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傳染病的流行規律是怎樣的篇一
隨著新的傳染性疾病的出現和流行,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病種有所調整。1989年及以前法定報告傳染病包括鼠疫、霍亂及副霍亂、天花、白喉、流腦、百日咳、猩紅熱、麻疹、流感、痢疾、傷寒副傷寒、斑疹傷寒、回歸熱、布氏桿菌病、炭疽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乙腦、狂犬病、瘧疾、黑熱病、森林腦炎、恙蟲病、出血熱和鉤端螺旋體病等25種。
根據198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1990一1995年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包括鼠疫、霍亂、病毒性肝炎、痢疾、傷寒和副傷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質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腦、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布魯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流行性乙型腦炎、黑熱病、瘧疾、登革熱25種。
1996年乙類傳染病增加新生兒破傷風和肺結核。2002年增加hiv感染者。添加新 2003年增加傳染性非典型肺炎。
2008年5月2日,衛生部將手足口病列入國家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丙類傳染病進行管理。
2009年4月30日,衛生部將甲型h1n1流感納入國家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目前法定傳染病共計39種,其中甲類傳染病2種,乙類傳染病26種,丙類傳染病11種。甲類傳染病
甲類傳染病也稱為強制管理傳染病,包括:鼠疫、霍亂,共2種。對此類傳染病發生后報告疫情的時限,對病人、病原攜帶者的隔離、治療方式以及對疫點、疫區的處理等,均強制執行。乙類傳染病
乙類傳染病也稱為嚴格管理傳染病,共26種包括: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1]、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甲型h1n1流感(原稱人感染豬流感),共26種。對此類傳染病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和防治方案進行預防和控制。其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這四種傳染病雖被納入乙類,但可直接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2] 丙類傳染病
丙類傳染病也稱為監測管理傳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手足口病[3],共11種。對此類傳染病要按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監測管理方法進行管理
傳染病的流行規律是怎樣的篇二
仁懷市共群小學
2017年流行性傳染病防控應急處置預案
為了提高我校預防和控制突發傳染病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減輕或者消除突發事件的危害,保障全校師生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校園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加強學校衛生防疫與食品衛生安全工作意見的通知》等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結合本校實際,特制定本應急預案。
一、工作目標
1.普及傳染病防治知識,提高全校師生員工的自我保護意識。2.完善傳染病的信息報告程序,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3.建立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機制,及時采取措施,確保突發傳染病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二、工作原則
1.預防為主、常備不懈
宣傳普及傳染病防治知識,提高全校師生的防護意識和校園周圍公共衛生水平,加強預防接種、查驗預防接種證工作,做好因病缺課登記,發現病例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2.依法管理、統一領導
嚴格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對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工作實行依法管理;對于違法行為,依法追究責任。成立學校傳染病流行應急領 1
導小組,由王波校長任組長,陳坤靜通知負責及時處理、上報、協調與落實學校傳染病的防治工作。
3.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工作實行一把手負總責,逐級簽訂工作責任狀。
4.快速反應、運轉高效
建立預警、救治快速反應機制,增強應急處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快速反應,及時準確處置。
三、組織管理
(一)應急傳染病流行小組成員及職責
