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傅雷家書讀后感50字篇一
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同時,對兒子的生活,傅雷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都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圈圈愛子之心,溢于言表。
有人認為書信是最為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是啊,因為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死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傅聰音樂上的教育,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后反復要他能真正領悟作品本身,這也就是凡是多從“為什么“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經歷也在不斷地提高,在傅雷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中西兩種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養出成功的兒女。傅雷夫婦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于字里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啟迪。
培根曾說:“人類的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里。”我們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業,著就需要智慧的指引。
那么,就從這本書開始吧!它將告訴你所有邁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幫助你打開財富的智慧之門,開創你輝煌的人生。
這不是普通的家書,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人自愛其子,是一種自然規律,人的生命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業卻永遠沒有盡頭。通過親生兒女,延續自己的生命,也延續與發展一個人為社會、為祖國,為人類所能盡的力量,因此,培育兒女也正是對社會、對祖國、對人類世界應該盡的一項神圣的義務與責任。傅雷如何培育他的孩子,在家書中顯而易見。他在給兒子傅聰的信中這樣寫:“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奇妙的,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年輕人的感想,讓我作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支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一個警鐘,不論在做人還是其他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誼,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以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這么豐富的養料。時時給他知道,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魔障,踏上自己正當的成長道路。傅聰這種熱愛祖國,信賴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數萬里外對他殷切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再看看這些書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樣的政治處境中寫出來的,有多少人在那場“黑暗的災禍”中受到傷害,傅雷卻在其中顯出他不變的本色。
翻開《傅雷家書》,有許多令人動容的細節,譬如,身為父親的傅雷為了彌補愛子因遠離故土而產生的諸多對祖國傳統文化陌生的因素,不顧重重困難,堅持給孩子郵寄有關的書籍,從《詩經》、《楚辭》到宋詞、明曲,還有自己的譯作。在信中他闡述著民族的文化哲學思想,不僅一次給兒子糾正了用錯的字詞,為的是讓兒子明白,作為一名炎黃子孫,他是足以驕傲的。因為祖國的無盡的文化財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國人的血脈里傳承著。
父愛大如宇宙,父愛隱如輕風,父愛高如俊山,父愛深如桑海。
優秀的父親,出色的兒子,不平凡的家書。
傅雷家書讀后感50字篇二
傅雷是我國近代著名的翻譯家,傅聰是世界頂級的鋼琴家,《傅雷家書》摘編的是傅雷及夫人在其長子傅聰留學波蘭后相互之間的通信。通過閱讀這一封封飽含深情的家書,我們可以慢慢了解傅雷的教子之道,明白傅聰今日的巨大成就是與傅雷的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分不開的。
傅聰在海外求學,一心投入藝術,沒有時間和父母、朋友、老師以及過去幫助過他的人寫信,傅雷便常常督促他:“你記住一句話:青年人最容易給人一種‘忘恩負義’的印象。其實他是眼睛望著前面,饑渴一般的忙著吸收新東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負義’,但懂得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萬不要讓人誤會”。他想要告訴傅聰:常懷感恩之心,更要適時表達,才不會引起誤解,人際關系便是這樣建立的。事實上,這樣的告誡對于我們今天的青年人,也是極其適用的,不管如何忙碌,也要適時的交流、表達,才能增進感情,減少誤會。
傅雷去信很多而傅聰回信太少,這引起傅雷夫婦極大擔心。為了告訴傅聰如何做到常常寫信,傅雷又舉出自己的例子:“我知道你忙,可是你也知道我未嘗不忙,至少也和你一樣忙。我近七八個月身體大衰,跌跤后已有兩個半月,腿力尚未恢復,腰部酸痛更是厲害。但我仍硬撐著工作,寫信、替你譯莫扎特等都是拿休息時間,忍著腰痛來做的”。教育兒子,就是這樣以身作則,悉心引導。反觀現在的父母,常常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卻常常不去做或者做不到,沒有父母良好的榜樣和示范,孩子又怎會做到呢?
在信中,他也傳輸給孩子這樣的思想:一、父子也是朋友,重大的事要與朋友商量,對音樂的理解也該與朋友分享、交流、討論,這樣才可以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二、寫信可以促使傅聰加強對自己文筆的訓練,記錄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從而激發藝術的才智。正是由于傅雷要求兒子一直寫信,這本《傅雷家書》才有內容,以日常之事見教育之偉大。這使我想起了當前的許多父母的家長制的作風是多么得不明智啊,沒有與孩子朋友相待,以誠相見,怎么能換來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呢?
