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大學體育常見運動損傷有篇一
隨著競技體育比賽日趨激烈,大眾健身運動日趨普及,運動創傷的發生也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已經成為影響訓練比賽和健身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預防運動創傷和提高治療水平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任務。
一、研究對象
對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科技學院級700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展開問卷調查(男生520人,女生180人),回收問卷684份,剔除無效問卷16份,問卷有效率達到95。4%,符合本研究要求。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
三、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1。運動損傷病因分析
運動損傷造成的影響很嚴重,輕者會影響運動員在比賽中的成績,重者造成運動壽命的縮短,甚至是殘疾和死亡。綜合分析,其損傷原因有以下幾種:(1)準備活動不充分:在這種情況下,肌肉的伸展性和彈性不大,而粘滯性比較大,如果猛然進行大強度的訓練,特別容易引起軟組織的損傷。(2)訓練水平不夠:在身體素質水平不夠的情況下,動作很難達到標準要求,錯誤動作很容易導致運動損傷。(3)訓練設施不符合要求:如場地、器材、保護措施等不符合衛生要求。(4)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缺乏必要的運動損傷知識。
2。運動創傷發病機制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收回的684份問卷中,有394人發生過運動損傷,發生率為57。60%,其中末端病最多見,這與國家體育總局進行的運動創傷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結果相同[1]。其中,末端病的發生率最高。末端病是指在運動系統疾患中,凡是肌肉、肌腱、韌帶起止點部位,由于損傷引起局部肌肉、肌腱、韌帶的部分撕裂,出現局部充血、滲出、水腫,繼而由于未能完全吸收,代謝產物在局部滯留,形成粘連、增厚,最后纖維化、軟骨化乃至鈣化的一系列病理演變過程,使這部分肌肉、肌腱的功能減弱,引起慢性發作性疾患[2]。如肩袖損傷、網球肘、髕骨末端病[3]等都屬于末端病。雖然病情不重,但卻嚴重影響運動訓練及成績提高。腱止點末端病的病因十分復雜,可能是由于長時間運動腱止點承受過度負荷或過度使用有關。一般認為,肌腱內部的血液循環很差,纖維軟骨區的營養主要依靠外面血管的彌散作用。如果末端區的主要結構長期處于被動牽拉的緊張狀態,則腱內及纖維軟骨區的壓力升高,不利于營養的彌散;另外,慢性損傷導致周圍血管受損,同時由于長期超負荷工作,組織本身對營養和氧的需求也更高,而造成局部相對供血不足,久之,必然引起末端區結構的長期缺氧和營養不良,導致腱止點變性發生。局部的微循環被認為是導致本病變的關鍵因素。
在腰部損傷中,椎間盤損傷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人體的椎間盤一般在20歲以后開始退行性變性,纖維環由于變性而逐漸失去彈性,含水量減少,產生裂隙。在外力的作用下,則可能使裂隙加重,髓核突出。l4、l5占78。4%或l5―s1占16。2%,后外側椎間盤突出;l1、l2、l3椎間盤突出較少見,如發生則稱高位椎間盤突出癥,患病率為0。54%[4]。長期劇烈的腰部運動,可引起鄰層纖維在交叉處互相摩擦,加速纖維的變性,甚至導致纖維破裂,并可在纖維層之間發生向心性裂隙。有這種病理變化的人,即使在一次較輕的扭傷時,也可導致纖維環破裂,椎間盤髓核突出。腰椎間盤突出癥多發生于下腰部,其原因是:椎體髓的壓力,由上而下逐漸加重,下腰部承重最大。常見于柔道、自由摔跤、現代五項等項目的運動員。
半月板損傷是常見運動損傷之一,本研究調查發現半月板損傷發生率為7。75%,與他人研究結果相近[5。6]半月板是位于脛股關節間隙內的纖維軟骨,內側半月板呈“c”形,外側半月板呈“o”形,具有傳導載荷,維持關節穩定,協調膝關節伸屈及旋轉運動,協調潤滑關節等功能。正常關節運動中,半月板是隨著股骨的移動而活動,不與脛骨一起移動。只要膝關節伸直時脛骨能夠外旋,膝關節屈曲時脛骨能夠內旋,半月板就會自由運動,不會受到牽拉和張力,此所謂的扣鎖機制。如果膝關節伸直或屈曲時沒有脛骨的外旋或內旋,半月板的自由活動消失,在關節運動中出現了矛盾運動,在剪力和壓力的作用下導致損傷而撕裂。
