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夜夜人人揉人人捏人人添-91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91在线电影-免费a网址-免费v片网站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2023年常見的稱呼(4篇)

2023年常見的稱呼(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1 16:54:49
2023年常見的稱呼(4篇)
時間:2023-01-11 16:54:49     小編:zdfb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常見的稱呼篇一

某個晚上,一名中年男人叩開了郭振華家的門。“有個姓池的人找你。”女主人高聲招呼郭振華。“是池、池廳長?”郭問。“啊呀啊呀,池廳長您、您來看我們?”意識到來者的身份后,女主人恭敬地賠笑道。

這是官場小說《滄浪之水》的一個橋段,刻畫的正是官場中人對“稱呼”的嫻熟運用。

2001年,痛恨官場中丑惡風氣的閻真寫下了這本小說。盡管如此,這位北大畢業之后拒絕機關身份而選擇樂守象牙塔的文學教授,在現實中也不得不屈服于無處不在的官場“稱呼學”。

“一個科長一個小主任,官位叫出來他就高興一點。”閻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這么大年齡了,我叫我們單位的人,尤其是機關的科長、副科長和辦公室主任,我就叫他某某主任,盡量把這個位置叫出來。因為有些事要找他幫忙。”

類似閻真這樣的體會,某縣財政局的小丁也有。不久前她參加一次接待活動,直到見到《××調研組來縣接待手冊》,小丁才知道,她一直稱為“王處”的這位省財政廳領導,原來只是一個主任科員。

但她依然恭恭敬敬地繼續稱呼“王處”,因為她的局長也這樣叫。“局長說,當?王處?還只是從下屬事業單位借調到省廳的科員時,他就開始喊?王處?了!”

按中國的行政級別,這位局長和“王處”都是主任科員,相當于人們熟知的“科長”。正如人們從官場小說中所看到的那樣,在那些見諸文件的稱呼之外,官員之間還有另一套“稱呼”的學問,有許多難以言傳的細微講究。

“逢長必叫,叫大不叫小”

對于基層的許多官員來說,“逢長必叫,叫大不叫小”是相互稱呼時的慣例。閻真說,“在縣里,一個科級干部就很大了。一個局長其實是科級,但是我要叫他局長。股長比科長還要小,可在縣里也已經好大了,也是一個長嘛,也要叫出來。”

“叫大不叫小”的慣例不僅僅是基層的專利。一位資深媒體人對南方周末記者介紹,“在一些部委,如果黨組書記和部長不是同一個人,有時下屬們也會叫黨組書記?部長?。正部級機構的領導叫主任或者局長的,他們的下屬會習慣于叫部長。”這不是為了追求虛榮,而是害怕與低級別的職務混淆。“部長級別高,而辦公廳主任也是主任。”

除去上述最基本的稱呼規則外,官員之間的稱呼還有許多微妙之處。

“上級對下級常常以?姓名+同志?相稱,但下級對上級當面一般卻只用?姓+職務?或?職務?。”華東師范大學的胡范鑄教授在他2000年發表的論文中指出。他的研究方向是應用語言學。

然而,有些時候這條規律并不適用。例如,一個機關的正副書記中有好幾位姓王時,“叫某某書記是慣例”上述媒體人說,名字+職務的選擇很多時候“就是為了有一個很明確的區分”。

區分不同稱呼的,除了職務外,還有資歷與感情。一般來講,官員之間互稱官銜是較為客套和安全的,但一些職務不高的“老機關”卻常享有“豁免權”,可以將別人眼中的“王書記”省去姓氏,直呼其名。上述媒體人說:“在機關里稱名字,本身并不是冒犯,當然你要估量一下自己的地位,以及你和那個人到底有多熟。” 在官員中間,流行著種種特殊情況下的稱呼辦法。例如,對于姓付的書記,往往不能稱付書記,而要用名字稱“××書記”;當兩個書記同姓時,也要叫名+書記……熟練掌握著一套規則,幾乎是公務員的入門程序。

任中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的閻真發現,高校中的干部并沒有免俗于官場“稱呼學”。閻真說:“我認識的一個某學校年輕老師,新提了副院長,相當于副處級。他一天到晚說我們?處干?(處級干部)如何如何”,“別人不說(叫)就不高興”。這位年輕的副院長自己可能都沒意識到,“別人叫他院長,他馬上就回答,尤其是大庭廣眾之下。如果是叫老師,他就好像沒聽見一樣。”

“老大”與“老板”

除了大庭廣眾下的繁多稱呼,一些官員在酒酣耳熱、竊竊私語時的叫法也各不相同。

上述那位媒體人曾在縣鄉一級基層政府的飯局上見識過,一名干部起身敬酒,朗聲說道“我們老大……”。當面叫一聲“老大”,除了幾分親昵,更展現出明確的權力排序。與之相對的,所謂“老二”不僅不用做面稱,甚至不能公開排出來。

“一個省里面省委書記是老大,但是你也不能說省長是二把手,因為在政府口,他也是老大;你也不能說副書記就是二把手,因為按照慣例,在黨內,兼省長的書記(才)是。”這位媒體人說。然而到了市級干部,這種江湖氣的“老大”、“老二”便有時被透著商業氣息的“老板”所取代。

一位官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稱“老大”在基層會比較多,更江湖氣一些。一般稱“老板”的,至少是市長、市委書記這個級別的。如果稱一個縣委書記為“老板”,會顯得特別可笑,因為縣委書記就是個處級官員,所以往往會稱“老大”;如果稱呼一個鄉長“老板”也不行,因為級別同樣不夠。