傅雷的教育方式同時也是暴露自己的缺點,以此警示孩子少走彎路,他甘當孩子的一面鏡子,用自己過去的經驗照亮孩子前行的路:“你有許多毛病像我,比如急躁情緒,我至今不能改掉多少,我真著急,把這個不易革除的脾氣傳染給了你。你得常常想到我在家里的自我批評,也許可以幫助你提高警惕”。通過在信中指出父子倆共有的缺點:人很真誠,但說話太直接,對待別人的關心不太會表現感激,目的是想要和兒子共同克制改正。由此可見,真正的教育是真誠、袒露心扉、無話不談的交流。
傅雷對兒子的要求是“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說明傅雷的教育是把做人放在第一位的,“人”是根本的道德素養,要求兒子寧靜淡泊、真誠待人、認真做事。作為藝術家,要求兒子真誠地愛藝術,發揚藝術,提高藝術的品味鑒賞力;作為音樂家,要求兒子以開闊的胸襟擁抱不同風格的音樂;作為鋼琴家就更要細水長流,不斷演繹不同風格的新樂曲,不浮于演奏技巧而多注重意志對整個樂曲的把握控制。
赤子之心是傅雷對傅聰做人的指導。赤子之心不只是純潔無邪的心,也指清新,更是一種熱烈、真誠、潔白、高尚、忘我的愛。傅雷告訴兒子:“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就是指一個有著赤子之心的人,一定是一個高尚的人,這樣的人如傅聰長大了,獨立了,堅強了,就能自己找到心靈的旅伴—懷有赤子之心的人,才不會孤獨,自己就能尋找到快樂。這是傅雷要讓兒子懂得的立身之道,這也是作為父母想要兒子達到的最終目標。
從傅雷堅持給兒子寫信,重視啟發兒子思維,才能理解傅雷教育怎樣得堅持不懈,盡心竭力。學習傅雷對兒子的教育,我們能夠明白: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最應該做的是以身作則,用愛澆灌;想要幫助孩子獨立,就要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赤子不孤獨。
傅雷家書讀后感50字篇三
父母是天底下最愛我們的人,可是我們又有幾個能真正的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呢,父母耗費了他們的青春歲月只為兒女們鋪開一條未來光明的道路。《傅雷家書》正是一本由一位對兒子用情至深的家信,讓我們一起來用心感受這人間真情。
作者教育孩子的方法較獨特,他是通過書信把真情傳遞給遠方的孩子,對兒子的生活和藝術進行真誠地指導,其中不乏透露出對兒子的牽掛和愛。好的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有時可以決定孩子的一生,畢竟家庭教育是第一任老師,而作者用了良好的方法把他兒女教育成才,讓人贊不絕口。但有些家庭教育不當,心中有種“不打不成才”的封建觀念,所以在有些孩子心目中就留下了家庭暴力的陰影,其實,父母應該看這本書,因為它是一部良好的家庭教育書,與孩子友好溝通,心與心的交流,才是讓孩子早日成人,成才的重要一筆,而我們更應該讀這本書,我在這本書里感受到了隱隱的人世的溫暖,真情的味道。懂得父母,感謝父母是我們應該做到的,還有一點,我懂得了如何用藝術性的眼光去欣賞一件事物,在生活處事作人中,有了正確的指引。
在這家書中,有一年,傅雷的兒子傅聰正得意中,他勸戒孩子,如果面對情緒上的跌宕,首先說明控制情緒的必要,其次,冷靜客觀地分析前因后果引以為鑒,從而越來越堅強,十分真切地表達出所有“過來回首過來事”的心情,蒼涼而平靜,沉郁而超然,然后我們的父母,雖然沒有作者會說一些有名的大道理,嘴里都是哲理,但他們說出的那些最質樸的,譬如“孩子,你現在不學習,以后我們老了怎么辦?
