟下 頸聯 思家迫切 引起共鳴
尾聯 細節描寫
憂思之深 2.學生寫 3.分享:
“深”,首句一個“深”字,山河依在,草木密茂。自己心里卻是無盡的悲涼,死去的草木還能生長,死去的人卻永不復返,當初的百花齊放,如今卻是一片慘象,內心是痛苦與沉重。“國”詩人看到國都已失去繁榮,眼前的國早已灰飛煙滅,這里早已容不下詩人。是一片廢墟,是一段回憶,是一往情深,國都只不過是留下思念的又一個地點。“濺”而不是流淚,更能寫出詩人對千瘡百孔的長安的嘆惋,以前的種種,以后的去向,傷感之時花兒濺淚,仿佛在嘆息,在哭訴。
尾聯“不勝”意在言外,詩人那稀疏的白發已經承受不了那簪子,而詩人承受不了的是國家瀕臨滅亡的事實,而這李唐承受不了的是叛軍的強大與皇帝的無能。“搔”長安城內昔日繁華不見,留下滿目凄涼,妻離子散,這些讓詩人坐立不安,這個細微的動作體現詩人擔憂國事,關心國家,心系家人的情感。“深”仿佛讓我看到了田地的荒蕪,草木萋萋的凄慘蕭條讓我看到了戰爭的可怕,讓我理解了詩人渴望和平的渴望。
“白頭”48歲的詩人,才至中年,未入老年,但頭發卻全白了,為什么會白了呢?還不是擔心國家的命運,長安已破,曾今的大唐早已是過眼云煙,詩人為國家和家人愁白了頭發啊!4.通過我們的品讀分享,我們觸摸到了文字背后涌動的詩人的情感,我們體會到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對時局動蕩的感傷,對家人安危的牽掛。
5.請男生想象自己就是詩人杜甫,請把詩人這滿腹憂愁融入到你們的朗讀中,憂愁沉郁地把詩朗讀一遍。
6.小組探究“春望”中“望”的含義。
望:望長安破敗之景;望家人之平安;望國家之安定。這是沉郁頓挫的家國凝望!
杜甫就是這樣,憂國憂民的思想已經溶入了他的血液!他總是把自己的命運和民族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他總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廣大黎民的苦痛。杜甫是唐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是唐詩藝術的一座高峰,他更偉大的是他憂國憂民的情懷。正如郭沫若所言:杜甫是詩中圣哲,他用他的筆底波瀾寫盡世上瘡痍與民間疾苦。讓我們帶著對杜甫的景仰,來情感競讀《春望》。7.情感朗讀pk 五、延讀
1.根據《春望》和《望岳》擬寫對聯
溫馨提示:1.從兩首詩歌的內容、情感和創作背景入手。內容相符,對仗工整。上聯:盛世少年欲登絕頂抒壯志 下聯:戰時野老空對殘都訴濃愁 橫批:詩中圣哲
對于杜甫的文字老師甚是喜歡,今天老師想為大家讀兩首詩表達對杜甫的敬仰。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進潼關,杜甫帶著妻小逃到鄜州(今陜西富縣),寄居羌村。七月,肅宗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杜甫便于八月間離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圖趕到靈武,為平叛效力。但當時叛軍勢力已膨脹到鄜州以北,他啟程不久,就被叛軍捉住,送到淪陷后的長安;望月思家,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名作。表現了詩人對家人的眷眷之懷。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義兵敗自殺,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相繼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軍收復,延續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亂”才徹底平息。當時詩人杜甫正攜著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聽到這一勝利喜訊不禁大喜若狂,在極度興奮中,一改過去沉郁頓挫、含蓄蘊藉的詩風,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結束語:
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來解讀的詩,是一曲要用靈魂來傾聽的歌!要我們翻開經典常吟杜甫之詩,望李唐河山興衰,誦千古名篇絕唱,品杜詩世事浮沉,惜今朝圓夢中華。
板書:
春望
——沉郁的家國凝望 己——家——國 老——散——破
對比反襯 寓情于景 細節描寫 憂國憂民 詩中圣哲
春教學設計教案兩課時篇五
春
【教學目標】
1.學會細致地觀察并生動地描寫景物。2.學習課文嚴謹而精美的結構安排。
3.體會課文靈活運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領悟寫好景物必須進行細致的觀察,還要逐步學會各種寫景方法(如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運用)。
難點:有感情地朗讀,用聲音來塑造春天的形象,傳達內心的感受。
【教學準備】
朗讀錄音帶、《春江花月夜》伴奏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要求】
1.通讀全文,查字典,給生字生詞注音釋義。2.朗讀全文,體會本篇的感情。3.查找關于春天的詩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示例。
同學們,說起春天,我們的眼前會呈現出怎樣的圖景呢?——是的,楊柳依依,暖風習習,姹紫嫣紅,鶯歌燕舞,一派生機盎然、充滿詩意的景色。春天是如此美好,無怪乎詩人寫下許多詩篇來贊美歌頌春天,同學們能舉例么?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補充。如:a.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b.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c.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d.天北天南繞路邊,托根無處不延綿。)
當冬季即將過去的時候,讓我們走進朱自清先生的《春》,一同欣賞其中的美景吧!二、作者簡介。(多媒體展示作者資料及圖片)
1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后,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這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美國,漫游歐洲,回國后寫成《歐游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
(散行板書主要作品名稱。)
三、
檢測預習。給加點的字注音:(投影或板書)朗潤(rùn)醞釀(yùnniàng)蓑衣(suō)婉轉(wǎn)黃暈(yùn)嘹亮(liáo)四、聽課文朗誦帶或教師范讀。
五、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在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板書課題和教學目標。)
板書:朗讀——音樂美、圖畫美、情感美。
提問:讀完這篇文章,同學們能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嗎?
