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心得感悟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馬原矛盾的對立與統一感悟篇一
我們在高中和大學所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正確地指出了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即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發生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時,認識反作用于實踐:正確的理論指導實踐會使實踐達到預期的效果:反之,會對實踐產生消極乃至破壞性的作用。認識來源于實踐,我們平時在大學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認識都是前人在經過大量實踐記錄并整理出來的。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呆在書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專讀圣賢書”,會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既讀有字之書,又讀無字之書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在大二一年,我們很幸運的有了倆次見習機會。對此我很感激,這讓我們提前感受到了做老師的感覺,從而對我們以后發展成一名語文老師有很大益處。
大二上學期見習涪陵實驗小學,我見習的是小學三年級,五天的時間聽了十幾節課,小學生很活潑,看到他們稚嫩的臉龐,看到熟悉的課堂,仿佛我回到了兒童時代,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們的三筆一話。老師在上課時普遍說普通話,但普通話卻不盡人意。甚至我一度懷疑重慶人總是說不好普通話是不是有一部分原因和小學老師有原因。怎么說呢?學校里面老師大都是重慶人,所以普通話不是很標準,這樣,老師在講課,朗讀時發音不標準,會對小學生造成很大影響。我們都知道學生受老師影響很大,所以作為師范生,尤其是重慶本地人,我更應該練好普通話。還有,我們還需練好三筆,這同樣重要。其次是課堂秩序與課堂紀律如何平衡。小學生紀律很難管,我們如果做到上課既有紀律,學習氛圍又活躍。敷衍了事了。
大二下學期5月份我們見習的是涪陵九中。因為初三即將中考,怕影響他們成績,我們見習主要聽課對象是初
一、初二年級。一周有5天,每天聽課至少五節。聽課科目主要是語文,有時候也會聽英語、數學等其他科目,很少。因為帶隊老師說英語和語文都屬于口語方面,所以也適當增加了英語課的次數。聽課目的在于向已在教學一線的老師學習,看他們如何教課,如何在課堂上管理學生,怎樣隨機應變處理突發狀況(這種能力需要我們都學會并逐漸提高)等等。在聽課的同時我們也要動筆記錄聽課過程,為日后我們怎樣做老師作一個參考。在聽完課,下課期間我們會做教學設計(知道老師提前備教案也很辛苦),采訪老師,與學生交流并幫助老師批改作業。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我知道老師工作量也很大,倆個班同學100多人,一百多份作業,每天至少有一份作業,那么一天至少也要改一百多份,認真改作業會改幾個小時。
我懂得作為一個教師并不像外行業說得那么輕松,覺得老師只要每天上倆節課,不僅周末放假,而且還有那么多寒暑假時間,多么輕松的職業!其實只要進入了教師這一行職業的人,都知道教師并不容易,我們都應該尊重教師這一職業。要想作為一個好老師,要盡心盡力教學生,對學生要一視同仁,對調皮的孩子更應該盡心,同時還需要和家長和領導相處愉快。
在大一大二我們已經上完倆門課:心理學和教育學。告訴我們要掌握學生心理,上課要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見習課堂上,老師逐漸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分組討論,老師不再是滔滔不絕而是引導學生自己想問題回答問題。如有一節語文課《端午的鴨蛋》,“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后,里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句子有什么特點?在教學目標里面已經提到文學色彩特點,老師就不斷引導學生往這方面想,小組討論出來后,這個句子具有文言色彩。接著老師又讓學生從課文里面在舉出幾個這樣的文學色彩。總之一節課我們都能感覺出學生為主老師為輔。
從見習中我們能感受到很多書上的理論認識已化身為實踐,從實踐中我們又能更深刻理解教學經驗。學習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過程。從哲學意義上講,學習屬于認識范疇,即一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理論最終要運用于工作,能動地指導實踐并經受實踐的檢驗,使認識不斷推移,不斷發展。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實踐,運用于工作、生活中,改造客觀和主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認識不斷深化發展,學習對我們來說才會更加有意義。我們要博覽群書,這是掌握本質規律、獲得理性認識的前提,同時要重視實踐的功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馬原矛盾的對立與統一感悟篇二
矛盾的特點
一、含義:
矛盾是反映是事物內部與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而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是指事物內部各方面既相互對立、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相互聯結。
二、特點:
1、矛盾是客觀的
矛盾的本質是對立統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2、矛盾的對立性與同一性
(1)對立性: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的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
(2)同一性:
①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并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
②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3)對立性與同一性的關系:
區別:對立性是絕對的,同一性是相對的。
聯系:①同一性以事物的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事物的的對立性,就沒有
事物的相互依存,相互貫通,就沒有事物的存在與發展。
②對立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
矛盾統一體,就沒有事物的存在與發展。
