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成語故事讀后感200字篇一
讀了這本書后,我發現這本書里的故事分三種: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
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寓言成語故事是《濫竽充數》。這篇故事是這樣寫的: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也混了進來。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子,按著竽眼兒,裝出來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齊宣王死后,他兒子齊泯王也喜歡聽吹竽。可是他不要許多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這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以次充好,要真本領,蒙混是混不了多久的。像這種寓言成語故事還有很多,比如說:《拔苗助長》、《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都是寓言成語故事。
從這本書中,我還知道《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衛填海》等都是神話故事。這些故事深動有趣,令我感動至今。
歷史故事是古時候真實的故事,《紙上談兵》、《臥薪嘗膽》等一些故事都屬于這一類,其中《三顧茅廬》這篇故事最為突出,這是我國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里的一篇故事,講的是劉備去拜訪諸葛亮,兩次上山拜訪都沒遇到,卻在第三次遇到諸葛亮,以誠心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便陪劉備出山打天下。
成語故事讀后感200字篇二
《成語故事》里的成語故事多不勝數,這本讀物,它不止有對成語由來的小故事,對其中的生僻字做了詳細的解說之外,還增設了歷史典故,人物介紹和小知識等小欄目。讓我們在認識成語的同時對當時的背景與學者的認識加深鞏固。
“妒賢嫉能”這個故事寫出了項羽的愚昧,他之所以不能得到天下,這便是最主要的原因,從古至今,不賞識人才的人,都是失敗者。《成語故事》里關于三國的故事也有許多,還能夠一邊補充對三國的認識。
有個“名落孫山”的故事讓我苦笑不得,講述的是一個叫孫山的人和同鄉去考科舉,結果自我最后一名,而同鄉沒有居榜上,結果回到家,同鄉的父親問他兒子的成績,孫山還委婉得意的說最后一名是自我,你兒子榜上無名。趁機顯露了自我的才華,但其實在別人看來,滑稽了點。
“程門立雪”更是印象深刻,因為看了《恰同學少年》的緣故,看到了毛澤東借鑒前人“袁門立雨”,在外人看來是可笑的,為什么必須要一動不動呢?個性是“程門立雪”,楊時和游酢,因為老師睡著了就一向站在門口,下雪也不進去,這種行為其實能夠稱為“愚昧”,其實我個人認為這種做法半對半錯,畢竟是初次登門拜訪,該有的禮數還是要有的,而且古代的思想和我們不一樣,因此評論的話還是少說為妙,他們的老師也都被這精神感動了。
“害群之馬”這個成語見的多,它的典故卻是才了解,原先治理國家和放馬的道理相似,只是除掉那些對馬群有害的壞馬罷了。朝廷上,只是將危害江山社稷的奸臣掃除而已。這個以小見大的道理,就那么簡單。
一個又一個的成語,只是短短數十字,卻全都蘊涵大道理,“勤能補拙”,既然我的基礎不好,就要“亡羊補牢”了!
成語故事讀后感200字篇三
我們都有一個溫馨的家,而我家則有點與眾不同,是個典型的“開心一族”,爸爸是面鏡子,媽媽是個報警器,我呀,不像媽媽,也不像爸爸,像我自己(廢話。大前鋒:鄧肯。服務員收走了垃圾,卻把冰給我們留下了!當我正在球場上盡情奔跑時,它便隨著那飛快地滾動著的足球一閃而過。
拔苗助長講的是宋國有個農夫性子很急,他插下秧苗后便天天去看秧苗長了沒有,可秧苗還是老樣子,一點也沒長。有一天,他想了一個辦法,把秧苗一棵棵往上拔,回到家中,他還告訴兒子秧苗都長高了。兒子一聽,居然還有這樣的事,連忙跑到田邊去看,只看蠻田的秧苗全都耷拉著腦袋枯死了。
“拔苗助長”這一成語,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會把事情弄糟。也叫做“揠苗助長”。我覺得這個農夫真想秧苗長大,應該除草、施肥、除蟲,這樣才能讓秧苗長大。
杯弓蛇影講的是西晉時,有個叫樂廣的人,有一次,他請朋友到自己家喝酒,喝著喝著,朋友忽然說自己有點不舒服,就先回家了。樂廣想:難道是我招待不周,朋友生氣了?應該不會吧!樂廣決定去看一看。到了朋友家里他才知道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樂廣覺得納悶,回家仔細觀察,忽然看見客廳的墻上掛著一張弓,樣子就想彎曲的蛇一樣。樂廣明白過來,他再次把朋友請到家中喝酒,還是坐在那人位置上。他又看見了蛇。樂廣笑著說:”杯中的蛇就是墻上的弓。”朋友這才明白。
“杯弓蛇影”這句成語常用來比喻疑神疑鬼,自驚自擾。
我們多讀《成語故事》里的故事,就會明白許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