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夜夜人人揉人人捏人人添-91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91在线电影-免费a网址-免费v片网站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2023年噸的認識 反思(九篇)

2023年噸的認識 反思(九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2-02 15:41:22
2023年噸的認識 反思(九篇)
時間:2023-02-02 15:41:22     小編:zdfb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噸的認識 反思篇一

教材呈現了完整的運用列表法解決問題的過程,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舉時,需要不重復不遺漏地進行思考,使學生感受到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決問題過程的完整性。但是,我認為這樣做,與實際生活經驗脫節。比如,生活中,需要付比較大的一筆錢,應先想到用大面額的鈔票。所以,在本問題中,不應該先考慮只派載質量2噸的車去運煤,而應該先從只派出載質量3噸的車去運煤入手。實踐證明,這樣做,既簡單又符合實際生活經驗。

當然,在此課中,還存在很多不足,比如:

沒有給學生充分的練習鞏固時間,使學生尤其是學困生不能完全理解、消化用列表法解決問題。

在課堂上,一些細小的環節沒有照顧到,如運煤噸數的計算,我只是一帶而過,而真的就有一些學生不會計算,換句話說是不會思考,這需要花一些時間去探究,可是我沒有太多時間,只能放到課下進行。

達標檢測沒有當堂完成。雖然整堂課只完成三道題,可是還是感覺容量很大。

課堂評價語過于單一。

總之,這節課目標雖然達成了,但是需要注意的細節還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多關注細節,關注全體學生,使我的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噸的認識 反思篇二

“噸的認識”是小學數學第五冊的教學內容,教學的對象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今天教學“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我們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讓學認識“1噸”有多重這個抽象的概念,我把“1噸”的概念作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1、怎樣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噸"的概念:

“噸”的概念比較抽象,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遠,我為了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這個概念,在課前作了學習材料的準備,讓學生充分體驗建立表象。雖然學生已學習了質量單位“克”與“千克”,對質量單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許見到過“噸”,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這么大的質量單位,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因此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體驗“1噸”到底有多重,我先讓每位學生輪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說說感覺,然后推算100袋這樣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1噸”;再讓學生做游戲,同桌互相抱一抱,說說感受,如抱兩,三位同學又有什么感覺呢按三年級學生每人25千克計算,全班36位同學在加上兩位老師約重1噸,然后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重約1噸重(如2頭牛,10頭豬,200只鴨,電梯的載重量等)。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中,借助100袋大米,全班同學總重量,2頭牛等讓學生在實踐體驗1噸。

2.認識“1噸”有多重時透滲>。

使學生認識到:一個關不緊的水龍頭,一個月可以流掉1—6噸水,個城市如果有60萬個水龍頭關不緊,一年要損失上億噸的水,水是人類生命的源泉,如果在生命的每一天,都要珍惜每一滴水。

3.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體驗數學。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會用噸作單位,會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

4.困惑:

(1)三年級的.學生小,計算能力較差,讓學生推算多少個物體重約1噸還比較困難。

(2)是否有更直接的物體能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現。

(3)有的學生對“千克”,“克”的質量的表象還不清晰,對以“噸”為單位的物體質量的估計就有些離譜。總之本節課,我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體驗,分析,推理,估計,想象,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去學習。能使學生在主動獲取新知的過程中,思維得到鍛煉,創新意識能力得到提高。

噸的認識 反思篇三

創設好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置身于日常生活當中。看到、聽到、想到的都是平時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將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進入參與學習的狀態。如:激趣導入中,我創設了和媽媽上水果市場買東西的生活情境,學生對這是既熟悉,又感覺親切,很快就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起來,更引發了他們對新知識“噸”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學時教師可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生活情境,提出問題,點燃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給思維以動力。這樣安排,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有機地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受到今天就學的知識來源生活,有利于激發學生認知的興趣和情感,喚起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教師要勇敢地從教科書里跳出來,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更廣闊的天地間開展數學活動,讓學生通過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將感性的實際活動與內心的感受、體驗結合起來。在教學“噸” 這個單位時,由于“噸”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接觸,遠遠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怎樣將“噸”這個抽象的事物,以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拉近“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物。例如:通過“選大力士提水”、“同學互相背一背”的活動,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堂內能提供的條件來感知體驗一噸。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教師要善于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數學原理的奧秘就是對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數學更有趣。

