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互聯網+教育課題篇一
如果要評選2016熱點話題,“互聯網+”無疑會成為有競爭力的候選。隨著“互聯網+”在年初的兩會上被納入國家戰略,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來,各行各業莫能避之。教育是最為保守的行業之一。盡管信息技術培訓在過去的十幾年中開展了一輪又一輪,“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通了一年又一年,網絡課程建了一茬又一茬,但只要你走進大中小學的課堂,你會發現,課堂還是那樣的課堂,除了ppt替代了傳統的板書外,與十幾年前相比并沒有發生實質的變化。我們不能簡單認為這是教育本身的錯,只能說是之前的互聯網發展對教育的沖擊力度還不夠,還不足以從根本上改變教育的生態環境。
“互聯網+”會給教育帶來什么樣的改變?在迎接“互聯網+”的挑戰時,教育又將面臨什么樣的風險?我們又該如何做才能享受“互聯網+”帶來的紅利大餐,而又不會成為車輪碾過的孤魂野鬼呢?我們不可低估“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可能深至骨髓,直接摧毀傳統守舊的教育生態,重塑一個開放創新的新的教育生態。
“互聯網+”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互聯網+”打破了權威對知識的壟斷,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人人能夠創造知識,人人能夠共享知識,人人也都能夠獲取和使用知識。在開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識庫正在加速形成,優質教育資源正得到極大程度的充實和豐富,這些資源通過互聯網連接在一起,使得人們隨時、隨事、隨地都可以獲取他們想要的學習資源。知識獲取的效率大幅提高,獲取成本大幅降低,這也為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互聯網+”的沖擊下,教師和學生的界限也不再涇渭分明。在傳統的教育生態中,教師、教材是知識的權威來源,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因其擁有知識量的優勢而獲得課堂控制權。可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的“互聯網+”時代,學生獲取知識已變得非常快捷,師生間知識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師。此時,教師必須調整自身定位,讓自己和學生成為學習的伙伴和引導者。
在“互聯網+”的沖擊下,教育組織和非教育組織的界限已經模糊不清,甚至有可能徹底消失。社會教育機構的靈活性正對學校教育機構發起強有力的沖擊。育人單位和用人單位也不再分工明確,而是逐漸組成教育共同體,共同促進教育協同進步。從實質上看,“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聯網極大地放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作用和價值,從傳統一個優秀老師只能服務幾十個學生擴大到能服務幾千個甚至數萬個學生。另一方面,互聯網聯通一切的特性讓跨區域、跨行業、跨時間的合作研究成為可能,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低水平的重復,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傳統的因地域、時間和師資力量導致的教育鴻溝將逐步被縮小甚至被填平。
在本學期的全市教研活動中,我有幸觀摩了現代互聯網技術與音樂課堂的新式結合。這次課堂充分運用了互聯網的網絡課堂,網絡評價,網絡展示,音樂軟件,錄音軟件等多種功能,不僅僅是老師展示時運用到互聯網,學生學習時也充分運用到自己手中的互聯網工具,從前需要老師反復講述的知識,學生通過老師的云空間自學,從前不能人人參與的音樂展示,通過云空間,學生自信展示,在整個課堂中,學生通過互聯網,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互聯網+”加速教育的自我進化能力。“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系統的自我進化能力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傳統教育滯后于社會發展,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式落后、教學效率低下,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這種自我進化能力低下的原因在于教育系統自身的封閉性。“互聯網+”敲開了教育原本封閉的大門,也就加速了教育的自我進化。人人都是教育的生產者,人人又都是教育的消費者,這種新型的教育生態必然會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
互聯網+教育課題篇二
“未來課堂”暨“互聯網+教育”學習心得
葉小平
