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公路景觀的設計手法篇一
關鍵詞:山區公路;改造;景觀設計
隨著新時代的創新與發展,城市公路發展較為迅速,而一些相對偏遠的鄉鎮、村莊的公路沿線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便。為了使山區的交通道路方面與自然更加親近,建設單位應該對山區的公路進行改造及景觀設計。通過對原有公路路線的位置轉移、將山區路線與其他公共道路有機結合或者拉長山區路線加寬路面等方法,保證山區公路的寬敞與便利,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
1山區公路改造與景觀設計的重要性
由于山區道路崎嶇,路線設計不規格以及對地形的不熟悉,對人們的出行安全有一定的威脅,或者由于路途遙遠行走不方便,耽誤時間以及浪費相關資源。因此需要對山區公路進行改造與景觀設計,建立一個舒適、安全、便捷的山區交通道路[1]。山區公路的改造以及景觀設計,不僅可以改善山區舊面貌,與自然環境和諧對應,減少車禍事故,而且可以提高山區環境保護意識和山區公路段的環境衛生水平,建立生產發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山區新景觀。利用先進技術對山區公路進行改造與景觀設計,提高人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出行安全性,山區公路的改造與景觀設計對公路的順利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2山區公路的工程概況
一般情況下,山區地形由于氣候條件、地質情況多變造就了山區公路改造的困難與復雜,比如,山體結構屬于多石少土、山區溝壑縱橫以及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開通隧道等。因此在山區公路改造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①很難掌握地質結構以及外圍的環境因素,相關人員在勘察路線的時候會出現一定漏洞,加大施工的安全威脅,比如,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意外事故;
②由于地質復雜多變,對于公路的長久性和穩定性沒有絕對保證,會嚴重破壞周邊環境,危及人身安全;
③山區公路的相關設計不合理、不全面,隧道照明不符合相關標準等,增加山區公路改造設計的安全隱患。山區的公路建設與改造的工程中,也存在一點的問題:
①人們會忽略山區環境保護,忽視自然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導致山區公路與實際標準不搭調,影響山區公路的環境保護以及外觀設計的美感;
②相關負責人一般會為了交通方便,而減少很多山區公路改造程序。比如,施工前地理環境的勘察、公路開發的目的不明確、對施工的具體項目沒有深入的了解等問題,影響公路施工周期,增加施工成本以及影響公路的耐久性。因此應該加強人員對山區公路設計觀念,普及更多的山區路線與保護環境知識,轉變觀念,充分發揮他們對山區公路改造以及景觀設計的創新思想與設計理念,構建和諧山區公路。
3山區公路改造及景觀設計的施工
3.1施工安全分析
安全問題是所有工程項目的核心原則以及首要原則。由于山區公路地形復雜以及地質情況多變,因此在公路改造及景觀設計中出現一定的安全隱患,為避免這些問題,做好相關的安全措施,具體的施工安全分析方案有:
①重視山區公路的地理結構,深入、全面的收集以及整理山區公路地形資料,了解山區的氣候條件、水文結構以及路線的規劃方案,為山區公路的改造及景觀設計提供可靠的依據;
②選擇自然災害發生頻率較低的路段,避免與周邊危險性較高的物體接觸,以及拉開被頻繁破壞的山區路線距離,保證山區公路的穩定性與安全性;
③確保山區公路的改造與施工條件相符合,提高施工質量,保證施工順利;
④加強山區的人文精神。在山區景觀設計中,注重公路與環境的美觀與協調,不僅可以確保山區公路的安全與便利,而且為山區建設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使地理環境與人力資源和諧相處。
3.2設計理念分析
在山區公路改造及景觀設計中,創新山區設計理念,為共建山區公路的獨特性創建良好條件,對山區公路的設計理念進行了分析。
①相關設計人員拓展公路設計思路,充分發揮創新思想,注重山區的自然屬性,將公路設計方案與山區地形有機結合,科學選線,然后對山區公路進行改造以及景觀設計,合理建設山區公路,體現山區風景的美觀與和諧;
②轉變人員對山區公路改造與設計的單一觀念,重視它的應用價值,徹底貫徹山區地形以及路線的分析研究,深入了解地質選線,選取施工工程的最優項目,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從而可以快速有效解決施工工程中出現的問題。比如,在施工過程中,選取公路寬度不夠的位置,會出現車輛堵塞。不僅影響工程完成周期,而且破壞已完工的相關項目。
3.3工程項目分析
在山區公路的景觀設計中,為使公路合理、美觀且耐久,有以下幾個施工項目對策進行了分析:
①對原有路線事故頻繁以及設計不合理的位置,全面、深入分析。在施工改造中,優化項目類型,提高路段的安全性,減少公共物品的破壞;
②對于有彎道的路線,安裝明顯的安全提示路牌,以及減小公路的坡度。對于較陡峭的路段,應該整頓周邊環境,比如,外圍加護欄,移植樹木加寬道路等等,從而減少行車安全隱患;
③山區公路改造中減少破壞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和諧;盡量不要大挖大填,減少一定的經濟成本,靈活安排路段改造。由于多數人對山區路線都不熟悉,為滿足需求,應該在山區公路改造中,安置公路路線信息指導圖,快速準確引導路人的行走方向。在山區公路的十字交叉口設置信號燈,支路口安裝減速帶以及在人口分布密集的公路地區安裝測速區,加強人們的安全意識,避免交通意外發生。在公路景觀設計同時注重服務設施,比如,在枝葉茂盛的公路附近建立休息區或觀景臺,體現公路交通的人性化。不僅可以讓行人欣賞美景,而且可以防止司機疲勞駕駛,從而使山區公路景觀充分展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應該在山區公路改造中加入綠化設施,不僅有效利用山區的各種物種資源,而且體現出大自然真正的美,使山區公路景觀與生態自然相融合。
4結束語
改建過程中,應注重山區的環境因素以及地形結構,將兩者相結合,從山區整體出發,深入、全面貫徹公路改造與景觀設計,保證山區公路的安全、舒適、便利,讓更多的人體驗大自然的美麗。文章通過對山區公路的改造與景觀設計的分析,采用加強安全意識、創新改造觀念以及健全景觀設計政策,為山區公路的順利改造與設計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馬贊.山區低等級公路升級改造技術研究[d].長安大學,2015.