1.王波校長任組長,負責學校傳染病流行應急小組的全面指揮,出現甲類傳染病病例、乙類傳染病爆發,學校應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向所在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同時向上級行政管理部門報告。
2.陳坤靜任副組長,具體負責學校衛生安全工作。
3.陳坤靜負責傳染病日常防治工作的管理,王云龍同志負責后勤保障。
4、各班主任負責預防接種、查驗預防接種證工作,做好因病缺課登記,發現病例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傳染病防治宣傳工作,傳染病流行期間的檢查制度。
5.各班班主任及任課教師配合學校做好學生缺課登記制度及傳染病防治宣傳。
6.在傳染病暴發、流行期間,對疫情應嚴格按程序逐級報告。確保信息暢通。進入應急狀態后,全面啟動傳染病流行應急預案,由王波校長親自指揮。
(二)應急程序 1.一般突發事件
①各班啟動報告和零報告制度,②學校做好進入應急狀態的準備,各教師落實各項防治措施。③學校內如尚無疫情發生,聽從上級行政部門及衛生部門的管理。
④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期間,教室、食堂等公共場所必須加強通風換氣,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腸道傳染病流行期間,對廁所、食堂應加強消毒,并加強除“四害”工作。
2.重大突發事件
所在區域發生屬于重大突發事件,除對接觸者實施控制外,全校根據上級指示酌情安排學習、工作和生活秩序。
①教導處負責開展針對學生的健康教育,提高師生自我保護意識和防護能力。
②值周教師負責對全體師生每日定時測量體溫,發現異常情況及時上報。
③對重大傳染病的密切接觸者,學校要配合衛生部門做好隔離、醫學觀察和消毒等工作。
3.特大突發事件
①班主任對缺課學生要逐一登記,及時查明缺課原因,及時上報。
②學校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動。
③各校指定教師定期負責對教室、食堂、圖書室、廁所等場地使用期間每日進行消毒,通風換氣。
4.校內疫情
一旦發生傳染病流行,應在上級有關衛生部門的指導下,啟動傳染病流行應急預案:
①班主任或在場教師要立即把事件通知學校的傳染病流行應急總指揮。
②校長要立即趕到現場,統一指揮,具體聯系急救中心,并在第一時間報告上級行政主管部門、衛生主管部門等;在傳染病流行事件得到控制后,要將該事件的詳細情況和處理結果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
③值周教師負責傳染病流行時加強對有發熱癥狀的同學及時處理,班主任陪同立即將發病學生送往醫院,協助醫療部門治療,聯系學生家長,安撫他們的情緒,取得家長的合作。
④指定教師負責衛生消毒相關事宜及后勤保障。
⑤教導處對教職工和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消除不必要的恐懼心理和緊張情緒,維護校園穩定。
⑥學校領導和教師(非密切接觸者)要堅守崗位,加強與學生和家長的聯系。
⑦突發傳染病流行得到控制后,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恢復正常教學秩序。
⑧對傳染病流行反映出來的問題,要進行整改,防止事件再發生。
⑨凡是瞞報、緩報,一經發現,就要做相應的處理;事情處理結束了,還要對學生進行相關的預防教育。
(三)聯系方式及負責人電話
王波:*** 陳坤靜:***
四、傳染病預防
(一)強化自身管理,加強監督檢查 1.學校將學校衛生防疫與食品衛生安全的職責落實情況納入學校工作計劃與管理體系中,并定期開展督導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措施。
2.學校安全衛生領導小組應經常對食堂、教學環境與生活區環境進行抽查,盡早發現問題,及時消除安全隱患。
3、根據不同季節和情況宣傳呼吸道傳染病、腸道傳染病和食物中毒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保健知識,減少這類疾病的爆發。
4.增加學校衛生投入,切實改善學校衛生基礎設施和條件。
(二)采取有效措施,強化學校衛生規范化管理。
1.學校食堂、飲水等必須向衛生行政部門申領衛生許可證。食品從業人員必須“三證”齊全,先辦證,后上崗,注意個人衛生;對患有“五病”的人員必須100%的調離。
2.食用食物的采購按規定驗收,應持有正規的進貨發票,禁止教師提供變質的食品和“三無”產品;食品加工過程和儲藏必須生熟分開;餐飲具必須采用高溫或藥物嚴格消毒。
3.食品及其原料貯存和食品制作間必須具備完善的安全措施,并落實專人、專鎖、專保管責任制,強化安全防范措施,防止投毒事件發生。
4.加強學校飲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疾病傳播。5.加強廁所衛生管理,防止污染環境和水源。
6.重點搞好食堂衛生、教室衛生、辦公衛生和環境衛生,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衛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7.學校要切實履行職責,嚴格執行新生入學前預防接種證查驗和登記制度,提高學生疫苗接種率,防止疫苗相關性疾病的發生或流行。
8.學校依法加強有毒有害物質的存儲、使用的管理,防止因管理失誤引起突發事件。
(三)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師生的防疫抗病能力。
1.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落實好健康教育課,普及公共衛生知識,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衛生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
