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語文教案篇一
古代有才學之士、有抱負之士,一旦登上高處眺望遠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碣石山,大發詩興,寫下《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幾句表現出詩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懷。陳子昂在幽州臺上吟誦“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感嘆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發了他懷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澤東重游橘子洲時又會抒發什么樣的情懷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長沙》。
二、寫作背景
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理論家、杰出的文學家。這首詞作于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湖南、廣東等地農動日益高漲。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毛澤東去廣州主持農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對如畫的秋景,回憶在長沙的求學生活和革命斗爭經歷,不禁浮想聯翩,寫下了這首詞。
三、關于詞的知識。
1、定義:詞,又稱長短句,產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后來逐漸跟音樂分離,成為詩的一種,所以又稱為“詩余”。
2、特點:詞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每首詞都有一個曲詞名稱,叫詞牌。詞牌決定了這首詞的字數、句數和平仄聲韻。在“沁園春。長沙”里面,“沁園春”就是詞牌。為什么會起這么個名字呢?相傳東漢明帝有個女兒名沁水公主,她的園林名沁園。后來沁園被外戚竇憲仗勢奪取。有人作詩吟詠這件事,“沁園春”詞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園春”是詞牌,那“長沙”,就是這首詞的標題。
3、詞牌和詞的標題的區別:詞牌是一首詞詞調的名稱。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集中體現,它概括了詞的主要內容。長沙,作為這首詞的標題,揭示這首詞的主要內容均與詩人當年在長沙求學時有關。
4、詞的分類:詞按字數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0字以上)。詞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充滿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蘇軾和辛棄疾。婉約派作品清麗含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或輕松活潑,或婉約細膩,題材較狹窄,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也有寫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詞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等。
高一語文教案篇二
一、教學設想
1、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2、抓住關健詞語,理清思路
3、體會詞中描繪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感受毛澤東早年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
二、教學過程(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
1、板書課題,解題。
2、簡介詞的有關知識
詞:詞興起于唐,盛行于宋,配樂歌唱,句式不齊,也稱長短句。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后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其段數、句數、韻律,每句的字數、句式、聲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規格。
沁園春:相傳東漢明帝女兒沁水公主園,后來被外威竇憲仗勢奪取,有人作詩詠其事,
此詞牌由此而得名。
3、介紹寫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湖南、廣東等地農_動日益高漲。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_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毛澤東去廣州主持農_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寫下這首詞4
4、教師范讀課文
5、學生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舸gě悵chàng寥liáo廓kò遒qiú遏è
6、指定2-----3名學朗讀課文,教師指導。
7、布置練習:要求學生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1、檢查學生背誦課文
2、解釋分析課文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點明了時間、地點和特定的環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節,我獨自一人站在橘子洲頭,望著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為處境險惡。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竟自由。
一個“看”字,總領七句,描繪了獨立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大意是:遠望群山,重重疊疊的樹林點染如畫;近看滿江的秋水碧綠清澈,無數船只爭相行駛。仰視,雄鷹在升空展翅高飛;俯看,魚兒在江水中輕快地暢游。宇宙中的萬物都在秋天里生氣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長。詩人從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典型景物進行描寫,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這七句,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準備了氣氛。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大意是: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萬端思緒!廣闊無垠的大地呀,誰才是主宰你興衰命運的真正主人呢?通過詢問大自然的盛衰榮枯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表現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上片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峰歲月稠。
大意是:就在這橘子洲上,曾經和許多革命戰友聚會、游覽,度過了許多不平凡而有意義的歲月。這里,詩人從上片獨往舊地重游,自然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一個“恰”字,統領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斗風貌和豪邁氣概。
大意是:那時候,同學們正當青春年少,意氣風發,才華橫溢,激情奔放,敢說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對祖國大好河山,指點談論。經常在一起評論國家大事,寫出討惡揚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軍閥統治者看得如糞土一般。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中流”,江水中間。“擊水”,三句大意是:“還記得嗎?當年我們一同到江心游泳,盡管風浪巨大,連行船也很困難,但我們這些人以同洶涌的急流拼搏為快樂。”這里以設問句結尾,實際上是對“誰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憶往昔崢嶸歲月,表現了詩人和戰友們為了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了“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
