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國學“四書五經”之首。相傳《大學》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編入《禮記》的文章之一。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大學》讀書心得范文,有需要的同學們,可以參考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大學》讀書心得范文1
最近,加入了峽實經典群,一直在對《大學》這本書,每天堅持朗誦一遍。從一開始的磕磕絆絆,20分鐘;到現在的順暢、流利,10分鐘。也在讀的過程中,收獲到了很多。
《大學》是四書中的一本,其他三本分別是《中庸》《論語》《孟子》。許多大學也把《大學》作為自己的校訓,廈門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止于至善;東南大學:止于至善;河南大學:明德,新民,止于至善;香港大學:明德格物……足見《大學》的重要性。
何為“大學”呢?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修己治人,治國安邦”的大學問,“大學”就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大學》中最重要的便是第一章,第一章也是總結了全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話的意思是: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那么,我覺得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其實,這和我們的271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培育人性光輝,播種人生智慧。培育人性光輝,就是立德,把人培養成人,培養成一個好人;播種人生智慧,就是樹人,把人培養成一個能人,一個為社會做貢獻、能承擔責任、有幸福能力的人。為了使我們的學生能夠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我校開展了國學課程、有關文明禮儀的校本課程、讓學生認知學習體驗、有關的食法、食理、食禮的食育課程……我們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弘揚了光明正大的品德:每次吃完飯,餐桌上總是干干凈凈的;在路上,也會主動幫助老人……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意思是:明了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明了應達到的境界其實就是要有堅定的目標。現階段,為了使學生有堅定的目標,我們一定要用好兩個幫手:
一是成長日記,教會學生使用成長日記,什么時間做什么樣的事情;
二是學習檔案,反思總結這一周存在的問題,并為下一周做展望。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天子開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養作為根本。所以,不管任何時候,我們都要養成好的習慣。
《大學》讀書心得范文2
最近,我在國學堂學了《大學》這本書。《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
《大學》指出:“君子必慎其獨也!”這句話告訴我們,君子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在別人聽不到的時候,也一定要做到言行謹慎,不能自己欺騙自己。在這方面,古代圣賢給我們作出了榜樣。
南北朝時期,齊國有一個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質和出色的才能。有一次,他用一束苧麻到荊州長沙的當鋪作抵押換錢,后來贖回苧麻時,發現在苧麻中包著五兩金子。甄彬看到金子后二話沒說,立即送還當鋪。當鋪的人非常吃驚,于是用一半金子作為酬謝,并讓甄彬把名字詳細的告訴他,兩人往復推辭了十多次,甄彬堅決不肯接受。從此,甄彬還金的美名遠播。甄彬的家庭并不富裕,卻能做到拾金不昧,這就是“慎獨”的功夫啊!
如今已是21世紀,很多人都能做到慎獨,一事當前,先替他人著想。一次,我的好朋友小紅看到老奶奶過馬路很不方便,就趕緊跑過去攙扶,我應該向小紅學習。
學習了君子要“慎獨”這段話,我在獨處的時候也能做到言行謹慎。自己在家的時候,也不玩電腦,不看電視,自己完成作業。在學校也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到別人家串門,也不隨便動別人的東西。
讀了《大學》讓我懂得,一個人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成大事。沒有良好的品德,學的再多也沒用。我們之所以接受教育,為的就是將來能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大學》讀書心得范文3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曾子作,近代許多學者認為是秦漢之際儒家作品。全面總結了先秦儒家關于道德修養、道德作用及其與治國平天下的關系。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近日所讀的就是常見的《大學章句》本。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類天賦的光明純瑩的心靈,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再通過禮樂教化,以啟迪人們的自覺,去除物欲,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行,而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對大學的綱領有所體會,自然便會立定人生志向,以此為生命的理想方向。確定了心中志向,便不會輕易為外物所干擾,就會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論面對何事何物,都能認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親民的關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關系。"知止"是開端,"能得"是結果,對大學綱領有深切的認識和體會,自然距離大學之道的實現不遠。
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古時讀書人追求的"修齊治平"了。橫渠先生曾言讀書人就是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兩者一樣,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道出了儒家對理想的追求和實踐,代表了傳統中國人的擔當與責任。
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儒家治國思想是為政以德,以禮治國,以民為本。在上位者,要重視民眾的力量,把人民做為立國之本,因為民眾的向背,決定著國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應順應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則,寬以待民,善待民眾,關心民眾疾苦,讓民眾安居樂業。獲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自然保有天下。這種治國思想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大學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為人處事的標桿,影響了中國千百年來的讀書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誡讀書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須時時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學習,謹守品行。之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也。
"君子必慎乎其獨",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則應當人前人后一個樣。獨處時最能反應一個人的德行,自古至今,有多少道貌岸然,人前人樣、人后鬼樣,披著羊皮的狼,禍害世間。
"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廣博的知識、深厚的閱歷,更需要有一顆正直無私的心。心正才能摒棄個人好惡、世俗偏見,正確的去判斷。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懷如大海,納萬物而波瀾不驚;如宇宙,日月星辰運行其間,而靜默不語。人有才,惜之、愛之、舉薦之、助之。社會有此伯樂,則中華幸甚。
大學短短的二千來字,深刻闡明了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于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于世俗的瑣事。學問在于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于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
每每想到那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我心中總會有難抑的向往與膜拜。每讀一遍,總會有新的收獲。作為手中握有人民賦予的公權力的公職人員,心中更應該時刻警醒,"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時刻記住自己的權力來自何處,又要用之于何處。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難道我們尚且不如2000多年前的古人嗎?