3。運動損傷的治療
(1)末端病的治療
目前對末端病的治療有手術和非手術治療兩種。國外主張對非手術治療6~9個月仍無效的病例進行手術治療[7],手術治療見效快,但多數會對局部組織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留下后遺癥,對運動能力帶來負面作用。非手術治療主要有口服非類固醇抗炎劑、局部封閉、物理治療和放射治療等。根據臨床報道中醫治療在末端病中有一定療效,李志安等[8]用靜力訓練加外用中藥治療髕尖末端病,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達到了58。6%和94。5%。劉波[9],井上基浩[10]研究發現電針可以明顯改善末端的血供情況,對末端病的治療具有積極的作用。據呂紅斌[11]報道,基因治療在啟動和加速軟骨、半月板、肌腱的`修復方面有效果,為末端病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
(2)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
非手術治療為運動員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首選方法。80%~85%的病人可用非手術治療治愈或者緩解。治療手段有:腰椎牽引,藥物治療,物理療法,封閉療法等。對于有嚴重神經損傷或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可采用手術治療。
(3)半月板損傷的治療
迄今為止,文獻所報道的治療半月板損傷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療、半月板修補縫合、半月板部分切除術及半月板全切除術4種。保守治療有手法治療、包扎固定、封閉和物理療法。手術療法目前全為關節鏡下手術??p合修補術對半月板血運區損傷的療效良好,文獻報道愈合率可達90%[12],但對無血運區(即白區)損傷的效果不佳[13]。目前,半月板全切除術、次全切除術仍應用于臨床,主要作為半月板移植治療的先行手術,同時僅針對損傷嚴重的半月板。盡可能保留半月板形態、功能和生物學特性,是臨床治療半月板的目標。
四、結論與建議
為了減少體育院校學生運動損傷的發生,做好積極的預防措施非常重要。應該積極開展預防運動損傷的宣傳工作;提高身體素質;合理安排訓練、比賽;加強運動中的保護;加強醫務監督。
[參考文獻]
[1]元建洪。運動創傷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秦嶺,胡聲宇,陳啟明。體育生物醫學基礎研究與進展[m]。北京:
大學體育常見運動損傷有篇二
武術普修課運動損傷情況調查分析論文
摘 要 文章通過對長江大學體育學院、湖北師范體育系、黃岡師范學院體育系、襄樊學院體育系級武術專修班學生武術普修課的運動損傷進行調查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建議,為武術課的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 武術 運動損傷 分析
一、前言
武術既能強身健體又能作為自己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項目,有越來越多的人們參加武術鍛煉。學校體育也不例外,于是出現了學生熱情猛增而對武術概念糢糊的現狀,倒致受傷現象越來越多。針對這一現象,我們運用運動解剖學原理,結合武術運動的特點以及武術普修課的內容進行分析與研究,從中找到病癥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提出可行性建議。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長江大學體育學院、湖北師范體育系、黃岡師范學院體育系、襄樊學院體育系2009級武術專修班學生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研究法、走訪座談法、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
三、研究結果分析
(一)從武術的特點分析。