你沒工作,我們也不可能跟著你一輩子啊!”等這些話,沒有一點有文學方面的優美文字,卻很容易的就能打動人,父母都是一樣的,無論打還是罵,諷刺還是鼓勵,他們的初衷卻只有一個,希望兒女求救過上好日子,他們卻不需要兒女太多的報答,只希望兒女在幸福之余別忘了給老兩口一口飯吃就行了,難道我們就那么狠心,以后對老人們不孝嗎?那他們在你的小時候就那么有愛,把你養大成人?你對他們不孝,他們的內心是怎樣?難道當真就他們前世欠你的,辛辛苦苦地耗盡一生心的為你而活?我們不能做這樣的人,我們是最愛父母的。
毛主度在《祭母文》中寫的每字每句都體現了一個時代偉人的孝心,不是說偉人是我們的榜樣嗎?那我們就以毛主席為榜樣,做一個一生不忘父母恩的孝子,父母在我們心中已經留下深深的烙印。父母對我們嘔心瀝血的愛是我們永遠也報答不了的,但我們應該用后半生所有實際行動,來映證我們許下的諾言。
傅雷夫婦他們教兒子先做“人”,后成“家”,在人生的句號中,就用“人”字結束了一切美好的回憶不讓自己屈辱,不愿再讓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愉快,他們寧可拋棄自己而獲一個不解脫,來完成對兒子“人”的詮釋。正是因為他們嚴格的家教陶冶出一個世界級的藝術大師。在書中我們看到了父與子共同成子,兒子雖在異國漂流,吸取了豐富的養料,但是父親使他在海外孤兒似的歷程里,覺得父母仍在身邊。
不忘記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父母的諄諄教誨,為我們灑滿陽光未來之路歡呼,聽從父母的教導,時刻想著他們,對他們不有半點怨言,多溝通,父母和子女間定會升起一個友誼的橋梁。
真情永在,傳遍萬里,努力奮斗,報效祖國,報答父母,不變的信念,永恒的守候。
傅雷家書讀后感50字篇四
愛情是一個很微妙的東西。愛是一種習慣,不可預知的,沒有的話。愛是一種無私不求回報的付出。愛是一種糖,甜而不膩。
自從,我讀完了《傅雷家書》這本書。我對愛的理解進行更深了,尤其是父愛。每個人生活都有自己父母親,是他們學習給了我們生命,是他們可以養育一個我們已經長大。在成績長過程中,我們國家都得到了很多父親的教侮,母親的慈愛。
傅雷是我國著名的作家和文學評論家,他的妻子朱美福是一個善良善良的東方女人。他們的教育使他們的兒子成為世界著名的鋼琴家。傅雷夫婦在大兒子傅聰在波蘭留學期間寫了186封氣質信,其中包括父親對文化藝術的討論、思想交流和母親的“嘮叨“。
在這些信件中,傅雷先生放下了父親的尊嚴,毫無顧忌地向兒子坦白了自己的罪過,傾訴了自己的心聲,填補了父子之間的鴻溝,就像傅雷在我身邊一樣,拿起信頭上的一封信,親切地念給我聽,讓我陶醉,沉浸,銘記。
“爸爸今年似乎衰老了許多,更多的白發,我有很多的薄與去年同期相比,經常臉腫腫的腳,不是心臟健康的標志。”這句話為他的兒子的母親寫的。話語,充滿了舊的所有家長,經歷了雙重歲月的折磨和人類世界的,老的寫作只有幾百雷日趨老齡化,身體和精神也比以前差了很多。而此時,兩個兒子都沒有了他們,不禁覺得“英雄遲暮”。無奈與凄涼。
是啊,現在的兒女我們在外為自己的事業而拼搏,拼出一個一片發展天地。又可知,家中的父母為他們而擔心,他們的臉被歲月的痕跡已經布滿,一顆顆“老人斑”烙印在臉上。頭頂上的頭發被歲月染上了中國白色作為顏料,父親的頭頂,莫名的地被歲月變成了社會一片“荒原”。可這就是一切,又不是沒有父母對兒女的掛念與擔心所付出的代價。又有的兒女不孝順,在外學習外面花天酒地,追求經濟潮流,揮霍著父母的“血汗錢”。不孝的兒女們在你們可以做著一些對不起孩子父母的行為時,你們之間是否真正想過如果你們都是父母以及臉上的烙印,頭頂的白發和“荒原”,醒醒吧,他們生是為了提高你們,死也是企業為了實現你們,難道不是你們認為不應該進行感恩教育他們嗎?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傅雷夫婦信件,在字里行間的感情溢出,深深地打動了我,對親情力感染了我。這使我想起我的父母。我的父親對我的愛,毫不遜色母親對我的愛。在雨中,傘媽媽的手,這是母愛的雨,節奏。在網上,掖我的父親,所以我還是睡在床上,這是溫暖的父愛。
在這里,我想對我的父母老師說一聲:“我愛你們!”
