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雙城記》讀后感1000字篇一
有那么個時代,民主被隨意踐踏;有那么個時代,自由革命思想不斷涌現;那個時代,是新舊交替的一個時代。
夜已深了,只剩我一個人在深思著一個看似簡單卻又十分復雜的問題——人性。究竟人性是怎樣的?是后天形成的,還是一出生就決定了的?和所處的階級有關嗎?貴族天生就是壞人嗎?平民就是善良的?我想當然不是。當我深夜讀完《雙城記》這本小說后,我竟然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感慨和感動以及一種難以言說的沉重。看完了最后的章節,合上書,我竟然淚目了!
為了你,為了你所愛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命中有值得犧牲的可能和機會,我甘愿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們而犧牲。——西德尼·卡爾頓
卡爾頓是這部小說中我最喜愛的人物,沒有之一。一次與露西美麗的邂逅之后,他的心便無法自拔,他深深地愛上了美麗善良的露西。但是他愛得卻是那樣地卑微,他的愛是這個世間最純粹也是最無私的。他的眼眸中總是透露出絲絲的憂郁,他是有才華的但是卻終日飲酒度日。我想,他是那個時代活得最明白的糊涂人,他目睹了一切,卻默不作聲。小說最后的片段,他一個人策劃了一切,從他決定替露西的愛人去死那一刻起,他就沒有再猶豫過。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冷靜,他見不得自己深深愛著的女人不幸福,為了成全一份愛,他甘愿放棄自己的生命,是怎樣的一份愛才能做到替情敵去死的呢?看到他走上斷頭臺的那一刻,我泣不成聲。
抱著一份期待,通讀完小說,思緒仿佛也漂洋過海去到了18世紀末那個舊秩序崩潰,新秩序崛起的時代。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來自階級之間的不平等。曼內特醫生一個醫術高超卻被人無情地陷害囚禁在巴士底獄18年,他與自己的親人分別,后來神志也變得恍惚了。那時,貴族當權,縱使他有著怨恨也無處宣泄,他只是選擇了妥協再妥協。這就是那個時代的人們,但是民怨積壓久了,終究還是會有人站出來抵抗的,小說中那個為所不為的,作惡多端的侯爵終究被人刺殺了。隨后民智漸漸開啟,大家聯合起來一起攻占了巴士底獄。
那是個最好的時代,西歐經歷了啟蒙運動、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各國的實力已經遠遠超過了中東和亞洲的傳統帝國。對于他們而言,擺在他們眼前的是一個可見的光明的前途。那是個最壞的時代,生產力的不斷挖掘,資本主義的興起,雖然帶來了時代的進步,但是也帶來嚴重的等級差別和貧富差距,財富只屬于1%的貴族,剩下的99%屬于勞苦大眾。開篇一幕,侯爵坐馬車趕路不小心撞死了一個小孩兒,他最關心的問題不是孩子的死活,而是自己的馬車有沒有壞,還罵孩子的家人不把孩子看好,耽誤了自己的行程。我當時看到這一場景的時候只覺得當時的社會真的太黑暗了,人民就真的只能受苦受難了嗎?
那是個智慧的時代人們迎來了一個光明的時期,經歷了科學革命,理性代替了迷信,科學代替了宗教,法院代替了教廷。小說中體現得比較充分的是男主角查爾斯·達爾奈,忍受不了自己家族的種種罪惡行徑,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自己的爵位,與家族斷絕了關系,這是民智開啟的一個典型表現,貴族當中還是有善良人的,他的人性是值得被贊頌的,他是勇敢與堅定的!那是個愚昧的時代,雖然近代文明初現,但是并不完善,依然還是貴族當權,善良的女主的父親因為指控侯爵的種種罪行而被陷害入獄,法庭也是形同虛設。后來貴族政權被推翻,人民的權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以后,以泰雷玆·德伐日為代表的民眾,被復仇的心火深深地蒙蔽,他們要把貴族趕盡殺絕包括他們的朋友甚至于一些無辜的民眾,我覺得他們的愚昧與罪惡一點也不亞于當初那些貴族的所作所為。我在想人性到底是怎么樣的,很多時候真的認為人性是天生的了,但是會時常想起咱們自己傳統古典書籍《三字經》里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所以一直難以擺脫糾結。顯然泰雷玆·德伐日的性格特點與曼爾特和他的女兒的性格特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曼爾特被男主角的親戚陷害入獄,法國大革命結束后得知了男主的真實身份后不但沒有絲毫的怨恨之情,還寬慰已經是自己女婿的查爾斯不要愧疚并且不要告訴自己的女兒……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睿智的年月,那是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時期,那是疑慮重重的時期;那是陽光普照的季節,那是黑暗籠罩的季節;那是充滿希望的`春天,那是令人絕望的冬天;我們面前無所不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
我們都在直升天堂,我們都在直入地獄!