1.從受傷部位分析。武術普修課中常見的運動損傷多發生于下肢及腰骶部。這首先是由于技術動作錯誤,落地時不注意緩沖及場地不良等原因,造成踝關節損傷,踝關節損傷多見于外側副韌帶損傷,這是由于外踝比內踝大,當跖屈時,踝關節有較大的活動幅度因而易受傷,占病例的27%;第二是由于武術運動中的各種跳躍動作與籃球、排球相似,都是關節處于半屈起跳,落地也以膝關節屈曲借以緩沖,雖說普修課中對跳躍動作要求不高但武術動作中有不少單、雙腿處于半蹲的虛步、弓步、馬步等。根據解剖學結構及生物力學原理,膝關節處于半屈位時最不穩定,髕骨負擔也很大,因此膝關節易損傷,占病例的23%;第三武術運動套路演練的特點是講究以腰為軸,配合上下肢動作而轉、折、俯、擰。由于大學生身體素質較差,腰部力量好的學生幾乎很少,而在放松中又不注意腰肌的恢復,所以腰肌勞損出現頻率較大,占18%;第四是武術普修課中主要是以基本功為主,基本功中腿法動作很多,引起損傷的多是劈叉,其次是踢腿、壓腿,因此大腿損傷占16%。對于肩、骶的損傷多是學生對技術動作不熟發力不對而造成的。
2.從損傷的性質分析。損傷的種類中以肌肉拉傷和關節韌帶損傷的學生居多,這主要是武術項目本身對關節肌肉的靈活性和柔韌性要求較高,其次是我院武術普修課中以基本功、簡化三級套路為主,對技術要求較高的自選套路和二級套路不作要求,所以因空中高難度動作出現的關節脫位、骨折等損傷幾乎沒有。而基本功和三級套路對關節肌肉的靈活性、柔韌性的要求較高,因此就出現較多的肌肉關節損傷。少數學生肌肉勞損、擦傷是由于學生求功心切不注意放松和場地不良造成。
(二)從學生思想狀況分析。
1.從運動損傷的原因來分析。因學生對武術的概念文化內涵和習練武術的方法認識不足而造成運動損傷的占42%,經走訪一些選修武術課的學生,他們之所以選武術首先是想學幾手功夫而后是強身健體。至于武術文化內涵以及怎么練,有些同學想都沒想,有些雖知道一些,也只是朦朧狀態。因而在上課時熱情過高,盲目性較大;倒致他們不能從素質、基本功到套路,循序漸進地進行。上課時準備活動不認真做,自己覺得好玩的動作就練,結果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2.從武術的特點分析。由于武術動作錯綜復雜,不僅是動作的簡單演練,它還講究內外合一、形神兼備,所謂內是指心、神、意、氣等內在的形體活動和氣息運行。所謂外是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體活動。學習中學生經常會顧此失彼,造成動作變形,發力不當出現運動損傷;還有些學生本身素質較差又不愿練,在上課時經常會力不從心,思想不集中,有時連自己受傷了都不知道。這類學生的比例占36%。
(三)從學??陀^條件分析。
從上面的調查數據得知:損傷種類中擦傷、挫傷的占21%,據調查這類損傷多是由于我院場地設施太差造成。從目前的情況來講,普通高校中能在室內地毯上上武術課的學校很少,大多在田徑場或球類場地上上武術課,我們學校也不例外。而武術的動作大都是即停即起的,且穿蹦跳躍、單足立地的動作較多,這就是說足與地面之間會有較大的摩擦力。但這類場地的摩擦力卻很差,所以因場地滑造成學生擦傷和挫傷的機會也不少。
(四)對運動損傷的預防。
針對以上種種原因,在武術普修課中要加強學生對武術理論知識和武術文化內涵的學習,理解武術的.概念和特點;并讓學生懂得運動損傷的一般預防和恢復放松的基本方法;關注武術的時事動態。武術教師不但要教會學生演練套路,更要教會學生練習武術的方法,要多練基本功,讓學生明白“練武不練功,到頭一場空”的道理,能使武術成為他們終身的體育鍛煉項目。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自身的業務學習,才能完成這一使命。加強學生武術素質的訓練,提高機體運動的適應能力,要特別加強易受傷部位及相對薄弱部位的練習,如膝、踝、腰等部位的訓練。上課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學生的情緒,合理安排運動量;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熱情做到事半功倍;同時,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克服學習中的急切和焦躁情緒。還要加強場地設施的建設,為師生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
參考文獻:
[1]馬學智.來自第一線的損傷調查報告[j].中華武術,;151(2):12-13.
[2]習云太,馬賢達,夏柏華.武術[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3:1-2.
[3]石作礪,樂慧娟,蘇洛生.運動解剖學[m].西安:人民體育出版社,1984:25-30.