3、鑒賞要點
(1)寫樂景,寫豪情
從詞中可以感受到,詩人的心情是惆悵的,寫的又是寒秋景物,卻毫無過去一般舊詩詞里的那種肅殺、感傷的“悲秋”情調,詩人筆下的秋景是活潑、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寫山河的壯麗,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詩人正是從這不一致中突出了強烈的革命精神。當然,這里面也含有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感情。
(2)。對比手法的運用
詞中含有多種對比,使描繪的形象鮮明。如“萬山紅遍”與“漫江碧透”主要是顏色的對比;“鷹擊長空”與“魚翔淺底”,“指點江山”與“激揚文字”主要是動作的對比;“同學少年”與“萬戶候”是明比;“萬類霜天競自由”與人民的被壓迫(未在詞中點明)是暗含的對比。
(3)。極富表現力的語言
本詞用語精當、形象,極富表現力。如“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漫”字寫出了江水溢滿之狀,“爭”字活現出千帆競發的熱鬧場面。用“擊”而不用“飛”,準確地形容出鷹的矯健飛騰;用“翔”而不用“游”,精當地描繪出游魚在水中輕快自如,像鳥一樣盤旋的神態。
高一語文教案篇三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
2、學習文章曲折回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
2、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現
2、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詳略,體會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
3、了解本文反映了一種怎樣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樣一種社會理想。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探究討論法、情境設置法
四、教學手段
ppt課件、圖片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圖片欣賞:云南風景名勝:文山文筆塔、丘北普者黑、富寧駝娘江、硯山裕仙湖、廣南八寶田及世外桃源、麻栗坡老山。
有一群人在秦朝時躲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時候起,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這里生活,直到東晉末年才被一個漁人發現。這個隱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欣賞完這一幅幅優美的圖片,無不讓人心生向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再訪桃花源。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豁然開朗(huò)屋舍儼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
黃發垂髫(tiáo)便要還家(yāo)劉子驥(jì)詣太守(yì)
2疏通詞句
為業:靠……謀生。
緣:沿。
夾岸:夾著溪流兩岸。
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
異:詫異。所從來:
窮:窮盡。
舍:舍棄,放棄。
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
開朗:開闊明亮。
平曠:平坦開闊。
屬:類。
悉:全。
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
咸:都。
問訊:打聽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兒女。
邑人:同鄉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
焉:于之,從這里。
間隔:斷絕了往來。
嘆惋:感嘆,惋惜。
延:請。
語告: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
志:做記號。
詣:拜見。
如此:像這樣。
遣:派。
欣然:高興地。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古義:妻子兒女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不管(連詞)
緣:古義:沿
今義:緣故,緣分
延:古義:請
今義:延長、延伸
津: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
今義:口液
3、找出難譯的語句討論作答,合作完成全文通譯。
(三)精讀課文,理清脈絡
1、結合注解默讀課文,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
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訪桃花源、尋桃花源的順序來復述。
2、概括桃花源給大家留下的印象
桃花源美在何處?請以“這里美,你看。”為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例:這里屋舍美,你看房屋整整齊齊。)
3、總結: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美在環境幽雅,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4、桃花源神秘在何處?
桃林神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5、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
①黃發垂髫: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②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亂,安居樂業)
③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總結:桃花源幸福表現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四)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1、小組合作學習,探討主題
(1)桃花源美在風景秀麗,美在民風淳樸,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過,請同學們想—想,在東晉時代,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嗎?
(2)有人說陶淵明的
2、拓展延伸,深化課堂
學生聯系現在的生活現實,談談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樣的,讓學生感受到現在生活的幸福,老師適時補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數據資料,讓學生體會和平安定的生活不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從而引導學生珍惜生活,努力學習,把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
六、小結作業
作業:背誦全文。
高一語文教案篇四
1、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領會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的藝術和美。
2、初步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重點: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領會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的藝術和美。
難點:體會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藝術特點。
一課時
一、謎語激趣,導入新課:
(多媒體演示。)
師:同學們喜歡猜謎嗎?