在學會了新知以后,學生就會產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欲望,以獲得成就感。否則就會產生知識無用的想法,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教師要緊緊地把握好這一大好時機,設計出貼近生活,使學生感興趣的練習,滿足學生的愿望。如在練習中我設計了一篇有趣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日記,由于是單位的錯用鬧出了一系列的.笑話,這樣的練習既有趣又聯系生活,同時也鞏固了新知識。在拓展應用的練習中,更體現了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把現實問題數學化,讓學生體會對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數學知識能夠在生活中發揮威力。這集基礎性、應用性、趣味性、開放性相結合的數學問題,不但鞏固了簡單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學生參與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

總之,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數學課富有生活氣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讓學生不但學到知識,還能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勝任社會的需要。

噸的認識 反思篇四

教學重點:建立1噸的概念。

教學難點:建立1噸的概念,并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課前了解自己的體重。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猜體重?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計量物體的質量用什么做單位?(板書:千克?克)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板書:1千克=1000克)

你估計老師的體重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的?

2、創設情景

今天,老師要帶同學們去水果市場逛一逛。看,這里到處可見一箱箱的水果,真熱鬧?。∽屛覀兡靡粋€大蘋果看看能有多重吧![出示:一個蘋果重200(克)]

那一箱蘋果呢?[出示:一箱蘋果重10(千克)]

[出示:一卡車蘋果重3()]一卡車蘋果的重量是3克,還是3千克?都不恰當,是吧?因此,人們就又規定了一個新的,比克和千克都大的重量單位——噸。揭題: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噸”。噸也是一個質量單位,那么1噸有多重呢?噸與千克有什么關系呢?

二、講授新知,解決問題

1、1噸有多重

讓學生在小組內相互說說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讓學生相互背一背,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

1個同學的體重約是25千克,4個這樣的同學約重多少千克?(約100千克)

40個這樣的同學大約重多少千克?(約10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噸。板書:1噸=1000千克

聯系班中40個體重約是25千克的同學,讓學生感悟1噸的重量。

2、哪些東西大約有1噸

(1)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幾袋大米重1噸?

(2)一頭牛約重500千克,幾頭牛約重1噸?

(3)你能說說生活中什么東西大約重1噸嗎?請在小組內相互說說。

(4)你認為什么樣的物體要用噸作單位呢?

小結:我們在計量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質量時,常用噸作單位。

(5)你平時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噸作單位的嗎?

(貨車的載重量、電梯的載重量、橋的載重量等)

(6)完成32頁的做一做,集體訂正。

3、單位換算

剛才我們認識了噸,到現在為止,我們學過了哪些質量單位?請大家把這些學過的質量單位按照一定的順序理一理。

反饋后,提問:“噸和千克有什么關系?”“千克和克呢?”

通過剛才的整理,哪個單位最重?最輕的是?

4噸=____千克

3000千克=____噸

學生嘗試完成,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課件演示)

4噸=4000千克,因為1噸=1000千克,4噸就是4個1000千克,就是4000千克。?3000千克=3噸,因為1000千克就是1噸,3000千克有3個1000千克,也就是3個1噸,就是3噸。

完成32頁做一做,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1、估一估,連一連

大象 鯨 山羊

50噸 60千克 4噸

2、在一輛載重是2噸的貨車上,裝6臺重3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為什么?