大學體育常見運動損傷有篇三
體育教學常見運動損傷調查及預防論文
摘要:眾所周知,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一些運動損傷的狀況,如果不能夠得到很好的治療和處理,不僅會給學生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而且還會給教師教學工作和目標的順利完成帶來一定的阻礙。因此,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學生的運動損傷的原因進行分析,為更好地預防學生發生運動損傷的概率,做出應有的努力。
關鍵詞:體育教學;運動損傷;調查分析
一、體育教學中常見運動損傷的調查分析
1.研究對象。在我校的體育教學中,發生運動損傷的學生一共有80例,其中男生68例,女生12例。
2.研究方法。文獻法:在我校的圖書館或者在網上查閱有關于運動損傷原理、運動方法等相關資料,并對學生的運動損傷狀況進行有效的分析與論證。邏輯法:對我校發生運動損傷的學生數量以及具體的損傷情況進行匯總,并分析學生發生運動損傷的原因。統計法:利用電腦對學生產生運動損傷的原因、過程以及部位進行統計數據的分析,將有效的調查數據和資料進行匯總。
3.調查結果。通過對我校學生發生運動損傷的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發現:由于缺乏充分的準備活動造成運動損傷的有30例,由于技術操作缺乏規范性造成運動損傷的有25例,由于身體疲憊造成運動損傷的有15例,而由于其他原因造成運動損傷的有10例。通過對以上數據的調查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造成學生運動損傷的情況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缺乏充足的準備活動。在體育教學活動中,由于一些學生缺乏對運動前準備活動的重視,在運動中產生肌肉僵硬、身體難以協調、甚至是運動損傷的狀況時有發生,不僅給自身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危害,而且對于學校的長期發展也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2)技術動作不規范。從上圖的統計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由于學生在進行技術操作上缺乏規范性,造成運動損傷的情況時有發生。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尤其是在教師教導學生新的動作時,由于學生在學習動作時缺乏規范化的操作,不得要領,因此時常會發生意外事故,給自身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
(3)身體疲憊。有些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由于自身身體狀況不佳,身體疲憊時還要進行劇烈的體育鍛煉,造成自身發生運動損傷的情況也非常常見,不僅不利于自身身體機能的恢復,而且對教師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也帶來一定的阻礙。
二、體育教學中常見運動損傷的預防構建
1.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減少運動損傷發生的概率。例如,教師在開展諸如足球類運動項目的教學活動中,由于足球作為一項具有危險性和激烈的對抗性的運動項目,學生在進行足球訓練和比賽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身體接觸,時常會發生一些運動損傷的狀況,甚至非常容易給學生的身體健康帶來危害。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斷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安全意識的增強,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率,而且對于教師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因此,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斷提升學生的安全防護意識,盡量減少運動損傷和意外事故的發生,與此同時,還應當在課堂上加強對學生安全急救和保護措施的教授,使學生不斷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增強身體素質,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采取多樣化的形式,不斷豐富學生的課堂教育,讓學生在盡情娛樂的同時,能夠增強自己的身體素質。
2.積極進行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過程中主要有兩方面的任務需要去完成,一方面是要通過有效的體育教學模式改革,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運動健身的相關知識和方法,滿足學生在校期間保持身體狀態的需要,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另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未來的定向,引導學生了解終生鍛煉的重要性,并且滿足學生對于終生鍛煉的需要,向學生提供感興趣的學習內容,然后通過教學來使學生掌握一兩項體育運動的相關技能,最終完成一個短期對長期的接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進行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不僅對于學生身體素質的增強,減少運動損傷發生的概率具有積極的作用,而且對于學校的長遠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三、結束語