(學情預測:這題難度并不大,學生基本上能說出喜愛、贊美、盼望之情。教師略加概括即可。)六、朗讀指導。
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情意綿綿,生機勃勃的春天美境,我們該怎樣用聲音將它表達出來呢?
(一)介紹朗讀要點:重音、停頓、節奏。(板書)
(二)以第一自然段、春雨圖和最后三個自然段為例,討論如何朗讀。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學生討論,明確:節奏舒緩,語氣輕柔。通過重讀“盼望”、“來”、“近”幾個詞,表達出作者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和因春天悄然而至的無比喜悅。
2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還有地里工作的農夫,披著蓑,戴著笠的。他們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學生討論,明確:“可別惱”口語化,音調上揚,讀出一點調皮。“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看”重讀,表現出喜悅之情。“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排比句節奏略微短促,輕快。“傍晚時候,…在雨里靜默著”語調輕柔,節奏舒緩,體現靜謐的氛圍。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學生討論,明確:這三段要分別讀出新、美、壯的感覺,語氣逐段加強。最后三個字“上前去”語調上揚,語氣頓挫而有力。三段都要讀出作者對春天由衷的喜愛與贊美之情。(這些朗讀的要點盡量讓學生
總結
出來,而不是強加給他們。其間以朗讀為主,邊讀邊悟。通過這個環節,學生便可感悟到文章的音樂美和情感美。)七、教師示范,學生認真聽,并在相應詞語上標注符號。學生按教師指導的方法,自選段落進行美讀,要求讀出節奏和情感。教師點評。為調動積極性,可進行比賽,但老師仍應以鼓勵為主,讓學生愛上朗讀,重視朗讀。
八、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樂下,學生齊讀課文,再次感受文章的圖畫美、音韻美。
【作業布置】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全文。(二)思考作者描繪了春天的哪幾幅畫面。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一節課內容。
(一)聽寫生字詞。(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分析理解文章結構。
提問: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春的畫卷,在作者的筆下一共描繪了哪幾幅畫面?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
(學情預測:概括畫面內容并不難,教師可逐段引導學生,以免遺漏。)
3 師生共同歸納,教師板書: 盼春 總寫春境 春草圖 繪春春花圖 春風圖 春雨圖 迎春圖 頌春
三、品味文章表現技巧。
(一)“五官開放”。
提問:作者不僅用眼睛看,而且用耳朵聽,還調動了嗅覺、味覺、觸覺。請找出文中的句子說說你的體會。
(學情預測:找出文中的句子較容易,體會學生應該都有,但不容易表達清楚,教師應適當引導。)
明確:“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觸覺)
“風里帶著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醞釀”(嗅覺)“鳥兒將巢…嘹亮地響”(聽覺)“花里帶著甜味”(味覺)
把人們的五種感官的功能調動起來,把讀者曾經有過的對春天的各種具體感覺調動起來,感覺豐富,既避免了單調,又使文中描述的春天變得更為具體。
(二)多樣的修辭手法。
提問:請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從修辭角度說說它們好在哪里? 句子舉例:
1.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理由:⑴寫出了春草嫩綠的特點;⑵寫出小草破土而出擠勁,寫出不經意間,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驚喜的感覺。擬人手法使無意識的、無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識、有了情感。
2.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一個漫長的冬季,當春天來臨時,你會有怎樣的心理活動?偷偷破土而出會是怎樣的情景?
學生充分發揮想像,用第一人稱小草的語氣,說出對外面世界的向往、追求以及沖破泥土
4 阻隔的驚喜。
理由:排比手法寫出了人們在草坪上歡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寫出了他們的喜悅之情。在我們眼前展現的是一幅春草歡樂圖
(學情預測:學生未必能將感覺化成語言清晰地表達,教師應適當點撥。如:指名一生有感情地朗讀第3節。學生體會寫法。)
(以下題目均可用這種方法,讓學生品讀,換位思考。如:我怎么描寫?與文章有何不同?哪種更好?為什么?)
3.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理由:用擬人手法和口語化的詞語,使得細節更為形象,整句描述的熱鬧情景以及春花斗艷的動態過程如在眼前。
4.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理由:用擬人的手法,將萬物復蘇新氣象描寫得具體形象,傳達出迎春的欣喜之情。(讓學生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此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理解修辭的作用,從而在寫作中應用。)
四、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再次美讀課文,體會情感,品味語言。
【作業布置】
寫一個描寫家鄉某個季節景色的片段。要求:五官開放;用兩種以上的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