2.結合季節性、突發性傳染病的預防,通過板報、宣傳櫥窗、校園廣播以及校園網等宣傳途徑,大力宣傳、普及防治食物中毒事件的相關知識,提高師生公共衛生意識。
3.督促和組織師生和加強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倡合理營養,不斷增強體質。
2017年3月1日
傳染病的流行規律是怎樣的篇三
《動物傳染病的流行規律》教學設計
灤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冀連元 課題名稱
動物傳染病的流行規律
授課班級
古馬2012送教下鄉畜牧專業學員 人數:28人 課時:
1課時 類型:
新授課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 了解掌握傳染和傳染病的基本概念,并能區分常見的傳染病和非傳染病。⑵了解傳染病流行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⑶掌握傳染病的防治措施。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分析理解,合作探究,歸納總結的能力。
②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激發學生愛護動物,保護動物的意識,把動物當做人類的朋友。②激發學生關注養殖業,關注動物傳染病,更要密切關注人類的健康。
二、重點、難點:
(1)重點:引用事例、實訓操作,理解掌握傳染病的防治方法。(2)難點:理解傳染病流行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
三、教學方法:多媒體,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分析歸納、講練結合。
四、教學用具:多媒體、連續注射器、酒精、生理鹽水、雛雞
五、課前準備
學生深入調查,走訪養殖場
六、教學過程(60分鐘)
(一)列舉實例,導入新課(5分鐘)
我們常說一場烈性傳染病可以毀掉一個養殖場,一場可怕寄生蟲病可以吃掉養殖利潤。1998年,灤縣楊家溝村某肉雞養殖場因不重視免疫接種,結果發生烈性傳染病雞新城疫,導致整個雞場的雞全部死亡,養殖戶經濟損失巨大,雞場最終倒閉。在病原微生物無處不在 的今天,我們怎樣才能掌握傳染病的發生、發展和流行過程,有效的控制傳染病,減少養殖損失呢?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走進傳染病的流行規律這一課。
教師板書
: 第一節 傳染病的流行規律
(二)新授(50分鐘)
⑴表達和交流,歸納概括
教師提出問題
①請問你見過哪些動物疾病?哪些具有傳染性?哪些沒有? ②這些病有什么共同點?
利用多媒體圖文展示狗的狂犬病傳染過程的多媒體圖片及文字說明,人被病狗咬傷→傷口發癢→狂躁不安→精神沉郁→呼吸麻痹死亡這一過程,讓學生了解到傷者被咬傷后并沒有立即發病,另外傷者死亡的結果也不是病狗咬咬傷直接造成的的,而是由于咬傷而感染狂犬病病毒,由狂犬病病毒產生的嗜神經毒素所造成的。
師生共同歸納出傳染病的概念: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潛伏期和臨床表現,并且具有傳染性的這類疾病。
教師板書:
一、傳染病的概念
(2)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學生分組討論下面的問題
①是否被所有犬咬傷后,都會發生狂犬病? ②我們與愛犬正常接觸,能發生狂犬病嗎?
③近期做過狂犬疫苗接種的動物,被病犬咬傷后,會發生狂犬病嗎?
每個同學各抒己見,求同存異,集思廣益共同歸納出本組的討論結論。在教師的引導下,最后得出結論: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畜群。切斷三個環節的任何一環,傳染病就不能流行。
教師板書:
二、傳染病的流行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畜群
(3)自主學習、獨立思考 多媒體演示圖片
①宰殺、掩埋病死、病患家禽。
②對進出疫區的所有動物、人和車輛進行嚴格消毒。③
對疫區附近的假定健康的家禽進行緊急疫苗接種。
學生思考討論圖片上的內容,然后在教師的點撥提示下,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傳染病的 防治措施::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動物。
教師板書:
三、預防措施: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動物。
(4)掌握技能、提升能力
①教師演示雛雞頸部皮下注射
左手握住幼禽,在頸背部下1/3處,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頸中線的皮膚并向上提起,使其形成一囊。針頭從頸部下三分之一處,針孔向下與皮膚呈45°角從前向后方向刺入皮下0.5~1厘米,推動注射器活塞,緩緩注入疫苗。注射完畢,快速拔出針頭。
②學生分組練習
4人一組,一人操作,其余同學觀摩點評,每個同學都要練習一遍。要求:注射過程中要經常檢查連續注射器是否正常;捏皮膚時,一定要捏住皮膚,而不能只捏住羽毛;注射時不可因速度過快而把疫苗注到體外。確保針頭刺入皮下,避免把疫苗注射到體外。
教師巡回指導,畫龍點睛,指出不足。
(三)、課堂小結,暢談收獲(5分鐘)
學完本節課的內容后,讓學生自由發言:通過本節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和感想?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