3、填上合適的質量單位

(1)卡車載重4()。

(2)小明體重35()。

(3)一塊橡皮的質量是8()。

(4)碼頭停泊的貨輪能載貨10()。

4、13頁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介紹方法

四、課外延伸,加深理解

1、日記一則。

大家好!我叫小馬虎。星期日旱晨我從2分米的床上起來,洗刷完畢,就去吃旱飯。我吃了一個50噸重的肉包,喝了一杯牛奶,然后開始做作業。我做的幾道題是這樣的:

5噸=(5000)千克

4020千克=(4)噸(200)千克

3噸400千克=3400(克)

下午我去逛公園,看見公園里有一只大象重7千克,晚上8小時30分我睡覺了。

2、你知道嗎?講曹沖稱象的故事,學生談談感受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反思:

在學習噸這個質量單位前,學生已經對克和千克有了感性的認識。知道了1千克=1000克。較輕物體的質量常用可作單位,而一般的物體用千克作單位。這樣一來學生就知道了測量較重的物體或者是大型物體時常用噸作單位。但是噸到底有多重呢?學生沒有直觀的認識。也不可能像認識克和千克那樣讓學生通過掂一掂一個2分硬幣或者是兩袋鹽的重量來建立感性的認識。所以,對于噸這個質量單位要想建立噸的觀念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本節課在創設問題情境過程中,我是先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的過橋問題、貨車、電梯的載重量、多少物體的重量約1噸、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等,使學生體驗到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噸的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我首先課堂上利用10袋100千克大米的質量就是1噸,讓學生感受1噸到底有多重。再利用班上孩子們的體重,從數量上體會。

我找了班上體重正好是25千克的一個同學,這樣學生可以想象大約四十個學生的體重就是1噸。然后告訴孩子們,我的體重是50千克。20個老師的體重就是1噸,同時課本上也提供了兩頭牛的體重也大約是1噸。讓學生在對比的'數字中感受1噸之大。

但在教學時發現三年級的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較差,讓學生推算多少個物體重約1噸比較難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體能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現;雖讓學生進行較充分的體驗,但畢竟是三年級的學生,噸離他們的。生活實際太遠,有的學生對千克、克的質量的表象還不清晰,對以噸為單位的物體質量的估計就有些離譜。有一位學生說一幢教學樓一棵樹的重約1噸。教學時要讓學生在估計時與1噸重的表象,如2頭牛、40位同學進行比較。由于噸是用來計量較大的物體質量,所以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很少出錯。但實際上學生對于這個單位的掌握還不是很好。

噸的認識 反思篇五

我教學的對象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皣嵉恼J識”是新課程第六冊的教學內容,而且“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遠的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怎樣將“1噸”這個抽象的事物,以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拉近1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是我進行教學設計時思考的主要問題,也是這堂課的重點與難點。

知識與體驗共生,數學與生活同在。教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中也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例。例如:喝可樂,抱同桌等等,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堂內能提供的條件,從“量”和“形”兩方面轉換來感知一噸。

首先談談“量”這個方面是怎樣做的,“量”的轉換又分為質量和數量兩個方面質量的轉換,有的教材使用的是10袋100千克1袋的.大米,用100千克容易換算出一噸。但是100千克1袋的大米在現在的生活中極少見了,而且學生對100千克的質量也沒有感知。于是我將其換成現場抱同學的活動。抱一個同學,學生還比較輕松,再到抱兩個學生時,抱起來就覺得很困難,讓學生有了這樣的親身體驗后,再明確40個同學的重量才是1噸,可想而知1噸有多重了。

數量的轉換,例如談到幾乎能吃一輩子的20000只雞蛋的問題,從數量的多,吃的時間長兩方面來感知一噸雞蛋。其中也滲透了數感的培養,有效的訓練學生的推理能力和估算能力。

再來說說“形”這個方面吧,在可樂引人的環節,我出示了擺得密密麻麻的500瓶可樂的形體,把學生嚇了一跳,這么一大堆可樂怎么能一下裝到肚子里去呢?還出示了1缸的飲料,這些都從體積的角度,在視覺上給學生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我覺得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的轉換,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1噸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讓知識與體驗共生,數學與生活同在,學生在猜測、體驗、探究中生成噸的概念,這就是我這堂課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噸的認識 反思篇六

