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戊戌變法教案人民版 戊戌變法教案 人教版篇一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解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戊戌六君子等歷史基礎知識
掌 握 1895~1898年中國維新變法運動的重大事件名稱和順序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搜集整理資 料 從課文和插圖中搜集歷史證據,探索“公車上書”的時代背景及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
比較分析理性說明 社會各界對于戊戌變法的不同反映,了解新舊勢力關系緊張的具體表現,理解變法失敗的原因
討論探索 變法法令內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經濟、文化、思想方面的進步作用(由此理解變法性質屬于資產階級改革)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愛國情感 譚嗣同等人不惜犧牲生命,希望通過變法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符合當時的歷史發展潮流,值得后人景仰和懷念
思想意識 充分理解維新變法人士的進步立場,陶冶愛國愛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強新時代青年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公車上書、百日維新
教學難點 戊戌變法的性質及其歷史意義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一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從洋務派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具有什么樣性質?(是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2、從封建統治者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是失敗了。但是它卻在客觀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工業。它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刺激并促進了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失敗了,但是中華民族還有許多愛國知識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繼續展開挽救民族危機的活動,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國的大規模運動。(要求學生閱讀32—34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先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見后,抽2—3個小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著轉入探究性學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公車上書
1、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車”(應試舉人)要求拒簽《馬關條約》?(提示學生從條約危害性和“公車”愛國情感方面分析)
2、為什么人們還同時要求變法?(提示學生從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政府的內部矛盾、人民起義、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要求等方面進行思考)
小結、過渡:中華民族具有優良的愛國傳統,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緊急關頭,民族的精英分子總會登高一呼,力圖扭轉頹勢。所以,洋務運動剛剛失敗,“公車上書”就接踵而至,它沖破了長期以來的沉悶局面,造就了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運動的領袖人物,拉開了戊戌變法運動的序幕。
百日維新
1、公車上書后百日維新前,康有為和梁啟超有哪些主要的維新活動?(創辦《萬國公報》宣傳變法,組織政治團體“強國會”,上書光緒帝等)
2、光緒帝按照維新派的意圖,所頒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內容?
3、請出幾位組學生,根據34頁 “閱讀文字”和35頁“自由閱讀卡”的內容,表演康有為與榮祿在總理衙門的那一場對話以及康有為與自己女兒的對話。(教師可以通過“畫外音”形式進行啟發引導,調控課堂紀律和氛圍)
4、想一想,當時社會上哪些人贊成維新變法?哪些人反對?哪些人無所謂?造成什么后果?(資產階級維新派、開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識分子、不愿意當“亡國之君”的光緒帝等人贊成;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反對;廣大的缺乏文化知識的農民、手工業者等“社會底層”無所謂。因此,手中握有實權的頑固派很輕松地扼殺了這場維新變法運動。)
5、根據35頁“活動與探究”:維新派要殺的“賊”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撓維新變法的頑固派)他們為什么覺得“無力回天”?(實權掌握在頑固派手里)譚嗣同為什么說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為變法流血犧牲以喚起民族覺醒,品格高尚)
6、根據34頁“動腦筋”:你同意誰說的意見?為什么?(賦于學生人格多元化的選擇權,允許他們自圓其說。但是教師也可以進一步設問:他的獻身精神對后人有什么激勵作用嗎?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領袖脫逃后,有沒有繼續斗爭?由此對學生進行正面導向)
課后小結
1、為什么戊戌變法又叫做“百日維新”?(變法法令的頒布,從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經歷了103天就被頑固派扼殺了,所以叫“百日維新”。實際上,維新變法運動從1895年“公車上書”就開始了。)
2、指導學生當堂完成課本第34頁選擇題:應選b(1895年——《馬關條約》引發“公車上書”)
課后習題
1、“公車上書”是怎么回事?