在體育教學中,由于學生運動方式不規范或者教師缺乏對學生有效的指導,難免會發生運動損傷的狀況,甚至會發生一些傷害事故,不僅給學生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而且對于教師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因此,通過對我校在體育教學工作中發生運動損傷的原因進行認真分析,提出了一些具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希望能夠最大程度地減輕甚至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促進體育教學的順利進行,以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做出一些努力。
參考文獻:
[1]常冬冬.體育教學中常見運動損傷的調查分析與預防[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
[2]吳松翠.高職體育系學生常見運動損傷的調查與分析[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3]蒙慧峰.淺析體育教學中學會預防處理及應對運動創傷[j].商情,2013
[4]陳燕.體育教學中運動損傷的原因及預防[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大學體育常見運動損傷有篇四
運動損傷體育教學論文
1、體育教學中運動損傷產生的成因
(1)教師對于運動器械的介紹不清楚,功能介紹模糊。體育教學是一項實踐性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要利用運動器械輔助教學。而不同的運動器械有著不同的作用和不同的使用方法,這些運動器械的使用過程中要嚴格遵循使用要求。但是,由于教學時間緊張,大多情況下教師對于這些器械的使用方法只是簡單的一句帶過,導致學生在使用器械的過程中造成運動損傷。
(2)任課老師對于運動量安排不合理,忽多忽少。體育運動講求循序漸進,切不可一蹴而就。運動量安排不當,尤其是局部負擔過大,是在體育教學、運動中特別是在專項訓練中造成損傷的主要原因。例如田徑訓練課上,這節課只是簡單的將技術要領和規則規范介紹給學生而下一節課突然增大運動量。這樣的教學方式沒有考慮學生的身體承受能力,十分容易給機體帶來損傷。這種現象在體能測試中的800米和1000米測試中尤為突出,往往為了完成測試一些老師在原本少量運動量基礎上突然將運動量加大,從而使學生由于身體承受不住而造成運動損傷。
(3)體育課堂只重視實踐教學,忽視了運動保健等“軟知識”的教授。大多數體育老師將授課的重心放在了實踐教學之中,重點提高學生對于動作和規則的掌握情況而對于運動保健等體育運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知識避之不談。運動保健的知識對于有效的自我保護是非常重要的,缺之不得。缺少了教授運動保健知識的環節就會使得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缺乏自我防護意識或者造成了運動損傷之后不能及時處理進而發展為二次損傷。長期惡性循環下去也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以及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4)教師對動作要領的講解不透徹,不能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習慣。以羽毛球教學為例,由于羽毛球的要求手上動作和腳下步伐的高度協調,因此對于技術要領的要求比較嚴格,但是體育課堂上由于教授對象的數量過多,老師不能一對一,手把手的教學,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羽毛球的發球、接球手上動作和腳下步伐的特點,只知道一味的使大力,邁大步。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很容易在接球或者發球過程中造成手部肌肉的拉傷以及因為步伐調整錯誤而引起腳踝扭傷,關節錯位。
2、體育教學過程中避免運動損傷產生的解決途徑
2.1、從學生自身來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
(1)培養耐心聽講,認真觀察動作示范的習慣。學生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要學會養成能夠靜下心來聽老師講看老師做的良好習慣。在遇到不清楚或者對于某個技術動作理解不透徹的情況下切勿急于實踐,在把知識應用于實踐之前要認真的詢問老師,把不清楚的技術動作和不理解的技術要領搞明白。
(2)要不斷的熟練技術動作,弄清規則規定。從了解到熟練的掌握一項運動是需要時間和不斷練習的,絕對不能一蹴而就。很多學生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所有的動作,但是真正實踐起來還差很多。所以,在真正的參加體育運動之前一定要把所學到的技術要領反復在心里回放并且利用一切機會進行練習。這樣當投入運動的時候就很容易得心應手,有效地避免因為對于動作的不熟悉而造成緊張,進而產生運動損傷的情況的發生。
(3)重視熱身運動,嚴格按要求執行。嚴格按照技術要求進行熱身,“該蹲的時候要蹲下,該跳的時候要跳起”摒棄原有的應付了事的錯誤習慣,可以極大地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
2.2、從教師教學過程中減少運動損傷的產生
