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淖x后感優(yōu)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三國演義讀后感篇一
暑期中我又重讀了《三國演義》。又有了些新想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是那個年代的一個旋律,戰(zhàn)火連天,硝煙彌漫。《三國演義》為我們生動活現(xiàn)地演繹了一個歷史故事。
小說離不開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先說說曹操給我的印象。小時候看《三國演義》的時候,總是覺得作者有意識的貶低這位亂世梟雄,一看到曹操敗走了,無論是字里行間,還是電視銀屏,都給人一種歡快的感覺;同樣的,每當劉備取得勝利時,那些聽評書的觀眾也情不自禁的拍手叫好。
顯然,無論是觀眾還是作者,都對里面的人物有偏向性,那是因為,正統(tǒng)思想的觀念在當時已深入人心,所以會對那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代奸雄一再的貶低。
可我覺得,曹操的出現(xiàn)在那時是具有很重要意義的,平定了北方,當時中國最為繁華的地方,某種意義上也對統(tǒng)一中國出了一份力。當然,曹操還有他的其它過人之處,出眾的文采,豪邁的詩篇,是我認識了一個更為獨特文人形象。
是的,他的詩篇在我們的課本上也可以見到,可見他的文采也得到了后人的認可。再例如,他的軍事才能、政治才能,在當時也是天下皆知。事實上,曹操也很懂得籠絡人心,在軍師的幫助下,前來投奔的不計其數(shù),由此更加壯大了實力。當然,來投奔的人不僅看到曹操的雄厚實力,當然在平定北方的時候,袁紹的實力要比曹操更加強大。
賈詡說:“現(xiàn)在看是袁紹強大沒錯,但以后呢,年年呢,如果以長遠眼光來看,就要選曹操!他一定會超過袁紹!當然,曹操還說,以前的仇恨都一起消散了,光憑這樣的度量,袁紹就比不上,所以我才會如此決定!”可見,很多的有識之士之所以相信未來曹操能成就大業(yè),無論是他的才能還是他對人才的重用,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石。
《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于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zhàn)為什么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tǒng)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huán)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xiàn)在這個季節(jié),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
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么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后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演義》中,還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研究歷史的規(guī)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敗原因。毛澤東就曾經(jīng)讀了五次三國演義,原因大致也在這吧。名著是經(jīng)得起反復閱讀,反復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
三國演義讀后感篇二
“滾長江逝永,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每當翻看《三國演義》這本書,耳邊就會想起這激情騰涌的旋律。
初見《三國演義》是在學校的圖書柜中,當時我神速地抽出它,翻看了前面的前言,發(fā)現(xiàn)了他給我們展示了一段歷史畫卷,一時間我被書中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和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所吸引。最吸引的要數(shù)那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驍勇善戰(zhàn)的關羽,性格直爽的張飛,愛民如子的劉備,心胸狹隘的周瑜……一個個鮮活地人物都呈現(xiàn)出各不相同的性格,刻畫得淋漓盡致。
再見《三國演義》是在暑假,媽媽給我買了文言文版的。它又將我?guī)肓肆硪环N境界。那才華橫溢、料事如神的諸葛亮,更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在《草船借箭》中,諸葛亮將天時、地利、人和,考慮的如此周到,贏得了眾多將軍對他的神機妙算贊嘆不如!而我卻在一次比賽中,因考慮不周,心存僥幸,導致比賽的失敗,讓我遺憾不已。
記得去年冬天,經(jīng)過縣里選拔,我很榮幸的成了市青少年科技節(jié)少兒“七巧科技”、“電子百拼”等六個項目參賽的選手之一。為了能讓自己在比賽中獲得好成績,我利用空余時間不停地練著,練著,拼著,拼著……終于等到展示自我的這一天,此時的我不時地在心底里默默地為自己鼓勁,小子加油!