公路景觀的設計手法篇二
北京公路 > 2004年第6期
公路景觀設計淺談
楊建東 王玉崢文章來源:北京國道通公路設計研究院
摘要 本文重點闡述了公路景觀設計的重要性。通過公路景觀設計,使得公路建設既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又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環境環境,達到公路景觀與自然景觀的高度和諧。
關鍵詞 公路景觀 人文景觀 四維空間 連續性 可預見性
交通運輸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民經濟發展的規模。經濟與交通是相輔相成的,交通發展必須依托經濟,發展經濟離不開交通。實施交通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又在于環境保護。環境和發展兩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維護和改善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公路景觀設計不單是景觀美學的設計,同時更是保護環境設計的一個重要課題。從公路設計出發,也就是從公路“起點”出發,減少公路建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是公路建設者的重要職責之一。
公路景觀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部分。自然景觀,主要是指天然形成的地形、地貌和地物,如平原、山區、草原、森林、大海、沼澤地等景物。這些景物恰恰又是單元生態系統,故又稱生態景觀。人文景觀,是指人類為滿足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的各種建筑物、交通設施、城鎮、村落、廟宇等社會文化藝術景物。公路景觀設計是指公路線形及其構造物應有美觀的造型,與周圍環境充分協調,從而構成優美的自然畫面。然而任何一條公路的修建,從選線、勘測設計、土石方開采到施工的整個過程中,難免對沿線自然和人文景觀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如何在完成道路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好自然環境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公路景觀設計,在公路工程技術標準、設計和施工規范中,都有關于公路景觀設計方面的技術規定,如1965年美國制訂了《公路美化規定》,1976年日本制訂了《公路綠化技術基準》,1975年原蘇聯制訂了《公路建筑和景觀設計規范》。
一、公路景觀設計的基本思路
公路設計應從“安全、環保、舒適、和諧”的設計理念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提高設計人員設計(創作)環保景觀的意識,提高設計人員靈活運用技術標準、指標的能力,使公路與地區自然環境、經濟條件、人文景觀相協調,降低公路建設對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公路景觀設計應力爭使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公路工程結構物達到高度的協調,營造出“車在路上行,人在畫中游”的優美環境。其構成因素一般包括:
1.視覺的連續性與可預見性
公路的道路線形實際上是三維空間曲線,平面上由直線、緩和曲線及圓曲線組成,縱面上由上、下直坡和豎曲線構成,如果引入運動的“時間”概念,也可以稱為“四維空間”。因此路線的空間曲線要符合實際的空間地理,同時要考慮到公路空間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順勢而為,線性連貫,平滑直順,使得司乘人員感到線形流暢、清晰、行駛舒適安全,滿足視覺上的連續性與通透性,提高他們的警惕性與興奮性。
汽車在行駛時,司機的視線會隨著車速的加快從近視點轉到遠視點,視角范圍從路況轉換到路況及路外景觀,這大大降低了司機的注意力。因此在路線設計中應避免:
(1)直線段過長,否則難與周圍環境協調,易使司機感到單調和疲勞,以及容易造成行駛超速,從而引發交通事故;
(2)相鄰曲線半徑的連續性,在大半徑的曲線上行駛也會誘使車速過快,如果相鄰曲線的半徑與之相差偏大,則容易造成司機的錯誤判斷,引發交通事故。
因此路線設計中直線、曲線、緩和曲線的設計指標運用要靈活,在符合設計標準的前提下,做到線性均衡、連續,保證行駛的可預見性。在路線設計中掌握平、縱指標,重視公路自身的線性設計,特別是公路線形與結構物和環境的協調設計,充分優化平、縱組合,做到流暢連續。
在視線的連續和可預見性設計上,我們除了利用道路平曲線的連續性,還可以利用道路兩邊的高低植被、起伏地勢,以及標志、標線作為誘導視線的手段。