傅雷家書讀后感50字篇五
《傅雷家書》就像我們的一本良師益友,教會了我們做人,告訴了我們處事的道理。
父母的愛,往往是嚴厲而又具權威的,但是,看了《傅雷家書》這本書后,我發現父母的愛,居然還能是談天論地,包羅萬象的。
這本書中,使我感受最深的,還是傅雷在傅聰出國參加肖邦國際比賽前后書寫的家信。這些信體現了不僅體現了父親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還表達了中國人對祖國的熱愛,以及老師對學生殷殷教誨。我感到十分震驚。
小時候,如同父母對我們一樣,傅雷對傅聰的愛也是十分嚴格的。這種愛導致父子倆關系相處不融洽。長大后,傅雷與傅聰的關系便如同朋友一般,而且父愛變得更深沉。因為,傅雷年輕時曾經出過國,所以恨不得把自己的經驗,一股腦兒地傳給傅聰。我特別喜歡傅雷說的一些話,特別能鼓舞人心,又彰顯深明大義。
這本書中,令我感動的人還有馬先生。誠然,他不是傅聰的父親,但是他卻扮演著父親的角色。傅聰在國外的這段時間,馬先生把傅聰照顧得很好,簡直就是傅聰的經紀人。另外,我比較喜歡傅聰的第一任妻子——彌拉。她不像其他女性一樣依賴丈夫,而是通過自己的行為來關心他。身為兒媳婦,她懂得傅雷夫婦的難處,并且表示理解,她是一個識大體的妻子。
這本書語言精煉,道理眾多,有些樸實,有些偉大,讓人體會深刻。其中,我十分贊同這個觀點:“真誠是第一把藝術的鑰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真誠的‘不懂’比不真誠的‘懂’還叫人好受些。最可厭的莫如自以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誠,才會有虛心,有了虛心,才肯丟開自己去了解別人,也能放下虛偽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去了解別人上面的愛,才不是盲目的愛。”
以前的我,在為人處世上總是顯得不夠真誠,不懂的事情會裝懂,不肯虛心地接受他人的批評,說得好聽是具有極強的自尊心,說得不好聽是死要面子。現在,我要放下偽裝,做真誠的人,做真實的自己。
《傅雷家書》就像我的一本良師益友,教會了我做人,告訴了我處事的道理。
傅雷家書讀后感50字篇六
讀《傅雷家書》已經不止一次,一行一行,如同和父母、朋友促膝談心,如同聆聽智者殷殷教誨,一句都舍不得略過;一篇一篇,如同翻閱箱子里的那些舊信件,一件一件都要查看清楚,一個紙片都要反復咂摸。《傅雷家書》就是這樣,適合慢慢地品讀,它凝聚了一個嚴父、慈父深沉的愛,也凝聚了一個出色的翻譯家、藝術家睿智的人生見解。所幸,傅聰傅敏都不負父望,一個成為著名的鋼琴大師,一個成為英語特級教師;所幸,我們今天還有那么多的青年學生愛讀《傅雷家書》,從中得到教益,這多少也讓傅雷得到慰藉吧。
一、學問第一,真理第一
傅聰出國留學,遠越重洋,內心難免被情感困擾,傅雷以一個過來人的經歷和睿智告訴孩子:“一個藝術家必須能把自己的感情升華,才能于人有益”,他說,“學問第一,藝術第一,真理第一,愛情第二,這是我至此沒有變過的”原則。
做好學問,把握真理,才是人生的根基。談論學問,談論藝術,也就成了《傅雷家書》的一個重要內容。傅雷一再地詢問傅聰:“樂理開始了沒有?”,一再地叮囑傅聰:“樂理可以趁早趕一趕”。樂理是音樂的根基,這個根基是否厚實,決定了這條路能否走得長遠。作為一個教育家和藝術評論家,傅雷對傅聰藝術上的指引當然遠不止于監督、催促,他的教育如同潺潺的溪流,清澈而源遠流長,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寸空間。面對傅聰音樂會的成績,他指出:“音樂會成績未能完全滿意,還是因為根基問題,將來多多修養,把技術克服,再把精神訓練得容易集中,一定可大為改善。”面對傅聰藝術上容易受到外來的影響,他說:“你心靈中最優秀最特出的部分,從人家那兒學來的精華,都要緊緊抓住,深深的種在自己性格里,無論何時何地這部分始終不變,這樣你才能把獨有的特點培養得厚實。”字字句句都是他悟透人生、藝術之后凝聚的精華,字字句句都是至理,字字句句都切中肯綮,又都來得那么及時。
為了拓展孩子的藝術視野,傅雷在書信中常常就一場演出或一場畫展甚至一本書、一份稿件探討交流,他叮囑孩子在音樂學習之余,可以欣賞、領略造型藝術的神韻,以豐富音樂的形象,他也叮囑孩子不要忘卻中國古代文化,和他談論中國古代音樂,給他寄書,《古詩源選》、《唐五代宋詞選》、《元明散曲選》等等,讓他多看幾遍,增加文學知識,拓寬藝術眼界。讀《傅雷家書》,你不禁會感嘆:傅雷是嚴父,也是良師!