《大學》讀書心得范文4
大學一篇,作為儒家思想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提出的“三綱”、“八目”等重要觀點可被稱作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若是超脫出一個學術流派來看,《大學》中簡單明確的觀點與古今多數的道德標準、行為規范也都有相通。
而“大學之道”,究竟存于何方、歸于何處,是一個最基本、卻也最難回答的問題。《大學》一篇之所以能流傳甚廣,也就在于它對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不意在學術而意在整個社會的解答。這一解答融入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體系,也融入了整個社會的血脈,以一種文化而非答卷的形式,傳承至今。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中舉例說:“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其實無論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都不能否認,由于先天的具有或是后天的教育,最基本的品德其實就已經在人的心中存在。因此,使人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合乎品質,需要的是“喚醒”。
這一“喚醒”看似容易,卻往往要面對一堵堵沉睡的墻。在耐心被耗盡之后,對民眾的道德教育就淪為了簡單易行卻基本無效的幼稚化教育。“幼稚化教育”的出發點絕非愚民,而是要啟迪民眾。但其致命之處就在于,把社會大眾當做“零基礎”的愚民進行教育。
在當下,面對“道德滑坡”這一類愈發猛烈的抨擊和指責,很多人也想起了道德教育并付諸實施,卻始終收效甚微。道德滑坡導致了道德教育轟轟烈烈,而道德水準卻又并無想象中的觸底反彈,使得道德教育陷入窘境,而不得不更加迫切、甚至運動化地進行。但其實,民眾從不缺乏道德知識,而只是不想運用。一遍又一遍地灌輸重復的知識,只能是短暫刺激,從來都不是長久之計。似乎我們該去重拾起《大學》中所說的“明明德”,吹散掩蓋美德的陰霾,使其發散光芒,而非等被照亮。
大學之道,在親民。
《大學》引《盤銘》:“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謂“親民”,通作“新民”,即使人自新。
“新”是變革,“新”是發展,“新”是從過去到現在,“新”從現在到將來。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中所說的“新”卻并非是與“舊”相對,甚至是與“舊”相合。“新”的本質是不斷調整而達到一個合適的位置。無論道德上、物質上,人與社會總是會出現種.種矛盾。在特定的歷史情形下,我們會將其歸于時代的變遷使得人的角色出現了錯位。因為個體總是太渺小,經受不住環境一絲一毫的改變。但從一個普遍性的意義上說,絕大多數時間和地點,世界運行得是如此完美、一如既往,但卻不能消除人和社會之間的碰撞——是人在變,而非世界在變。也許有某一個瞬間,你與世界、社會是如此契合,可這種狀態卻無法維持。風吹草動都會使得你于不經意間與那一點錯離,而只好通過不斷的修正錯折往返。
新,歸根到底是對“正確”的動態保持。或許正確的標準沒有改變;或許世界未變,人卻對自己有了新的定位,或許世界變了,人卻不為所動。無論變與不變,每一次自新都是一次新的挑戰,結果由個人和社會共同承擔。
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大學之道的最終追求,并且有具體的藍圖。《大學》中描繪道:“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有些令人驚訝的是,大學之道的目標沒有設定為人人的道德標準都向“君子”看齊,而是很大度地給出了如此寬泛的標準。
這種包容的理想目標,對現今社會所追求的和諧共生非常有借鑒意義。多元的追求與發展,并不是我們邁向一致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過渡,而是我們應追求的目標本身。道德標準的高低之間存在角度的差別,只要在最低界限之上,就都應當是以平等的地位存在的。在一個成熟的社會中,不同價值標準之間的共處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之上,而非“忍讓”。后者所帶有的對優劣的判別,會使得不公正的取向產生。
所謂“至善”,“至”在社會秩序井然,“至”在個人的選擇得到充分尊重,“至”在一切都擁有最豐富的可能性。“善”的標準可能太過虛無、難以設想,但可以肯定的是,社會的善與每個成員的善之間有著必然聯系,前者只不過是對后者的概括。而對每個個體來說,善是需要通過自己的探索、思考、選擇來完成的,而不能由他人或社會代勞。這樣的選擇過程,既是為了滿足個體,同樣也是在為社會未來的發展提供對不同可能性的嘗試機會。
大學之道,在求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對個人修養而言也好,對社會發展而言也好,恐怕都沒有終極答案。《大學》一文對此的探索得出了一定的結論,并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所認可。但我以為,《大學》更大的意義在于探索本身。