此次成都之行,真是令自己眼界大開,腦洞頓開,因為此行讓我了解到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也讓我真正意識到“互聯網+課堂教學”思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明白了翻轉課堂它不僅是模式,它更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不二法門。下面就我成都學習體會總結如下:
一、hiteach互動教學系統使教學更加直觀、有趣
hiteach互動教學系統高度整合電子白板、實物提示機與irs系統,支持ies云端學生名單,為教學提供了太多的便捷。下面我就這次學習中上課老師運用最多的幾項功能做一總結。
系統,也叫irs即時反饋系統。上課教師推送題目到學生端,學生通過irs反饋器選擇答案提交到教師端。教師通過圖表直觀的統計本題學生的回答情況,可以知道還有哪些同學沒有掌握此知識點,再進行課堂的調節。這比傳統課堂效率提高不少,而且反饋更加真實。
2.小組積分器。老師可以根據分組情況自己設定組別,小組當中有成員參與了課堂互動老師為此組加星,課堂結束統計各組得分情況,可以看出哪些組積極性高,哪些組參與度不夠。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變得更加活躍,讓課堂變成了學生的課堂。
3.搶答器。搶答器在老師推送一道題的時候讓學生通過反饋器來搶答題權,這一環節使學生注意力最為集中,生怕自己比別人動作慢半拍,課堂效果可想而知。
4.倒計時鐘。老師在布置一項任務的時候會規定相應的時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這時老師會調出倒計時鐘,學生通過時鐘的倒數清楚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小組分工會更加明確,上課時間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微課和翻轉課堂
微課是基于教學設計思想,使用多媒體技術在五分鐘左右時間就一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講解的一段音頻或視頻。在教育教學中,微課所講授的內容呈點狀、碎片化,這些知識點,可以是教材解讀、題型精講、考點歸納;也可以是方法傳授、教學經驗等技能方面的知識講解和展示。微課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微課不僅適合于移動學習時代知識的傳播、也適合學習者個性化、深度學習的需求。翻轉課堂正好利用微課的特性,讓學生對某一知識點先學習,老師再根據預習情況有針對性地講解,這使得課堂效率大大提高,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占據主動地位,在課前和課后也是主動學習。這比傳統的教授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和對知識掌握的更加牢固。
三、智慧課堂助力學校成長
此次前來分享經驗的幾所學校都已走在“未來課堂”的前列,他們已取得豐富的經驗和豐碩的成果。成都師范銀都紫藤小學2015年9月1日正式行課,team model教學專家系統覆蓋學校所有班級、學科,實現了智慧教學的常態化。這一所新興學校通過智慧教學方式,短短幾年在成都已成為大家理想中的學校。貴陽一中,2014年重本上線率為86%,2015年引入“智慧教學”隨后學校重本率連年上升,到2017年重本率已到達96.43%。
我一直認為“互聯網+課堂教學”它只是一種高大上的東西,我們只能對它敬而遠之,并不實用。通過學習我才真正認識到,“互聯網+課堂教學”=“智慧課堂”。信息化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我們教育領域中,一場信息化的顛覆性變革正悄悄地發生著。
互聯網+教育課題篇三
今年兩會,充滿互聯網氣息的行業熱詞“互聯網+”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意味著“互聯網+”開始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這著實吸引了人們的目光。最近,總理關于“現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問?有沒有wifi?,就是因為我們的流量費太高了!”的喊話更讓人感到“互聯網+”離我們越來越近。
究竟,“+”的是什么呢?互聯網+傳統集市=淘寶;互聯網+傳統百貨賣場=京東;互聯網+傳統紅娘=相親網站;互聯網+傳統銀行=支付寶;互聯網+傳統交通=嘀嘀打車;互聯網+傳統新聞=新媒體;互聯網+通訊=即時通信……很重要的一點是,互聯網與各行各業之間并不是替代關系,而是提升關系。
“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成為改變我們生活的巨大推力,同時也是變革教育的一大契機。互聯網+教育,也是業界人士認為的“互聯網+”時代到來的重要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逐漸與教育緊密相連,它正在用“智能”的力量重塑教育的形態。
那么,究竟應該創造一個什么樣的教學環境,提供什么樣的教學方式?5年后、10年后、20年后,您站在怎樣一個課堂里?課堂形態被打破,學校任你挑、老師由你選?課堂游戲化,玩兒著游戲就把課給上了?教育更智慧,私人定制成常態?數據化管理,教師與數據產生化學反應?
