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衡山,素有“五岳獨秀”之美譽,它既是舉世聞名的佛教圣地,也是千百年來的文化名山;是軍事上的天然防衛要塞,也是古今中外的旅游避暑勝地。以下是可圈可點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青山碧水新湖南征文范文2021,供大家參考。
青山碧水新湖南征文范文2021【1】:
藍天白云下,清澈的溪水穿村而過;村道兩旁,桂花樹、柏樹隨風搖曳;農家庭院里,干凈整潔……迎著初冬的暖陽,走進婁星區的各個村莊,一幅“村莊美、產業強、村民富”的鄉村振興婁星畫卷正潑墨揮就……
美麗鄉村,造就美麗環境、帶來美麗經濟、改善鄉風文明。區委書記彭健初介紹,近年來,婁底市婁星區突出“一鄉三鎮四帶五片多點”總體布局,深入開展“十百千、比拼創”示范創建活動,創新推廣“三干五零”模式,不斷夯實鄉村主體責任、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以美麗公路為基礎、美麗河流為主線、美麗屋場為突破、美麗家園為抓手、美麗經濟為支撐,加快推進全域美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形成區有帶、鄉有片、村有點的美麗鄉村建設格局。
2019年,婁星區被列入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全域推進試點縣市區,獲評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縣市區。
“美麗屋場” 提升鄉村“顏值”
“以前這里到處一片黃土,雞、鴨四處竄,下雨出門都是泥巴?,F在建了‘美麗屋場’,路寬敞潔凈了,處處都有花卉苗木,看著讓人心情舒暢、生活愉悅。”萬寶鎮東沖村楊家組村民郭春花聊起家門口的變化,笑開了懷。她說,搭幫美麗屋場的建設,她還在家門口的文旅基地上起了班,每月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今年6月,在全區開展“十百千、比拼創”示范創建活動的推動下,東沖村動員村民積極參與,采取以“群眾自籌+上級獎補+企業共建”的模式,建設楊家美麗屋場,對全屋場人居環境、生態環境進行綜合整治,拆除“空心房”、改造廁所、綠化公共區域。同時,依托愛樂行青少年文旅基地,制定《楊家美麗屋場規劃設計》,將石礫地、廢棄地、荒土地利用起來,發展鄉村文旅產業。萬寶鎮書記顏志輝介紹,通過建設美麗屋場,現在村里人居環境有效改善,文旅產業得以發展,村民幸福指數日益攀升。
像這樣從昔日“臟亂差”一舉變成“潔凈美”的村莊,在婁星區比比皆是。
2019年以來,婁星區以美麗屋場為突破口,建設美麗鄉村示范村,在區、鄉、村三級層面搭建“十百千、比拼創”示范創建平臺,通過比整體水平、比精品亮點、比機制創新,激發鄉村內生動力,營造爭先創優、全民動員的濃厚氛圍,走出一條政府搭臺、群眾參與、村鎮唱戲的美麗屋場建設之路。
建設過程中,婁星區發動群眾自己拆,干部帶頭拆,組織力量幫助拆,全面推進“空心房”整治;堅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采取定建設標準但不定建設模式,定施工組織方式但不定承包方式,定政府獎補標準但不定農戶出資標準的“三定三不定”方式,分類推進農村戶廁改造;以定方案、定樹種、定規格、定價格、定時間,包土地平整、包苗木栽植、包苗木成活、包栽后管護的“五定四包”模式,聯村建綠;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區回收—市處理”的新模式,全面啟動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工作;大力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保障農村飲水安全。
截至2020年10月,婁星區已創建美麗鄉村示范村13個、美麗屋場示范片48個、美麗庭院示范戶210戶。
沃野生金 綻放“美麗經濟”
建設美麗鄉村,不僅要讓鄉村美起來,還要讓村民富起來。
11月18日,在杉山鎮集云村的蔬果基地,農戶們分組采摘菜心、小白菜等時令蔬菜,并打包裝箱,準備發往城區超市、學校食堂。據統計,現在基地每天的蔬菜訂單量達2噸。該村書記胡楚軍說,蔬果基地流轉土地210余畝,主要種植、銷售生態蔬果及種苗培育,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18戶農戶增收致富。
沒有好的產業支撐,美麗鄉村建設就缺乏生命力。婁星區以實施三個“百千萬”工程和“六大強農”行動為抓手,突出“產地生態、產品綠色、產業融合、產出高效”發展理念,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高效農業、精細農業、休閑農業、綠色農業。
“萬樂村的湘村萬樂電商平臺,帶動千戶農戶發展農業產業;花溪村的600畝玫瑰產業園,成為城郊的‘打卡’景點……”杉山鎮書記童文泉介紹,該鎮以美麗鄉村建設為總抓手,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凝聚各方力量,深耕本土元素,做大做強農業產業,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形成環境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秀美風貌。
青山碧水新湖南征文范文2021【2】:
湘西,是中國西南的門戶。
在地圖上,湘西起伏連綿的武陵山,曾經讓浪漫的陶淵明認為,在這青山綠水的環繞中,可以有一片世外桃源,讓人們安居樂業,乃至與世隔絕,無論魏晉。五柳先生一席話,就塑造了我們文化中的鄉村田園。
而今天,青山依舊,桃花開謝,鄉村里的學校卻是如此缺少老師。
湘西的鄉村,多么需要老師。
在今天提起湘西,會想到什么?是天門山秀麗的風景,是《邊城》里天真爛漫的翠翠,還是依水而建的吊腳樓,或是芙蓉鎮上那一碗米豆腐……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鐘靈毓秀的山水間,真誠樸實而又自然強悍的鄉土,但字里行間無不在感嘆,新興的工業文明正在逐步滲透瓦解的鄉村。
如今的湘西,吊腳樓少了,新磚瓦房多了;外出打工的人多了,返鄉生活的少了;許多人考出了大山,也離開了大山;許多鄉村里,老人和孩子堅守著;生源越來越少的鄉村小學,也在堅守著。湘西地區的師資,存在典型的幾個問題:
專業結構性匱乏,如信息技術,美術,生物等專業教師很少;教師年齡“老齡化”,以芙蓉鎮為例,鎮中心完小88名教師中,30歲以下只有20人;教師流失率高,湘西地區的山區較為偏僻,區域教師向外流出的年輕教師較多,進一步對師資結構產生影響。
這是湖南偏遠區縣,實實在在存在的師資困難,在經過調研合作后,湘土支教的首個項目地,選在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
那些青年,走入鄉村
2020年,是由多名美麗中國支教項目校友在湖南開展的以“美麗中國”支教模式(一崗多人輪換制)為藍本的鄉村支教項目,旨在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探索鄉村優質教育。通過招募和支持優秀大學畢業生,在湖南偏遠地區學校以“一崗多人輪換制”的形式進行為期 1年的全職支教,為教育資源匱乏地區提供持續穩定的師資力量。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的老師為湖南鄉村孩子教學超過了6400節課時,并通過與VipKid、大力教育等伙伴合作,為鄉村學校帶來如“北美外教課程”等優質資源,更有許多愛心伙伴為鄉村捐贈了公益物資,幫助鄉村小學改善教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