2、簡述“戊戌變法的時間及內容。
戊戌變法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公車上書,百日維新及其戊戌政變等 歷史史實。
2.結合課文,利用圖表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與歷史意義。
3.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認識到戊戌變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_,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與正確的價值取向。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公車上書”“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難點】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活動激趣,引入新課
通過康有為被請到總理衙門“問話”與軍機大臣榮祿進行舌戰的歷史短劇,我將親自一人飾演兩個角色,歷史再現,帶領學生穿越時空,回到19世紀末的清朝親自了解戊戌變法。
【活動】揭示目標 自主學習
1.知道公車上書,“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2.理解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自主學習(一)序幕
閱讀課本第32頁、33頁回答下列問題
(1)兩位舉人是指誰?發生的時間地點是?
(2)請愿書中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3)這次上書起了什么作用?
(4)這次上書失敗后,他們又是通過什么方式傳播維新思想的?
自主學習(二)高潮
觀看百日維新視頻,并閱讀課本第33頁,回答以下問題
(1)百日維新的具體時間是什么?當時的皇帝是誰?
(2) 關于變法法令內容,制作一個表格對各項內容逐項講解,幫助學生分析這次變法的歷史意義。
類別 內容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經濟方面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思想文化方面
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軍事方面
訓練新式軍隊。
(3)變法損害了以誰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她發動戊戌政變,變法結果怎樣?
【活動】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結局)
戊戌政變——失敗
?運用圖文結合的史料,以“譚嗣同”為例回答以下問題:
(1)“賊”指的是誰?
(2)為什么“無力回天”?
(3)為什么說自己“死得其所”,體現出他什么樣的精神?
(4)這次變法的失敗說明了什么?
【練習】當堂檢測 鞏固達標
1、對聯具有記載歷史的功能,是時代的見證。“宣傳民主維新,倡西學,發展資本主義;批判專制守舊,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此對聯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五四運動 d.新文化運動
2、成為中國近代維新變法運動導火索的不平等條約是( )
a.《南京條約》 b. 《北京條約》
c. 《馬關條約》 d. 《辛丑條約》
3、19世紀末康有為、梁啟超掀起戊戌變法運動的目的是( )
a.建立共和國 b.扶清滅洋
c.推翻清王朝 d.救亡圖存
4、戊戌變法期間,慈禧太后代表的政治派別是 ( )
a.地主階級洋務派 b.資產階級維新派
c.地主階級頑固派 d.資產階級革命派
5、譚嗣同被慈禧太后殺害后,街頭巷尾的人們議論紛紛,你認為符合史實的議論是( )
a.他是洋人的密探,賣國求榮 b.他甘為變法而捐軀
c.慈禧太后殺的是貪官 d.他是沒有地方可逃
6、十九世紀末,戊戌維新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變法圖強的社會呼聲日益高漲。對“思想啟蒙”理解正確的是( )
a.使人們開始了解西方生活習俗
b.使人們知道社會改革的合理性
c.使人們認識到要發展農工商業
d.使人們開始追求政治制度變革
戊戌變法教案人民版 戊戌變法教案 人教版篇二
課標要求】
知道“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認識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和戊戌六君子等歷史基礎知識。
結合課文,利用文件奏折、宣傳圖畫等歷史資料,培養學生的 歷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從中找到維新變法運動發生的社會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經濟原因。此外,就康有為、梁啟超變法在社會各界的反應進行對比,加深對變法運動失敗的理解。
二、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收集歷史證據,探索公車上書所產生的社會影響。提示觀察問題的角度和收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研究歷史的興趣和能力。
指導學生運用對比方法,了解社會各界對變法的不同反應,從而理解變法失敗的原因。由于學生學習能力的限制,老師應事先指明比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變法的失敗)、比較的對象(社會各界的反應)等等。解決為什么比較和在哪方面比較的問題,找出歷史現象的異同,促進新觀點的產生。
制作歷史大事年表,列舉1895—1898年中國維新變法運動的重大事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理解維新變法人士的進步立場,激發其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
【重點難點】
一、重點:“公車上書”和百日維新。
二、難點:戊戌變法意義和戊戌變法主張不能實現原因的認識。
【授課類型】 新課。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教師研讀課標、教材,撰寫教案,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啟發式教學法、問題探究法多法結合。
【教具(媒體)】計算機及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教師設問引導)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面臨什么形勢?引導學生察看甲午中日戰爭后的中國時局圖,中國面臨瓜分危機,中華民族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啟發學生該怎么辦?假如你是19世紀末一位熱愛祖國、關心祖國命運的中國人,你會怎樣去拯救我們的民族呢?