外界的急速變化需要教師能力與思想的提升,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教師應該“+”點什么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呢? “+”點寬容:以開放心態看待互聯網+教育的時代
互聯網教育時代,網絡資源的便捷性與豐富性不言而喻,而這些優點最終都成為學習中強大的力量。
比如,老師可以通過學生各科的電子作業,進行快速的數據分析,一個學生的各學科學習能力圖,立即生成啦!老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學生在平板上的答題進展,隨時知道哪些問題成了學生的難點。
在線教育、mooc、電子書包……也都會得到更廣闊的開展。美國、韓國、新加坡等都取得了顯著的技術突破。例如,美國推出一個比較有智慧技術含量的個性化學習的平臺,可以生成27億條個性化學習路徑。
所以,在“互聯網+”時代,老師們懷有一顆包容的心吧,不要拒絕,不要恐懼,大膽地讓孩子去接觸網絡,也讓自己去擁抱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吧。
“+”點新意:創新是互聯網時代的核心力量
互聯網時代的課堂僅僅是充滿未來感的教室和先進的硬件設備嗎?錯,更重要的是教師們的創意!
上海的一位語文教師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開設了“三百字團”欄目,發表學生的作品。出乎他的意料,學生都很愛讀同伴的作品。不僅如此,校長、其他教師、家長都能看到這些作品,并會把學生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慢慢的,孩子們以能在微信上發文章為榮。一個老師,結合新技術,創新了他的教學。
在“互聯網+”時代,教師熟悉新技術、應用新技術,這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有創新精神,是否能使創意與技術“真結合”!“+”點真實:讓教師回歸真實本性
在傳統教育中,教師只是知識的傳播者、代言人。在學生眼中,老師們被貼上了“數學”、“語文”、“英語”的標簽,因為老師們往往只見“知識”不見“人”,學生看不到教師最真實的那一面,師生之間的所有交往都發生在“知識”的傳送帶上。
然而在信息時代,獲取知識的通道變得平等而開放,教師不再擁有知識霸權。當教師與學生以相同的“學習者”身份出現時,教師必然需要回歸真實本性。一個有情感、有態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師與一群同樣有情感、有態度、不一定完美的學生之間的學習交往。這要求,教師呈現成多的真性情、呈現更多的鮮明態度,才能讓教育更生動,成為無法被技術取代的教師。“+”點個性:教師本身才是最好的課程
“我喜歡講政治的宋樹岐老師和流行病的董兆舉老師,可以集中精力從頭聽到尾。”“喜歡安娜老師,喜歡學近代史了呢!”“高中的時候就是因為喜歡美術老師所以喜歡美術課。”這就是學生的真實感受。因為老師,愛上這門課,相信這是不少人都有過的體會經歷。
現在,學校課程正在努力走向具有“這一所”特點的學校課程體系,學生可以從自身的興趣愛好出發去選擇想學習的課程內容。也許不久的未來,學校的每一門課程內容都會與這門課程的授課教師“更緊密融合”,成為這一位教師的“個性課程”,并賦予著具有這一位教師鮮明個性風格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真正實現教育與教學的“合體”,而學生不僅僅是在選擇課程內容,更是在選擇一種價值認同。
“+”點用戶思維:理解學生的需求
最近很火的“翻轉課堂”,就是用戶思維的一種體現。其基本思路是:把傳統的學習過程(教師講、學生聽)翻轉過來,讓學習者在課外時間完成針對知識點和概念的自主學習,課堂則變成了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匯報討論,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用戶思維,是指在價值鏈的各個環節都要“以用戶為中心”去思考問題。作為學校,必須要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學校文化。要理解學生的需求,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沒有學生的認同,單向的教育是不完美的。同時,教師要有根據學生用戶的學習情況隨時調整教育教學的本事。
“+”點數據思維:從數據中認識學生
以前我們也有很多數據,比如平均分、優秀率等,而利用信息技術,利用大數據挖掘,教師很有可能有能力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微觀表現,如:他在什么時候翻開書,在聽到什么話的時候微笑點頭,在一道題上逗留了多久,在不同學科課堂上開小差的次數分別為多少,會向多少同班同學發起主動交流,等等。
據了解,北京十一學校的一位老師,就在研發彈幕教學,課堂聯網,學生手持平板,隨時通過網絡發表感想和疑問,同步顯示在課件上。課上,老師可以及時調整課程;課后,老師可以根據數據的統計和挖掘,對課堂難點和學生特點進行精確分析,讓人大開眼界。
在大數據的背景下,老師能夠更好地理解每一個學生,學校能夠更好地進行決策,教育將變得更加科學。所以老師們不妨也多點數據思維,讓自己能夠通過量化的手段,通過數據更加科學地認識自己的教學和學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