(四)課后作業
如果同學們的愛犬患傳染病后,我們應采取哪些措施?讓學生根據本節所學知識,說一說防治方法。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學以致用,把所學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聯系起來
七、板書設計
第一節 動物傳染病的流行規律
一、傳染病概念:病原 潛伏期 臨床特征
二、流行環節 :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畜群
三、預防措施: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動物。
八、教學反思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實現了我的教學理念,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完成了我的教學目標。我又設計了雛雞頸部皮下注射免疫實訓內容,本組同學為其做出等級評價。學生既學會了理論知識,又掌握了實踐技能,但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與學生配合默契程度不足,師生互動偏少,有待進一步改進。
傳染病的流行規律是怎樣的篇四
法定傳染病的流行規律和及變化趨勢
[摘要] 目的了解南寧市法定傳染病的流行規律和及變化趨勢,為今后制定傳染病的預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收集2011年《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提供的年報資料進行描述性流行病學分析。結果
2011年南寧市無甲類傳染病病例報告,共報告乙、丙類法定傳染病24種73007例,死亡232例,報告發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別為1095.94/10萬、3.48/10萬、0.32%,與2010年相比分別為-23.67%、+14.23%、+49.69%。乙類傳染病居前五5位的病種為病毒性肝炎、肺結核、梅毒、淋病和痢疾;丙類傳染病居前三3位的病種為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和其它感染性腹瀉病。結論
在2011年南寧市法定傳染病報告中,以乙型肝炎為主的血源及性傳播疾病、肺結核為主的呼吸道傳染病和手足口病是當前南寧市傳染病防治工作的重點。
為了解南寧市法定傳染病流行規律和變化趨勢,為今后制定傳染病的預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學的依據,現將2011年南寧市法定傳染病疫情分析如下。1 資料和與方法
1.1 資料
疫情資料來自《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中現住址為南寧市的、發病日期在2011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的39種甲乙丙類傳染病疫情數據;人口資料來源人口資料來源于《基本信息系統》中的分地區、分年齡組常住人口數。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分析中采用excel2003統計分析軟件。
結果 2.1 疫情概況
2.1.1 傳染病總發病、死亡概況
2011年南寧市共報告法定傳染病24種73 007例,死亡232例,報告發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別為1095.94/10萬、3.48/10萬、0.32%,與2010年比較分別為-23.67%、+14.23%、+49.69%。無甲類傳染病病例報告。乙類傳染病報告16種23362例,死亡230例,報告發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別為350.70/10萬、3.45/10萬、0.98%,與2010年比較分別為-4.13%、+31.37%、+37.02%。無病例報告的病種為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人禽流感、流行性出血熱、炭疽、流腦、百日咳、白喉、布病和血吸蟲病等10種。丙類傳染病報告報告8種49645例,死亡2例,報告發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別為745.24/10萬、0.03/10萬、0.004%,與2010年比較分別為-30.35%、-92.87%、-89.82%。無病例報告的病種為黑熱病、包蟲病和絲蟲病等3種。
2.1.2 傳染病發病、死亡位次
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數在前5五位的病種為:病毒性肝炎(37.10%)、肺結核(25.45%)、梅毒(23.26%)、淋病(21.24%)和痢疾(4.16%),發病數占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總數的96.03%;乙類傳染病報告死亡數在前三3位的病種為:艾滋病(80.87%)、肺結核(11.74%)和狂犬病(5.22%),死亡數占乙類傳染病報告死亡總數的97.83%(表2)。2.2 流行特征
2.1.1 人群分布
2011年南寧市報告的法定傳染病中,男性發病47018例,死亡182例,發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別為1357.22/10萬、5.25/10萬、0.39%;女性發病25989例,死亡50例,發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別為812.84/10萬、1.56/10萬、0.19%。男女性別比為1.81∶1。年齡分布以0~-4歲組(40 106例)和20-~49歲組(15 075例)報告發病數較多,分別占總發病人數的54.93%和20.65%.職業分布以散居兒童為主,報告30 695例,占總發病數的42.04%,其次為農民(12 200例,占16.71%)、幼托兒童(11 794例,占16.15%)和學生(7189例,占 9.85%)。
