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觀看教育扶貧紀錄片百年大計心得和啟發感受 教育扶貧記錄片《百年大計》篇一
30年的光陰,播灑下愛心和希望的種子,種子生根發芽、汲取養分、茁壯成長為參天大樹;30年的歲月,愛心和希望燃起了智慧之燈,發出萬丈光芒,照亮了貧困孩子的前程和未來;30年的接續奮斗,“希望工程”始終聚焦助學育人的目標,激勵少年兒童求學追夢,助力百萬家庭脫貧攻堅,托舉起中華民族的明天和希望。
播種知識渴望,激勵少年追夢
提起希望工程,大家都會想起蘇明娟那雙對知識充滿渴望的大眼睛,她的眼睛讓多少人為之動容。作為希望工程的受助者之一,蘇明娟在社會愛心人士幫助下,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和學習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實現了人生的迭代。希望工程為貧困孩子送來了教育之燈、希望之光,讓他們不再因為貧困而與知識的殿堂失之交臂,國家和社會的幫助讓知識照亮了他們的前程,也傳遞了愛心。學業有成的蘇明娟從受助者轉變為資助者,接續傳灑愛的種子和希望。她發起設立的“蘇明娟公益助學基金”,收到捐款捐物價值600余萬元,資助了20所希望小學和15名大學新生。希望工程30年來堅定不移地追求樸實無華的初心:讓每個孩子沐浴在知識的光芒下健康成長,激勵數百萬貧困少年勇敢追夢。
助力脫貧攻堅,溫暖千萬家庭
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和長遠策略,“扶貧必扶智”表明了教育在解決貧困問題中的基礎性作用。“教育扶貧”直指導致人民貧窮落后的根源是教育的缺失,教育上的貧困是比收入貧困更深層的貧困,只有教育扶貧才能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掌握知識、改變命運。對于貧困地區的孩子們來說,“一技在手,終身受益”,教育在促進扶貧、防止返貧方面、促進家庭收入穩步增長方面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可持續的。希望工程實施30年來,不僅幫助數以百萬計的貧困家庭的青少年圓了上學夢,也在助力農村家庭脫貧攻堅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促進教育發展,托舉民族希望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強盛的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青少年健康成長,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所系。30年來,全國希望工程已累計接受捐款152.29億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99.42萬名,援建希望小學20195所。當朗朗的讀書聲響起,當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從希望走向希望時,我們看到中華民族蓬勃發展的動力和源泉。30年的崢嶸歲月里,一顆顆滾燙的愛心改寫了無數貧困地區祖國花朵的命運,使這些孩子在國家和社會的幫扶下成長為奮斗在祖國建設各條戰線上的棟梁之材,匯聚起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藍色的心形海浪上躍起一輪紅色的太陽,這是希望工程的標志,寓意著托舉起“明天的太陽”。孩子是貧困地區的希望,也是中華民族的未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新時代新形勢下,全黨全社會要繼續關注和支持希望工程,要把希望工程這項事業辦得更好,努力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種新希望,讓新時代的青少年實現更加出彩的人生。
觀看教育扶貧紀錄片百年大計心得和啟發感受 教育扶貧記錄片《百年大計》篇二
2019年7月份,作為選調生,我來到了湖北宜城市流水鎮楊棚村,任職村主任助理。在村里的一年多,時間變得分外充實,我跟著年過花甲的桂祖華書記“走南闖北”,不僅積累了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也學習到了他身上優秀的品質。他的為人處世,他的大國情懷,讓我深深敬佩。
老樹發芽,佳木開花。1980年初,桂書記在村任團書記,1997年,正式任職村支部書記。20多年的村書記生涯,斑白了他的兩鬢,但正如他的姓一樣,桂乃佳木,縱使年老,依舊能散發清芬,蔭庇百姓。楊棚村是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如何幫助村民脫貧是桂書記最操心的事。他就任后,嚴明紀律、實事求是,涉及到貧困戶評選的,不管是誰講情都拒之門外。61歲的他,為了更好地幫助困難戶,把扶貧政策摸得一清二楚。郭向成是楊棚村六組村民,其父因疾病喪失了勞動能力,他自己一級殘疾,還是啞巴,家里有個上學的弟弟,生活難以為繼。桂書記知道情況后,多次走訪慰問,幫他申報了貧戶補助,在村兩委的幫助下,郭向成承包了近20畝地,用于水稻種植,他的弟弟也成功申報了助學金,讀上了研究生,家里的情況一天比一天好了起來?!拔覀兏闶拢粓D人家感謝,這都是應該的”,桂書記總是這樣說。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要徹底改變村里的貧困現狀,一方面要給群眾做實事、做好事;另一方面要重視教育,為村里培養人才。桂書記深諳這兩點,在工作中,不單滿足于短期工作,而是從長遠著手,為楊棚的發展定下了百年大計,既做顯功,又做潛功。為了改善基礎設施,去年楊棚村從市水利部門申請資金400萬元鋪設自來水管網36公里,自籌資金2.3萬元為貧困戶打井2口;投入資金40.5萬元修建村級道路1.5公里;爭取扶貧資金30萬元硬化楊棚8組“u”型渠1.5公里;投入15萬元用于砂石鋪墊道路5公里;投入2.5萬元維護溝渠5公里;向上爭取50萬資金用于農貿市場建設,預計為村集體經濟每年5萬收益。此外,楊棚村全面落實教育幫扶,按時申報雨露計劃,2019年共有21名貧困學生應享盡享教育幫扶政策,相信日后,這些孩子都能成為村里的優秀人才,為楊棚的致富之路貢獻力量。