③矛盾的對立統一性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推動事物運動、變化與發展。理論要求: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要求我們把握好和諧。正確把握和諧對事物發展的作用。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都是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實現的。事物是多樣性的統一,和諧的本質就在于協調事物內部各種因素的互相關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發展的狀態。構建社會主義核心社會就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
3、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無處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貫穿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
(2)矛盾的特殊性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
③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例如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影響甚至決定事物發展的最終結果。
理論要求:
①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②矛盾特殊性中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觀點要求我們運用矛盾分析法的“兩點論” 與“重點論”。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決好主要矛盾,同時兼顧事物的次要矛盾。做到“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3)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矛盾的共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個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任何現實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共性寓于個性之中、絕對和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正確理解矛盾學說的關鍵。
馬原矛盾的對立與統一感悟篇三
矛盾論
這是一篇毛主席在1937年8月寫的文章,主要是為了克服中國共產黨內的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今天,對我們學習唯物辯證法有很大的幫助。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法則就是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與統一法則。要想深刻的理解矛盾論,就要理解矛盾論的諸多特性,包括: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下面將這邊文章的要點抽出來,供大家研究。
一 兩種宇宙觀
兩種宇宙觀,歷史上人們對宇宙發展法則有兩種見解,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形而上學是指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這種宇宙觀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而這種增減和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動。世界上各種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從它們一開始存在的時候就是如此。后來的變化,不過是數量上的擴大或縮小。他們認為一種事物永遠只能反復地產生為同樣的事物,而不能變化為另一種不同的事物。就是說只承認量變,不承認質變。
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系著和互相影響著。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系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二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說,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主要強調所有的事物的發展都是由矛盾決定的;其二是說,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每個事物生命周期內都包含著矛盾,例如:人的一生中充滿了矛盾,人年輕的時候沒有錢,等歲數大了,有了錢,卻沒有了青春。這就是說,我們思考任何事情,都要從兩方面來看,即看到有利的方面,又看到不利的方面,這樣看問題就比較全面了。
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除了具有普遍性之外還具有特殊性和相對性,每棵樹不一樣,每個人不一樣,每件事情當然就更不一樣。針對這種現象,毛主席提出總的解決辦法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上文中提到的矛盾的普遍性是隱含則矛盾的特殊性中的。
就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說來,總是由認識個別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一個是由特殊到一般,從實際中積累經驗,形成理論。一個是由一般到特殊,將理論用于指導實踐,從而不斷完善豐富理論。
矛盾特殊性包含的5點內容:
1、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中的矛盾,都帶特殊性。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這就是世界上諸種事物所以有千差萬別的內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據。例如:貓與狗不同,就是因為這兩個動物彼此具有特殊的矛盾。正是因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因此研究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方法,這樣就有了不同的學科,研究物理和研究化學的方法就有很大差別。人和動物的矛盾就不一樣,人要考慮學習,事業,婚姻,子女教育。動物則不需要,吃飽了不餓就行了。