2.1.2 時間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報告,以5-7月報告發病數最高,共報告發病29 901例,占總發病數的40.96%,2月報告病數最低,為2 731例,占總發病數的3.74%(圖1)。
2.1.3 地區分布
全市6六縣六6城區都有傳染病病例報告,報告發病數居前三3位的區縣為西鄉塘區(11 388例)、橫縣(8 987例)和賓陽縣(8 802例),邕寧區報告發病數最低,為2 434例,其次為上林縣,3 983例。2.3 乙類傳染病疾病構成
2.3.1 腸道傳染病
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未分型)、痢疾、傷寒+副傷寒3種,發病1574例,占乙類傳染病發病總數的6.74%,無死亡(2010年死亡1例)。發病率為23.63/10萬,與2010年相比下降16.40%,但甲肝和戊肝的報告發病率高于2010年。
2.3.2 呼吸道傳染病
甲型h1n1流感、麻疹、肺結核、猩紅熱4種,發病6188例,占乙類傳染病發病總數的26.49%,死亡29例,占乙類傳染病死亡總數的12.61%。發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別為92.89/10萬、0.44/10萬、0.47%,與2010年相比分別為-9.84%、-25.68%、-17.57%,但麻疹和猩紅熱報告發病率高于2010年。
2.3.3 蟲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狂犬病、乙型腦炎、登革熱、鉤體病、瘧疾5種,發病90例,占乙類傳染病發病總數的0.39%,死亡12例,占乙類傳染病死亡總數的5.22%。發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別為1.35/10萬、0.18/10萬、13.33%,與2010年相比分別為+52.47%、+19.91%、-21.33%,主要是狂犬病、乙腦和瘧疾報告發病率高于2010年。2.3.4 血源及性傳播疾病: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淋病、梅毒4種,發病15502例,占乙類傳染病發病總數的66.36%,死亡189例,占乙類傳染病死亡總數的82.17%。發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別為232.71/10萬、2.84/10萬、1.22%,與2010年相比分別為-0.35%、+51.13%、+51.66%,但乙肝和丙肝報告發病率高于2010年。
2.3.5 新生兒破傷風:
發病8例,占乙類傳染病發病總數的0.03%,無死亡。發病率為0.12/10萬,與2010年相比上升33.30%。2.4 重點傳染病疫情分析
2.4.1 艾滋病
全年共報告發病518例,死亡186例。發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別為7.78/10萬、2.79/10萬、35.91%,與2010年相比分別為-3.04%、+54.93%、+59.79%。本病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報告。六城區和六縣都有病例報告,以橫縣(112例)、西鄉塘區(72例)和賓陽縣(50例)報告發病數較多。職業以農民(290例,占55.98%)和家務及待業(51例,占9.95%)為主。年齡分布主要在25~74歲(471例,占90.93%),其中男性383例,女性135例,男女之比為2.84:1。
hiv 全年共報告感染者1247例,死亡176例。感染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別為18.72/10萬、2.64/10萬、14.11%,與2010年相比分別為+38.03%、+38.52%、+0.35%。全年各月均有感染者報告,無明顯季節性。六6城區和六6縣都有感染者報告,以橫縣(356例)、西鄉塘區(172例)和隆安縣(143例)報告感染例數較多。職業以農民(710例,占56.94%)和家務及待業(136例,占10.91%)為主。年齡分布主要在20-74歲(1148例,占92.06%)。其中男性894例,女性353例,男女之比為2.53:1。
2.4.2 病毒性肝炎 全年共報告發病8667例,發病數居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數首位,死亡3例。發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別為130.10/10萬、0.05/10萬、0.03%,與2011年相比分別為+8.36%、-50.06%、-53.87%。各型肝炎發病構成: 乙肝78.14%、丙肝15.74%、未分型肝炎2.76%、戊肝2.03%、甲肝1.34%。該病發病無明顯的季節性,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報告。六城區和六縣都有病例報告,以橫縣(1678例)、西鄉塘區(1072例)和青秀區(1030例)報告發病數較多。職業分布主要以農民(4635例,占53.48%)為主。年齡分布以20~49歲(5755例,占66.40%)居多。其中男性6081例,女性2586例,男女之比為2.35∶1。
2.4.3 肺結核