老當益壯,永葆初心。桂書記聲如洪鐘、眼神清亮,麻利果敢的做事風格幾乎讓人忘記了他已經61歲的事實,疫情期間,他主動放棄了1月23日去珠海大女兒家中過年的往返機票,立下軍令狀,簽下承諾書。第一時間召集村兩委、組長召開防控工作會,成立19人的工作專班,親任組長?!俺苤厝?、夕飲寒冰”,他永遠身先士卒,不管是人員摸排還是卡口值班,不管是捐款捐物還是服務群眾,都留下他的身影。疫情工作放緩后,身患腦動脈堵塞的他病了一場,還來不及休息幾天,汛期和蝗災又突發而至,他沒有退縮,更沒有猶豫,仍舊是第一個沖在前面,這見證了一名老共產黨員的初心,“我最開始當書記的時候,家里人總是叮囑我多給老百姓做點事,我答應了他們,不能違背自己的承諾?!彼频L輕地和我說,短短幾句話,承載了一位貧困村書記40年的光陰。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共產黨人的使命,桂書記是無數老書記的縮影,他們用青春和汗水在基層奉獻了一輩子,為村里書寫了脫貧致富的偉大篇章,雖身無名,我們還是要為他們喝彩,年輕一代的我們,要拿起上一輩人的接力棒,把他們甘于奉獻的精神融入骨血,繼續為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觀看教育扶貧紀錄片百年大計心得和啟發感受 教育扶貧記錄片《百年大計》篇三
“痛點經濟學”即人們體驗中的痛點就是市場的盈利點,所謂“痛點”是指那些尚未被滿足、普遍存在又亟待解決的需求。解決“痛點”,滿足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就能實現生產者的盈利。實施精準扶貧、實現精準脫貧后,如何保證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實現永久脫貧,不妨從“痛點經濟學”的角度來一窺門徑。
找準穩定脫貧的痛點,實施產業扶貧?!芭e網以綱,千目皆張”,解決問題要善于抓住事情的關鍵。運用“痛點經濟學”的思維,善于發現遏制鄉村經濟發展的痛點,繼而提出針對性措施。找準穩定脫貧的痛點,要解決扶貧政策幫一時、惠一時的問題。在堅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工作方針前提下,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強化宗旨意識和問題意識,探索形成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充分挖掘貧困鄉村的農業價值、牧業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實施農牧業興縣、旅游興縣、文化興縣等策略,壯大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延伸農牧業產業鏈,促進農牧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讓扶貧產業更有生命力;竭澤而漁、焚藪而田的發展不會長遠,要充分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抓好生態環境治理,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歷史文化和紅色旅游資源,多管齊下,形成合力,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
找準拔除窮根的痛點,實施教育扶貧。要解決貧困戶對政策扶持的依賴,就必須找準拔出窮根的痛點——貧困代際傳承。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習近平總書記說,“下一代要過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這樣將來他們的發展就完全不同。義務教育一定要搞好,讓孩子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古人有‘家貧子讀書’的傳統。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扶貧必扶志,治貧先治愚。要解決貧困代際傳承,需要提高貧困群體的受教育程度。構建教育扶貧長效機制,解決貧困群眾的教育培訓問題,增強貧困戶創造價值、創造財富的能力。實施教育扶貧政策,落實在校大學生教育扶貧補助,貧困家庭學生補助伙食費、交通費等幫扶措施;對貧困待業青年提供免費實用技能培訓,提高科學素質和職業技能,幫助其快速就業;對于有勞動能力、缺乏種養殖技術的貧困戶,要提供種養殖培訓機會,有針對性地提供專業技術指導,解決生產難題。通過教育扶貧實現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轉變,激發貧困群眾自強不息的動力和自力更生的斗志,斬斷貧困代際傳承的死循環。
找準勞動能力的痛點,實施政策保障。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地方必須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在實施產業扶貧、教育扶貧的同時,也要從遏制農村勞動力生產發展的“痛點”入手,有針對性地解決部分貧困戶缺乏勞動能力的問題,走出一條充滿溫情的穩定脫貧之路。對老弱病殘等缺乏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落實醫療扶貧、保險扶貧、金融扶貧等扶貧政策,實施貧困人口門診、住院醫療救助、醫療臨時救助最上限優惠政策和免費體檢、送醫送藥、家庭病床等醫療扶貧政策,為貧困戶投保人身意外、大病保險和農村家庭保險,通過合作醫療、商業保險、民政救助和政府兜底解決貧困戶看病難、治病難的問題;除落實托管代養、資產收益等金融扶貧政策,發展嘎查村集體經濟項目,將老弱病殘貧困戶土地納入種植專業合作社,實施托管分紅;幫助貧困孤寡老人落實“特困供養”,幫助生活不能自理的重病、殘疾貧困戶辦理不同等級的殘疾證,對符合政策要求的貧困戶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兜底,達到“兩不愁、三保障”和“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的要求,逐步實現穩定脫貧。
實現永久脫貧,徹底拔除窮根,要將產業扶貧與教育扶貧相結合,合理使用政策保障,嚴格把關最低生活保障兜底,落實脫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監管、不摘幫扶”的要求,持續關注貧困群眾種養殖和外出務工收入、子女教育、老人贍養、就近醫療等情況,用善于發現民生“痛點”的眼光,形成穩定脫貧長效機制,鞏固、提升脫貧成效,讓貧困戶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