真正難以處理的是如何稱呼那些因為種種原因被降職的官員。江蘇省級機關一位工作人員,曾經在南京的頤和路上遇到過當年的無錫市長毛小平,這位工作人員竟然一時語塞不知如何稱呼。“喊他毛市長、毛主任都不合適,喊小平吧,你不覺得?小平?是特指的嗎?所以后來我只好說?哎——哎——你好?。”2012年毛因為嚴重違紀被開除黨籍,他一度被認為在江蘇省供銷合作總社擔任副主任,后又傳出降為處長。

江蘇省委辦公廳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現在縣里也常常稱省城去的領導為“首長”,不分級別。“之前,只有中央來視察的領導,不方便提前透露姓名或者不適合直呼其名的,我們才在制作席卡和稱呼時稱?首長?。當面這樣稱呼時,級別差距至少要有3級。但現在,稱?首長?已經沒有這么嚴格了。”

他回憶,自己第一次被縣里稱“首長”時,感到很不習慣,有一種“僭越”的感覺,但后來發現叫的人和被叫的人都心安理得,也就順其自然了。

但那些真正的“首長”們,卻似乎對職務稱呼極其超脫。

2013年6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到深圳調研,當tcl董事長李東生匯報工作稱呼“委員長”時,就被他打斷,“叫?老書記?就行,叫張德江我就更高興了。”

2012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第一位專家發言剛提到“尊敬的王書記”,話沒說完,就被王岐山打斷,要求在場專家少說客套話,言簡意賅。

“同志”不夠親切?

在胡范鑄教授看來,“稱呼學”的流行和稱呼的變化,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社會風氣“變壞”了,更反映著社會心理的變化。

改革開放前獨步天下的“同志”,起初是有著共同理想與信仰的政黨成員之間的共勉。孫中山在1918年發表《告海內外同志書》和《致南洋同志書》,其遺囑常被總結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1921年,中共一大通過的黨綱正式寫道:“凡承認本黨黨綱和政策……都可以接收為黨員,成為我們的同志。”這時的“同志”,還只在社會精英間流行。

1949年后,“同志”迅速成為正確甚至唯一正確的政治稱呼。毛澤東早在1959年就要求互稱同志。196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黨內同志之間的稱呼問題的通知》,要求“今后對擔任黨內職務的所有人員,一律互稱同志”。

然而在社會秩序混亂的“文革”時期,即使同志這個稱呼也顯得不合時宜。胡范鑄說:“那時同志都不能隨便叫,叫什么都覺得不對,說錯了就會闖禍。”

盡管如此,出于表明立場、提防異己的原因,“同志”在民間成為了最保險的尊稱。在上世紀末的一些港臺劇中,劇中人物一旦踏上大陸土地,逢人即稱“同志”。在他們看來,“同志”似乎成了大陸文化的符號,否則就會被視作另類而引起麻煩。

今天的人已很難想象“同志”之稱所引起的重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公報中曾經明確,“黨內一律互稱同志,不要叫官銜;任何負責黨員包括中央領導同志的個人意見,不要叫?指示?”。

1984年,“同志”有一次不同尋常的亮相。當時的《武漢晚報》刊登了這樣一則消息:“小平同志:我這樣的稱呼,似乎不太禮貌,若有不妥之處,請給予責備。”這是1984年4月武漢一職工向鄧小平寫的申冤信。鄧小平在信上圈閱道,“頭一次看到這樣的稱呼,我很喜歡,酌重處理!”

在經歷了極度混亂的社會秩序后,黨內又能互稱同志,成了當時具有標志性的思想解放事件。

時間進入21世紀,“同志”有了更豐富的含義,使用起來也顯得很突兀。“每個人都在重新尋求自己的角色定位,個人的自主意識提升。當今社會是稱謂語最豐富的時代。”胡范鑄說道。

2003年,全國各地黨委都曾專門制定、下發《關于進一步繼承和發揚黨內互稱同志優良傳統的通知》,要求“對擔任黨內職務的所有人員一律稱同志,不稱職務”。

例如,甘肅省的文件就要求,“對擔任黨內職務的所有人員一律稱為同志,黨內刊物、文件和其它書面材料也要按此辦理。各級黨員領導干部要身體力行,帶頭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做黨內互稱同志的表率。各級黨組織要制定完善相應的制度,并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黨內互稱同志的有效機制……”

但種種跡象表明,重視并未使互稱同志重回流行。2013年10月,《人民日報》轉載了題為“黨內稱謂容不得江湖氣”的評論,說“不知從何時起,互稱?同志?的人越來越少,甚至一些脫胎于江湖綠林,裹挾著濃厚封建陋習的?老板?、?總管?、?大哥?等庸俗化的稱呼,在某些部門或單位已滲透到黨內。”

一些地方為了規范稱呼,甚至“制作黨內互稱同志提示牌,擺放在黨委(支部)會議室、黨員活動室等場所醒目位置”,以“營造民主平等、團結和諧的良好氛圍,形成暢所欲言、集思廣益的工作作風”。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李永剛教授說,現在“同志”作為一種社會主義傳統保留下來,成為正式場合的莊重稱呼。但在現實官場中,在對稱呼進行“推敲”后,官員私下里往往不會互稱同志。在一位官員看來,現在如果見面還稱“同志”,不僅顯得怪異,還意味著拒人于千里之外,“下面的事都無法進行了”。

盡管存在著所謂的稱呼規則,但因地域、風俗及人情的巨大差別,官場稱呼并無放之四海皆準的規則。例如在湖南,一些稱呼就很獨特,官員們背后往往稱呼高級官員為“張嗲”、“李嗲”(“嗲”在長沙話中意為老者),同僚之間則會互稱“張哥”、“李哥”。