2、每一個物質運動形式在其發展長途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質。一切運動形式的每一個實在的非臆造的發展過程內,都是不同質的。我們的研究工作必須著重這一點,而且必須從這一點開始。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例如,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用社會主義革命的方法去解決;過程變化,舊過程和舊矛盾消滅,新過程和新矛盾發生,解決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人的一生中包含了各種各樣的矛盾,在不同的過程中有著不同的矛盾,例如:嬰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等,這些都是不同質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解決。
3、每一矛盾的包含的兩方面都有其特殊性。一個大的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包含著許多的矛盾。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兩方面,又各各有其特點,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不但要在各個矛盾的總體上,即矛盾的相互聯結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從矛盾的各個方面著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總體。所謂了解矛盾的各個方面,就是了解它們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種具體形式和對方發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關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種具體的方法和對方作斗爭。研究這些問題,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否則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是指不去研究矛盾的各個方面。唐朝人魏徵說過:“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句話有現代價值。
4、事物發展的長過程中的各個發展的階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區別。這是因為事物發展過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質和過程的本質雖然沒有變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長過程中的各個發展階段上采取了逐漸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規定或影響的許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暫時地或局部地解決了,或者緩和了,又有些是發生了,因此,過程就顯出階段性來。這一點和上面的第2點是有關聯的。如果說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過程的話,那么自由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就是兩個不同的階段。以人為例來說明可能更清楚一些,人在青年的時候最要考慮的是事業和婚姻,當然,對不同的人而言可能結論不一樣,有的人認為事業優先,有的人認為婚姻優先,還有可能原來認為事業有限的,因為家里老爸老媽的催促,必須將婚姻放在優先上,因此在青年這個過程中,可能還會分為事業優先,婚姻優先兩個階段。這個沒有統一的答案,正因為沒有標準答案,因此我們構成了一個活生生,完全不一樣的人。
5、研究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必須從各個階段中矛盾的各個方面去看。這個就不必贅述,上面已經提到。
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復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上面所提到的關于人的矛盾,在20歲以前主要矛盾是學習,在20-30歲主要主要矛盾是事業或婚姻,再以后可能是子女的教育,不同的矛盾所占據的位置不一樣,因此重點關注程度也就不一樣。俗話說要事第一,也是這個道理。
五 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所謂同一性,說的是如下兩種情形:第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這些就是所謂同一性。兩個相反的東西中間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夠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這是說的條件性,即是說在一定條件之下,矛盾的東西能夠統一起來,又能夠互相轉化;無此一定條件,就不能成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轉化。由于一定的條件才構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說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所謂斗爭性,是指無論什么事物的運動都采取兩種狀態,相對地靜止的狀態和顯著地變動的狀態。兩種狀態的運動都是由事物內部包含的兩個矛盾著的因素互相斗爭所引起的。當著事物的運動在第一種狀態的時候,它只有數量的變化,沒有性質的變化,所以顯出好似靜止的面貌。當著事物的運動在第二種狀態的時候,它已由第一種狀態中的數量的變化達到了某一個最高點,引起了統一物的分解,發生了性質的變化,所以顯出顯著地變化的面貌。矛盾的斗爭貫串于過程的始終,并使一過程向著他過程轉化,矛盾的斗爭無所不在,所以說矛盾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所謂量變到質變就是對矛盾的斗爭性最好的詮釋。
六 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對抗是矛盾斗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矛盾斗爭的一切形式。只有在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雙方才會采取對抗的形式。炸彈在未爆炸的時候,是矛盾物因一定條件共居于一個統一體中的時候。待至新的條件(發火)出現,才發生了爆炸。原來在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階段,國共合作,雖然存在矛盾,但是這種矛盾并沒有激發,蔣介石上臺之后,殘酷鎮壓共產黨,因此矛盾激發,必須通過革命的方式來解決矛盾,這就是對抗。
毛主席的矛盾論是對唯物辯證法最好的詮釋,所謂哲學就是研究科學的科學,因此這里面的規律對于事物的發展,人的思想都是試用的。光研究哲學是沒有實際價值的,只有用哲學的思想去知道其他學科的研究才能發揮哲學的價值。
馬原矛盾的對立與統一感悟篇四
對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中國創新發展的認識