學習新課:
一、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
引導學生看書分析維新變法運動的背景: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機,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面臨亡國的嚴重危機。隨著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他們要求實行變法改革社會現狀。
請同學們閱讀“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思考:康、梁等維新派為變法做了哪些準備?請學生試著歸納:上書皇帝、創辦報刊 、創辦新學堂 、成立學會、著書講學。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什么是公車上書?有何影響?引導學生回答?沖擊了封建社會腐敗沉悶的思想文化,引發了一場思想解放潮流,激發起人們關心國家命運的熱情,啟發了人們探索救國救亡之道的積極性,為隨后進行的戊戌變法作了有力的鋪墊。
二、百日維新
請同學們帶著問題閱讀“百日維新”,思考:戊戌變法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時間是哪年?為什么稱為百日維新?主要內容?結果?性質?影響?
關于變法法令內容,試讓學生制作一個表格,來歸納內容;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對各項內容逐項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分析。講述中可對每一項內容設問,如政治方面:廣開言路是什么意思?為那些人開了路;裁撤冗官,是那些官,他們會支持嗎?經濟方面的措施,則有什么作用?文化方面的措施,又會有什么作用?
戊戌變法內容簡表
類別 內容
政治 略
經濟 略
文化 略
軍事 略
通過內容的分析,可以看出這次變法對發展中國經濟和學習外國的先進科學文化是有巨大推動作用;也可以看得出這次變法有人支持,也有人會反對,會是哪些人?學生思考回答。
三、戊戌六君子
學生看書,想一想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在做什么?戊戌變法的命運如何?維新派是如何應對?結果如何?
在與頑固派的斗爭中,有位志士譚嗣同我們來認識一下。指導學生看教材插圖,讀他的遺言,理解他的變法態度和決心,學習他愛國進取、勇于犧牲的獻身精神。
教師引導學生試著總結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之后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并板書如下:
1、中國封建頑固勢力非常強大,竭力阻礙變法;
2、中國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弱小,只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不敢發動群眾。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變法的影響,之后共同歸納總結,并板書如下:
1、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愛國運動,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2、維新派在帝國主義侵略日益加深的緊要關頭,要求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
3、這次變法廣泛傳播了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
4、戊戌變法失敗的血的教訓,促使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由改良轉向了革命。
【反饋與小結】 略
【練習與作業】
材料一 “觀大地諸國,皆以變法而強,以守舊而亡,……觀萬國之勢, 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
——康有為上清帝第 六書
材料二 戊戌變法時“家家言時務,人人變西學”“舉國鼓舞歡蹈,爭求上書,民疾苦,悉達天聽。”
請回答:①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政治派別的觀點?該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②材料二中的“時務”指的是什么?“西學”指的是什么?
③你認為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影響最深遠的是什么?
戊戌變法教案人民版 戊戌變法教案 人教版篇三
三、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
師:1898年1月24日下午三點,在總理衙門的西花廳,一方是李鴻章,榮祿,一方是康有為,在場的還有翁同 等人。榮祿首先發難,講:祖宗之法不可變!康有為立即駁斥道: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既如此地為外交署,亦非祖宗之法所固有,因時制宜,誠非得已!雙方的辯論,較量主要圍繞三個問題面展開的。1. 主要內容
生:(閱讀教材的大、小字,了解論戰的主要內容)2. 實質與作用
師:這場論戰的實質是什么呢?
生:(分析回答)
師:論戰的作用有哪些呢?
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正確的結論與認識)
師:這場論戰說明了什么?反應了什么問題?(引導學生從論戰的實質去思考)
生:(思考、討論回答)
師:(談自己的看法)說明正在成長中的中華民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要求分享政權的愿望,反映出他們有強烈的鮮明的愛國心,正義感。
師:(引導學生回憶林則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洋務派的洋務思想)這些思想與維新派的維新思想有什么異同點?
