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一
我們如期地來到了麗景學校。
這的老師素質非常高,有的還是北京大學的大學生和研究生與大學生呢。他們都是北京大學儒行社的,所以他們教我們的也都是與儒家有關聯的東西了。他們可個個才華橫溢,學富五車呀!
在這里的課程大多都是有關《弟子規》的。也有與歷史有關的東西。
最讓我感到深刻的便是《弟子規》中的兄道友,弟道恭。因為我在沒有學習《弟子規》之前我對弟弟十分不友好,經常對他兇巴巴的,這也因為他太討厭了,但是我學了《弟子規》之后,明白了對待兄弟就要恭敬,這樣他也會對你好,就因為學了《弟子規》所以我和弟弟已經三個月都沒有發生爭吵了。
在麗景學校的這7天中,讓我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尤其是《弟子規》給我的指引最大。是它讓我懂得了如此多的知識。我以后一定要多多看看古代的文學經典!他還讓我懂得了古人的智慧一點都不小,而是非常地高!
弟子規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二
夜色闌珊,窗外是閃爍的霓虹,奢靡的樂聲,使空氣中充滿了曖昧、頹廢的味道。疲憊的擠一擠眼睛,合上《弟子規》,那些只有一句三字組成的話語,卻依然縈繞耳畔。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讓我懂得了誠信的至關重要;“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讓我學會了心存愛心;‘‘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讓人明白了與人的相處之道……一本《弟子規》包含了通俗卻又深刻的哲理,是給后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寶庫。
環顧當今社會,經濟科技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而與此同時,人們也越來越向“錢”看齊。“圣人之言”早已被拋之腦后,“有錢能使鬼推磨”日趨盛行;“及時行樂”被津津樂道,一部分人浮躁、迷惘、自私、冷漠、懶于讀書、得過且過、生活毫無目的、毫無追求。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帝王之家王公王孫為爭王位做出的讓后世人不齒的故事。在今天,有多少手足為爭奪家財而反目成仇,彼此互相傷害,搞得家中雞犬不寧,父母左右為難。為了所謂的身外之物,全然不顧昔日的手足之情。親情對他們來說輕于鴻毛,遠不如那重于泰山的財物。倘若他們能謹記“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何至于此?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系可焉。”今何在?越來越多的詐騙技倆出現:手機詐騙、電腦詐騙、傳銷……到處充滿爾虞我詐。三鹿奶粉事件,讓那么多無辜的寶寶承受不該有的痛苦,本應該誠信為本的企業,卻作出如此不講誠信、傷天害理的事情。企業如是,有些人亦復如是,在和他人交往中無視誠信,隱瞞事實,靠各種各樣花言巧語來欺騙他人從而達到取利于己地目的。凡此種種,人與人之間漸漸失去信任,歸根結底都是失去“信”造成的錯。
放眼看去,在茫茫人海中,如今還有多少人在誦讀《弟子規》呢?在歌舞升平、紅燈酒綠的紅塵中,還有多少人謹記著孔子的教誨呢?兩千多年過去了,還是那輪明月高懸,還是那浪花翻滾,還是那燈光閃爍,但有多少人在萬籟俱寂的夜晚,仍徜徉在《弟子規》中?
弟子規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三
《弟子規》想必大家都知道吧。一本古代人寫的書,是對于人的一些教育。
爸爸叫我把這本書背完,正好,李老師也叫我們多看和多背弟子規,背完了,就等于完成了兩項作業,好!決定了,就這樣做。
即日起,我馬上開始背了,“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父母呼,應勿緩……”就這樣,我一天一天地背了起來,可沒有什么動力,背了一下子,就不想背了,一天下來,才背了十幾句,第二天,爸爸叫我又背,沒辦法,父命難違,只好又背了,背了大概半個小時這樣子,爸爸就過來視察。畢竟爸爸是大人,是家長,一眼就看出恒心不足,不耐煩,搖搖頭,走了出去,突然,一個紙做的尖尖的東西碰到了我的背,我轉頭一看,是一架紙疊的尖頭飛機,那張紙很薄,透過紙可以明顯的看見飛機上寫有字,我放下手中的《弟子規》,伸手撿起了飛機,我疊了好幾次飛機,不用5秒鐘飛機就被我拆開了,而且一點都沒爛。那些字一下子就出現在我眼前,定眼一看,只見寫道:“只要你背完《弟子規》,新春佳節之際,定當驚喜送上之!”看完后,連誰寫的都不知道,就樂開了,一下子一蹦三尺高。過后,我認真看了看筆跡,才知道是爸爸寫的,畢竟我是他兒子嘛!
