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的中國》寫于1935年5月,當時,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還沒有全面爆發。但是九•一八事變的炮聲已經震撼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如今,中國已經擺脫了當年的困境,成為了世界大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一定的作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可愛的中國演講稿范文,供大家參考。
可愛的中國演講稿【一】:
在歡樂吉祥、喜氣洋洋的春節氛圍中,我翻開了《可愛的中國》這本書。薄薄的一本書讓我振奮,給我鼓舞和力量。從字里行間,我聽到了方志敏烈士在說:“我以熱愛祖國為榮。”
方志敏,偉大的無產階級、軍事家、杰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在大革命失敗后,他組織發動農民暴動,組建紅軍,創建革命根據地。為掩護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向敵人統治腹地進軍,不幸被俘后,又以堅定的革命意志開展獄中抗爭,于1935年在獄中寫下《可愛的中國》。“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讀著方志敏的這些詩句,我不禁心潮澎湃,默默地向他鞠躬致敬。他在敵人的利誘和恐嚇下從容不迫,視死如歸。在環境極其險惡的獄中,他淡定自若,用堅強的意志寫出這篇文章,他把祖國比喻為“美麗的母親,可愛的母親”,警醒中國人民要團結起來,保護我們美麗可愛的祖國。方志敏有堅定的信念,對祖國至死不渝的熱愛,對革命事業也無限的忠誠,他以熱愛祖國為榮。
動亂年代,千萬個像方志敏一樣的烈士為國捐軀,他們用鮮血染紅了五星紅旗,換來了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而在和平年代,依然有一群戰士,堅守著祖國的邊境線。加勒萬河谷事件中,外軍越過中印邊境線挑釁,幾位戰士去談判,卻遭到對方的暴力攻擊,為了捍衛祖國的領土,他們不幸犧牲了。這些戰士常年生活在冰雪覆蓋,高寒缺氧的地方,戰斗在保衛祖國的第一線,用生命守衛我們大家的安全。因為他們有一顆熱愛祖國的心,有一顆奉獻的心,有一顆英勇無畏的心。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方志敏和這幾位戰士的死是重于泰山的。他們是我們的榜樣,在面對困苦的時候,我們心中要先有大家,再有小家。要熱愛祖國,要有堅定的信仰。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多么的美好,我們要時刻記住他們,向他們致敬。
九層之臺,始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要從小就好好學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信仰,以后無論在什么崗位,我都將盡我所能,為了我們的祖國添磚加瓦。因為,我熱愛祖國,我光榮!
可愛的中國演講稿【二】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祖國在我心中》。
“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不論何時,不論何地,心中一樣親……”每當唱起《我的中國心》這首歌時,我總會想起我們偉大的祖國。
我們的祖國,有著廣闊的大地、豐富的礦產資源,更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干勁端莊的方塊字教我端正做人;一個個令我深受感動的神話故事;一部部扣人心弦的歷史名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滋養著我們,熏陶著我們,讓我們了解祖先的輝煌事跡。我們的祖國,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還有壯麗的河山:波濤洶涌的長江黃河;高大挺拔的珠穆朗瑪峰;天下第一美的桂林山水……我們一直生活在祖國母親溫暖的懷抱……
我們的祖國母親,一位美麗的婦人,卻在百年以前遭受屈辱:1860年,被譽為“萬園之園”、中華文化瑰寶的圓明園被英法聯軍洗劫一空,在大火中毀于一旦;1931年9月18日,日軍以荒唐的借口向中國北部發動攻擊,次日攻占沈陽城,僅四個月內,整個東北地區淪陷,3000萬父老成了亡國奴;1937年的南京城內,40多萬中華兒女慘死在日軍冰冷的屠刀下……祖國母親被侵略者折磨得千瘡百孔,苦不堪言。這時,中華兒女們站起來了!他們冒著槍林彈雨,抱著必死的決心,奮力抵抗可惡的侵略者,保護我們可愛的祖國母親。終于,先烈們的鮮血沒有白流,我們終于打敗了帝國主義侵略者!
現在,中國進步了!中國強大了!2008年的奧運會在北京舉行;同年,“神州七號”飛船成功升空,在太空中留下中國人的足跡;2010年5月,世界博覽會在上海舉辦,向世人展現我國科技的發達;2010年11月,亞洲運動會在廣州舉行……中華民族進步的一個個里程碑,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如今,時代的接力棒要靠我們相傳,祖國的未來在我們手中,我們要不忘祖國寄予我們的厚望,發奮圖強,不忘祖國!因為:祖國在我心中!
謝謝大家!
可愛的中國演講稿【三】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在世界的東方,有一個古老的國度,她美麗而寬廣;在世界的東方,有一個偉大的民族,她勤勞而堅強;在世界的東方,有一片廣闊的土地,她神奇而遼闊。她的血脈是奔騰不息的黃河;她的脊梁是巍峨屹立的泰山,她就是我的祖國—中國。
從小的時候,“中國”這個字眼在我心中已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望著繪滿群山大河的地球儀,祖國那氣勢磅礴的高山峻嶺,那蜿蜒曲折的萬里長城,那奔騰不息的長江黃河,都已深深的烙在我的心中。
記得小時候,媽媽指著幾面國旗問我:你最愛哪一面?我總是自豪的回答:當然是中國的五星紅旗了!媽媽又問為什么呢?我說:“因為中國的紅旗最鮮艷,因為我是中國人,因為我身上流淌著在中華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