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主張、目的、特點、代表的階級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
師:維新派做了大量的準備,特別是思想輿論準備,目的是為了把其政治主張付諸于社會實踐,實現社會改良。而社會改良真能得以實施,還需要什么條件呢?(引導學生從改良的概念入手進行思考)
生:(討論、思考、簡單回答)
師:(總結學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維新派要有具體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組織上的準備。(按學生的思路用充滿感情的語調講述)1897年11月,德國強占了膠州灣,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全國人民反對,康有為從廣東趕到北京后,再次給皇帝上書(第五書)(打出第五書的主要內容)再次強調變法的緊迫感,重要性。上書仍未直接到光緒皇帝手中,但其內容痛切,在大小官員中輾轉傳抄,引起強烈反響。天津,上海的報紙公開發表——光緒看到了。準備召見,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員不得召見的祖制,遂改令遞送條陳,并下令:對康有為的條陳要隨到隨送,不得阻攔扣壓。——維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皇帝為什么支持變法呢?根據你們了解考慮一下。
生:(思考、回答)
師:有的同學說他不愿意做亡國之君,有的同學說他具有改革意識,分析的都很好,有道理,老師再補充一點,光緒皇帝也想通過變法從慈禧太后手中奪權,自己能真正掌權,因此下令康有為籌劃變法。
生:(閱讀教材掌握維新派的施政綱領,通過小字,體會理解《應詔統籌全局折》為什么是施政綱領)
師:維新派組織上的準備,體現在保國會的立成。
生:(閱讀教材,了解時間、地點、宗旨、性質)
師:在維新派的努力推動下,一場社會改良自上而下地開始了——戊戌變法,因新政只推行了103天,又叫百日維新。
四、百日維新
1.開始的標志
生:(閱讀教材,了解開始的時間、標志)
師:為能順利地推行新法,光緒帝破格提拔了一批有才識的維新人士,組成了以維新派為主的推行新政的核心。
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教材大小字,了解破格提拔的基本情況和原因,教材對康梁等人的職權稍作解釋)
師:由此可見新政的詔書名義上是光緒帝發出的,實際上是維新派所為。
2.主要內容(師生共同逐項分析主要內容的積極作用和局限性,得出對百日維新評價的結論,并對某些概念稍作解釋:如官民所指范圍、預算決算等)
師:在變法高潮時上自朝廷,下自士人紛言變法,一度出現了家家言時務,人人談西學的政治局面。(打出教材引用的《戊戌政變記》中的一段材料,指導學生閱讀理解,解釋封章等含義之后設問)
1.能否知道此段材料所說的是哪一項變法內容嗎?
2.對舉國鼓舞歡蹈,爭求上書,民疾苦,悉達天聽你是怎么理解的?
3.梁啟超這樣說,說明了什么呢?
生:(思考、討論回答)
師:新政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仍打擊了封建勢力,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激烈的反對和破壞。
生:(閱讀教材大小字,了解封建勢力反對破壞變法的具體史實)
師:(強調慈禧太后控制人事任免權,在封建專制體制下的重大影響這些史實說明了什么?(停頓)從中央到地方封建勢力相當強大,從而決定了變法注定失敗的命運。)
五、戊戌政變
師:戊戌變法高潮時,雙方斗爭十分激烈,各種傳聞也很多,其中京津一帶盛傳慈禧太后將在10月份赴天津閱兵時,以武力強迫光緒帝退位。光緒傳密詔給康有為等人商量對策。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維新派只好求助于掌有軍權的袁世凱。殊不知善于看風使舵的袁世凱卻出賣了維新派。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了戊戌政變。
生:(閱讀教材,了解戊戌政變的具體內容。)
師:戊戌變法雖失敗了,但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六、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教訓
師:(講清戊戌變法的大概念和小概念及評價歷史事件的思路)
1.性質
生:(由理解得出結論并落實在教材上)
2.積極作用師:積極作用體現在什么地方呢?