“噸的認識”是第五冊的教學內容,教學的對象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然而“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將“噸”這個抽象的概念,以具體、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如何讓學生“體驗”“1噸”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皣崱钡母拍畋容^抽象、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比較遠,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獲得充分的體驗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的建立數學概念,要盡量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過程中建立表象。雖然學生已學習了質量單位“克”與“千克”,對質量單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許見到過“噸”,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憑觀察得到,再說像“噸”這么大的質量單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更談不上有什么體驗。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體驗“1噸”到底有多重,我先讓每位學生輪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說說感覺,再選一位班中的“大力士”來抱一抱一次能抱幾袋大米,然后推算100袋這樣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1噸”;再讓學生做游戲,同桌互相抱一抱,說說感受,如抱兩、三位同學又有什么感覺呢?按三年級學生每人25千克計算,全班42位同學約重1噸,并讓全班同學起立、一起跳一跳,體驗1噸物體落地的感覺;然后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重約1噸重?(如2頭牛、10頭豬、200只鴨、電梯的載重量等)。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中,借助100袋大米、全班同學總重量、2頭牛等具體的實物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象。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習。

2、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體驗。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好的數學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的“過橋問題”、“貨車、電梯的載重量”、“多少物體的重量約1噸”、“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等,使學生體驗到“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噸”的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困惑:

(1)三年級的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較差,讓學生推算多少個物體重約1噸比較難算。

(2)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體能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現。

(3)雖讓學生進行較充分的體驗,但畢竟是三年級的學生,“噸”離他們的生活實際太遠。

有的學生對“千克”、“克”的質量的表象還不清晰,對以“噸”為單位的物體質量的估計就有些離譜。有一位學生說“一幢教學樓”的重約1噸。教學時要讓學生在估計時與“1噸”重的表象,如“2頭牛、40位同學”進行比較。

總之本節課,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系生活,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體驗、分析、推理、估計、想象,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以具體的實物建立“1噸”的表象,讓學生確實感受到“1噸”是很重、很大、很多的。讓噸的單位換算融在“動物體重”的估計與轉換之中。能使學生在主動獲取新知的過程中,思維得到鍛煉,情感得到體驗,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

噸的認識 反思篇七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其次是讓學生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夠進行基礎的單位換算;培養學生估計物體質量的能力,能夠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首先是利用學生周一查體,喚起大家對自己體重的認識,并讓幾個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然后讓一個個兒大的來抱一個學生,再抱兩個……抱起40個,你還抱得動嗎?重不重?從而引出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質量大的物體特別感興趣,所以學生的主動性很強。

1、只注重對噸的認識,沒有與學生的已有知識(千克、克)相聯系;

2、在學生上講臺抱其他學生(感受重量)時,在座的學生課堂紀律較差,個別學生開始竊竊私語;

3、課上沒有對于感受1噸的'體驗,只能通過比較、想象來估算1噸的重量觀念,不利于學生真正理解1噸。

1、在學生認識1噸后,簡單提示一句:1噸=1000千克,我們之前還學過1千克=1000克,從而喚起學生的舊知;

2、在組織學生活動時,都要提前明確要求后在開始,而且在組織上臺表演的學生的同時,還要組織好在座的學生的課堂紀律;

3、直接告訴學生身邊哪些物體的重量一般會用噸作單位,比如說:小汽車、卡車、火車、飛機等。

噸的認識 反思篇八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質量單位“克”與“千克”、1千克=1000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重難點是幫助學生建立“噸”的概念。

由于課前對學生進行了預習的要求,所以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么單位表示,也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并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就是努力幫助學生建立“噸”的概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也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例。