從古到今,無論個人、集團、社會,都會經歷許多痛苦與災難。但他們探求“大學之道”的步伐卻從未被打擊、失敗阻擋。思考者們、踐行者們,都懷抱著讓個人、社會變得更好的不滅希望,用自己認為合理的方式,不斷探索著。
他們是尋路者也許他們從未得出完美的答案,卻也一步步地以雙手之力推動社會與其中每個個體的前行。也許他們得出的結論相悖,也許他們采用的方法相反,但他們對世界的熱愛與執著,將后人和身后的世界改變成了如今的模樣。
尋路直至今日。我們都對完滿的人格、美麗的世界有著同樣熱切的憧憬,我們也在尋路。也許你對《大學》的作者提出的道路十分贊同,也許你的心中有另一條前行之路,也許你的看法模糊不清、難下決斷。每個尋路者都投射出一點星光,因為你曾為人與社會的前行貢獻出哪怕最微薄的力量。
沒有哪一顆星能夠照亮整片夜空,但所有的星卻能聯結起一個宇宙;沒有哪一個尋路者能夠為最理想的未來給出一勞永逸的答案,但所有的尋路者卻將腳印踏滿了追尋歷程中的每一寸。
《禮記大學》以“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為其綱領;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其條目。大量使用排比和蟬聯句法,環環相扣,間不容發,氣勢磅礴,雄辯有力,鮮明地體現了儒家學派“內圣外王”的人生理想。
人的一生,時刻都需要學習。欲“外王”必須先“內圣”;欲“內圣”必然需要加強自我道德的修養。也就要做到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缺一不可。
作為大學生,確實應該明其本,知其用,然其所厚其所薄。當今大學生面臨著種.種壓力和矛盾,其性情浮躁,意志消沉,悲觀失望的人實不在少數。在這物欲橫流,文化泛濫的社會狀態之下,很多人早已忘記了道德修養,只是庸庸碌碌,貪于享樂,卻不珍惜年華盛景去“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如此,只會消磨意志,沉淪下去。
不斷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是我們每個大學生必須正視的課題,這是首要的。其次,應潛心學習,深入研究,在學習好本專業的基礎上,努力向其他方向發展。不要一味空想,沉浸在虛幻之中,而放棄了專業知識的學習,而應當分清主次,如文中所說:“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所以,凡事先要能定,靜下心來,才能有所慮,有所得。倘若魯莽,草率行事,必將終無所獲。
《大學》之道,在于修身,在于立志,在于奮斗。無道德,無修養,便胸無大志,就不會去奮斗,不奮斗,便終不可“外王”。所以,我認為,提高自身修養,當入其微,從小事做起,從小志做起,點點滴滴,循序漸進。如此,方可能安能靜,知其本末,曉其終始。發于心而動于行,如此,才能實現志向,有所作為。
《大學》之道是一條立志,實現理想之道。告訴我們凡事要從最基礎的做起,牢記其本,明知其本,而后才能有所方向,從小事做起,一步一步,而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步基礎之上,每一步都需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如此,謹小慎微,勤勤懇懇,才是實現“外王”的基礎。
《禮記大學》凝聚了儒家學派關于人生與社會,道德與政治等問題的思想精髓,表達了完善自我并改造社會的強烈愿望。其人格思想和社會責任意識均不無積極因素,因此,它是所有有志之士用以自勵并為之奮斗的人生目標。
自從從象牙塔進入五彩繽紛的社會之后,我才發現社會真的很大,不一樣的地方、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事情、不一樣的思想,世間萬象進入了我的世界。我看到的“世間萬象”大多是富有的家庭、別墅、豪車、美女、奢侈品,好像每個人都在追求這些,而我自己什么都沒有,我總是不停地努力,甚至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最后自己還是一無所有,于是我不停地工作再工作,結果努力的成果與欲望的比例趨近無窮小。我開始困惑,開始糾結,開始憤懣,開始討厭這個世界、討厭父母、討厭朋友、最后討厭自己,甚至覺得自己是一個虛無的存在。
也曾回憶起自己在少年時的快樂時光,父母從來不管我,但是鄰居家的奶奶每天都夸我能干,說我成績好,會做家務,懂事,孝順,會照顧弟弟。有時候看到可憐的乞討者,還會把自己好不容易做小工攢下的零花錢都贈給了他。可是為什么長大了,這些都不再值得炫耀了呢?
最近有機會從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讀了一些儒學,原本我對儒學之類的書并不感興趣,覺得深奧難懂,并且是天方夜譚,現在發現,儒學是伴隨我們一生成長的明燈。其中最讓我感受之深的是《禮記·大學》,很多人說《大學》帶有理想主義色彩,但是我看了之后,覺得它向我展示的是人生進修的階梯,我從中受益匪淺。
《大學》讀書心得范文5