哈哈,背得出還有禮品相送,劃算!我的動力一下子就擔了起來,搖搖頭,好像詩人一樣的念了起來,爸爸又來看了次,看見這情景,點點頭笑了,我也笑了。
正是爸爸給我的動力,我每天狂背!背得口干舌燥,頭暈眼花,天昏地暗,磨得嘴皮子都破了,不過為了禮品,還得支持下去,背久了,似乎蠻喜歡《弟子規》這本書了,它很壓韻。
時間在一點點地流逝,48小時過去了,《弟子規》也接近尾聲,“勿自暴,勿自棄,對與賢,可訓致。”“啊!”我長舒一口氣。
弟子規呀弟子規,我終于背完了。
弟子規讀后感心得體會篇四
前段時間我們學校讓我們寫《弟子規》的讀后感,在我的姐姐的引導下,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弟子”也有“規”。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弟子規》里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結鈕扣,有定位,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順便說一個故事:以前著名詩人王安石是當時國家的重臣,可他有一個壞習慣:不愛洗澡。有一次,國家開大會,他也參加了。正當國王在大會上公開地對王安石說話時,一只虱子,從他的脖子一直爬到臉上,會上的大臣都看得一清二楚,很快,這件事就傳遍了五湖四海,成了千古的笑話。所以我們要吸取教訓,不然也有可能成為別人的笑話呢。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你會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學仁慈……現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我自己作了一首小歌:“能親仁,當然好,好日來,壞日少”我們可要努力啊!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么才能做呢?學知識。怎么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
這就是我的讀后感。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要以它作為行為準則。
弟子規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五
——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盡力做到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這不,從開學以來,《弟子規》就融入到了我們的校園生活中。每到大課間時,我們就會進行兩分鐘弟子規誦讀。
《弟子規》,教會了我們要守信,要孝敬長輩,兄弟姐妹之間要互相幫助,要團結,不能自私自利,不能說謊……等道理,讓我們懂得了很多知識和素養。
“信”,這一短篇,是另我最為深奧的一篇。說過的話,一定要盡力做到,不可以騙人,不能胡言亂語,要守信。而我有一次,就沒有做到。
記得那是一次春天的周日。前幾天就和其潔,吳林移等人約好了,兩點鐘準時在龍泉湖見,而且還要帶上風箏。可是,那一天,媽媽硬要帶我會姥姥家——我不是不愿意,只是沒有時間。可是,畢竟媽媽說的話算。無奈之下,我只好垂頭喪氣的去了。在姥姥家的兩點時,我催著媽媽,想回家。可是,遭來的卻是媽媽的不同意,外加一頓訓。其實我是可以理解媽媽的,畢竟已經一個多月沒回姥姥家了。可是,我又沒有辦法,只好決定給其潔的姑姑打一個電話,讓姑姑在給其潔打電話——其潔帶有手機,我不知道她的手機電話號碼。
“嗯,姑姑,我是心怡。嗯,好……”給姑姑打的電話通了。姑姑把其潔的好碼告訴了我。
“滴——滴——滴……”啊!打不通!我失望極了。一下子癱到了沙發上。
…………
三點多時,在我的百般嘮叨下,媽媽終于帶我離開了姥姥家。由于回來的那條路剛好路過龍泉湖,其潔那醒目的衣服顏色被我一眼就看到了。“啊!我等你們好久了!……風箏呢?”哦!對了!我是直接來的!竟然沒拿風箏!唉!我只好再回到家,拿著風箏,騎著車子,才來到了龍泉湖……
雖然那次“奇異的游歷”令我腰酸背痛,熱得滿頭大汗,但我還是覺得良心上過不去——其潔他們興高采烈的來到龍泉湖,希望看到的是拿著風箏,在那兒等待的我。可是……看到的卻是“無影無蹤”的我……
其潔、吳林移,還有那次在那兒等我的朋友們,請你們原諒我的行為,我向你們說一個遲到的道歉:對不起!!!