(1)細致講解每一種運動器械。教師在運用器械輔助教學的同時一定要詳細的向學生講明器械的原理,器械的結構構造還有器械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力爭做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聽懂并且能夠學會正確使用器械的方法。比如在使用臂力擴推器來鍛煉學生的臂力時,要詳細的講明臂力擴推器的組成原件,以及作用效果,告訴學生不能突然發力或者突然收力,這樣很容易造成手上肌肉的損傷。這樣詳細的介紹不僅能夠有效的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還能夠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2)合理安排運動量,為學生量身打造運動“食譜”。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任務將運動量合理的`分配到每一節課,使每一節課的運動量循序漸進不會出現忽多忽少的現象。而且,老師還要根據每一個學生不同的身體素質為他們打造不同的運動計劃,對于身體素質較弱的同學要適當的放松要求,而對于體質較好的同學則可以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條件下適當的增加運動量,進一步使身體得到鍛煉,這種因人而異的運動“食譜”可以很好的幫助解決因為運動量不合理而造成的運動損傷的發生。
(3)增強運動保健知識的重視程度。在注重實踐教學的同時,教師要更加的重視運動保健知識的介紹,同時體育教師在課堂上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增強學生安全防范意識,教會學生一些自我保護方法??梢栽诿刻谜n保證教學任務完成的前提下,見縫插針地向學生灌輸運動保健的知識,并且要培養學生在運動過程中自我防護的意識。為了考核學生對于運動保健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大可以在課堂上隨機開展運動保健知識小測試,通過點名提問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的接受情況,從而也能讓學生真正的重視起運動保健知識,不至于只是走馬觀花,過后就忘。
3、結語
體育教學過程中運動損傷產生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要不厭其煩的找到每一類損傷的源頭所在,并且對癥下藥,尋求合理科學的解決措施,從而減少運動損傷的產生,為學生的體育課堂營造安全的大環境。
大學體育常見運動損傷有篇五
大學生運動損傷現狀及防治措施論文
1.運動損傷的概述
所謂運動損傷是指因進行體育活動及運動引起的損傷, 是運動性傷病的重要組成部分。運動損傷的發生與身體素質、運動技術、運動項目、運動訓練水平和運動環境等息息相關 .現如今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對教育事業的大力支持,高校體育運動項目不斷增加,大學生可以參加的運動項目越來越多,導致運動損傷在高校體育活動中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高校大學生運動損傷的出現有其自身發生的規律, 即不同的運動項目有其特有的損傷好發部位及多發病。運動損傷包括的內容很廣, 例如皮膚擦傷、挫傷、韌帶拉傷、肌腱撕脫斷裂、肌肉拉傷、軟骨損傷、骨折、骨裂、內臟器官損傷、腦震蕩等。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研究群體, 具有以下特征: 年輕、精力充沛、參與運動的機 會多、運動負荷大且較激烈、運動損傷保護意識差、損傷處理 知識欠缺。所以在運動過程中發生損傷是較為常見的, 損傷種類多, 發生頻率高。本研究對大學生發生運動損傷的部位、運動項目以及損傷原因進行分析和總結, 為大學生進行科學健身、更好地預防運動損傷提供科學的指導。
2.大學生運動損傷的調查分析
2.1 運動損傷部位分析
經過對大學生運動損傷的研究分析, 以及筆者對長沙市四所大學在校學生運動損傷的調查,發現大學生的運動損傷在課余比賽中居多,課外活動次之,教學和訓練相對較少,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 課余比賽和課外活動的組織、管理相對薄弱, 學生的活動時間比較自由、松散, 大多數不做準備活動就開始大強度的比賽和運動, 非常容易受傷。因準備活動不充分引起的損傷占 28% .第二, 學生課余比賽和課外活動是將教學課中所學到的技術和掌握的運動技能進行了綜合實踐, 有一定的運動量和強度, 如果技術動作不熟練, 技能分化不完全就出現了錯誤動作, 錯誤的動作是不符合人體生物力學原理的, 造成局部肢體負荷過大或動作幅度超出身體所能承受的范圍,容易造成運動損傷。在各類運動損傷中,人體軀干的損傷概率相比四肢較低,四肢運動損傷形成的原因在于各類運動中,人的四肢運動頻率和碰觸概率是最高的,因此四肢損傷概率相對高一點。從性別來看,男性損傷較多的是踝腕關節, 女性的損傷以小關節為主,皮 膚損傷次之,損傷程度遠低于男性。
2.2 運動損傷頻發項目
調查發現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不同程度的發生過運動損傷, 損傷發生的項目主要集中在足球、籃球兩個同場對抗性項目和網球、排球、羽毛球三個隔網對抗的項目中。出現這種情況是由于足球和籃球是大學生非常喜愛的運動項目,場地設施齊全,開展較為普及。這與此類運動對抗激烈、技巧性高、運動量和強度大密切相關。同時在運動或比賽中往往因爭強好勝、情緒過于激動、動作技術不規范、用力過猛、沖撞過大, 并且缺乏防傷意識, 再加上運動場地不良、人員擁擠等種種原因, 易造成自身或對方的損傷。女性運動損傷發生的情況比較集中在健美操、網球等項目中,這類項目需要一定的身體素質和較好的準備活動,而女性在活動中常常忽略這些,因而在這類項目上容易形成運動損傷。
2.3 運動損傷成因分析