摘要:
在當代世界,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己經越來越顯現出它的客觀必然性和時代性,它不僅源于人類理性對自身未來命運的呼喚,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現實需要。
馬克思及恩克斯在其著作中對于人的全面發展及相關問題的論述,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全面發展的前提,同時又是社會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這一理論的創立為人類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科學性和價值性。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不斷深入發展,這一理論也不斷得到深化發展,取得重大飛躍。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正文:
人的發展問題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問題,任何時代的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關注著自身的發展。可以說,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同時也是人類反思自身發展問題的歷史。縱觀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發展歷史,馬克思以前西方哲學家就以他們獨特的視野和角度對人的發展問題進行探究、探討并有了種種構想,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人和社會發展的完美、理想狀態。但是對于時代的局限性,他們大多數停留于對人的抽象的理解,沒有正確揭示出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馬克思在繼承前人種種思想精髓的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馬克思人學理論的核心問題是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它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表達了人類對自完美狀態的孜孜以求。人的全面發展是歷史的、不斷推進的、而不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一蹴而就的,它是理想與現實性的統一。
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所指的“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而是指現實的、具體的社會中的個人。“這里所說的個人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不同于先哲的最主要的一點。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中提出,人的全面發展即“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最終占有自己的本質。”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日趨關注自身的幸福度與自由度,對實現自身幸福自由的各種社會條件的認識也日益清晰。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實踐問題,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和理論界必須正確對待的現實問題。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于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等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于合理借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義傳統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的實踐路徑選擇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
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理論上必須借鑒人類思想史上所有的優秀成果,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基本觀點及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集體的理論創新;在現實操作方面,又必須借鑒和吸取以往國內外在人的全面發展實踐中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從中尋找人的全面發展建設實踐的規律,用以指導當代中國人的全面發展建設的實踐。
胡錦濤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發言說:“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從十七大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出,推進馬克思主義創新的中國化,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自身的需要,又是世界社會發展進程中必須提出的問題,值得我們大力探討、全面推進。
馬克思主義創新的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從產生到發展,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這科學的生命力根源在于它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性與發展性的統一。同時,創新也是馬克思主義重要的理論品質。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性、承繼性。推進馬克思主義創新的中國化,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科學與價值相統一的本質特征。馬克思主義創新的中國化也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在需要,只有推進馬克思主義創新的中國化,才能緊跟時代趨勢,把握時代脈搏,才是在新時代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才能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緊密結合變化發展著的實際,也就是必須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為指導,解決好連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的中間環節,把二者具體地歷史地統一起來。因此,人民群眾也是價值的主體、認識的主體和評價的主體。