《雙城記》讀后感1000字篇二
這個假期,我利用空余時間閱讀了狄更斯的《雙城記》,也有了些體悟,下面我來把我的感受寫下來。
這部著作的情節是十分玄妙的,作者把各種線索串聯起來,如文中所說的一樣“編織”成了這部小說。小說最大的特點是人物關系復雜:如馬奈特醫生和達南的關系;德發奇太太和達南的關系——這兩個關系直接導致了最后的悲劇。還有洛瑞先生與德發奇的關系以及格侖舍與密探的關系等等。這些復雜的人物關系使此部著作情節環環相扣。
這本書最有特色的一個章節是頓臨死前與一位小姑娘的對話,從這番對話中徹底揭示了革命群眾過于瘋狂以及善將永存的主旨。
本書最重要的人物是查爾斯·達南(埃弗蒙德)。他是一個很矛盾的人,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父親與叔父,但是他還必須支撐整個家族的產業。所以,當老仆人給他寫信時,他便不得不回到法國。他是一個善良的人,具備一位貴族所具有的文明氣質,并且當他去會見自己的叔父時,他明確提出了“不能再迫害人民”的說法。同時,他放棄了貴族特權,本來就是一件善事。
悉尼·卡頓也是位重要人物。在讀這部小說的前半部分時,我一直不大喜歡這個隨意、懶惰的人物。但是在往后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他是一個敢作敢為、足智多謀的人。雖然是“朋友”,但實際上卡頓和達南的關系并沒有那么好,但是為了他們一家人幸福滴生活,卡頓甘愿走上斷頭臺,讓達南逃跑,而自己成了永恒的善的化身。在文章中提到卡頓死時“猶如一位先知“。
德發奇夫婦也屬于本書中的焦點人物。德發奇本人是個善良的人,他收留了馬奈特醫生,并且在大革命之后告訴自己的夫人見好就收。而德發奇太太就是個復仇者,她受過埃弗蒙德兄弟的迫害,所以她一心想殺掉法國所有貴族。當然,由于她的過激行為,使她最后死于普洛士小姐手中。
本部小說文筆非常幽默,作者一直在使用辯證關系和反復的手法來實現這種效果,所以這部感人的小說還能讀起來令人十分想笑。
文章有特色的一處是最后作者“幫助卡頓發表感想“。作者用卡頓的語言交待了文章的結局,告訴人們”善良在世界永存“的道理。
這就是我讀過這部小說的感受。
《雙城記》讀后感1000字篇三
這是最美好的年代,這是最糟糕的年代。這是智慧的年頭,這是愚昧的年頭。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正值下地獄。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那些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那些活著而信我的人,必定永遠不死。
我現在做的,是我一生中做過的最好、最最好的事情;我即將得到的,是我一生中得到過的最安寧、最最安寧的休息。
不要著急,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縱使傷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為你不知道誰會愛上你的笑容。對于世界而言,你是一個人,而對于某個人,你是他的整個世界。
我原以為悔恨之情決不會再來責備我,可是自從認識了你,它卻又在咬噬著我的心,我又聽到了我以為再也聽不到的催我奮發向上的耳語聲。我有了一些模模糊糊的想法,要重新振作,重新開始,克服懶散和放浪形骸的惡習,重整旗鼓。然而,這是一場夢,完全是一場夢,到頭來一無所有,只留下做夢人還在原地躺著。不過,我希望你知道,這夢是因你引起的。
閃打雷劈不用很長時間,你可知道,積聚成雷電要多長時間。
內心的情緒總是要透過人體的外表流露出來的。
雖說路途遙遠,但已經上路,正在走來。告訴你,它決不會后退,也不會停下。
我原以為悔恨之情決不會再來責備我,可是自從認識了你,它卻又在咬噬著我的心,我又聽到了我以為再也聽不到的催我奮發向上的耳語聲。我有了一些模模糊糊的想法,要重新振作,重新開始,克服懶散和放浪形骸的惡習,重整旗鼓。然而,這是一場夢,完全是一場夢,到頭來一無所有,只留下做夢人還在原地躺著。不過,我希望你知道,這夢是因你引起的。
親密無間的愛,也像疏遠的隔閡一樣,會讓人猜不透,而且前者更是神秘莫測,難以捉摸。
就連打架也沒有這種舞蹈可怕,簡直是種墮落的耍鬧本是天真爛漫的,最后變成這么邪惡殘暴本來是一種健康的娛樂,現在卻成了使血液沸騰、神志昏亂、心硬如鐵的手段。其中雖然也有一些優美的動作,但反而使它變得更加丑惡,這說明一切原本善良美好的東西,也會扭曲變質。
這是一個最繁華的時代,這是一個最蕭條的時代,我們永遠在時代的夾縫里徘徊、掙扎、踟躕獨行,天上地下人間更仿佛找不到一個立足之地。
每當演出一場非常引人入勝的戲劇,眾目所矚的主角臉上一出現特別強烈的表情,觀眾馬上會不自覺地加以模仿。
太陽悲悲切切、切切悲悲地冉冉升起,它所照見的景物,再也沒有比這個人更悲慘的了。他富有才華,情感高尚,卻沒有施展才華、流露感情的機會,不能有所作為,也無力謀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癥結所在,卻聽天由命,任憑自己年復一年地虛度光陰,消耗殆盡。
愛你的人如果沒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來愛你,那并不代表他們沒有全心全意地愛你。
雙城指的是英國和倫敦,法國大革命期間斷頭臺是善惡幻化成的無情巨獸,吞噬著所有人,無論好壞。法律形同虛設,人們打著自由的口號濫殺無辜,前一秒被無罪釋放,后一秒就要被拉上斷頭臺。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仍然有真正意義上的英雄所在,卡頓為了心愛之人的幸福愿意付出生命,聰明睿智,有勇有謀,善良天真卻不幼稚,始終克制著自己的愛!他高尚的靈魂是亙古不變的光,也許愛只是駐留在一個人心中的依靠和力量,無關回報,重要的只是為所愛的人付出帶來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