現在在一些地方,某些介于正式和非正式之間的稱呼如某局、某廳等,很流行。在一位觀察者看來,新世紀以來,官員群體的社會評價有所降低,經濟、社會地位、個人成就感、榮譽感都不可同日而語。張局、李局這種稱謂,一方面保有官場認同,同時也可以避免因為過于強調身份而引起他人反感。

常見的稱呼篇二

廣州話的稱呼語(陳慧英)

學術論文 2011-03-16 20:57:55 閱讀39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訂閱

提 要 本文著重介紹跟普通話不同的、富有方言特色的廣州話稱呼語,所介紹的稱呼語 包括對稱(對面稱呼)、背稱(背后稱呼)和對各種人物的指稱。闡明廣州話稱呼語的特點,詞義內涵

和感情色彩以及構詞、造詞手法、并談一談廣州話稱呼語的發展變化。

關鍵詞 廣州話 稱呼語 特點

一、廣州話稱呼語的特點

(一)富有方言色彩的稱呼語較多廣州話有很多跟普通話不同的稱呼語,例如:背稱兒媳為“心抱”(是“新婦”的變音),稱舅母為“妗母”(有人認為“妗”是”舅”的變音),稱弟婦為“阿妗”,稱曾孫為“塞”①,稱重孫為“嘜”,稱父親為“老豆”(竇),這個在其他方言中罕見的稱呼語,引起不少學者的關注,有人認為源于古代賢人竇燕山,因他教子有方,故后人泛稱父親為“老竇”,又有人認為“老豆”就是“老頭”,因“頭”古音讀如“月豆”,也有人認為“老豆”是“老父”的忌諱語,因“父”與“腐”同音,不吉利,故改稱“老豆”②。眾說紛紜,引人深思。

有些對人物指稱的稱呼語也是具有方言特色,如稱酒家的廚師為“候鑊”(“鑊”是炒菜的鍋)。指稱女兒家、少女們為“女仔之家”,例如:“女仔之家要斯文口的”(女兒家要斯文點),指稱男子漢、男人大丈夫為男人佬九(狗),例如:“男人老九流血不流淚”。又如把陪新郎去接新娘并湊熱鬧鬧新房的男朋友稱為“戥穿石”,有人認為是“戥豬石”的變音,因農民挑豬去賣,另一頭捆一塊重量相當的石塊,“戥”是相等,賣豬之后,把石塊棄置路邊。新郎的男朋友鬧完新房后便任務完畢,他們在婚禮中只起陪襯作用,故名“戥穿(豬)石”③。本人認為可以把這個“戥”理解為“戥興”(湊熱鬧),男朋友們去接新娘,為新郎說服新娘的女朋友開門,為新郎給開門利是(紅包)討價還價,熱鬧非常。舊式婚禮鬧新房時這些男朋友儐相去湊熱鬧,又鬧得天翻地覆,真有石破天穿之聲勢。把他們稱為“戥

穿石”是非常生動的稱呼語。

(二)利用變調表示不同意義

單音詞利用變調表示不同意義的,如“女”讀本調陽上(23)調值時,表示女性、女子。例如系男系女?(是男還是女?),有男有女、男女平等。如讀高升變調(35)則表示女兒,例如:有兩個女,一個仔(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生口左一個女(生了一個女兒)。又如:“妹”原調陽去(22),讀高升變調(35)表示姐妹的“妹”,例如:我口既妹系打字員(我的妹妹是打字員),亻巨口既妹做看護(他的妹妹當護士)。“妹”讀高平變調(55)是指婢女,又叫“妹仔”。“妹”放在一此些詞素后,是表示少女、女郎。如:外來妹、打工妹、上海妹、越南妹等。

復合詞用變調表示不同意義的,例如:“伯爺”,“爺”讀原調陽平(21)調值是指“伯父”,如讀高平變調(55)調值是指“父親”,一般中老年人多用。又如:“伯父”的“父”如讀原調陽去(22)調查,是稱父親的哥哥(一般又叫“伯爺”或“阿伯”),如讀高升變調(35)調值是指“老大爺”,廣州話有“西南二伯父”,是指不得罪人的好好先生。

(三)疊音的稱呼語有一定的變調規律

1.疊音詞的第一個字讀(21)調值,第二個字讀(55)調值的,例如:

爸爸 媽媽 哥哥 姐姐

以上各詞除“姐姐”原調是陰上(35)調值外,其他詞原調均為陰平(55)調值。

2.疊音詞的第一個字讀(21)調值,第二個字讀(35)調值的,例如:

婆婆(外婆)奶奶(家姑)弟弟 妹妹 女女(女兒)仔仔(兒子)“女女”是對女兒的愛稱,“仔仔”是對兒子的愛稱。

以上各詞,“婆”的原調是陽平(21)調值,“奶”和“女”的原調是陽上(23)調值,“弟”和“妹” 的原調是陽去(22)調值,“仔”的原調是陰上(35)調值。疊音稱呼語的變調讀法,起到調和音節的作用,聽起來有親切感。

(四)簡縮語較多

例如:張太(張太太)陳生(陳先生)大少(大少爺)二家(二家姐)空姐(空中小姐)港姐(香港小姐)老朋(老朋友,“朋”讀高升變調35)

二、廣州稱呼語詞義的內涵和褒貶的感情色彩

(一)詞義的內涵

廣州話有些稱呼語字面跟普通話相同而內涵和用法不同,例如:奶奶(婆婆,稱丈夫的母親),婆婆(姥姥,稱媽媽的母親)。

有的稱呼語有特指兼泛稱的用法,如:“二叔公”可指叔祖父,也可泛稱老大爺,例如:隔籬二叔公唔響屋企(隔壁老大爺不在家)。又如:“二叔婆”可指叔祖母也可泛稱老大娘,例如:呢個二叔婆好人氏(這個老大娘很和氣)。“先生”用于對人的敬稱,也可代稱“丈夫”,例如:你先生響邊度做口野?(你的丈夫在哪里做事?),我口既先生響銀行做口野(我的丈夫在銀行工作)。“老姑婆”可稱老姑媽,也可指稱老處女。“姑爺仔”可指小女婿,也可指稱專引誘