2.3.1 缺乏體育運動常識各類體育運動都有自己獨特的運動特征,只有認真了解這些運動特征,在參加這些運動項目時就會大大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率。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參加一個運動項目,多數是以興趣為導向,而沒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所參與項目的運動特征。在籃球運動中,由于該項目身體對抗頻繁,急停、急起、變向較多,導致踝關節受傷頻率較高。許多大學生在籃球運動中根本不注意身體接觸,也沒有提前對自己的各個關節進行熱身,所以在激烈的運動中極易造成運動損傷。
2.3.2 體育運動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大學生的課余生活比較豐富,余暇時間比較多,所以參加運動的時間相對較多,但是運動多了出現運動損傷的幾率就會提高。發生運動損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時候地面上的一個坑或者一個石子也會讓學生摔一腳,造成肢體擦傷。在運動中,大學生往往只會關注運動的樂趣,忽略運動潛在的危險,這種缺乏保護的自我意識很容易造成運動損傷。加強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和預防運動損傷的教育, 同時要教會學生掌握和運用自我保護的方法。因此, 從新生進校就要加強安全思想教育, 進行系統地講授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以及常見的損傷預防知識及急救方法等內容, 來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 使學生真正達到終身體育教育目的, 培養學生鍛煉身體的技能和習慣, 達到全民健身計劃的目的。
2.3.3 準備活動不充分目前大多數學生認為準備活動就是跑步、做操,對準備活動缺乏足夠的認識, 敷衍了事。往往忽略這個重要環節,為了更快的進入所想參與的運動項目,就會減少或者省略準備活動。在各類體育運動之前,都需要足夠的熱身運動,使自身的各個關節和全身的肌肉、韌帶提前動起來,跟上運動對身體的要求。如果只是純粹的走形式,缺乏足夠的準備活動,就會導致運動損傷的產生。
2.3.4 運動過度引起的運動損傷運動是增進健康、益壽延年的重要手段。然而,運動量并非越大越好,運動過量可使機體免疫功能受到損害,影響健康。這是因為人在劇烈運動時,體內會產生較多的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激素,當這些激素增加到一定數量時,可使免疫器官中的脾臟產生白細胞的能力大降低,致使淋巴細胞中的a細胞、b細胞以及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大大降低。運動過量可能會導致神經官能癥,使你的反應能力下降,平衡感降低,肌肉的彈性減小。過猶不及,運動超過一個度就極易造成運動損傷,例如籃球運動中,運動時間過長,身體消耗過大,自身的關節韌帶就會疲勞,肌肉的自我保護意識就會下降,這樣就容易造成肌肉拉傷或者關節扭傷。
3.預防和減少大學生運動損傷的對策分析
3.1 加強大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加強體育健身的安全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教育,提高學生對運動損傷的認識, 了解運動損傷發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 并結合各運動項目的特點, 向學生傳授運動損傷預防知識, 把預防工作做在前面, 盡可能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
3.2 做好準備活動和課后疲勞的消除
在上體育課時,體育教師要首先講明運動前熱身的作用,同時采用靈活多樣的熱身模式,激發學生熱身運動的興趣、并且使學生對運動前的準備活動有一個深入的認識,提高學生準備活動的能力。使身體功能、心里狀態達到進行健身運動的事宜水平。同時課后放松活動同樣重要, 劇烈活動后, 動力性整理活動可加速全身血液在運動時血液重新分配的基礎上再次重新分配, 促進肌乳酸的消除與運動減少肌肉的延遲性酸痛, 有助于疲勞的消除。而做一些靜力性牽張練習可有效地消除運動引起的肌肉痙攣加速肌肉機能的恢復。
3.3 合理安排運動量,避免身體疲勞
教學和訓練中, 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 合理安排運動量和強度。遵循循序漸進、區別對待的教學訓練原則, 教學內容由淺入深, 方法由易到難。同時, 對技術動作的規格嚴格要求使學生建立正確技術動作的動力定型, 及時糾正錯誤動作。加強易損傷部位的力量和柔韌練習, 提高關節穩定性和活動幅度和抗拉抻性??刂坪眠\動強度和運動量, 使身體處于最適宜的運動狀態, 避免因運動量過大, 機體疲勞而造成損傷。
參考文獻:
[1] 李立偉。黑龍江省高校大學生運動損傷現狀調查與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2):89-90.
[2] 劉勇,陳龍偉,馬曉光。大學生運動損傷的調查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6):746-747.
[3] 韓曄冰上課教學中學生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j].冰雪運動,,(2):62-63.
[4] 陸文龍。對大學生運動損傷的分析與研究[j].陜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19(4):143 145.
[5] 李淑芳。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運動創傷的分析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3):36-37.