新時期以來,在緊緊地抓住這個理論與實踐結合的中間環節,創造新理論形態,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黨下了很大的工夫。從鄧小平、江澤民到胡錦濤以來的黨的領導人,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創新,要求我們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創新的中國化的第一大理論成果。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理論飛躍。鄧小平理論:馬克思主義創新的中國化的第二大理論成果。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針路線,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發展的新時期,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理論飛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創新的中國化的第三大理論成果。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而十六大以來的重大戰略思想則是馬克思主義創新的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先后提出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以及建設和諧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馬克思主義創新的中國化的四次理論成果既是歷史的總結,又是承啟未來的理論支柱,為馬克思主義創新的中國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人的全面發展是和社會發展相統一的現實歷史過程,它作為一種“終極理想”是指在中國共產主義社會才能真正實現,但作為一種目標和方向,它指引著人類不懈的追求。在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心得歷史時期,在嶄新的世紀中,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周圍,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基礎,以每個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通過全社會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積極地創造包括物質文明在內的各種有利條件,不斷地提升人對善的向往和對美的追求,不斷地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1、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010年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
3、人民日報
4、《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精編》;中央文獻出版社
5、《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光明日報
6、人的現代化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馬原矛盾的對立與統一感悟篇五
原來到廣州參加南國書香節活動,帶著新版的三卷本《閱讀大師》。
2000年,馬原的生活發生巨大改變。他結束了流浪生活,進入同濟大學,正式成為一名大學老師。
“這是之前從未想到過的事,我從1970年做知青,1978年考大學,1982年去西藏,198 7年生了大兒子馬大灣,生活就從沒有安定過。”馬原說,之所以會選擇進學校,是因為當時馬大灣已經12歲,上初中了,“這是他從男孩成長為男人的節點,我當時非常希望能在這個時間段上同他單獨相處。”
根據原本的計劃,馬原要在上海風平浪靜地待上6年。但4年后,馬大灣去了德國,這段時間也相應縮短,馬原又走上了四處流浪的生活。
在上海的這4年,成為馬原人生中生活最安定的一段日子,他在履行一個父親的職責的同時,也開始嘗試著去適應學校的制度,按部就班地上課,他甚至做過幾年系主任,也呈現出成為一個學者的“可能”。
這讓馬原心滿意足。1991年,馬原無奈宣布停筆,在此之后,他一直都希望能找到一個新的身份,讓他平穩過渡。大學教授,無疑是馬原最好的選擇。在同濟大學,根據自己的興趣,馬原先后開了“閱讀大師”、“劇本寫作”、“小說寫作”等不同的選修課。馬原用熟練的刀法,逐一解析影響了他的文學大師,手把手地教學生如何欣賞、如何享受,講小說還原到工藝的層面。
這些教案,后來都被馬原精心結集,逐一出版。但由于時間跨度較大,結集稍顯散亂。今年8月,花城出版社又對馬原的教案進行全面整理,重新出版了精裝三卷本。
8月15日,馬原在南方所作講座,談的就是這套書。“現在回頭再看,我是在不斷剖析那些影響了我的文學大師,因為我是行家,這一點我不謙虛,因為我太熟悉小說這個行當,也太熟悉敘事了。”馬原停下來掂了掂三本書,接著說,這其實也是對他的總結,馬原之所以是馬原,答案都在這里面。“我的學問就是現在出版的這套書”
南都:《閱讀大師》實際上是你在同濟大學中文系教書時的一個合集,當初的情形是怎樣的?
馬原:2000年,我去同濟大學中文系。這也是我漂泊十來年后,從西藏回來,第一次有了把自己安定下來的想法。
做老師的時候,我講課還是挺下工夫的,當時早就沒寫小說了,90分鐘的課往往要花三四天準備,全身心投入教學,所以才有這么多的講稿。中國的小說家當中可能我的講稿數量是最大的。這其實是受格非啟發,他年輕時特別喜歡聽我講大師和名著,他就建議我,如果當老師不妨以此出書。因為有這個想法,所以就更全力以赴了。你看我講了很多長篇作品,這些書光讀一遍就要好多天,而我在講之前絕對要重讀,而且是細讀。
南都:能不能說,你當時是有可能成為一個學者?
馬原:很難這么說,我在同濟呆了13年,其中幾年還當中文系主任,現在退休,我的學問就是現在出版的這套書。但我對“學術”的定義,跟一般的學者很不相同,對他們而言,我的學問或許根本就稱不上學問。對他們而言,學術是要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要引經據典,要有處理,課題要有嚴謹的梳理和鋪排,而我的學術,更多是我個人的經驗和選擇,我的淘汰和篩查。在他們看來,我這樣做學術未免也太容易了,但我看我的學術也很難,里面每篇文章我都要備好幾天課,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做這個工作。我在這套書中,花費血汗很多,含金量也很高,我個人很看重這套書。
南都:其實格非、王安憶都曾出過類似的解讀文學的著作,但他們似乎更加學術,而你則更加注重個人的體驗。
馬原:格非的小說我看過不少,但是他的學術著作我還真沒看過,王安憶的作品也是這樣。我其實一般也不看學術著作,我看過納博科夫的《文學講稿》,以及毛姆的《讀書隨筆》,我覺得我講文學同他們或許有相似之處,這也是我看到的僅有的小說家的學術著作,至于格非、王安憶的學術,他們都有自己的路子,講課時應該也各有側重,但是我不太熟悉。
南都:那你現在再讀這些文章中對經典名著的解析時,會不會又有不同的感受?