我們來猜個謎語: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頭,燈前月下跟你走,就是從來不開口。
(影子)
請同學們再來聽首兒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個小黑狗,常常跟著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個好朋友,常常陪著我。
每當我們唱起這樣的兒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兒時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種有趣的游戲,從中獲得了對生活的美好體驗。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關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學習對同學們有所啟發。
二、作者介紹 :
(學生交流收集的豐子愷的資料,講述有關作者生活創作的故事。)
美術和音樂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投影打出相關資料)
豐子愷(1898—1975),浙江崇德人。自幼愛好美術,跟李叔同學習繪畫、音樂,1921年赴日學習音樂和美術。回國后,曾任上海開明書店編輯,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美術教授。建國后,曾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等。工繪畫、書法,亦擅散文創作及文學翻譯。著有《音樂入門》《緣緣堂隨筆》《豐子愷書法》等。在繪畫、散文創作方面成就頗豐,這些成就與他從小就愛在生活中去發現、思考是分不開的。下面,就讓我們從閱讀作者的文章開始,走近豐子愷。(
三、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1 、解決生字詞:
撇 蘸 幽暗 √包羅 √愜意 疏密 √坐不牢 朱砂 水門汀 √口頭禪 √參差不齊
2 、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配以輕音樂,學生輕聲朗讀。學生回答有因難,教師可提示,文題是“竹影”,它是以寫景為主,還是以寫人物活動為主?)
明確:本文以幾個少年描描畫畫的游戲,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
(或:敘述幾個少年描竹影的充滿童真、童趣的游戲。從中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從中獲得了藝術美的發現。)
3、完成表格:
四、品味朗讀,體驗童趣:
思考探究:
1、課文中說:“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怎樣理解這兩句話?
(這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中西方兩種繪畫形式的不同。西洋畫重寫實,重形似。 中國畫重寫意,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2、 找找有沒有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
3、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么,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地表現了童趣?找出來,有感情地朗讀。
(學生找到后在小組內朗讀,然后教師點名朗讀得好的學生示范朗讀,也可鼓勵學生自告奮勇來朗讀。)
五、拓展欣賞
在一位獨具慧心的藝術啟蒙人“爸爸”的引領下,“我”和伙伴們從一次無意的游戲,走進了藝術的殿堂,并領略了中國畫與西洋畫各自的魅力。
下面讓我們借這次語文課。也來簡單欣賞一下東西方文化不同的藝術魅力。欣賞圖畫,要求:
1、迅速瀏覽課文中的相應字句,你能說出下面幾幅畫哪些是中國畫、哪些是西洋畫?
2、用自己的話說說國畫的精妙之處在哪里?
(多媒體展示幾幅中國畫和西洋畫,配音樂。)
六、口語交流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游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云,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游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的?后來它發芽成長了嗎?
七、 作業:
1、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用一句話來歸納一下你的感受、收獲嗎?
2、完成本課練習卷,并預習新課。
高一語文教案篇五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師講授;學生自主探究;多媒體輔助。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并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于議論,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讀(dòu) 諛(yú) 經傳(zhuàn)
郯(tán) 萇(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并注意斷句,聲調等。
五、分析課文第1段
(一)朗讀:齊讀;單讀。
(二)學生根據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為三層,學生分a、b、c三組,每組一層。然后每組推舉代表,向大家翻譯課文。
(三)總結本段的語法文言文知識:
1.通假字:受-授
2.古今異義
學者:古-求學的人;今-在學問上有較高造詣的人。
無:古-無論;今-沒有。
眾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3.一詞多義
之: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 吾從而師之
④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⑤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所以:
①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②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③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乎:
①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④ 其皆出于此乎
也:
①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② 吾師道也
③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師: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
1.背誦第1段。
2.課后練習二、三、四。
一、檢查作業
1.課后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①之:
古之學者:之,助詞,的。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之,倒裝標志
作《師說》以貽之:之,代詞
②其:
其為惑也: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其,副詞,表推測
于其身也: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①恥學于師 (形→意動)
②吾從而師之 (動→意動)
③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課文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②“師道”指什么?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圣人
今之眾人
結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愛其子
于其身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論: “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②總結:“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確: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2)背誦。
三、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四、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
一、解題:說,一種文體。
二、韓愈及本文寫作背景
三、分析
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論據:
“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
“愛其子”與“于其身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四、寫作特點
1.有破有立 2.對比論證
《師說》教案教學設計25
課題 師說 韓愈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記誦能力。
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戰的精神和勇氣。
2.認識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正確的途徑,端正學習態度。
3.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習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以及部分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教 學 內 容 教師手記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學生可能行為預見及對策等)
一、檢查作業。
二、誦讀第3段。
1、齊讀第三自然段。
2.讓學生借助注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
3.教師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4.問:第三段與第一段關系怎樣?(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作出了什么論斷?)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