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背景、目的、過程等方面思考、討論、歸納總結并落實在教材上)
師:(強調進步性、愛國性)進步性——無論是政治主張,還是改良實踐,既符合當時中國歷史發展趨勢,又順應當時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愛國性——挽救民族危亡本身就是愛國。救國是愛國的最集中的體現。為了救國,為了警醒世人,譚嗣同等人甘愿為變法獻身。
生:(朗讀教材的小字,了解譚嗣同的獻身精神。)
3.失敗的原因
生:(閱讀教材,了解原因)
師:同學們從中能否理解認識,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或者想一想,維新派為什么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為什么不敢發動群眾,把希望寄托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
生:(回答)
師:有的同學可能會提出疑問。譚嗣同為變法而勇于流血犧牲,為什么還說他們軟弱呢?(停頓,解釋階級或階層與個人的關系,說明譚嗣同獻身的勇敢性和階級軟弱妥協性的不同)
師:(總結本章節內容,讓學生把本節的重要內容的因果關系,演變過程用圖示的方法反映出來)(教師也把自己所畫的圖示逐步地展示給大家。第一部分最后展示)
【簡評】小結猶如一出戲的閉幕式,它的演出的成敗同樣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本章教案的設計者的小結運用圖示方法,把分散的知識結構化、系統化。知識的系統化也是將學生歸納、分析、演繹等思維能力的高度綜合化過程。這一綜合化也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再度變化。可以說小結的成功是全課教學的點睛之筆。
戊戌變法教案人民版 戊戌變法教案 人教版篇四
1、康有為、梁啟超
展示:圖片
康有為和梁啟超
教師:康有為和梁啟超是“戊戌變法”的兩個關鍵人物,他們都是廣東人。
(1)康有為:少年立大志,但六次科考失敗的經歷對其有很大的刺激。曾經在香港、上海等外國人管轄的地方逗留的經歷,使他深受觸動,他看到了這優美的行政背后必有出色的文明和思想。從此萌發在中國實現政治變革、實現資本主義的理想。
(2)梁啟超:少年聰慧,12歲考中秀才,十六歲中舉,可謂少年得志,一條平坦的仕途之路在少年梁啟超面前鋪就。然而,17歲時在萬木草堂結識了康有為之后,即拜康有為為師,結成了“秀才先生、舉人弟子”的曠世情緣,從此,跟隨師父為維新變法奔走呼號。梁啟超知識淵博,學術研究涉獵廣泛,一生勤奮,著述宏富,被公認為是清朝秀的學者,中國歷一位百科全書式人物。也有人稱他為“舊時代的士大夫,新時代的啟蒙者”。
展示:
甲午中日戰爭前后民族企業對照表
時間 企業表 資金額
1863-1894 119 680
1895-1898 274 1432
教師:以上表格中的內容說明了什么?
學生:民族資本主義壯大
教師:說得好!甲午戰爭后,隨著清政府允許外國資本主義企業進入,也放寬了對民族資本企業的限制,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一個難得的發展時期,為戊戌變法提供了經濟基礎;民族資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為戊戌變法提供了政治基礎。
2、公車上書
展示:圖片
1895年初春,是進士會試的日子,22歲的梁啟超隨老師康有為,正在北京參加科考,當他們和十八省數千新科舉人,等待乙未科進士放榜的結果時,傳來了《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要知道當時的日本在國人的眼中,只是自己朝貢體系中的一個小島,何況北洋水師是苦心經營近十年的世界上第七大艦隊,誰想在黃海一戰中竟弱不禁風,結果割地賠款,士子們群情激昂……來自臺灣的青年舉人更是痛哭流涕,以血代墨,梁啟超悲憤難平……士子們報國無望,只有康、梁師徒提出了救國方案——變法,立刻成為眾望所歸……4月22日,康有為寫成一萬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書”,十八省舉人響應,一千二百多人連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帶領,十八省舉人與數千市民集“都察院”門前請代奏。反對者反對簽訂《馬關條約》。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等主張。上書被清政府拒絕,但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
教師:大家從圖文資料中,能看出它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
學生:公車上書
教師:為什么叫“公車上書”呢?請同學們結合教材p32,說一說公車上書的時間、原因是什么?公車上書結果如何,有什么影響?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1895年、民族危機加深(《馬關條約》簽訂)、上書失敗、變法維新運動興起……
補充:公車:漢代負責接待臣民上書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舉人進京應試。原指入京請愿或上書言事,也特指入京會試的人上書言事。
過渡:19世紀末的中國,是一個亂世之秋。尤其是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后,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徹底破產。整個中國被眾多帝國主義國家張牙舞爪的撕裂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隨著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中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了新的救亡探索,康有為、梁啟超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公車上書雖然失敗了,但是維新思想從此喚醒和激勵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救亡圖存,在中國近代有著重要的地位,并拉開維新變法的序幕。“公車上書”標志著醞釀多年的資產階級維新變法思潮已發展為愛國救亡的政治活動,對社會的影響和震動很大,康有為從此取得了維新運動的領袖地位。
八上戊戌變法教案
戊戌變法教案人民版 戊戌變法教案 人教版篇五
戊戌變法的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康有為再次上書;康、梁組織保國會;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戊戌政變和“戊戌六君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通過對戊戌變法內容的分析,引導學生認識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戊戌變法成敗得失分析、概括,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掌握辯證的觀點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以康、梁為代表的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之際,為改變現狀,救亡圖存,努力向先進的西方學習,要求維新變法。培養學生關心時政,關心祖國的前途命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戊戌政變過程的教學,以維新志士為變法圖強勇于犧牲的事跡為榜樣,培養學生愛國救國的意識和優秀品德。