很快,比賽開始了,我緊張的難以呼吸。當考官把題目發(fā)下來,我一看,其中的幾個零件,我的工具箱里沒有。別人都在爭分奪秒地拼著,而我卻只能在邊上看著,看著他們拼得興高采烈,而我的身子仿佛是灰色的。“老師,我好了”!另一邊“咚”地一聲……聽得我毛骨悚然,他們都有機會得分,而我卻一分都得不到。“小子,你怎么啦?整整練習了一個多月,到最后,卻因為工具不全,導致了一分沒得,就這樣付諸東流?”我不停地責備自己。
三國演義讀后感篇三
今天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又下了一盤三國演弈棋,在棋盤上回到了三國時代。下完棋后我意猶未盡,忍不住又拿起讀了三遍的《三國演義》翻看了起來。
《三國演義》真是一部百看不厭的經(jīng)典小說,我覺得小說最吸引人的是對于魏國、蜀國、吳國英雄人物間棋逢對手的描寫。三個國家中都有各自杰出的謀略家、軍事將領和治國能手,在人才方面達到了平衡。
在智謀人才方面,魏國有郭嘉、荀彧、賈詡、程昱、司馬懿等人,蜀國有諸葛亮、龐統(tǒng)、法正,吳國有周瑜、魯肅、陸遜,這些人都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們之間的能力都是勢均力敵,是當時杰出的人才。
武將方面,由于《三國演義》的描寫,我們熟知了蜀國的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等五虎上將。實際上,魏國的武將也不遜于蜀國,夏侯淵、徐晃等將領也都是智勇雙全,張遼在逍遙津之戰(zhàn)中顯示了超強的作戰(zhàn)能力,張合也在對蜀國作戰(zhàn)中屢立奇功。只不過《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以蜀國為正統(tǒng),才著重刻畫了關羽、張飛等蜀國人物。吳國方面,呂蒙、甘寧、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時的豪杰,還有吳國老將軍黃蓋,赤壁大戰(zhàn)曾向周瑜獻火攻之策,以苦肉計詐降,率船火燒曹操水軍。
三國的人才旗鼓相當,才讓三國如此富有魅力。
三國后期,魏蜀吳三國間人才對比不再均衡,魏國由于地域廣闊,政治上實行好的人才制度,出現(xiàn)了鄧艾、鐘會等人才,但蜀國和吳國的人才制度比較落后,優(yōu)秀的文臣武將少于魏國,這也是蜀國和吳國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三國演義讀后感(三):800字
三國演義讀后感篇四
我用了近一個星期讀了《三國演義》一書,真是收益非淺啊!《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tǒng)一之間發(fā)生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周末七國分爭,并入于秦,及秦滅之后,楚、漢分爭,又并入于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shù)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無不個極其態(tài)。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本站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zhàn)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xiàn)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tǒng)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老師。諸葛老師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后人很深的印象。現(xiàn)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
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老師,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老師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后來又發(fā)現(xiàn)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干家,曾經(jīng)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我很是喜歡。
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因為它經(jīng)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個方面,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對于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語言表現(xiàn)其復雜的性格。故事也同樣展現(xiàn)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場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戰(zhàn)最為出色。使讀者都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三國演義》一書不愧為名著!值得一讀啊!
三國演義讀后感(五):1200字
三國演義讀后感篇五
《三國演義》原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既是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又是最好的歷史小說。對一個個后人講訴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統(tǒng)一這一段時間的一個個故事。讓后人對這段歷史產(chǎn)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心馳神往。
在《三國演義》中其實很好的詮釋了忠,孝,義,這幾個中國人心目中重要的為人準則。
正所謂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就很好說明了三國中所表現(xiàn)的“忠”。這里面最成功的任務當然就是“鞠躬精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當劉備在世時,他盡力輔佐,助其成就蜀之基礎。當劉備去世后, 即使他知道后主是庸主,他也不辜負劉備的囑托。他為蜀國的繁榮做出巨大貢獻,自己也位高權重,但當他死后他卻沒留下多少財產(chǎn)。為了完成先主的遺愿,他六出祁山,終于病死于五丈原,給后人留下巨大的遺憾。他的《前后出師表》將他的忠表達到了極點,也鼓舞了眾多的后人。當然,在三國中還有許多人也十分“忠”。
“孝”在三國并不是體現(xiàn)了十分多,但也有較為經(jīng)典的徐庶。時任劉備軍師的徐庶與曹軍交戰(zhàn)中大勝曹軍。曹操便想召用他,程昱便建議用其母來招降他。其母雖不可就范,但徐庶還是接到了程昱模仿徐母筆跡所寫之信。雖然徐庶知道這可能是假的,而且一旦離開劉備就等于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他依舊義無反顧的走了。他在臨走時還推薦了諸葛亮頂替自己。到了許昌后,其母卻自責而自殺而亡。他終身不為曹獻一策,即使是他看透赤壁之戰(zhàn)的玄妙,他依舊閉口不言。他體現(xiàn)自己的“孝”并為此放棄自己的理想;也算盡了忠,可以為兩全者吧。
“義”在三國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桃園三結義,便讓三個人的命運捆綁在一起。關云長在桃園三結義后就死心跟隨劉備,無論是什么困難都一起過了。當劉備失散,他迫于壓力只能投降曹操。之后曹操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珠寶黃金,高官厚祿來企圖拉攏關于的心,但他一收到劉備的信,便過五關斬六將,古城相會。當華容道,他可以斬殺曹操及其部將,但他因為一個義,就放過了曹操自己甘愿受罰。關羽的光輝形象就在后人心中塑造成功了。
三國這本書在描繪歷史的同時也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學習的楷模。令我們在人生路上有了個指路標。
三國演義讀后感篇六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tǒng)治集團相互斗爭為主要描寫內(nèi)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tǒng)一之間發(fā)生的一系列故事。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關羽—姓關 ,名羽,字云長。 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zhàn)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xiàn)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在預備年級上半學期中的一篇《花臉》中 ,作者小時候曾經(jīng)買了一把關公的青龍偃月刀和一個關公的花臉,喜歡得不得了。作者多關公充滿尊敬和崇拜。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后來又發(fā)現(xiàn)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最后說劉備。劉備(161-223)即蜀漢昭烈帝,字玄德根據(jù)小說。《三國演義》的描寫,劉備雙手過膝,兩耳垂肩,身高七尺五寸(合172.5cm)。在書中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實歷史上的劉備并不是這樣的。但是歷史上真實的劉備確實也是仁德為懷,感人至深的。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tài),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