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耽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自己,善者,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予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
5、討論:“圣人無常師”這個說法的實質是什么?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
(1)“圣人無常師”出自《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貢語)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世上學問門類眾多,人不能盡知,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的人學習。孔子向這么多的人學習,給我們樹立了榜樣。
(2)人總是有長處也有短處的,用這種觀點來看周圍的人,才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只查背誦一題,其余二題在誦讀和總結過程中自然完成。
⊙這段文字淺顯,又富于節奏變化,易于成誦。誦讀前可作簡要提示,以利迅速記誦。學生能大體背誦下來后就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加深理解。
【板書】三、舉例宣揚從師的好風氣 (例證、引證、因果論證)
(3)韓愈從這個觀點出發,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論斷,告訴我們要向聞道在先的人學習,向術業上有專長的人學習,是很有意義的。
6、齊誦一遍。
背誦線索提示:觀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師之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求知規律(“人非生而知之”)—擇師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三組對比(古圣人從師,今眾人恥學;其身恥師、替子擇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師道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寫作緣由。
三、總結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義。
導入:課文題注中指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這句話十分重要。唐初,文壇上繼承六朝文風的余緒,寫的是“近體文”即駢體文,以四字、六字為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體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縛人的思想。為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他本人則取法于司馬遷、司馬相如和揚雄;當時有許多人都跟著學,形成了風氣。所以后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
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五歲,正在國子監(官學)任教。當時的社會是怎樣一副樣子呢?門閥制度下,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的很直白:
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
古語有云:“經師易尋,人師難覓。”所以說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文章正是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讓我們千百年后依然能通過文字發現“百代宗師”韓愈那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提問:韓愈寫《師說》,跟古文運動有沒有關系?文中有沒有這個方面的表示?
明確:文中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的表示,說明韓愈“抗顏而為師”,是以恢復古文的優良傳統自任的,通過培養“后學”擴大古文影響。
小結:本文的思想意義在于:
(1)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的“傳道授業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此,“道”就是擇師的主要標準,“道”在即師在。
(2)“傳道”就是傳授以六藝經傳為代表的儒家道統,韓愈既以儒家道統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師說》,“抗顏而為師”。
(3)要恢復儒家道統,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近體文即駢體文。
2.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
⊙蘇軾十分贊賞韓愈的這一番努力,說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其時駢體文占統治地位)。古文運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復儒家道統。
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 https:/// ,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二段連用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有如“連珠“。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之所存也。這段文章第二句的開頭“師者,……”緊接第一句末尾的“師”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從師,……”緊接著上面的“……孰能無惑”。第四、五兩句中的“吾從而師之”緊接著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這樣的承接句,有如"連珠"式滾轉,流暢自然,很好地增強了文章的氣勢。
3.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四.練習鞏固——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讀準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讀音:
2.找出課文中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 句讀 百工 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如一寫馬的對聯:
馬籠籠馬馬籠松,籠松馬跑;
雞罩罩雞雞罩破,罩破雞飛。
此聯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馬籠”與“籠馬”、“籠馬”與“馬籠”,“雞罩”與“罩雞”、“罩雞”與“雞罩”,形成句內小回環;“籠松”、“籠松”,“罩破”、“罩破”,是相對應的兩組連珠;聯中的疊字“籠籠”、“罩罩”,前一個字為名詞,后一個字為動詞,又為轉類。
魏正偉先生有一副嵌四“馬”的奇巧聯:
紫竹園中賞紫竹,紫竹簫吹紫竹調;白馬寺里看白馬,白馬駒嘯白馬圖。
此聯調動了重復、頂真等多種修辭手法,使聯語工整,有情趣,有韻味。
①作名詞,有三種情況:
老師——古之學者必有師
專門技藝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姓——孔子師郯子……師襄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學習、效法——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從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或師焉,或不焉
以……為師,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
如:吾從而師之 名詞 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 以……為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動詞 以……為恥
(2)之(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郯子之徒;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主謂短語中作主語——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③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五、總結課文:
本文以“師說”為題,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強調了從師學習的必要;“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闡述了能者為師、虛心好學的從師態度;“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辯證地指出了師生關系。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鑒意義。當然,韓愈站在封建階級的立場上,他所說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認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齒”的,“士大夫之族”本應比他們高明,這是作者的階級局限。又如,作者重“傳道”,而輕“彼童子之師”的“授書”、“習句讀”,也是片面的。對于這些,應適當指出。
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小學校
除此之外,我們學習本文后,還應樹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氣,做一個對社會負責的人!
六、作業布置
⒈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⒉熟練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