重點: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難點: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失敗原因
教學思想:
本課涉及的理論知識較多,特別是重點、難點部分,初中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教學中教師要把講述、體溫、討論等方法結合起來,精心設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尊重學生,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的意識和關心時政的精神。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公車上書“在當時起了什么作用?學生回答: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然后教師指出:公車上書后,全國的維新變法運動不斷發展,帝國主義掀起的瓜分狂潮進一步刺激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1898年6月,光緒帝下詔變法,這就是歷史上的”戊戌變法“。
二、保國會的成立:按書中材料講清保國會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維新
屏幕顯示”百日維新“的內容,教師設問,引導學生分析。
師:哪些內容會損害封建頑固勢力的利益?
生:改革舊制部分(學生可能會回答具體內容)
師:對。這樣變法必然會遭到他們的反對,這也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
師:”允許官民上書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當官的。
師:這里的”民“具體指什么人?
學生可能不會立即答出,教師要分析”民“指的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讓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有機會參與政權,反映了資產階級的愿望。
師:經濟方面的改革會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
師: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發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傳播。
師:軍事方面會產生什么影響?
生:學習西方先進的訓練方法,增強國防力量等
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回答書中的思考題。答案略。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四、戊戌政變
以學生自學為主。(電腦屏幕顯示有關資料,幫助學生了解戊戌政變的經過)認識慈禧太后的專權兇殘、袁世凱的陰險狡詐、譚嗣同的英勇無畏。記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師最后指出:戊戌政變標志著戊戌變法的失敗,從光緒帝下詔變法到變法最終失敗,前后僅103天,因此,這場變法又稱為”百日維新"。
小結: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中國喪失了一次擺脫民族危機,走向富強的機會。但是維新志士們滿懷愛國熱情,為變法就往而奔走呼號,殫精竭慮,他們的行動是符合維護民族獨立和發展資本主義這一歷史潮流的,是愛國的、進步的,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必將激勵和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繼續奮斗。
戊戌變法教案人民版 戊戌變法教案 人教版篇六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主要從社會背景、過程、結果三個方面闡述了在甲午中日戰爭慘敗,民族危機嚴重的情況下,中華民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代表的維新派發動了一場挽救中華民族命運的救亡圖存的變法改革運動。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而進行的一次進步的、愛國的改革運動。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近代中國屈辱挨打的形勢變化,又啟示后來的拯救民族的革命變化。在整個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變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是上冊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二、課程標準:
知道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維新”的主要史實。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歷史基礎知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利用新聞報道、圖片、文字資料等各種歷史資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從中找到維新變法運動發生的社會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經濟原因。
3、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能解釋維新變法認識的進步立場,激發其熱愛罪過、振新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
四、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的展開
難點: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五、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展示:圖片
1898年9月21日,殘云如雪的北京已有了些許秋意。這天早上,慈禧太后在隨從的簇擁下,出頤和園走小路回到紫禁城,為時103天的百日維新在這一天結束了。慈禧一進紫禁城,就直奔光緒帝的寢宮,但光緒帝不在屋里。此時他已走到宮門前,有人說他要跑,有人說他去迎接太后,不管如何,他被侍衛攔回,從此便失去了自由。這一天,史稱“戊戌政變”。
————資料來源:視頻截圖
教師:該組圖文資料展示的是什么主題?