馬原:不會,我寫《牛鬼蛇神》時,重讀了二十年和三十年前自己寫的小說,經常會覺得挺驚訝:這家伙怎么會寫得這么好。這種感覺是絕對真實的。他們給我統計,《牛鬼蛇神》里有7萬字來自我以前的小說,就是因為我看到覺得特別好,有通神的地方,索性就直接拿過來了。所以你看,我哪怕重讀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四十年前的小說都仍然會給自己投贊成票,更何況是我十年前的文字?
至于對作家的理解,也不會有什么改變,因為這些都是經典的作家,你讀經典時永遠都會心懷一份至誠。前兩年,賈平凹編過一本《影響了我的三十二篇美文》,其中選了我在《細讀經典》中寫海明威的一篇。我當時心里非常得意,因為其他三十一篇都是寫的,而我這篇不是寫的,是說的。這也是我對這套講稿的自信心,后來也通過這套書認識了不少朋友,衍生出很多很美好的故事。
“各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標準”
南都:你在《細讀經典》中是根據什么原則來挑選作家的?完全是你自己選擇,還是會根據學生的需求來?
馬原:畢竟我的課叫“閱讀大師”,主要講的肯定是我心目中的大師。我是喜歡我曾經受益的作家,我不做特別大范圍的閱讀,我基本上是閱讀世界文學上赫赫有名的作家。我個人受益的作家基本上都是我能重讀的作家,我一本書要看很多遍,比如《小王子》,我足足看了三十遍,因為我喜歡它,我喜歡《小王子》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喜歡這種既像童話寓言,又像警示寓言的作品,作者寫主人公的結局和他人生的結局是一樣的。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說米蘭·昆德拉。當時有學生向我反映,說我講的作家他們都沒聽說過,希望我能講講現代作家。我讓他們提意見,他們提了劉墉、白先勇、汪國真、米蘭·昆德拉,我選了選,最后還是選了米蘭·昆德拉。米蘭·昆德拉其實還是稍微欠一點,他犯了小說家的大忌,不斷跳出來說小說中的人物。所以我講他時,用的標題是“耽迷于討論的米蘭·昆德拉”。
南都:我看里面沒有列入毛姆。
馬原:對,沒有毛姆。其實是應該講的,對我而言,毛姆是一個很重要的小說家,我在內心也把毛姆當做我很要好的朋友,心里也很切近。至于為什么沒講,我想一定是當時沒有摸到毛姆的《刀鋒》、《月亮和六便士》,或者是《人性枷鎖》,我不重讀是不敢說的,畢竟面對面授課,精準度還是很重要。除了毛姆之外,像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芙也沒講。拉格洛芙的《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和《古斯泰·貝林的故事》,讓她結結實實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我早年受她影響特別大。類似的情形肯定還有。
南都:我很好奇,你心中對一流作家評判的標準是怎樣的?
馬原:老話常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我不這樣認為。文學也有第一,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學梟雄。比如一戰后,海明威出現,在那個時代,無人出其右。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的那些“小人”,看海明威名氣太大不愿先給他獎,結果海明威拿獎比福克納還晚,這并不能說明海明威不如福克納,福克納的影響和海明威不可同日而語。海明威就是那個時代的第一,沒有人可以與之相提并論。至于1980年代文學的n o.1就是約瑟夫·海勒,全世界都在讀《第二十二條軍規》,大伙都瘋了。
南都:那是不是說,某個時代最好的作家就真的是當時最好的呢?