首先,我從學生熟悉的自己的體重入手,當有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是25千克時,我順勢就以他的體重為標準,先讓大家算一算:10個他共有多重、20個呢?多少個他的體重就是1噸?學生很快算出40個他的體重是1噸。此時學生對于噸的概念只處于知道的.層次,他們并沒有實際的體驗,所以第二步,我設計讓學生互相背一個人的體重,然后40個學生集體站到講臺上,大家互相感受1噸的重量。

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在頭腦中建立“噸”的概念,我又讓學生結合課本主題圖中的幾個小動物的重量算一算哪幾個小動物的體重合在一起是1噸。學生很快發現:2頭牛的體重合起來剛好是1噸……這時我還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幾個小動物合在一起的情景。

最后,我還結合課后習題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是幾個需要用“噸”做單位的圖片,如:鯨、輪船、運貨物的火車箱等,這些圖片的展示幫助學生進一步形象了“噸”的概念。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我努力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1噸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讓知識與體驗共生,數學與生活同在,學生在猜測、體驗、探究中生成“噸”的概念。

噸的認識 反思篇九

今年區“五四杯青年教師賽課”增設了一個新項目:評課,我有幸為那些參加比賽的老師上了節《認識噸》。我是剛工作三年的年輕教師,由于經驗不足,所在的學校是小班化學校,為了凸顯我們小班特色,最終選擇了《認識噸》這節課。因為參加比賽的老師很多是教學上的精英,所以讓他們來聽我的課,評我的課,心情很緊張,也很重視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1、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清晰,設計巧妙,突破重難點,環環相扣

導入部分:用現在流行的“奧運會火炬手選拔賽”切入,既新穎有具有時代特色,引人入勝。同時通過選拔賽對體重要求這一矛盾情境,讓學生填蜜蜂3( ),小兔3( ),既讓學生復習了舊知,同時為下面大象3( )作鋪墊,從直觀上可以知道大象不可能填“克”或“千克”,當很重的物體就用“噸”作單位,學生初步認識了噸。然后通過圖片讓學生了解到“大宗物品”也用“噸”作單位。

新授部分:設計了三個小組活動環節,讓學生通過拎一拎,抱一抱等形式讓學生體會到一個這樣的物體有多重,由此通過感受、想象來感知1噸有多重。這三個活動分別是:拎50千克的大米、抱體重大約是25千克的小朋友、拎10千克的水,第一次拎米讓學生初步感知1噸有多重,同時引出“1噸=1000千克”,第二次背或抱同學,進一步強調噸的重,加深學生的感受,第三次讓學生先拎水再猜重量,培養學生的數感?;顒雍笸ㄟ^現實中1噸的物體進一步讓學生體會1噸很重。

練習部分:通過小結什么時候分別用“克”、“千克”、“噸”為下面練習填合適的單位作了很好的鋪墊。通過復習克、千克、噸的進率讓學生能正確的換算。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能學以致用,真正掌握所學內容。

2、小組活動開展得有序、有效

由于我們學校是小班教學,所以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培養他們小組合作能力,五到六人一組,桌子圍成一定的形狀。這節課主要設計了三個感知的環節,活動過程中由組長領導學生排好對,有秩序地去拎大米、抱同學以及拎水,課堂熱鬧而不亂,受到聽課老師的好評。在很多環節還采用了同桌互說,找最喜歡的一個或兩個好朋友互說等形式,讓學生充分地交流,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從課堂反映來看,學生的小組活動并沒有走過場,流于形式,每個合作環節學生都認真有效地完成了。

3、教學注重分層,有些細節處理比較細致

針對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對教材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和補充,因此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把“想想做做”1和2做了調整,先完成第2題,再完成第1題,因為第2題是直觀題,學生可以通過數的方式得出答案,而第1題學生只能依靠千克和噸之間的關系進行推理,思維難度加大,所以通過第2題做鋪墊 ,學生通過小組說再交流的形式,為后面做好充分的準備。再如:對學生描述多少個這樣的物體是1噸時,注重學生表述完整;填單位名稱中:一頭大象是3000( ),我追問學生:“大象不是很重嗎?為什么這里不用噸呢?”引導學生體會到填單位不但要看單位,還要把前面的數合起來才能填出正確的單位。