大學體育常見運動損傷有篇六
體育活動運動損傷分析的論文
摘要:大學生在余假體育運動中發生損傷,是高校體育工作者碰到的一個新問題,余暇體育運動損傷有何特點;以及如何預防。減少傷害事故,是筆者要研究的課題,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搞好學校體育工作。
關鍵詞:余暇體育急性損傷挫傷
隨著五天工作制的實行,體育活動是大學生豐富課余文化生活,娛樂身心的主要內容。但是,在余暇體育活動中的損傷,是大學生碰到的又一實際問題,學生在運動中受了傷,不僅損害學生健康,挫傷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而且影響學生正常的生活、學習。因此,為了維護學生身體健康,保證余暇體育活動在高校順利開展,本文對部分大學生運動損傷的特點與發生的原因進行了初步的調查分析。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審計學院、南京機器制造??茖W校等部分在學院校大學生,時間1995年3月至1996年6月。
1.2研究方法
1.2.1與在余暇體育活動中有過損傷的學生進行交談與問卷,了解損傷性質、部位、原因與專項特點。
1.2.2查閱部分病歷,詳細了解有關病例,充實調查原資料,共計68例,其男生48例,女生22例。然后查閱大量運動醫學方面的資料,運用運動醫學方面知識,對各專項損傷特點,進行全面認真的分析。
2.大學生余暇體育運動授傷特點
2.1根據調查,絕大多數是急性損傷,慢性損傷病例很少,在68例中急性損傷65例占95%,慢性損傷3例,占4%
2.2專項損傷
從表一統計結果看,對抗性越強的項目,損傷的人數越多,這跟學生技術動作掌握不熟練,運用不合理,違反規則,動作粗野有著很大關系。同時說明:對抗性,娛樂性強的三大球,在學生余暇體育活動中占有較大比例。競技性越強的田徑項目,由于參加人數相對較少,而且受場地、器材的限制,所以損傷人數也較少,個人項目如乒乓球、網球、羽毛球等,雖然娛樂性較強,學生也很喜歡,參加人數也較多,但沒有身體的直接對抗,且運動量容易控制,損傷幾乎沒有。
2.3損傷分類
由表二可知,所有的運動項目,特別是三大球,以軟組織的挫傷發生率最高,挫傷中,又是踝關節的損傷最多,其次是膝關節的損傷。在68例損傷者中,下肢與上肢發生率相比有很顯著性差異(p<0.05)。這是由于下肢,特別是踝關節擔負著全身重量,同時踝關節的關節囊前后松馳,兩側副韌帶牽拉過緊,當足受到內翻或外翻強大暴力時,即可發生損傷。另外,皮膚擦傷、裂傷發生率也占有較大的比例。
3.大學生余暇體育損傷的原因分析
3.1從調查中發現,損傷中因技術動作不正確,造成的運動損傷占第一位,這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為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重視基本技術的教學,使學生掌握規范、正確的專項技術。
3.2場地設備不良引起的傷害事故。在調查中,運動場地不平整而導致的`損傷17例,占損傷的25%。運動場地不平坦,設備器材不良也是造成損傷的主要原因。
3.3飯后,中午進行體育活動引起的傷害事故。因學校場地少(特別是三大球,而參加人又多,學生往往利用課后,午休時間占領場地進行活動,由于不注意生理衛生,面導致損傷。
3.4準備活動不足或沒有進行準備活動,尤其是冬季與夏初季節,肌肉活動能力降低,關節活動能力下降造成的損傷。
3.5所有的運動損傷中,無教師組織61例,占損傷的29%,有教師組織的7例,僅占10%左右,無教師組織三大球類占損傷的66%。
4.結論
4.1大學生在余暇體育活動中的損傷,多數為急性損傷,只有極少數勞損性慢性損傷。
4.2各種損傷中,以軟組織挫傷發生率最高,皮膚擦裂傷次之。
4.3損傷發生在學生余暇時間內,其中,無教師組織的體育活動,特別是學生自發組織的三大球,最易發生傷害事故。
4.4因場地、設備不良,不注意鍛煉衛生而造成的損傷,占據了很大比例。
5.建議
5.1學校體育教學部門和醫務部門,應加強學生進行體育鍛煉,醫務監督方面知識的教育,并將這些內容納入理論教材。
5.2體育教師在三大球教學中,必須讓學生掌握規范的專項技術,了解規則,減少學生在余暇體育活動中因技術不規范,不了解規則而造成的傷害事故。
5.3學校應有計劃地新建場地,維修場地器材設備,定期組織檢查場地、器材、設備安全程度,改善運動衛生條件。
5.4教會學生處理急性軟組織損傷的方法,因其手法簡單,療程短,恢復快,可減少學生的痛苦。
5.5在體育課的教學中,應注意加強改善肌肉結構,增加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素質練習,提高抗運動損傷的能力。大學生在余暇時間內參加體育活動,無論發生何種損傷,都將影響學生的正常生活、學習,必須引起學校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