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500字篇一
《時間簡史》講述是探索時間和空間核心秘密的故事,是關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包括我們的宇宙圖像、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宇宙不確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黑洞、黑洞不是這么黑、時間箭頭等內容。第一版中的許多理論預言,后來在對微觀或宏觀宇宙世界觀測中得到證實。
自1988年首版以來,《時間簡史》已成為全球科學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譯成40種文字,銷售了近1000萬冊。此版更新了內容,把許多觀測揭示的新知識,以及霍金最新的研究納入,并配以250幅照片和電腦制作的三維和四維空間圖。讀完這本書,我不禁為霍金的天才而折服,我不是工科的學生,我是文科生,因此對于時間的感悟,無法像理科生那么敏感。但是我卻對時間充滿了興趣。
相信大家對于20--年瑪雅世界末日的預言有所聽聞,甚至人心惶惶。但是,其實在瑪雅人看來,所謂的世界末日不是世界消失殆盡,而是另一個世紀的開始,另一輪循環的開始。
而進入這個新世代,世界會有些大大小小的反應,不一定是指這年,而是這個時段,或許早已開始,或許仍未發生。但是,在這過后,人類如果無法從中相應得到心靈的提升,感悟的提升,那么人類的道路將走得不太好了,相反,如果通過這次的大考驗,人類反省提升自我,那么下個時代,將是我們重生的時代。其實,瑪雅人對時間持這種態度和想法也未嘗不可。
時間,從何而起,到哪里結束。這是個最難解的問題,也許時間簡史的解答,仍然不夠貼近真理。但是,作為地球上的人類,時間對于我們大部分人來說,不就是一天24小時,每小時60分鐘,每分鐘60秒嗎?也許就連這個時間的算法都是落后不足的。但是人類還未發展到改進時間系統的程度,也只能從其安排,在時間的細縫中窺探奧秘。
珍惜時間,小學三年級的課本上早已明晰這個道理,不過,現在有多少人能夠做到?珍惜每分每秒,讓生命創造更美的價值呢?珍惜時間的名人也有很多,他們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其中,我想推薦柳比歇夫,此人通過他的時間統計法對自己進行了研究和試驗:試驗在寫、讀、聽、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
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讓自己負擔過重,力不勝任;他總是循著他能力的邊緣前進,他對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確無疑。這樣苛刻的自我要求也許我們做不到,可是如果有他的一半甚至是四分一,我們的人生肯定會大有不同!
在探索時間的征程上,讓我們好好的珍惜此時此刻的時間吧!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500字篇二
霍金教授在這本書中試圖用一種通俗易懂的闡述方式來解釋高深的物理知識,以達到讓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目的。盡管如此,這本書看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在這部書中,他帶領讀者遨游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并對宇宙是什么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了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品讀書籍,不得不贊嘆霍金教授那如絲般縝密的邏輯性,你會發現字里行間無不顯示出他過人的才智,他可以把相對論當做孩子手中的乒乓球來形象地描述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是無法分離的這一物理規則。書中的偉大成就之一是對黑洞的研究,黑洞最開始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一書中作出的一個預測,他假設如果存在一空間的曲率非常大,物體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連光也不能逃離這樣的空間。那么這樣的空間可以稱之為“黑洞”。