學生:戊戌政變……百日維新……
教師:同學們,在學習本課之前,大家要分清這樣幾個概念:1898年是中國舊歷(干支紀年法)的戊戌年;在這一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進行的變法稱為“戊戌變法”,也叫“百日維新”(103天);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殘酷鎮壓維新派的變法,稱為“戊戌政變”。
(設計意圖:結合前面學過的“庚子”和本節課的“戊戌”,讓學生了解干支紀年法,區分“戊戌變法”(百日維新)、“戊戌政變”的概念含義)
過渡:19世紀末,中國又步入一個“亂世之秋”。隨著中華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戊戌變法,那么結果如何?慈禧太后,一個退居二線的老太太究竟有多大的能量,不僅血腥鎮壓了光緒帝支持的維新派,而且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她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又對近代的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進入第七課戊戌變法的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新舊知識的過渡,把學生快速引入到本課內容的學習。)
板書: 第7課 戊戌變法
(二)教師引領,自主探究:
戊戌變法教案人民版 戊戌變法教案 人教版篇七
重點: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難點:的歷史意義和失敗原因
教學思想:
本課涉及的理論知識較多,特別是重點、難點部分,初中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教學中教師要把講述、體溫、討論等方法結合起來,精心設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 ,尊重學生,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的意識和關心時政的精神。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教師提問:“公車上書”在當時起了什么作用?學生回答: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然后教師指出:公車上書后,全國的維新變法運動不斷發展,帝國主義掀起的瓜分狂潮進一步刺激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1898年6月,光緒帝下詔變法,這就是歷史上的“"。
二、保國會的成立:按書中材料講清保國會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維新
屏幕顯示”百日維新“的內容,教師設問,引導學生分析。
師:哪些內容會損害封建頑固勢力的利益?
生:改革舊制部分(學生可能會回答具體內容)
師:對。這樣變法必然會遭到他們的反對,這也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
師:”允許官民上書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當官的。
師:這里的”民“具體指什么人?
學生可能不會立即答出,教師要分析”民“指的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讓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有機會參與政權,反映了資產階級的愿望。
師:經濟方面的改革會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
師: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發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傳播。
師:軍事方面會產生什么影響?
生:學習西方先進的訓練方法,增強國防力量等
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回答書中的思考題。答案略。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的歷史意義。
四、戊戌政變
以學生自學為主。(電腦屏幕顯示有關資料,幫助學生了解戊戌政變的經過)認識慈禧太后的專權兇殘、袁世凱的陰險狡詐、譚嗣同的英勇無畏。記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師最后指出:戊戌政變標志著的失敗,從光緒帝下詔變法到變法最終失敗,前后僅103天,因此,這場變法又稱為”百日維新“。
小結:的失敗使中國喪失了一次擺脫民族危機,走向富強的機會。但是維新志士們滿懷愛國熱情,為變法就往而奔走呼號,殫精竭慮,他們的行動是符合維護民族獨立和發展資本主義這一歷史潮流的,是愛國的、進步的,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必將激勵和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繼續奮斗。
戊戌變法教案人民版 戊戌變法教案 人教版篇八
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公車上書的內容及意義,百日維新的內容及戊戌政變,戊戌變法的性質及其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通過對百日維新的內容及戊戌變法的社會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資產階級維新派既具有進步性又有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戊戌變法的歷史,了解到中國的各個階級、各種政治力量為挽救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富強的艱辛歷程。采用問題探究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之時,為改變現狀,救亡圖存,努力向先進的西方學習,要求維新變法。培養學生關心時政,關心祖國的前途命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重難點:重點:公車上書 百日維新
難點:戊戌變法的性質及其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講述法
合作探究法 自主學習法 準備教材(教具、學具、資料等):多媒體課件
流程設計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自主學習】 出示視頻“甲午中日戰爭”,談感悟。
公車上書
播放“公車上書”的錄像片斷。
閱讀教材,找出“公車上書”的時間、地點、發起人、上書內容及結果。
思考:①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車”要求拒簽《馬關條約》?