二、先為人,次為藝術家
無疑,傅雷是以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的高度來培養傅聰的,要成為藝術家,需要藝術家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然而,藝術家的胸懷、藝術家的慈悲與博愛,需要在為人處世的點滴中體現,所以,他告誡傅聰,要“先為人,次為藝術家”!
翻閱一封封家書,我們隨處可見傅雷用心良苦的教育。傅雷始終以一種藝術家的大人格來期待孩子的成長,教導他成為于人有益的人。
有益于人,潛心修養,不忘家國。傅聰游學海外,而國家正發生災難,傅雷在家書中說,“你對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動來表現才算是真正的感激,一個藝術家必須能把自己的感情升華,才能于人有益。”他還曾讓傅聰立下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國籍。”家國是一個人的根,而家國情懷,正是為人的根本。
卓越的人格如何養成?卓越的人格在于對學問的執著追求,傅雷和傅聰探討一篇不太恰當的翻譯稿件,評價說,“毛病就在于他功夫用得不夠,沒吃足苦頭決不能有好成績!”相信,傅雷作為一個出色的翻譯家,他在這方面是吃盡了苦頭的,沒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艱苦卓絕的奮斗,怎么能覓得燈火闌珊處的那個“她”,達到學問的最高境界呢?卓越的人格還在于敢于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和堅強克服錯誤,傅雷說,“克利斯朵夫不是經過多少回這種情形嗎?他不是一切藝術家的縮影和結晶嗎?”以此引導和鼓勵傅聰走向藝術的高峰。卓越的人格是傅雷信上說的“心地善良、正值,胸襟寬,能及時改正自己的判斷,不固執己見。”是“光明正大,實話實說。”是“虛心、勇敢、堅韌”,是一個“具有一顆慈悲的心的強者”!
卓越的人格還體現在生活的細小處。比如,對朋友的真誠,他說,“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我是最不贊成的。”“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告誡孩子待朋友不能馬虎;比如,演出中的舉手投足,他告訴孩子,“出行行禮或謝幕,面部表情要溫和,你要學習的不僅僅在音樂,還要在舉動、態度、禮貌各方面吸收別人的長處。”比如,對老師的尊敬和感恩。點點滴滴,仿佛孩子還在跟前,關懷得那么體貼、細致、周到!
三、脈脈溫情,家書抵萬金
一封封書信來往,寫在紙上的一些家常話,讀來平淡之處卻有脈脈溫情,可以說,傅雷夫婦把對兒子全部的愛所有的牽掛都傾注在家書的字字句句中。
對于寫信的目的,傅雷在信中坦言: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的對手”;第二,“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播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
在信中,我們看到父母思念的眼淚;看到父母對孩子點滴進步的狂喜;看到只有最親近的人之間才會有的最瑣碎的叮嚀;看到父母用畢生的生活經驗凝聚而成的提醒:學習正規化、計劃化,生活科學化;看到父子之間融洽、毫無顧忌地互相傾訴,探討藝術和人生;看到父母雖然逐漸年邁,可也不甘落后,“永遠也想追隨在你們后面”;看到年邁的父母得不到孩子音訊之時的內心的無奈痛苦;我們看到了一個真誠的藝術家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兢兢業業做學問,堂堂正正做人的一生。
孩子遠隔重洋,家書實際上就承載起了父母教子的責任,承載起父母對孩子濃濃的愛、深深的牽掛,還有殷切的希望。正因為如此重要,所以難怪一次郵局將傅聰比賽后的信件遺失,傅雷半個多月心神不寧;難怪收到信后多少狂喜,反復念讀,徹夜難眠,“家書抵萬金”,一點都不為過;難怪有評論說,這是“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傅聰有父有母如此,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