但他認為既然連光也不能逃離黑洞,那么我們也無法觀測到它,它名副其實是一個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后提出:黑洞其實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還有著很高的溫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當能量耗盡時則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在大擠壓奇點處出現局部區域或整個宇宙坍縮,從而消亡結束。
《時間簡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教授,就是這樣一位時間的巨人。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的,這真正是空前的。他在天體物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霍金用他被禁錮的身軀,以堅強不屈的意志,在宇宙中暢游,他憑借自己的智慧,向真理發出了挑戰,為人類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感嘆霍金教授帶給我的龐大科學信息之余,更多的是敬佩他敢于質疑、敢于想象,更勇于論證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在教育引導學生過程中應重點保護的,萬萬不可有意無意地扼殺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好奇心。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500字篇三
斯蒂芬霍金,不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至少排在牛頓、愛因斯坦之后,但那幅骨瘦如柴的他坐在輪椅上的圖像以及一本本暢銷世界的科學著作,無不證明了他的偉大傳奇。《時間簡史》是霍金的代表性之一,主要解釋了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的一些理論和探索發現。
宇宙如何開端?生命的起源是什么?源于人類內心最根本的求知欲,推動著我們不斷地探索前行。霍金在《時間簡史》的第一章,概括描述了人們從古至今對宇宙認知的發展,提出了在這個探索時間軸上的重要科學家及其貢獻。為了更簡潔的說明這一章的內容,我們先來建立一個時間軸簡圖,如圖。
人類關于宇宙探索的時間軸
當今宇宙研究理論的基礎,是艾薩克。牛頓爵士寫的那本《數學的自然哲學原理》(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著作,沒有之一)。這位傳說被一顆蘋果砸開竅的偉大科學家,“站在巨人們的肩上”,為現代物理大廈奠定了堅實的數學基礎(ps:關于牛頓的生平品格以及他奉獻余生的煉金事業,請大家到網上查查,蠻有意思)。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在太陽系的天體運動解釋中十分成功。直到這個時候,人們還主要是從空間上認識宇宙,認為宇宙是絕對靜止的空間。對于宇宙時間上的開端,在靜止的假設前提下,變成了一個形而上學的問題。要想探索宇宙在時間上的開端,必須跳出經典物理的限制。當今描述宇宙的兩大理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分別從近乎無限大的尺度和近乎無限小(普朗克常數)的尺度研究了宇宙的結構及各種現象(光看數字的話0多的真是超乎想象,無論在小數點之前還是之后,絕對數的你頭暈腦脹)。任何理論都需要事實去證實,否則只能是假想。提到這一點,埃德溫哈勃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通過天文觀測,還在1929年觀測到星系正遠離我們而去,證實了宇宙正在膨脹。這個發現暗示存在一個叫做大爆炸的時刻,當時宇宙的尺度無窮小,而且無限緊密。哈勃的研究,為當今最被廣泛接受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時間簡史》的第一章讓我們大概了解了人類探究宇宙的歷史,接下來的章節中會更詳細的闡述現代宇宙理論和發現。圖1中的時間軸也會不斷地豐富起來。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500字篇四
浩瀚的宇宙中,有太多的迷團。它們就像磁石一樣牢牢地吸引著我們,使我們十分渴望卻難以探索這些迷團。就這樣出現了一位思想巨人,他就是史蒂芬.霍金。這個假期我幸拜讀了他的著作《時間簡史》。