弟子規,一本教導我們素質的書,一個我們的良師益友,希望各位朋友也能像我們一樣,養成一個很好的習慣——每天弟子規,快樂每一天!
弟子規讀后感心得體會篇六
孝敬父母誠實守信
二年級暑假時,爸爸要求我讀誦《弟子規》,剛開始時,讀起來朗朗上口,覺得挺好玩,可爸爸要求我背誦下來,這可真有點難為我了,在爸爸的堅持下,慢慢的,每天背幾段,一個暑假,我終于全部背下來了,經過爸爸的耐心講解,我還真明白了很多道理呢,這個暑假收獲可真不少。后來在一次課堂精彩三分鐘上,我一口氣背下《弟子規》,同學們被我字正腔圓、抑揚頓挫、順口連句的背誦聲所打動,贏得一陣陣掌聲。我為讀到這本好書而感到自豪和高興。
首孝悌。爸爸告訴我做人首先要學會孝敬自己的父母,愛護自己的兄弟姐妹,還說一個人如果連這些基本的都做不到,他怎么可能去尊敬、愛護別人呢?爸爸也時常以這句話來教育我,正是因為學習了《弟子規》,我對爺爺、奶奶都很尊敬,每逢奶奶過生日時,我總會送給奶奶一個意想不到的禮物,使爺爺、奶奶高興得合不攏嘴。平常早晨上學前,我總會先向爸爸、媽媽鞠躬請安問好,然后再高高興興上學去。在班上與同學們也團結的很好,同學間過生日時,我們相互間還上門祝賀。
次謹信。書上解釋說,其次說話要謹慎,為人要誠信。要求做人說話要講究方法,不要冒然隨便亂講,弄不好會傷害到別人,甚至好事變成壞事,這一點對我們小學生來說可真夠重要,平時我總好講話,守不住口,今后需要多加注意。為人要講信,平時凡借了別人的錢物,我就會即時歸還。
還有很多諸如“身有傷,貽親憂。字不敬,心先病……”爸爸在看到我生病或受傷時,會用《弟子規》上話來告訴我,這樣會導致父母擔心的。看到字寫的不好,也總會說字不敬,心先病,你態度不端正,不恭敬,當然字就寫不好。
《弟子規》上的句子短,好記,都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用《弟子規》上的話來規范我們的言語行動,就會使我們小朋友變得懂事,有禮貌。盡管我還有很多不足,與《弟子規》上的要求還有差距,但在我今后的成長過程中,我會以《弟子規》為鏡子,時常照照自已,力爭使自己取得更大進步。
弟子規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七
讀了《弟子規》之后,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恒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我想起了誰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若你: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獲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獲行為;
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獲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獲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獲命運。
弟子規讀后感心得體會篇八
記得我第一次見《子弟規》的時候,就被它那古樸典雅而精致的表面而吸引。在上六年級時,我爸爸給我買了本 《子弟規》是一本兒童讀物。而且都加了解釋和圖畫,非常漂亮親切。
我記得看見《子弟規》上面的第一段話是:“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句話使我感慨萬千,像一個古圣賢師在教誨我一樣;清澈的小溪湍湍流入我的心田。
一本《弟子規》能指導我們如何正確的做人、待人、處事、待物,是教導我們生活、學習應有的禮儀與道德的老師。如果我們能嚴格遵守《子弟規》的話,堅持一年;我相信我們身上的壞毛病,一定會改掉一些,甚至全部改掉;如果學會了《子弟規》我相信你一定成為一個文學雅士。
《弟子規》篇幅不長,總共1080個字,分五個部分。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和規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做人要講信用、講仁義、講道德,也就是做人要厚道,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要親近有仁德的人,并向他學習,這些都是我們必做的事,如果還有多余的時間,不要浪費光陰,要抓緊時間精力去學習技藝等其他有益的知識學問。
讀《弟子規》要用我們的心地去感悟,《弟子規》的每一句都是我們每個人心性的流露,“父母呼,應勿緩”雖然只是對父母一個恭敬的行為,但是心中要時時刻刻對父母保持孝敬!