少女買淫的男青年騙子。(二)褒貶的感情色彩

稱呼語中有敬稱、尊稱,都是表示褒義的感情色彩,如背稱別人父親為“令尊”,背稱別人母親為“令壽堂”,背稱別人兒子為“令郎”,背稱別人女兒為“令愛”、“令千金”。這是表示尊敬的禮貌的客套語,在莊重的場合老年人多用。一般場合用的稱呼語有些也帶有感情色彩,例如對老年的男性,廣州話叫“阿伯”,背稱“伯爺公”(老大爺)”、老大公“(老公公),(“大”讀高升變調,35調值),有些人不尊敬老人,稱老人為“老坑”(老頭子)、“老口野”(老家伙),這些詞帶上鄙視的感情色彩。對年老的女性,廣州話叫“阿婆”,背稱“伯爺婆”或“老大婆”(“大”讀高升變調35調值),如背稱“老藕”(老太婆)就帶有嫌棄的感情色彩,是不禮貌的詞語。

有些是罵人時的指稱,貶義的感情色彩非常濃厚,廣州話表示憎恨的稱呼時,一般前面帶

一個“衰”或“死”字,有時后面是一個“包”字,例如:

衰公(壞家伙)

衰仔(壞小子)衰婆(壞婆娘)衰女(壞丫頭)死仔(該死的小子)死妹釘(該死的丫頭)死女包(該死的女孩)喊包(愛哭的家伙)“包”字作為貶義,這是比較特殊的,廣州有一個嘲笑愛哭的小孩的順口溜:喊包喊壽桃,唔喊唔得好。(“桃”同“好”

押韻,“喊”是哭,“唔”是不)。

有些貶義稱呼語外地人從字面上看不出貶義,例如:“契弟”(男娼)、“濟軍”(頑皮、搗蛋鬼)。廣州話的“契”原義是認干親,如:契娘(干媽)、契爺(干爹)、契細佬(干弟弟)等,稱干親為“老契”,后來“老契”又可指所結識的妓女、情婦,又稱“契家婆”。“契弟”則指男娼。“濟軍”一詞據說解放前龍濟光的軍隊無惡不作,因此廣州人把頑皮、好搗蛋的人叫“濟軍”,也可作形容詞用。“壽仔”外地人從字面上看以為是褒義詞,其實廣州話是指“傻子”,“阿茂阿

壽”是傻瓜笨蛋的意思。

廣州人叫美國歸僑為“金山客”,另一背稱“金山丁”有貶義,指容易被人騙錢的美國歸僑,廣州話“咪丁”是騙傻瓜錢的意思。“死黨”指至交,生死之交,由貶義詞變為褒義詞。

三、廣州話稱呼語的構造和造詞法

(一)稱呼語的構造

1、詞頭有“阿”、“家”、“番”(洋)等

“阿”可加在普通稱呼前,也可加在姓、名字和排行前,例如: 阿婆(外婆)阿公(外公)阿哥(哥哥)阿王(老王)阿明 阿三

阿駝(駝子)阿女(女兒)阿仔(兒子)阿家(舊稱母親)

“家”加在親屬稱呼前,例如: 家公(對丈夫父親的背稱)家婆(對丈夫母親的背稱)家嬸(嬸子,可用于對稱,如三家嬸等)

家嫂(對兒媳的對面稱呼)家姐(姐姐,可對面稱呼)

“番”(洋),例如:

?121?

番鬼佬(外國佬、洋人)番鬼婆(外國女人)番鬼妹(外國女孩)番鬼仔(外國男孩)

以上各詞“番”字可省略,說成“鬼佬”、“鬼妹”等。

2、詞尾有“仔”、“哥”、“友”、“記”、“公”、“佬”、“婆”、“妹”等。

“仔”放在指人的名詞后,可用于表示年幼或年輕男性和女性,有小稱的作用,例如:

細路仔(小孩子)哥哥仔(對男孩子的稱呼)世界仔(在社會上混,到處撈錢的男青年)姨仔(小姨子)姑仔(小姑子)大姐仔(小姑娘)

“哥”一般放在表示男性的名詞后,例如:

新郎哥

學生哥

后生哥

“友”作名詞詞尾表示“家伙”、“者”的意思,讀高升變調35調值,例如:

滾友(騙子)麻甩友(輕佻的家伙)沙塵友(驕傲自大的家伙)白霍友(輕浮的家伙)大炮友(愛吹牛皮的家伙)發燒友(強烈著迷者)“記”可放在單音名字后稱呼熟人,少數普通名詞也可加“記”,表示親熱的感情色彩,例如:

諸記 新記 祥記 老友記 哥記(哥兒們)其他詞尾如“公”表示男性(一般稱老年人),“佬”,表示中年或青年男性,“婆”表示中老年 婦女,“妹”表示少女,這些詞尾構詞能力很強,放于表示人的名字后構成很多稱呼語。

(二)稱呼語的造詞手法

有些稱呼語用修辭造詞法,手法多樣化,生動、形象,主要有以下幾種:

1、比喻。

“子子襟”(連襟)指稱姐姐和妹妹的丈夫,通過比喻義顯示兩者的關系,也可稱“一擔挑”比喻

兩者輩份相同。

“禾叉髀”(堂兄弟),堂兄叫“禾叉髀大佬”,堂弟叫“禾叉髀細佬”,“禾叉是叉稻草的杈子, 當中的長齒稀疏,比喻不是親兄弟,而是“疏堂”(堂)兄弟。“心肝木定”(心肝寶貝)一般指稱最疼愛的小孩,“木定”是“蒂”。

“扭紋柴”(刁蠻鬼,指稱好鬧別扭的人)“大碌藕”(指稱出手大,揮金如土的人)“大光燈”(汽燈,呼呼響的,指稱咋咋呼呼,做事唯恐別人不知道的人)。

“花心蘿白”(見異思遷,對愛情不專一的人)。

2、擬物。

牛王頭(流氓頭子)、馬仔(手下人,打手)、蛇王(懶惰蟲)、爛頭蟀(好打斗的亡命之徒)、老虎也母(雌老虎,指稱兇惡的婦人)、倔尾龍(禿尾巴龍,傳說能呼風喚雨,指稱好惹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亂的人)、高竇貓(高傲自大的人)、為食貓(饞鬼,好吃的人)、奸賴貓(賴皮鬼,輸了不認賬的人)、失魂魚(冒失鬼)、巡城馬(貨郎,專到城里販日用品到農村銷售的人)、大頭蝦(粗心大意的人)、野雞(低級妓女)、龜公(王八,指妻子有外遇的人,又指鴇母的丈夫或情人)、薯頭(笨蛋、呆笨的人)。

3、夸張。

九代姑婆(遠親)、竹升妹(高個子姑娘,“竹升”是竹竿)、花王(園丁,花匠)、煙鏟(煙鬼)、豆釘(小不點,小個子)

等。

4、借代。

用人的特征或標志指稱該類人,或以特指代泛指。例如:旗下人(滿族人、旗人)、花旗佬(美國人)、四眼仔(戴近視眼鏡的男青少年)、褸妹(前額有留海的小姑娘,可指稱未出嫁的閨女)。二世祖,原指蜀漢劉禪(阿斗)因他

敗國,現泛指敗家子。

5、諧聲。

有些詞其中一兩個詞素是諧聲的,例如:撈佬(外省人,模仿外省人說“老兄”的音)、口冷佬(潮州人,“口冷”是模仿潮州人說“人”的音)、哎口也大佬(口頭上稱兄道弟的人)、吱口者婆(長舌婦,吱吱喳喳好講話的婦人)。

四、廣州話稱呼語的發展變化

稱呼語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廣州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出現了一些新的稱呼語,例如:打工妹、外來妹、公關小姐、禮儀小姐等,“小姐”使用范圍擴大,成為職業女性的稱呼語。一些帶有封建色彩的稱呼語逐漸被淘汰,如:“安人”(舊稱丈夫的母親,源于古代對官府夫人的稱號),一些鄙視婦女的稱呼語也逐漸無立足之地,如過去有人背稱妻子為“黃面婆”,現已由“愛人”所代替,有些稱呼已成為歷史性詞語如:“大天二”(土匪惡霸頭子,過去橫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帶),“自梳女”(過去為了反抗盲婚,把頭發盤起來,表示獨身的女子)。有些稱呼語逐漸被新的稱呼語代替,如廣州過去稱擁有大量財富的富翁為“財主佬“現又從北方引入“大款”,過去稱富有的婦女為“財主婆”,現多叫“富婆”,年輕一些的叫“富姐”。過去稱酒家的女服務員為

“女招待”,男服務員為“企堂”(“企”是站的意思),這些詞已很少人用了。過去廣州話背稱女用人為“婆媽”、“媽姐”這些詞也被淘汰,現稱保姆為“阿姨”,這是受普通話的影響。廣州話稱呼語也受香港粵語的影響,吸收了一些香港流行的稱呼語,如稱老板為“老細”或“波士”(英語boss),稱母親為“媽咪”(英語mammy),稱老師和警察為“阿sir”(中英結合詞)等。稱呼語的發展變化反映了社會的變化和人們心態的變化,值得研究探討。

常見的稱呼篇三

稱呼小識

到別人家拜年,有否遇到過不知該怎么稱呼對方而因此尷尬呢?有否因稱呼錯而使自己窘迫呢?廣州有句老話:“入屋叫人,入廟拜神”,如果因為不知該怎么叫而不叫,那就會顯出自己失禮于人了。也是,舊時是沒有“計劃生育”的,幾乎每戶都是大家庭,每個同宗的大家庭就是一個大家族,少說也有百來號人,如果加上娘家人,那人數是相當壯觀的。

人數多,關系就越復雜,稱呼也越多。本人正好生長在這種家族里,對稱呼叫法也懂一些,現一一列出,供參考、交流、指正。

首先,確立關系。稱呼稱謂皆由關系生,關系不在,隨便一句“阿姨”、“叔叔”、“爺爺”、“奶奶”便可過得去,所以,先要確立關系。

假設以自己為中心點,上溯三輩,下衍一代,依此為:曾、祖、父、己、子。自己稱曾祖輩時前要加“太”,如“曾祖父”為“太公(爺)”,“曾祖母”為“太婆(嫲)”。自己與曾祖輩的關系是“曾祖孫關系”,用廣州話說,自己就是曾祖父()母 的“塞”,即曾孫的意思。可是現在要真能“四代同堂”是很少了,可幸,我見過太公(外曾祖父)一面,他老人家九十多歲才過逝。