當我翻開書時,它果然立刻深深地吸引了我。書中作者在描述“相對論”、“彎曲空間”這些理論時,措詞精確、深入淺出、幽默風趣,絲毫沒有給人一種乏味的感覺。
更加精彩的是書中還有很多精美插圖可以幫助我們讀懂它。并且還附有作者對未來宇宙的大膽猜測和推想。優美的詞仿佛又使我們置身于宇宙之中,目睹宇宙大爆炸,恒星的生辰與毀滅······俗話說“聽君一席言、勝讀十年書”,可我發現在看完《時間簡史》后,書中的知識與精髓更是勝讀“十年書”。
再談談本書的作者斯帝芬.霍金,《輪椅上的巨人》就是說霍金的。他因患“漸凍癥”被襟固在一把輪椅上40多年之久,但他身殘志堅克服了身體的缺陷而成為了國際之“超星”,他不能寫字,甚至不能說話,但他超越了“大爆炸”、“相對論”、“量子學”等論理,邁入了浩大的宇宙中。盡管他那么無助的坐在輪椅上,但他的思想卻越過了地球飛向了宇宙。
約翰.彌樂頓講得沒錯:頭腦是他自己的住處,他在其中制造天堂的地獄。讓我們記住《時間簡史》,它對我們終身有莫大幫助,我們將受益匪淺。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500字篇五
一句話感悟:一次探索宇宙萬物的心路,收獲的不僅是關于時空的理論知識,更是關于時空本質的哲學思考。
兩個年輕人忘情地陶醉在五月舞會中,暢談著各自的理想和人生。當史蒂芬·霍金興奮不已地談到自己的夢想時,黑洞、粒子、時間這些深奧晦澀的詞語,在簡·王爾德柔情的眼里,都變成了一次次沉甸甸的愛的會意。她用最能直入霍金內心的語言,引用《the song of the happy shepherd》里最經典的詩文, 優雅地回答了霍金關于對她的事業的疑惑:“不要在天文學家那里尋找知識,他們只能用望遠鏡,追隨恒星繽紛的軌跡。”那一瞬間,煙花綻放在靜靜的康河之上,仿佛是深邃天幕中千萬顆閃爍星星的影像,投射在兩個相愛的年輕人心上。
這是電影《萬物理論》中一個動人場景。也許霍金自己也沒有想到,此后這段童話般的愛情故事,也將伴隨著他的偉大理論和思想的誕生和不斷演進,成為科學史上不朽的永恒。1988年,病榻上的霍金在簡的協助下,寫就這部風靡全球的科普暢銷著作《時間簡史》。短短的時間內,它被譯為40多種文字,全球銷量高達1000萬冊。在隱晦高深的現代宇宙論面前,難以理解的讀者們仍然趨之若渴,不得不說是出版界的奇跡。在這背后,史蒂芬·霍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思辨 嚴謹的治學精神,以及與病魔不屈抗爭的勵志故事,才是吸引著全世界讀者們內在原因。 書中對時間和空間的描述基于現代宇宙學的理論知識,霍金竭盡所能地用大眾容易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當然在此之前,還 從來沒有那位科學大師能這樣深入淺出地給普通大眾全景式的描繪一個關于我們生活的宇宙的畫像。即便如此它依然深奧難測,顯然這些離我們現實生活太遠,與大眾思考能力相差太遠,因為普通大眾們只是習慣地站在地球表面仰望星空,而霍金們卻站在宇宙之外注視自己生活的宇宙。
上帝是公平的,他讓盧伽雷氏病將霍金永遠禁錮在輪椅上,卻放飛他的思維。而霍金的思想和其他科學大師們一樣,卻反過來徹底打破了神存在的時空,毫不留情地讓上帝無處容身:我們的宇宙從一個烏龜背上馱的平板,到我們的太陽系只是銀河系漩渦臂膀的一點,再到無限膨脹的開放宇宙,一步步讓上帝失去居住的場所;廣義相對論下彎曲的時空和不確定的量子世界,讓上帝突然間失去了拋向經典力學的蘋果;起源于一個奇點的大爆炸,讓時間開始流淌,而之前沒有時間和空間的虛無,讓理性的人們禁不住疑惑那時上帝在哪里?蟲洞里愉快地時間旅行,居然撥動了時間流逝的方向,要知道能創造生命的上帝也只能接受祈禱和懺悔,卻無法討回失去的時間;被人們的理性預知的黑洞,隱藏在黑黝黝的宇宙里,而上帝也只讓天際中閃爍的星宿成為諸神,全然不知無處不在的黑暗世界。
讀到最后,你忽然會領悟到, 書中真正向讀者傳遞的潛在信息,已經無關乎我們在現實中的生存,而是更關乎我們生存的意義,那就是人的精神存在——獨立自我意識:即使我們 每個個體都很渺小,但我們每個個體 眼中都有自己的宇宙,它能感到自己與外部世界的區隔,但同時又是外部世界的一部分。自我的存在都有其時空的必然,只有它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和理解萬物時,生命才有存在的意義。就如人擇原理對宇宙具有哲學意義的解釋那樣:“我們看到的宇宙之所以這個樣子,乃是因為我們的存在。”
即使你至今對抽象的超弦理論心生畏懼,但還是希望你鼓起勇氣去翻開不凡的《時間簡史》,讓它帶領你的思維開始一次從未經歷的“星際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