將曲線引入公路路線造型,最初是從地形和工程要求上來考慮的,而很少考慮環保。近年來,由于高速公路和旅游業的迅猛發展,人們才逐漸意識到用美學原理設計和鋪設路線的重要性。將直線與曲線的巧妙組合,不但可以創造優美的線形,也會使司機和乘客心曠神怡,得到美的享受。
2.公路景觀的協調性
公路沿線的山嶺、坡地、河流以及千變萬化的植被,本身就已經構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體現著一種自然的美與和諧。公路作為一種空間構造物,既要滿足車輛通行的基本要求,又要達到再造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統一。
公路景觀設計中通過公路起伏、植被高低的變化引導視線,構造景觀的節奏感。為此,設計者一定要注意開拓路外景觀,盡量利用路前、路旁有趣而多樣的景致,并有計劃地提供一些視軸、視點和誘導視線的景物。因此,設計時:
首先,公路選線、定線時,應注意路線及其結構物的所有設計要素,要盡可能與地形地貌相吻合,土石方的開采量要盡量做到最小,同時要盡可能減少對自然風景的破壞,避開受保護的景觀空間,如風景旅游點、溫泉療養區、文物保護區等。對生態景觀空間(河流、小溪、森林、沼澤地)和視覺觀空間(村落、集鎮等建筑群體),要避免割斷它們之間的聯系,如果無法避免,則應在設計時提出相應的補救措施。將公路及其結構物有機的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作為自然環境的一部分,避免修建后的公路成為環境中的“一堵墻”、“一條壩”,將自然環境活生生的切開。
其次,由于公路里程較長,有可能跨越不同的行政區域、自然區域,因此可將公路劃分成幾個獨立的路段單元,每個獨立的路段單元的設計可帶有地域特色,同時又要與公路整體風格互相呼應。另外主要構造物的設計,如擋土墻、防噪聲設施、橋梁等,也應仔細考慮其造型要與周圍環境充分協調。比如一座橋梁,不僅要有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而且要有新穎、優美的外形,力求與路線及其他結構物的造型充分協調。例如北京八達嶺高速公路,在進入長城旅游區時,其擋墻防護欄設計為垛口形式,與長城的垛口從顏色、外形一致,給人一種很自然的感受。
第三,在設計公路景觀時對公路沿線主體建筑風格、路線要素的指標、主要轉彎點的位置,以及景觀的裝飾和綠化栽植的充實,都應在野外測量工作之前擬定,并將其記入測量工作任務單上。同時,要根據地形圖、航測照片、經濟評估資料及實地踏勘資料,定出建筑小區的理想界限和所要設計的內容。建筑小區的長度,應根據設計車速和公路的等級選定,一般與正常車速在3~5分鐘內所走的距離相一致。在進行勘測時,應明確每個建筑小區和路線各要素的風格。每個建筑小區應有總的背景(可利用綠化方法建立)和主導建筑。
3.綠化的能動性公路路線及其結構物景觀造型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平衡公路對自然風景的影響,使新建的公路能與原有景觀融為一體,以便形成新的公路交通景觀系統。公路景觀包括路線和行車道,各種橋梁和沿線建筑,路側和中央分隔帶綠化,裝飾和其它設施等,公路景觀應形成統一的建筑群體,在保證全路統一建筑風格的同時,不同路段上的景觀還應具有各自的特色。要充分利用綠化來補充和改善沿線景觀,重點是路基邊坡(也包括縱向坡)、中
央分隔綠化帶,目的是使路基盡量與自然地形、現有地帶的地貌相適應,與沿線的植被綠化相協調,同時綠色還可以調節人的視覺神經,消除旅途疲勞。路基邊坡及中央分隔綠化帶的綠化物種應當選用與周圍自然環境相同的物種,這樣植被易存活,減少養護費用,還可以消除公路景觀與自然景觀的風格差異,讓人感覺不到這是“人工”環境。
交叉口布置合理并適當綠化,可以提高對交叉口的識別能力。為節約用地和獲得良好的地面結構造型效果,優化交叉口(包括匝道、升坡和匝道內的區域)的造型對創造交叉口視覺景觀意義重大。現在在高速公路的立體交叉設計中,綠化設計已經受到很大的重視,立交匝道、邊坡、以及匝道內的區域的設計都融合進了現代思想,被賦予了不同意義的造型,成為公路景觀中的一個個亮點。
景觀設計既要充分利用綠化的能動作用,將公路景觀融入自然景觀,又要考慮綠化植被的存活條件,利用已有的自然植被資源,再造一個“人工”的天然。
二、公路景觀設計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公路線形及其構造物的設計應以誘導司乘人員的視線并滿足人們的視覺景觀為要求。公路路線應盡可能與地形、地貌相吻合,以避免造成空間線形扭曲、暗凹、跳躍等景觀缺陷。斷面的布設及路基寬度應結合自然條件靈活掌握,地形平坦、自然橫坡比較緩的路段,一般以整體式路基斷面為宜;地形復雜、以挖方為主,尤其是自然橫坡較陡的路段,宜采用分離式路基斷面,水平布置或上下錯開,或設計半橋半路、半隧半路或半橋半隧,以減少縱、橫斷對自然景觀產生的不利影響,達到保護自然環境,并增加路容多樣性的目的。
設計時應保證公路交叉口具有良好的通視條件,出入口應易于分辨,并通過標志、標線、綠化栽植等進行視線誘導。互通式立交出口減速車道宜設置于上坡路段,入口加速車道應設置于下坡路段,立交匝道內可綠化部分應進行綠化設計。上跨主要公路的立交橋、天橋等跨線構造物應滿足橋下凈空要求。各種構造物的結構、造型、材料均應與當地自然和人文景觀條件相適應。