祖輩,嫡親祖輩便是祖父、祖母、外祖父和外祖母,祖父,口語稱“亞爺”或“爺爺”;祖母稱“亞嫲”或“嫲嫲(廣東地區叫法,本文所寫稱呼皆為廣州方言本土叫法)”,關系是祖孫關系。舊時的獨生子女是很少的,尤其是在農民家庭,所以爺爺的兄弟姐妹和奶奶的兄弟姐妹該怎么稱呼都有固定的叫法。先說爺爺的兄弟姐妹。

爺爺的哥哥,自己稱“伯公”,其妻稱“伯婆”;爺爺的姐姐、妹妹,自己稱“姑太”,舊時大家庭(單指窮苦人家),若家中有長女,長女一般“梳起不嫁”(獨身女子,永不嫁人)俗稱“自梳女”,出外打工養“細佬妹”(弟、妹)。如果她是個已婚者,則稱其夫“丈公”;爺爺的弟弟,稱“叔公”,其妻,稱“叔婆”。自己與他們的關系皆為“侄孫關系”。至于爺爺的堂兄弟姐妹,稱呼是一樣的,只是在書面時加一“堂”字便可。

奶奶的哥哥、弟弟,自己稱“舅公”,其妻稱“妗婆”(舅祖母);奶奶的姐姐、妹妹,稱“姨婆”,其夫稱“姨公”。與奶奶的的兄弟的關系是“外甥孫”,與奶奶的姐妹的關系是“姨甥孫”。

至于爺爺和奶奶的表親,叫法跟兄弟姐妹是一樣的,只要多加一個“表”字就可以了。

外祖父,口語叫“公公”或“亞公”。其兄,自己稱“伯公”,伯公的妻子稱“伯婆”;外公的姐姐、妹妹,稱“姑婆”,其夫稱“丈公”;外公的弟弟,稱“叔公”,其妻稱“叔婆”。外祖母,口語叫“婆婆”。其兄、弟皆稱“舅公”,舅公的妻子稱“妗婆”;外婆的姐、妹皆稱“姨婆”,其夫稱“姨公”。

同樣,外公、外婆的表親跟兄弟姐妹是一樣的,叫時加一“表”字就行。

父輩,先說父親一方。父親大兄長,稱“伯父”或“伯爺”(音bag3 yé4,“爺”在這里不能讀本音yé4~1,不然意思就變成“父親”了),其妻稱“伯娘”(廣州話中稱“伯母”是指稱朋友的母親,而香港多稱“伯有”,因為“母”跟“無”廣州音是一樣的,叫“伯母”就像叫“伯無”一樣,唔老利(不吉利)。);父親的姐姐,稱“姑媽”,其夫稱“姑丈”;父親的弟弟,稱“排行+叔”(如排行第三便稱“三叔”),其妻,稱“排行+嬸”(以丈夫的排行為準);父親的妹妹,稱“姑姐”,其夫稱“姑丈”。自己與父親的兄弟姐妹的關系便是“叔侄”、“姑侄”。

母親的兄弟,皆稱“舅父”,其妻稱“排行+妗”(即舅母);母親的姐姐,稱“姨媽”,其夫稱“姨丈”;母親的妹妹,稱“姨”,其夫稱“姨丈”。與舅父(母)的關系為“甥舅”,與姨媽或姨的關系為“姨甥”。

父母的表親,叫時多加一“表”字就行。

平輩,這可簡略不提。

子輩,用廣州話說,子輩就是曾祖輩的“麥”,即玄孫。“五代同堂”的家庭基本沒有,所以簡略不提。

說完了以自己為中心的各種親戚關系與叫法,那就說一說因婚姻而締結的各種無直接血緣關系的親戚關系及叫法。

先說姻親關系。男女雙方因婚姻而使兩家有了關系,這種關系就是姻親關系。男女雙方父母見面時,稱呼對方便為“親家老爺”和“親家奶奶”。有時候,大家會戲稱為“老襯”,粵方言中有句“揾老襯”即是“捉弄別人”的意思,不過是帶有玩笑意味的。

接著說婆媳關系。媳婦(廣州話叫法為“心抱”,其實就是“新婦”的斜音)叫“公公”為“老爺”,叫“婆婆”為“奶奶”,如果公婆是作為第三人稱出現時,可稱“家公”、“家婆”;而公公或婆婆叫媳婦時,可以直接叫名字,在舊時,通常叫“家嫂”或“排行+嫂”。

“妯娌關系”,妯娌,廣州話叫“嬸母”。舊時,妯娌之間稱呼,均用“排行+嫂”,現在,也有這樣叫法,不過大多數是,嫂子叫弟婦時多直接叫名字,而弟婦叫嫂子則稱“排行+嫂”。

“姑嫂關系”,姑稱嫂還是叫“嫂”,嫂稱姑時可直接叫名字。姑做第三人稱引稱時可用“姑仔”或“姑”。在過去,嫂稱呼“姑仔”的丈夫時都叫“姑爺”,不過現在,都是直接喊名或“名+哥”。只有在重要禮節時(比如過節時敬茶)才稱“姑爺”。

“岳婿關系”,女婿稱“岳丈”和“岳母”,在廣州話叫“外父”、“外母”,現在,“外父”和“外母”一般為引稱,真正見面時直接叫“爸”、“媽”。

“內兄關系”,是指舅與姐夫或妹夫的關系。

“連襟關系”,是指姐與妹的丈夫之間的關系。

以上所講的關系,在生活中已基本涵蓋,接著,就談一些與親屬關系相關的話題。

開港都有話(俗話說),天上雷公,地下舅公。舅公在家族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比如說,結婚辦喜宴。在以前,很少有聯婚的,一般都是男方、女方各自辦。在宴席上,坐正席的并非是父母,而是舅父,如果舅父不上席(除非沒有舅父),那么就不能開席。當然,現在沒有了這規矩,可是舅父的地位一樣權威。