初讀《大學》,云里霧里,一知半解,感覺十分乏味。讀完后就只記得開篇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明、在止于至善”,順道留了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印象。說來,我讀《大學》與冰心讀《三國》頗為相似,均是拿起又放下,放下后拿起。再次讀《大學》,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什么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一讀,對我來說是當頭棒喝,不過2000字的文章可謂字字珠璣,包羅萬千,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理。
總體來說,大學總體框架是由“三綱八目”搭建,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在這逐步的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中,我的內心是十分震撼,總結下來,感觸最深的有三點:
其一,就是“知其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應該“止”的地方,通俗說就是找準自己的位置。然而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多少人隨波逐流,終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當今時代,生活的誘惑太多,可供的機會太多,更給人們帶來了選擇的困惑。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統統成了精神的流浪兒。其實,不同身份,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所“止”,關鍵在于尋找最適合的自身條件,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并不斷向著目標邁進。
其二,就是“格物致知”。何為“格物致知”?既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大學》崇尚的是一種終身學習不斷實踐的態度,縱觀中古歷史上的學者,身上都有一種極為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業的專研學問,幾乎對知識帶了一種虔誠,這種對待學術的虔誠在今天的學者身上也很難再發現,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現在社會,浮躁的人太多,沉下心來做事的人越來越少;一朝學習的人越來越多,抱終身學習觀念的人越來越少,快餐式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在這種情形下更是需要我們謹慎,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不斷學習,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不斷提升自己,切勿在時代潮流中迷失自己。
其三,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無所不用其極在今日是被曲解了,成為了貶義詞,其原意為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大學》所訴:“正其心,誠其意,慎其獨”均為追求完美道德境界的途徑。古人之于道德修養的重視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他們對于自身道德修養提出了嚴格幾近苛刻的要求。“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闡述的就是古人對于自身道德修養的打磨就如同加工骨器,不斷切磋;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反觀現在,道德缺失已經成為社會的話題,隨便打開新聞都能看到各種道德缺失的報導,十分令人痛心。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更應該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也使自身的修養上一個臺階。
《大學》蘊含的內容太多太多,如用一句話來講,“《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
以上,就是可圈可點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大學》讀書心得范文全部內容,可圈可點一直關注學習資料,為大家提供優質文章,更多內容請各位同學持續關注可圈可點。
【2021《大學》讀書心得范文】相關推薦文章:
最新關于《稻草人》讀書心得 《稻草人》讀書心得范文
合歡樹散文讀書心得范文 關于合歡樹讀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