2.充分利用公路通過地帶附近的景觀空間。
選線時應合理確定道路與風景區的距離,避免分隔生態景觀空間和視覺景觀空間。公路必須穿越森林、果園、綠地時,盡量以曲線通過為宜。應當充分利用沿途孤立大樹、獨立山丘、瀑布、古建筑等獨立景觀點作為主導建筑進行景觀設計。當公路繞避獨立景觀點時,應將景觀置于曲線內側。旅游公路越嶺線的埡口處,除應有廣闊的視野外,還可根據當地條件,設置適當的觀景臺。公路沿線服務設施宜設置于海濱、湖濱、風景名勝區附近,其型式選擇應有利于風景觀賞。
3.公路所形成的帶狀景觀應與沿途空間景觀環境相協調。
對山區公路應避免大填大挖而破壞自然景觀。如挖方深度較大時,宜進行路塹與隧道方案的比選論證,可能引起災害的路段宜采用隧道方案。路線通過山間谷地或路基高度較大時,應綜合考慮填筑路基時對谷地通風、日照等原有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必要時應進行高路堤方案與高架橋方案的比選論證。公路通過森林區時應做好路基斷面設計,應盡量避免設置深挖路塹式斷面,應力求拓寬雙幅公路的中央分隔帶,并盡可能保留中央分隔帶位置的原有林木。公路通過平原、水網區時應合理確定路基高度,沿線村莊稀疏、橫向干擾少時,宜采用低路基通過,確定公路橋位時應考慮保留有價值的岸邊植物。公路沿途有影響到司機視線、嗅覺的煙塵、刺激性氣體發生源時,路線應布設于發生源的上風向。公路構造物及沿線設施的風格、色彩、造型應考慮景觀效果,對鄉村地區而言在滿足使用功能的條件下,宜簡潔、明快,城鎮附近、風景游覽區附近的公路構造物及沿線設施應與周圍環境一致,做到美觀大方,并應注意與地域內民族特征及生活習俗協調統一。
4.景觀設計應防止造成視覺污染。
公路用地范圍內,除收費站、服務區外,一般不宜設置廣告牌、宣傳欄等設施。除標線、標志、護欄等按規定涂覆色彩外,一般不宜涂特別刺眼的色彩。公路雕塑小品的設置應注意色彩、造型,并不得妨礙視線。
沿線一般不宜設置雕塑小品,需要時應以單體為宜。公路沿線納污設施、工業廢物堆棄點等影響視覺景觀的位置,在景觀設計時應通過公路綠化或工程措施予以遮蔽。
三、結語
在公路景觀設計中,要將公路自身的平縱線形、路基斷面、構造物與沿線地形、地貌、生態特征以及其它自然和人文景觀作為一個整體考慮。考慮到公路景觀環境要素包羅萬象,設計不應將精力集中在“人造景觀”上,重點應在對原有景觀資源的保護、利用和開發,以及公路主體與原有自然、社會環境的有機融合上。通過公路景觀設計,使得公路建設既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又能夠做到對自然環境環境破壞小,達到公路景觀與自然景觀的高度和諧,是我們公路建設者永遠追求的目標之一。
公路景觀的設計手法篇三
道路綠化設計——焦作市人民東路綠化景觀規劃設計說明
前期分析
道路綠化設計應該解決的問題、提供良好、安全的交通環境是首要問題,主要體現引導、誘導視線種植,防眩種植等方面;、生態防護問題,體現在遮蔭、滯塵、吸收有害氣體等方面;、城市形象的體現,道路是城市的風景線,道路綠化應該反映城市特色,體現城市形象。、充分考慮道路綠化的后期養護,盡力降低養護成本。利用生態學原理,使植物自然更新,最終達到穩定的道路綠化景觀效果。
焦作市人民東路道路綠化景觀設計應該注意的主要問題、人民東路是人民西路的延伸段,綠化景觀設計應考慮與已建成的人民西路的景觀協調問題;、與周邊用地性質的協調問題;、人民路是城市主干道之一,道路景觀設計應考慮體現城市形象,體現焦作作為旅游城、煤炭城、擁軍城等城市特色;
4、節點的處理應考慮節點與整個道路景觀的連續性和銜接性。
區位
人民東路(東環路――文昌路段)位于焦作市老城區南部,與新城區毗鄰,規劃為焦作市城市主干道。
綠化景觀設計范圍
焦作市人民東路綠化景觀設計要求對人民東路(東環路――文昌路段)道路中央12米寬綠化分車帶以及慢車道外7米寬綠化帶進行綠化景觀設計。
現狀分析
人民東路(東環路――文昌路段)全長約5300米,道路為兩板三帶式,道路總寬(含人行道)76米。其中中央分車帶花壇寬12米,兩側車道各17米,慢車道外各7米寬綠化帶,此綠化帶外各8米寬人行道。全線由西往東分別與東環路、文淵路、東二環路、山陽路、文豐路、中原路、云陽路、長林路、西徑大道、寧遠路、中興路、文昌路交叉,其中在東二環路與山陽路段之間與甕澗河交叉,現甕澗河主要用于城市泄洪。道路周邊規劃用地為居住用地、行政辦公用地與商業金融業用地。區內地下水位偏高,種植土基本為回填土,局部需做土壤改良,地形平整。
規劃設計依據
河南省焦作市規劃建筑設計院繪制的《焦作市人民路(東環路-文昌路)道路平面布置圖》 .《焦作市人民東路綠化設計招標通告》 .《焦作市人民東路綠化設計、施工招標文件》 .《焦作園林志》
.《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
綜合分析 道路性質