在粵地,有這樣一種現象。夫與妻在特定環境里稱呼長輩是不同的,而且從中還可以發現,稱呼里保存了不少帶有文言的味道,特別是妻稱夫家的長輩。

比如說,一對新人結婚,在喜宴上,新娘向客人和男方長輩敬茶,我們俗稱“新抱茶”。當“新抱”向公公婆婆敬茶時,“大妗婆”(媒婆)就會教她叫“老爺”、“奶奶”,感到了有大戶人家的“家風”了嗎?盡管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戶人家。在有的地方,“新抱”還叫婆婆為“安人”,這就跟“古代”了。依此類推,“新抱”向丈夫的大伯、叔叔、舅舅,均叫“伯公老爺”、“叔公老爺”、“舅公老爺”;向丈夫的伯母、嬸母、舅母,就稱“伯婆奶奶”、“叔婆奶奶”、“舅奶奶”。

常見的稱呼篇四

中華民族常用稱呼表

序號 對方身份稱呼 稱呼對方用語 自稱用語

1、父親的祖父 曾祖父 曾孫、曾孫女

2、父親的祖母 曾祖母

3、父親的父親 祖父(爺爺)孫、孫女

4、父親的母親 祖母(奶奶)

5、母親的父親 外祖父(外公)外孫、外孫女

6、母親的母親 外祖母(外婆、姥姥)

7、父親 父親(爸爸)兒、女兒

8、母親 母親(媽媽)

9、祖父的哥哥 伯祖父(伯公)侄孫、侄孫女

10、祖父的嫂嫂 伯祖母(姆婆)

11、祖父的弟弟 叔祖父(叔公)侄孫、侄孫女

12、祖父的弟媳婦 叔祖母(嬸婆)

13、祖父的姐夫、妹夫 姑祖父(姑公)內侄孫(侄孫)、內侄孫女(侄孫女)

14、祖父的姐姐、妹妹 姑祖母(姑婆)

15、祖母的哥哥、弟弟 舅祖父(舅公)外甥孫、外甥孫女

16、祖母的嫂嫂、弟媳婦 舅祖母(妗jin婆)

17、祖母的姐夫、妹夫 姨祖父(姨公)姨甥孫、姨甥孫女

18、祖母的姐姐、妹妹 姨祖母(姨婆)

19、父親的哥哥 伯父(伯伯)侄、侄女 20 父親的嫂嫂 伯母

21、父親的弟弟 叔父(叔叔)侄、侄女 22 父親的弟媳婦 叔母(嬸母、嬸嬸)

23、父親的姐夫、妹夫 姑父(姑丈、姑夫)內侄(侄)、內侄女(侄女)

24、父親的姐姐、妹妹 姑母(姑媽、姑姑)

25、父親的表兄 表伯父(表伯)表侄、表侄女

26、父親的表嫂 表伯母(表姆)

27、父親的表弟 表叔父(表叔)表侄、表侄女

28、父親的表弟媳婦 表叔母(表嬸)

29、父親的表姐夫、表妹夫 表姑夫(表姑丈)表內侄(表侄)、表內侄女(表侄女)

30、父親的表姐、表妹 表姑母(表姑)

31、母親的哥哥、弟弟 舅父(舅舅)外甥(甥)、外甥女(甥女)

32、母親的嫂嫂、弟媳婦 舅母(舅媽、妗)

33、母親的姐夫、妹夫 姨父(姨丈、姨夫)姨甥(甥)、姨甥女(甥女)

34、母親的姐姐、妹妹 姨母(姨媽、姨姨)

35、丈夫的祖父 祖翁(爺爺)孫媳婦(外孫媳)

36、丈夫的祖母 祖姑(奶奶)

37、丈夫的外祖父 外祖父 外孫媳婦(外孫媳)

38、丈夫的外祖母 外祖母

39、丈夫的父親 公公(爸爸)媳婦(兒媳、媳)40、丈夫的母親 婆婆(媽媽)

41、丈夫的伯父 伯父(伯伯)侄媳婦(侄媳)

42、丈夫的伯母 伯母

43、丈夫的叔父 叔父(叔叔)侄媳婦(侄媳)

44、丈夫的叔母 叔母(嬸母、嬸嬸)

45、丈夫的姑父 姑父(姑丈、姑夫)內侄媳婦

46、丈夫的姑母 姑母(姑媽、姑姑)

47、丈夫的舅父 舅父(舅舅)外甥媳婦(甥媳)

48、丈夫的舅母 舅母(妗)

49、丈夫的姨父 姨父(姨丈、姨夫)姨甥媳婦(甥媳)50、丈夫的姨母 姨母(姨媽、姨姨)

51、妻子的祖父 岳祖父 孫女婿(孫婿)

52、妻子的祖母 岳祖母

53、妻子的父親 岳父(丈人、爸爸)女婿(婿)

54、妻子的母親 岳母(丈母、媽媽)

55、妻子的伯父 岳伯父 侄女婿(侄婿)

56、妻子的伯母 岳伯母

57、妻子的叔父 岳叔父(伯伯)侄女婿、(侄婿)

58、妻子的叔母 岳叔母

59、妻子的姑父 姑夫(姑丈、姑夫)內侄女婿(內侄婿)、侄女婿(侄婿)

妻子的姑母 姑母(姑媽、姑姑)

61、妻子的舅父 舅父(舅舅)外甥女婿(甥女婿)62、妻子的舅母 舅母(妗)

63、妻子的姨父 姨父(姨丈、姨夫)姨甥女婿(甥女婿)64、妻子的姨母 姨母(姨媽、姨姨)