我認為《弟子規》確實是指導我們日常生活、學習的一本好書,時常能把自己的言行舉止用《弟子規》進行觀照,反省自己的過失并能改正,假以時日,相信自己會有很大的進步 !
弟子規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九
今天爸爸又叫我讀《弟子規》。我可是讀了n遍了,曾經背都背得滾瓜爛熟,現在還讀,豈不是浪費時間?如果用來玩悠悠球該多好啊!因此我老大的不愿意,可是又沒辦法,誰叫他是我老爸呢?!
于是我無奈地拿著書,有氣無力地哼著:"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哼著哼著,幾年前第一次學《弟子規》的情景又浮現出來:和藹可親的蔡禮旭老師笑瞇瞇地問我們,《弟子規》是用來干什么的呀?有同學回答是用來讀的,也有同學回答是用來背的……蔡老師伸出一個手指頭堅定地說《弟子規》是用來"做"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對照《弟子規》我發現我有不少地方還沒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有時只顧自己玩,對父母、老師的話當作耳邊風,父母、老師沒有打我是對我的愛護,我應該體諒他們的良苦用心,從現在起要認真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我趕緊坐好,認真的讀起來。"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爸媽叫我早點起床,要么鍛煉身體,要么誦讀經典,因為一日之計在于晨,一生之計在于勤!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我有點懶散,有點拖拉,這其實是浪費時間,看來,這又得改了。爸爸教我"坐如鐘,站如松,臥如弓,走如風!"又說"靜如處子,動如脫兔"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會提高學習效率,爸爸說這也是珍惜生命的表現。
而"勿畏難勿輕略"則是鼓勵我在學習中要知難而上,不要輕易言放棄,要刻苦鉆研,在鉆研中獲得樂趣。
當讀到"非圣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時,自我感覺良好,因為我讀的就是圣賢的書,有些同學看一些不適合的書,讀這些書,不但蔽聰明,壞心志,而且浪費了讀好書的時間,損失可大了。
感謝爸爸又讓我讀《弟子規》,從中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要把《弟子規》當作我的良師益友,讓它作為我生活學習的指南。
弟子規讀后感心得體會篇十
《弟子規》這本書是我在今年國慶長假期間看的一本書,我看得很認真,因為爸爸說這本書不僅故事十分精彩,而且,其中還蘊藏著許多人生的道理,我這一生都受用不盡。
《弟子規》雖然字數不多,但是里面的話全都是道理。其中,又教人養成好的生活習慣的;又教人學習方法的;有教人知書達理的,豐富的故事數不勝數。我最喜歡的是:“事勿忙,忙多錯;勿危難,忽輕略”。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事要穩重不可急忙,急忙容易出錯。做事還不能害怕艱難險阻,也不可以草率,隨便應付了事。我對這句話感受頗深,因為我性子急,做事會事與愿違,所以我以后要加以改進。
《弟子規》讓我樹立了感恩、報恩的思想,“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從這里,我深切感受到:受人恩惠要時時想著報答,對別人的怨恨要盡快忘記;對別人怨恨的時間越短越好,對別人報恩的時間越長越好。是的,假如我們常懷感恩之心,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弟子規》還告訴我們:“人有短,切勿揭;人有私,切勿說,道貌岸然,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我想:這段對于我們提高自身素質多么重要啊!
《弟子規》真是一本好書,假如人人都能來認真閱讀,按照要求去做,我們的社會會更加安寧,更加和諧,更加融洽,我們的世界會越來越美好。
讓我們學《弟子規》、品《弟子規》、仿《弟子規》、行《弟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