人民東路屬于城市道路,服務對象主要為城市居民,應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人民路作為城市主干道,是造成“城市熱島效應”的一個重要源頭,運用綠化手段,提高道路綠化覆蓋率,從源頭上解決城市“熱島效應”,特別在炎熱的夏季,使市民穿行在蔭涼的街道上。通過合理的植物配置,降低機動車造成的空氣污染、噪聲、吸收灰塵。枇杷、廣玉蘭、紫葉李、金枝槐、法國冬青、豐花月季等植物材料的應用,給市民帶來了色彩斑斕的視覺感受,還起到殺菌滯塵的作用。
人民東路作為城市主干道,性質上屬于城市景觀大道,代表了焦作市的整體形象,應突出焦作作為省級園林城市的城市風貌與城市特色。
人民路道路現狀特點及規劃要求
人民西路現已通車,焦作市市政府位于人民西路中段;人民東路正在建設中。全線路板結構為雙向8車道,中央12米分車帶,兩側車行道各17米寬,車道外各7米寬綠化帶,此綠化帶外各8米寬人行道,總寬76米。道路兩邊規劃用地為居住用地、行政辦公用地與商業金融業用地。
標準平面結構如下:
設計指導思想
結合城市道路設計規范,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
因地制宜,結合用地規劃及現狀提出布局合理,概念新特的景觀構想。充分考慮實地實情,使設計與施工達到完美結合。
設計原則 .生態性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實現焦作城市道路綠化體系的總體建設目標。
建設高標準的城市道路綠化體系,構成兼顧景觀與生態功能的綠色長廊。
堅持生物多樣性,采用豐富的植物品種,堅持以樹為主,喬灌花草結合,實現優化配置。.安全性原則
中央分車帶的綠化應采用注重景觀與視線引導及指示性功能兼顧的合理化設計,同時考慮防眩設計。
在道路交叉口處,鑒于駕駛員安全視距的要求,合理栽植h<0.8m的低矮灌木或地被。.協調性原則
協調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保證生態效益的充分發揮。
協調保護與開發、景觀與生態、投入與產出、建設與養護的多重關系,保證道路綠化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協調道路沿線各功能地塊的總體景觀建設,保證城市綠化體系結構得以良性的整體發展。.服務性原則
人民東路屬于城市道路,服務對象主要為城市居民,應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使道路綠化體系更好地服務于焦作市社會、文化、經濟的發展。
景觀構思 景觀構思基點
生態學的觀點要求我們觀察世界,傾聽他的呼聲并了解他。世界是生物和人過去到現在一直生存的地方,而且一直處在變化過程之中,我們和他們是這個現象世界的共棲者,和這個現象世界的起源和命運是聯系著的。
——麥克哈格 .生態概念
生態已不僅是“生態學”中的術語,已成為影響時代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因素,“生態”觀念強調對各種資源的整合及再利用,它強調有針對性地保護有利資源并將限制因素變為優勢特點。“生態化”的設計理念引導我們塑造人工景觀應以自然條件為基礎。從節約、經濟的角度出發,這樣不僅大大降低建設成本,同時帶來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融合”與“生長”
人民東路作為焦作市綠地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依據焦作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定位,與城市肌理相融合,與城市景觀共生。道路景觀必將與城市景觀互相影響,相互制約,因此我們提出了生長的概念,將道路景觀視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生命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將與周邊景觀體系相連接,相滲透。
.經濟原則
快速建設往往出現蔑視資源與資源浪費的失誤,為了合理有效地完成建設,人民西路的景觀強調低投入,即降低投資成本,降低日常維護成本,而以生態養護為主,重點地段重點投資的對策將會取得良好的效益。
.文脈延續
文脈好似城市的足跡,是一個城市精神品格形成的根本,人民東路景觀應當結合城市現代多元的文化特性,同時弘揚城市的歷史文化,體現“歷史與未來”的共生,體現焦作市作為全國著名旅游城市及省級園林城市的城市特色,并反映焦作市的歷史文化底蘊。
景觀構想 總體方案構想
運用豐富的植物元素與人工造景手法,充分考慮植物的層次、色彩等各項特性,結合植物生長變化創造出線性四維空間;中央分車帶一改以往單一規則式種植,運用規則與自然相結合、灌木與喬木相搭配的種植方式,以300米為一個單位形成線性景觀序列;在人行道一側的綠化帶,則著重體現物種多樣性及植物的層次變化,體現景觀多樣性,運用各具特色的花灌木與地被組合成為一條絢麗斑斕的花帶,其上方栽植行道樹,營造出人行樹蔭下、花草隨行間的城市新景觀。
因考慮人民西路現已建成,風格為簡約式,故而沿襲了人民西路的設計思想,構成設計方案二。
景觀節點構想:
人民西路規劃中少有較開闊的區域,景觀節點考慮就以道路交叉口以及公交港灣等具有一定變化的景觀空間,本次設計選取小巧別致,增加街口的人性化氛圍。
中央分車帶遇到道路交叉口位置:考慮到行車安全性與視線誘導種植,此處外側栽植小葉女貞籬,內側滿栽美人蕉,花開繁茂,為過往司機起到提示作用,同時使道路綠化景觀豐富多彩。
行車道外兩側綠化帶遇到公交港灣位置:此處綠化帶寬度僅為2米左右,采用滿栽金葉女貞種植方式,簡單質樸,與周邊景觀風格迥異,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可適當消除候車時的焦急心情。
林蔭道構想
以安全性、功能性為前提,強調節奏感、韻律感,形成線形景觀肌理。同時在安全性上應當滿足道路設計規范要求,如防眩光、禁行要求等。生態功能上又具有遮蔭、防塵、降噪等特點。
類節點進行設計:
道路交叉口處外圍綠化帶節點:豐富的植物色帶點綴,草花、低矮花灌木與景石自然搭配,種植設計
植被景觀是人民西路道路景觀建設的核心,而植被綠化風格的規劃控制將對城市生態格局和經濟可行性建設產生重大的影響,本方案采用線形排列方式,以形成現代、粗獷、自然、樸實的線形景觀肌理。
種植規劃的原則
適地適樹,道路綠地應選擇適應道路環境條件、生長穩定、觀賞價值高和環境效益好的植物種類。
道路綠地植物應重點選擇滯塵、防風、抗污染的樹種。
道路綠地植物選擇應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出發,在適地適樹的原則下盡量豐富植物材料。改變行道樹樹種單一的現象,確定骨干樹種,確保道路綠化能體現出和諧統一又各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適當增加常綠樹比例,促進道路綠地的環保及景觀效果。增加中、低層樹種和地被花卉,進一步豐富道路植物景觀。
抗污染樹種選擇
根據《焦作市志》中的分析:焦作地處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植被氣候區,具有優越的城市小氣候環境,土壤較肥沃,適宜多種植物生長。設計選擇以下抗污染樹種
滯塵樹種:枇杷、廣玉蘭、黃山欒、千頭椿、懸鈴木等。抗二氧化硫樹種:夾竹桃、百日紅、大葉黃楊、紫荊等。
具體樹種設計
方案一種植設計----多元
本方案種植色彩較為豐富,部分采用色葉植被,植被的縱向即沿著道路由西向東方向進行有規律的序列變化設計,體現焦作作為旅游城市的熱情及開放。
行道樹:8米寬人行道兩側種植雙排行道樹,樹種為千頭椿與黃山欒,這兩種行道樹以主要交叉路口為單元交錯種植(千頭椿樹干通直高大,樹冠開闊,葉大蔭濃,新春嫩葉紅色,秋季翅果紅黃相間,是優良的彩葉樹種。黃山欒果色金黃,凌冬不凋);慢車道外側種植全球五大行道樹之一的懸鈴木,為慢車道行人提供良好的遮蔭條件。
中央分車帶:注重城市道路的觀賞性,采用斜向構圖,并在適當位置建造微地形,其上自然式種植黃楊球;同時考慮到道路綠化的生態效應,運用滿栽的枇杷、金枝槐、紫葉李分別與黃楊球間隔種植,紅黃綠色彩斑斕,自然與規整富于變化;物種間運用金葉女貞籬進行分隔,凸現植物創造的豐富層次,給人以充分的視覺享受。
兩側綠化帶:沿人行道一側以自由曲線方式種植地被、花灌木,間隔建造微地形,更好的烘托出自然種植方式;沿慢車道一側則以行道樹下規則栽植小葉女貞籬的方式,行人以綠化帶中間的花灌木為主要觀賞點。
具體栽植品種:
人行道一側向外依次種植:蔥蘭+南天竹+百日紅——小葉女貞+豐花月季+法國冬青——金葉女貞+麻葉繡線菊+紫荊——白三葉+二月蘭+夾竹桃——紫葉小檗+豐花月季+紅瑞木——闊葉十大功勞+棣棠+石楠,形成連貫的彩色花卉、灌木帶。
臨慢車道一側種植1.5米寬的規則式小葉女貞籬,使慢車道一側綠化景觀簡潔、一致,創造安全的行車環境。同時遮蔽林下冬季的凋零。林下草坪選擇成本低、易養護的暖季型草天堂草。
方案二種植設計(簡約)
本方案種植設計強調簡潔明快,植被的縱向即沿著道路由西向東方向進行有規律的序列變化設計。植被橫向為4個層次變化,依次為行道樹、花灌木籬、常綠灌木籬、天堂草。各個植物層次高度相近,層次分明、整齊劃一,沿襲了人民西路的設計風格。
行道樹:8米寬人行道兩側種植雙排行道樹,樹種為千頭椿與黃山欒,這兩種行道樹以主要交叉路口為單元交錯種植(千頭椿樹干通直高大,樹冠開闊,葉大蔭濃,新春嫩葉紅色,秋季翅果紅黃相間,是優良的彩葉樹種。黃山欒果色金黃,凌冬不凋);慢車道外側種植全球五大行道樹之一的懸鈴木,為慢車道行人提供良好的遮蔭條件。
中央分車帶:以小葉女貞打底,其間運用滿栽的豐花月季、百日紅以40米為一個單元分別與20米南天竹間隔種植。
兩側綠化帶:植被橫向為3個層次變化,靠近行車道為一排懸鈴木,樹下小葉女貞籬沿規則曲線種植,其外側運用紫荊、夾竹桃、法國冬青以20米為一個單元交錯種植,兼顧常綠與落葉樹種搭配,層次變化豐富,整體風格簡潔大方。
建議
發現問題:
規劃中人民東路人行道寬為8米,結合焦作市近期及中期的發展趨勢來看,人行道規劃為6米即可滿足需要。
人行道外側緊鄰周邊規劃用地圍墻,會為行人帶來一定程度的郁閉感,同時對周邊規劃用地也會帶來一定程度的不安全感。
提出建議:
建議人行道寬度由規劃中的8米改為6米,沿道路紅線向內側偏移2米為綠化隔離帶。綠化隔離帶內植被橫向分為3個層次,分別為行道樹、常綠灌木籬與草坪。行道樹品種與人行道另一側品種保持一至,常綠灌木采用修剪成柱狀的法國冬青與黃楊球緊鄰圍墻間隔種植,局部靠近大門的位置進行立體綠化,選用的品種為薔薇、蔦蘿等攀援能力較強的多花植物。
建議平面結構如下:經濟技術指標(見商務標)。
城市道路公路景觀設計
公路景觀的設計手法篇四
隨著我國交通基礎建設能力的持續增強,公路環境問題也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公路建設雖然能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區域生態平衡,并且破壞沿線的景觀。這就對公路景觀設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界定了公路景觀環境的概念,分析了當前公路景觀設計的現狀,并論述了公路景觀設計的主要方法。
1.公路景觀環境的概念界定
1.1公路景觀
所謂公路景觀,主要是由公路主體、周圍自然環境,即氣候、水文、土壤、地質、地貌與生物等;人文景觀,即各種建筑、農田、人工植被、雕塑與人工標志等所組成的綜合景觀體系,它所表示的是公路及其環境作為人們所看到的一種風景之特性。公路景觀往往具有構成要素之多元性、時空存在之多維性、景觀評價之多主體性與景觀環境之多重性等特征。
1.2景觀環境
所謂景觀環境,主要是指在特定區域內各種性質、各種類別與各種形式的景觀集合體。景觀環境并不是對區域內的景觀進行簡單疊加,它不僅表現出各景觀所具有的個性化特點,而且還體現出各景觀之間相互襯托與影響的環境氛圍。
2.當前公路景觀設計的現狀分析
公路是我國國家經濟的命脈體系之一,也是經濟發展的先導。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促使了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但是,公路交通對于環境的破壞作用也達到了極為嚴重之地步,主要表現在對于生態環境、大氣環境、聲音環境及自然景觀等的影響。所以,強化公路建設中的環境保護措施已成為十分緊迫的任務。對公路沿線景觀實施精心設計,并種植綠色植物,是改善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應當將其納入公路建設之中。公路景觀主要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等兩部分組成。自然景觀主要是指天然所形成的地形、地貌與地物,比如,平原、山區、草原、森林、大海及沼澤等景物,而上述景物正好又是單元生態系統,所以又被稱為生態景觀。人文景觀主要是指人類為了滿足物質與精神生活之需要,運用自己的智慧與雙手所創造出來的各類建筑物、交通設施及城鎮、村落等社會文化藝術景觀。公路景觀設計主要是指使公路的線形與構造物具有更加美觀的造型,從而和周圍的環境進行充分協調,并構成一幅優美的自然畫面。但是,任何一條公路之修建,從選線、勘察設計、土石方開采,一直到施工的全過程之中,難免會對沿線自然與人文景觀造成一定之影響,但是,用最小的影響實現最大限度上的保護,這是各類景觀與公路工程結構物所能實現的有限協調,也是完全能夠做到的。同時,在公路建設的全過程之中,應當將建設新的公路交通景觀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常抓不懈。
當前,我國公路景觀設計雖然在不斷發展,但是還不夠完善。從總體上來說,主要存在下列問題:一是在景觀和綠化設計當中,普遍運用了小區綠化的設計手法,太過追求局部上的效果,條塊分割與人工痕跡十分明顯。這是考慮到公路自身特點之結果,因此必須重視其功能上之要求與景觀中的觀賞性。二是設計者常常片面地強調視覺中的劇烈刺激,并未考慮到效果。實際上,這樣容易讓駕駛員造成視覺疲勞與不良情緒,從而影響到駕駛安全。三是過于注重形式美,并未考慮到以恢復自然景觀為主體,同時也忽略了植物后期管理養護之難度與成本,導致后期景觀質量與綠化效果出現嚴重下降。
3.公路景觀設計的主要方法
3.1公路線形的設計
對于公路線形及其構造物設計,應當要能引導司乘人員的視線,并能滿足其視覺景觀之要求。公路路線應當盡可能地和地形、地貌相互吻合。在幾何設計中,平、縱、橫等各項要求都應進行很好的配合,從而避免形成空間線形之扭曲、暗凹與跳躍等景觀不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當盡可能地采取分離式路基,從而減少縱橫斷對于自然與景觀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在公路交叉口進行設計時,應當具備較好的通視條件,分匯流出入口應當容易進行分辨,并且能通過標志、標線與綠化栽植等加以視線誘導。互通式立交的出口減速車道適宜設置在上坡路段上,而入口加速車道則應當設置在下坡路段上,立交匝道內可以綠化的部分應實施綠化設計。立交橋與天橋等跨線構造物則應保障橋下凈空的要求。
各類構造物的結構、造型與材料等都應和當地自然與人文景觀條件相互適應。
3.2公路選線的設計