65、丈夫 夫(或寫名字)妻(或寫名字)66、妻子 妻(或寫名字)夫(或寫名字)67、哥哥 哥哥(兄)弟、妹 68、嫂嫂 嫂嫂(嫂)

69、弟弟 弟弟(弟、或寫名字)兄、姐(或寫名字)70、弟媳婦 弟媳婦

71、姐夫 姐夫(姐丈)內弟、內妹(弟、妹或寫名字)72、姐姐 姐姐(姐)73、妹夫 妹夫(妹丈、或寫名字)內兄、內姐(兄、姐、或寫名字)74、妹妹 妹妹(妹、或寫名字)

75、姑、舅、姨的兒子 表兄或表弟 表弟、表妹、表兄、表姐 76、姑、舅、姨的媳婦 表嫂或表弟媳婦 77、姑、舅、姨的女婿 表姐夫、或表妹夫 表弟、表妹、表兄、表姐 78、姑、舅、姨的女兒 表姐或表妹

79、表伯、表叔、表姑、表姨的兒子 表兄或表弟 表弟、表妹 80 表伯、表叔、表姑、表姨的媳婦 表嫂或表弟媳婦 表兄、表姐

81、丈夫的哥哥 哥哥 弟媳婦 82、丈夫的嫂嫂 嫂嫂 弟媳婦

83、丈夫的弟弟 弟弟 嫂(或寫名字)84、丈夫的弟媳婦 弟媳婦

85、丈夫的姐夫 姐夫 內弟媳婦(弟媳婦)86、丈夫的姐姐 姐姐

87、丈夫的妹夫 妹夫 內嫂(嫂或寫名字)88、丈夫的妹妹 妹妹 內嫂(嫂或寫名字)89、丈夫的表兄 表兄 表弟媳婦 90、丈夫的表嫂 表嫂 表弟媳婦

90、丈夫的表弟 表弟 表嫂(或寫名字)

91、丈夫的表弟媳婦 表弟媳婦 表嫂(或寫名字)92、丈夫的表姐夫 表姐夫 表弟媳婦 93、丈夫的表姐 表姐 表弟媳婦

94、丈夫的表妹夫 表妹夫 表嫂(或寫名字)95、丈夫的表妹 表妹 表嫂(或寫名字)96 妻子的哥哥 內兄(兄)妹夫 97、妻子的嫂嫂 內嫂(嫂)妹夫

妻子的弟弟 內弟(弟)姐夫(或寫名字)

99、妻子的弟媳婦 內弟媳婦(弟媳婦)姐夫(或寫名字)100、妻子的姐夫 襟(jin今)兄,(兄)襟弟、弟、妹夫 101、妻子的姐姐 內姐(姐)襟弟、弟、妹夫

102、妻子的妹夫 襟弟(弟)襟兄(兄、或寫名字)姐夫 103、妻子的妹妹 內妹(妹)襟兄(兄、或寫名字)姐夫 104、妻子的表兄 表兄 表妹夫 105、妻子的表嫂 表嫂 表妹夫

106、妻子的表弟 表弟 表姐夫(或寫名字)

107、妻子的表弟媳婦 表弟媳婦 表姐夫(或寫名字)108、妻子的表姐夫 表姐夫 表妹夫 109、妻子的表姐 表姐 表妹夫

110、妻子的表妹夫 表妹夫 表姐夫(或寫名字)111、妻子的表妹 表妹 表姐夫(或寫名字)112、老師 老師 學生

113、老師的妻子 師母 學生 114、父、母親的同志、朋友 老伯(伯伯)、叔叔(叔)、姨姨(阿姨)(概從習慣)侄、侄女

115、同志、朋友的父親 老伯(伯)、叔叔 侄、侄女 116、同志、朋友的母親 老伯母(嬸)

117、同志 同志(或寫名字)只寫名字、不用自稱

118、朋友 同志、友(雙方都是男性,也可尊稱對方為兄,自己謙稱為弟;雙方都是女性,也可尊稱對方為姐,自己謙稱為妹)只寫名字,不用自稱 119、同學 同學(或寫名字。雙方都是男性,也可尊稱對方為學兄,自己謙稱學弟。雙方都是女性,也可尊稱對方為學姐,自己謙稱為學妹)同學(或只寫名字,不用自稱)

120、學生 同學 師、師母(或者只寫名字)

121、兒子、女兒的同志、朋友 侄、侄女(對不太熟悉的可稱“同志”)只寫名字,不用“叔”、“伯母”、自稱(自稱“伯、叔母”)

122、同志、朋友的兒子、女兒 同上 同上 123、領導機關 負責同志 寫名字 124、領導 х院長、х廠長、х局長、х主任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精品一aⅴ一免费 | 欧美一级成人免费大片 | 最近2019中文字幕 |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在线高清 | 三级黄色片免费看 | 制服丝袜手机在线 | 色偷偷狠狠色综合网 |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 | 成人短视频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91精品成人免费国产 |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 | 97国产在线视频公开免费 | 欧美成人tv | 成人在线播放视频 | 澳门一级特黄真人毛片 | 麻豆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激情午夜 | 污网站进入 |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 | 二区三区不卡不卡视频 | 久久综合99 | 小优视频在线观看网 | 美国一级做a一级爱视频 | 黄色a级片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 |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影院 | 国产成人精品无缓存在线播放 | 最刺激黄a大片免费网站 | 91精品欧美 | 乡村乱妇一级毛片 | 成人网网址 | 免费看h片的网站 | 日韩免费小视频 | 在线免费观看黄网站 | 日本一区高清视频 | 欧美国产小视频 | jizjizjizji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体验 | 影音先锋在线亚洲精品推荐 | 亚洲丰满熟妇毛片在线播放 | 成人高清毛片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