4、有效地運用多媒體,加強學生的感知

通過卡通的課件,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1噸有多重。如:通過課件演示由1袋50千克的大米到20袋這樣的大米,由2個25千克重的同學到4個、40個這樣的重的同學過程,讓學生對1噸有直觀而強烈的感受。

5、重視評價激勵體制,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我把全班分成了四個小組,并給四個組取上名字:“開心隊”、“快樂隊”、“智慧隊”、“機靈隊”,對表現好的小組通過“樹上畫蘋果”的形式進行激勵,還有同桌互評,在習題紙上畫笑臉,及時表揚等形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當中。

1、重“體驗”,但設計的環節沒運用到最大

雖然設計了三個環節的.活動體驗,但教學時過快,學生可以感受再充分些,對于“1噸重不重”之類,渲染得不夠,學生感嘆得沒那么的強烈。教學完這三個環節后,可以追問:1噸相當于多少袋這樣的大米?到少個這樣重的同學?等,讓學生建立起1噸的重量相當于多少個身邊的熟悉的事物的概念,讓教學落到實處,其實之前設計有個環節,試上時學生答不上刪掉了,事后再問學生時學生都能很好地舉出實例,可能是低估了學生的實際情況。

2、預設與生成發生矛盾時,處理不夠機智

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學生講“大鯨魚”的時候,我想到的是“金魚”才會讓聽課老師覺得我沒有注意傾聽學生的回答,還有請學生舉例說生活中哪些物體可以用噸表示,學生說:大米,我當時想的是1袋大米,其實一粒大米用“克”,多少大米用“噸”,這樣處理更直接、有效、水到渠成,當時根本想不到那么多,很大的一敗筆。

由于第一次教三年級,對于一些說法我不知道是正確的,導致我還是按照教案的說法教學,比較呆板。如9噸=( )千克時,有學生提出:因為1000千克=1噸,所以9噸=9000千克,這種說法也對,可以適當引導多種方法,靈活處理。

3、練習可以適當精簡些,更放手些

由于生源的問題,課本上的有些題目我進行了調整,改變,有的沒有采用,

從整體上題目設計有層次,但可以更完善。比如( )千克= ( )噸,這樣的開放題的位置可以放最后,讓學生好好地說一說。又如一棵白菜重1噸,多少棵這樣的白菜重1噸,由于怕學生答不上來,沒有讓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再反饋,而是請好的學生說了說,放手少了些。

4、教學行為需要改善

教學中的語言不夠簡潔,提問和回答都比較瑣碎,當學生表述不出來時,有心急幫學生說。板書過于簡單,可以更精細些。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做狠狠做综合日日 | 99er精品|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 | 免费看一级片 | 日本a级特黄三级三级三级 日本a一级片 | 120秒免费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免费影院 |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亚洲无线 | 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完整高清bd | 亚洲九九九 | 一个人看的免费视频www中国 | 成人国产永久福利看片 | 日日摸夜夜摸人人嗷嗷叫 | 久久久精品2018免费观看 |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专区 | 黄色毛片免费观看 | 日本亚洲精品 | 黄色影视在线 | 亚洲另类自拍丝袜第1页 | 九九亚洲精品自拍 | 91se在线看片国产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高清免费网站 | 看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怂 | 成年人在线播放视频 | 在线观看免费黄网站 | 一个人免费观看的www视频 | 三级成人网 | 亚洲第一福利网 | 欧美一级久久 | 国产dvd毛片在线视频 | 高清一级做a爱过程不卡视频 |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播放 | 国产精品喷水在线观看 | 国产一卡二卡 | 性欧美一级 | 岛国毛片一级一级特级毛片 | 特一级黄色片 | 中文一区在线 | 在线午夜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