公路選線應當合理地確定和風景區之間的距離,從而避免分隔生態景觀空間或者視覺景觀空間。在公路一定要穿越森林、果園或者綠地時,應當以曲線的形式通過,從而避免用直線線形來切割與貫通森林。應當充分地利用沿途孤立的大樹、獨立的山丘、瀑布及古建筑等獨立景觀點作為主導性建筑實施景觀設計。當公路需要繞避獨立景觀點時,適宜把景觀置于曲線的內側。在旅游公路越嶺線埡口處,除了應當
有較為廣闊的視野之外,還應依據當地條件以設置合理的觀景臺。公路沿線的服務設施適宜設置在海濱、湖濱及風景名勝區附近,其型式的選擇應當有利于觀看風景。
3.3公路帶狀景觀的設計
公路路線在通過山間谷地或者路基高度較大時,應當綜合考慮到填筑路基時對于谷地通風及日照等原有生態環境所造成的不利影響,在必要時應當實施高路堤方案和高架橋方案之選擇論證。公路在通過森林區時,應當加強路基斷面的設計,應當盡力地避免設置那種深挖路塹式斷面,要努力拓寬雙幅公路之中央分隔帶,并盡可能地保留中央分隔帶位置的原有林木。公路在通過平原與水網區時,應當合理地確定路基的高度,當沿線村莊稀疏,且橫向干擾較少時,適宜運用低路基方案以通過所經過的區域,在確定公路橋位時,要考慮到保留具有價值的岸邊植物。當公路沿途存在影響到司機的視線與嗅覺的煙塵、刺激性氣體等發生源時,應當將路線布設在發生源上風向。
公路構造物與沿線設施之風格與色彩、造型應當考慮到景觀的效果,而城鎮附近與風景游覽區附近的公路構造物、沿線設施則應和周圍的環境一致,力求美觀大方,并注重和地域民族特征以及生活習俗相互協調統一。
3.4公路綠化的設計
對于中央分隔帶的綠化,一定要以遮光防眩與引導視線為目標,其高度與寬度一定要滿足目前的規范性要求,防眩樹種應當做到低矮、緩生與抗逆性較強,單行間距以2m至3m為適宜,地表綠化這一部分要以鋪設草坪與植地被植物為主體。兩側綠化帶之作用主要為防塵隔聲,協調公路和周圍的環境,要以落葉與常青間隔為佳,樹種應當依據當地的氣候條件來確定。邊坡綠化要求的覆蓋率比較高,青綠期也長,以本地適合于綠化的野生草為佳。垂直綠化部位主要是漿砌護坡與擋墻等,可以通過在其下栽植攀援植物,比如爬山虎與凌霄等,或者在其頂部種植垂枝藤本植物,從而遮蔽構造物,并減少構造物之壓迫感與粗糙感,從而起到美化路容之效果。
3.5附屬設施的景觀設計
沿線設施主要有公路附近的停車場、收費站、服務站所等建筑物,有隔音屏障、公路標識牌及照明設施等專用設施。公路沿線設施的形象、色彩、材質與體積等都會影響到公路景觀。在設計過程中,應當結合地形、環境與道路之特色,從色彩、構圖及視覺等多個方面,從動態景觀角度來研究公路附屬設施之造型與布置,并合理地采用有特色的以及體現出當地人文景觀之標志牌、防護欄等各類交通工程附屬設施。在合適的路段上,應當結合以上公路附屬設施之造型與布置,實施園林綠化的小品設計,從而克服大色塊單調景觀的單一性,還可借鑒家裝裝飾工藝形式,裝飾美化較為呆板的公路擋墻、防撞墻與護欄等。
3.6公路景觀的恢復及再造技術
對于公路景觀的恢復,主要是以植被恢復為前提,要以綠為主,恢復形成和自然相互協調的植被。要利用好綠色植被,以達到預防與治理水土流失,強化路基邊坡之穩定性,恢復與改善公路沿線的生態環境和景觀環境等目的。要以植被恢復為基礎,樹立公路景觀設計和自然景觀相互協調之原則,研究引種和當地自然環境、植被生態保持一致的花草樹木,從而使被恢復的植被具備較高的成活率,同時還可避免生物入侵與減少人工栽植之痕跡。因為社會經濟文化之所需,常常需要對退化生態系統制定各類不同水平之恢復目標,主要包括了以下方面:一是生態系統地表基地的穩定性;二是恢復一定的植被覆蓋率與土壤肥力;三是增加種類組成與生物多樣性;四是實現生物群落的恢復,從而提升自我維持的能力;五是減少或者控制環境的污染;六是增加視覺上的享受。
綜上所述,隨著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思想的不斷深化,現代人環保意識的提升,我國的公路建設正在從以往只注重于滿足公路行車的舒適性與安全性等要求逐步向更加重視公路建設當中的環境保護與景觀設計方向發展。從現實因素進行考慮,我國公路景觀設計與部分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較,不論在公路景觀環境設計的理念,還是在設計手段上,都要落后較多,且專業人才較為匱乏。因此,可以說我國公路景觀設計尚處于起步階段,對于公路景觀設計人員來說,可謂是任重而道遠。
公路景觀的設計手法篇五
。
南昌大學2012-2013學年第一學期期終考試要求
課程名稱:綠地景觀設計
考試班級:
論文要求:
1.論文題目—請舉例論述清代江南私家園林造園藝術
2.論文要求打印,字數范圍為,不少于3000字。
3.論文上交時間:2012年12月2日下午4點之前。
4.寫作要求(請任課教師詳細說明本次論文考試的內容要求)
1)結果論文觀點明確,文章結構組織合理。
2)文章論述充分,圖文并茂的說明和表達課程所涉及的知識點,要求有一定獨立的見解。
3)論文格式正確,參考文獻及引住完備;(見附件范文0按時提交論文。
4)a4打印,小四,仿宋字體
嚴禁剽竊,抄襲等作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