②為什么人們還同時要求變法?
公車上書失敗后,康梁又進行了哪些活動?
學生觀看視頻,談感悟。
學生看書并結合視頻找出答案
學生思考后回答。
1.創辦《萬國公報》
2.組織強學會
3.形成維新派政治是團體。 激發學生情緒,引發思考。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流程設計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合作探究】
【教師點撥】 百日維新
康有為多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這引起了頑固派的不滿,因此雙方圍繞“要不要變法”發生了激烈的論戰。
討論:光緒帝對變法的態度怎樣?為什么支持變法?
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軍事方面歸納百日維新主要內容,并分析變法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講述戊戌政變的經過以及“戊戌六君子”的英雄事跡,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戊戌變法教案人民版 戊戌變法教案 人教版篇九
一、課程目標:
(一)內容標準
知道“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認識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說明戊戌變法這一愛國救亡運動發生的必然性,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2)了解“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認識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提高客觀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2、過程方法與能力
(1)讀、講、議結合,通過對問題的思考,提高閱讀、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選播優秀影視劇的有關片段,增強感性認識,提高學習興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戊戌變法興起于民族危機日益深重之時,旨在救亡圖存,是一場愛國的、進步的變法運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2)學習康有為、嚴復、譚嗣同等一代知識分子勇于向先進 的國家學習,敢于開拓進取、創新變革的精神和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責任感。
二、教學要點
教學重點:了解“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認識戊戌變法的影響。
教學難點:客觀認識戊戌變法的社會影響和認識戊戌變法失 敗的原因。
教學過程與方法:
【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復習:為了挽救國家統治危機,封建地主階級倡導了一場什么運動?它是否使中國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標志是什么?為什么?(洋務運動;否;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洋務運動這種革新是基于統治階層內部的,只是統治階層為了鞏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徹底的,很 保守的。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
導入:指導學生閱讀導言后,指出“維新變法”是以救國為宗旨的變法運動。
【感知歷史,感悟歷史】
一、公車上書——揭開了運動的序幕:
1、背景:讓學生從課本中找出“公車上書” 的背景——即發起的原因。在談到《馬關條約》時, 組織學生 一起回憶它的內容和對中國產生的影響,從而讓學生們體驗當時“公車上書”時的時代背景和舉人們擔心國家興亡的愛國激情。
指出:《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機,促使一部分仁人志士認識到,在學習西方科技的同時,還必須要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在這里將“維新派” 和“洋務派”做一個簡單的比較。
維新派與洋務派思想主張比較
(1)相同點:兩派都主張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實現富國強兵;都主張創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
(2)不同點:洋務派維護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實行君主立憲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勵發展民族工商業。他們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學什么的問題上。
康有為、梁啟超維新思想的特點
2、經過:指導學生識記“公車上書”的 時間、地點、發起人和上書的主要內容。(時間—1895年春;地點—北京;發起人—康有為、梁啟超;主要內容—反對議和,請求變法。)
3、影響:“公車上書”雖未達到拒和和即刻變法等目的,但沖破了長期以來清朝黑暗統治下政治輿論沉悶的局面,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推動了救亡圖存運動的發展。
4、提問思考:“公車上書”后,維新派為了進一步推動變法運動的發展,開展了哪些活動?創辦的報刊有哪些?成立的組織是什么?(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創辦的報刊有《中外紀聞》、《時務報》等,以此進行思想宣傳,為維新變法做好輿論方面的準備;通過創辦強學會等團體,進行組織發動,為變法的開展準備人才。)
二、百日維新
1、背景:《馬關條約》的簽訂刺激了列強的貪欲,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趨嚴重;康有為再次上書力陳變法的迫切性,言辭懇切打動了光緒帝,使之痛下決心變法圖強。變法開始的標志,即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
2、內容:經濟上,促進農工商業的發展;政治上,準許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裁撤冗官,人用維新派人士;軍事上,編練新式陸海軍;教 育上,開辦學堂,在北京設立京師大學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