馬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標志性人物,真正的標志性人物肯定是好的。我不知道日后的文學史對王朔的評價怎么樣,但他肯定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好的作家。
除了各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標準外,在小說史上,還有無法用邏輯和理性涵蓋的一個清晰的價值標準,這個標準貫穿整個人類歷史,這是任何人都不會懷疑的。南都:在《小說密碼》這本書里,你把自己當成一個重要的閱讀對象在分析,這對很多作家來說,應該是非常難的一件事吧。
馬原:我寫小說,時間很早,從1970年代初就開始寫,到1982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到1985年左右,我突然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就是我讀自己的小說有一種新奇感,就像照鏡子,盡管每天照,都能從自己臉上發現驚喜。我不知道原因,但我確實從我以前的寫作里發現了驚喜。或許是因為我比較自戀,也有可能是因為我一開始的寫作和閱讀都在一個相對正確的軌道上,多年前的閱讀帶有很強的經典性。我的寫作都是在追尋經典寫作的方式,我慶幸自己少年時選擇了對的路徑。我一生都在經典的限制之下,就是所謂的戴著鐐銬跳人生之舞。因為熟悉太多經典的東西后,你覺得你一定要按規矩行事,但你又不能重復你所認可的經典,你要在種種限制當中突圍。我算是比較幸運的小說家,至少做到了從中突圍。
“新的寫作早就起來了”
南都:對于很多經典作家,年齡似乎不會成為限制。但對于你們這批1980年代的作家,似乎過了那個創作高峰就再也沒辦法爬上去了。
馬原:對小說家而言,無論中外,四十歲以前是最有創造力的時期,四十歲之后,一個有持久毅力的作家或許會有同樣分量的作品出來,但肯定無法超越之前。但我的經驗告訴我,一個小說家最好的年齡,也就是二三十歲左右,通常我們看到的名家最卓越的作品大多是在這個年齡段寫出來的,即便是托爾斯泰,他在三十幾歲完成了《戰爭與和平》,這本書無疑是歷史小說中人類不可企及的一個高峰。
所以今天我們這批人的寫作就比較邊緣化。新的寫作早就起來了,而且早已成氣候,新的寫作面貌已經來臨,而且新的寫作是我們不熟悉的,甚至不是我們喜歡的,比如郭敬明、韓寒、安妮寶貝,甚至更新的。我現在讀《哈利·波特》,都有隔世之感,羅琳其實比我小不了多少,但她寫的是什么?我看上去云山霧罩。我不希望寫作這個行當那么輕易就改朝換代了,但確實是改朝換代了,就像郭敬明的作品對我們來說像天書一樣。南都:郭敬明寫的東西有看過嗎?
馬原:我原本想看的,但是沒看進去,他的敘述點我找不到。那么多人喜歡他的東西肯定是有他的道理,但是我無從判斷。我看過韓寒的一些作品,我喜歡他寫議論性的文字,很犀利,一針見血,很不容易,可以看出他很有天賦。其他的不太熟悉。我現在讀新作品越來越少,年紀越來越大,愈發不敢輕易浪費了,我不是特別想發現新作者或者幫助新作者,我已經離開為人師的年齡。
南都:你在同濟上的這些課結果如何?從書中看,感覺你面對學生們時狀態并不是很好。
馬原:對,這個課,我講了幾年就不講了,生病是個托辭,實際上是我不想講了,心情不好。這個時代需要娛樂,學生也需要娛樂,他們已經完全不讀書了。當時特別安排過《局外人》一課,之前,我向他們強調,要是問到誰書中內容,誰答不上來,那這門課就不及格,結果后來上課,我問他們,誰知道默爾索是怎樣為自己辯解的,120個學生卻沒有一個答上來,叫我好沮喪。
經典必須讀通,要是沒有讀通,就是白看。但只要你哪怕讀通了一本,那你一輩子的方向都會因此不同,我一直堅信這一點。因為經典的價值體系正好指向多數人不讀經典這個空白,不讀就不會想,不會思考,經典能在時間面前屹立不倒,就是因為它能夠戰勝時間、跨越時間。但這個時代大家最關心的,還是賺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