全年共報告發病5946例,發病數居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數第二2位,死亡27例。發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別為89.26/10萬、0.41/10萬、0.45%,與去年相比分別為-9.48%、-22.89%、-14.80%。該病發病無明顯的季節性,全年各月均有發病。六6城區和六6縣都有病例報告,以西鄉塘區(1006例)、賓陽縣(769例)、江南區(657例)和橫縣(644例)報告發病數較多。職業分布以農民(3316例,占55.77%)和離退休人員(416例,占6.70%)為主。年齡分布以20~79歲(5506例,占92.60%)居多。其中男性4375例,女性1571例,男女之比為2.78∶1。
2.4.4 手足口病
全年共報告發病35899例,發病數居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數的首位,死亡2例。發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別為538.89/10萬、0.03/10萬、0.01%,與2010年相比分別為-10.59%、-92.87%、-91.98%。該病有明顯的季節性,以5-~7月的春末夏初季報告發病較高。6六城區和六6縣都有病例報告,以西鄉塘區(6376例)、賓陽縣(5158例)和青秀區(3751例)報告發病數較多。職業分布以散居兒童(24866例,占69.27%)和幼托兒童(10119例,占28.19%)為主。年齡分布以0-5歲(34635例,占96.48%)居多。其中男性22966例,女性12933例,男女之比為1.78∶1。2011年南寧市共報告手足口病突發事件7起,與2010年(20起)相比下降65.00%。
南寧市手足口病的發病特點為:各城區各縣均有病例報告,以散居兒童和幼托兒童為主,年齡分布在5歲以下,男性高于女性,發病高峰在4-7月,暴發疫情均在幼托機構。2.4.5 流行性腮腺炎
全年共報告發病6934例,發病數居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數的第二位,無死亡。發病率為104.09/10萬,與2010年比上升39.57%。該病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以5-7月和11-12月報告發病數較高。六6城區和六6縣都有病例報告,以橫縣(1024例)、賓陽縣(1017例)和西鄉塘區(897例)報告發病數較多。職業分布以學生(4303例,占62.06%)為主,其次為幼托兒童(1310例,占18.89%)。年齡分布以3~19歲(6026例,占86.91%)居多。其中男性4402例,女性2532例,男女之比為1.74∶1。2011年南寧市共報告流行性腮腺炎突發事件9起,與去年(10起)相比下降10.00%。3 討論
南寧市2011年報告的法定傳染病結果顯示,資料顯示,全年無甲類傳染病報告,乙類傳染病構成中,以乙肝、梅毒和艾滋病為主的血源及性傳播疾病居首位,其次是以肺結核為主的呼吸道傳染病,二者合計占乙類傳染病發病數的92.84%。病種順位中病毒性肝炎發病數居首位,乙型肝炎已成為南寧市肝炎的主要構成型別,占肝炎發病數的78.14%。其原因可能是:(1)城鎮建設導致人口的頻繁流動,增加了免疫接種的相對空白,增加了易感人群[1];(2)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群眾自我保護意識的逐漸增強,一旦發現身體有不適,就及時看病,這樣乙肝病人就更容易被發現[2]。3)醫療單位開展網絡直報以后,乙型肝炎疫情漏報率減少,更真實的反應了發病情況。居第2位的為肺結核,原因為南寧市自2002年啟動了世行貸款/英國贈款結核病項目、2004年衛十項目、2005年南寧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以來,對活動性肺結核病患者人實行免費抗結核治療。同時,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加強醫防合作,使大量的肺結核病患者人得以發現。要降低南寧市乙類傳染病的發病率,首先要降低病毒性肝炎和肺結核的發病率,將控制乙肝作為重點,加強乙肝疫苗的接種,提高高危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種率;由于發現并治愈傳染性肺結核患者是預防和控制結核病最有效的措施[3],因此,要嚴格執行規范治療,提高患者治愈率,消除傳染源。腸道傳染病的主要報告病種為細菌性痢疾、甲肝和其他感染性腹瀉病,因此要繼續開展腸道傳染病的防治工作,加強食品衛生監測、監督管理。
2011年南寧市手足口病報告發病數占法定傳染病報告數的49.17%,以散居兒童居多,占手足口病發病數的69.27%,且暴發疫情均在幼托機構。提示因進一少加強社區散居兒童和托幼機構兒童的健康教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托幼機構的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對玩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降低手足口病在幼托機構暴發的機率。
南寧市傳染病發病以散居兒童、農民和幼托兒童為主,占報告發病數的74.91%。這主要與農村衛生條件、衛生意識較差等因素有關。提示我們應經常在加大對農村傳染病防治知識的宣傳力度。散居兒童和幼托兒童發病高的原因可能與家長喜歡帶孩子到人群較多的地方玩耍,暴露感染的機會增多有關。
綜上所述,以乙型肝炎為主的血源及性傳播疾病、肺結核為主的呼吸道傳染病和手足口病是當前南寧市傳染病防治工作的重點,今后不僅要加大血源及性傳播疾病和呼吸道傳染病的控制力度,還須加強對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的綜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