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水滸傳十二回讀后感500篇一
魯智深他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在書中,魯智深與九紋龍史進、打虎將李忠他們兩個在酒店喝酒的時候,遇上了苦命的金老漢和翠蓮二人,在聽了翠蓮關于他們生活的描述之后魯智深對他們抱以同情心,當即就決定要幫助他們返回東京。
而后來發生的三拳打死鎮關西的事情更是充分體現了他嫉惡如仇的性格。
魯智深雖然性格比較魯莽,但是他還是一個粗中有細的人。在對付鎮關西的過程中,他充分考慮了要拖延時間讓金老漢父女走遠了再動手,然后通過先激后打的策略使得鄭屠首先持刀動手,造成了因為口角斗毆的架勢,讓別人也從這個里面了解到這是一場正義的打斗,可是因為他力量過大不慎才將鄭屠給打死了。
但面對這種局面魯智深也不是很慌亂的逃走,而是通過“這廝詐死,灑家和你慢慢理會”的話語拖延了時間,他的這些行為充分體現了他有勇有謀的特點。
之后的情節中亦有多處體現了魯智深勇力可嘉、重情重義的特點。
到結局的時候魯智深是驗證了智真大師的話,頓悟后圓寂了。他這也算得上是修成正果得以善終了。
水滸傳十二回讀后感500篇二
讀了《水滸傳》一書,讓我受益匪淺。《水滸傳》是四大名著之一,它形象的為我們塑造了一百零八位好漢,其中比較突出的有“行者”武松,“花和尚”魯智深,“豹子頭”林沖,“智多星”吳用和“及時雨”宋江。
“行者”---武松,為人正直,藝高膽大,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漢。而且粗中有細,細中更細。如“武松醉打蔣門神”這一回合中,武松先到蔣門神的酒館里找茬,再將他惹急,后又去狠狠地打他,粗中有細可見一般。而擒了蔣門神以后,怕他告官,又怕他把“快活林”奪回來,所以要求蔣門神離開孟州,不得在此居住。由此可見細中有細。
“花和尚”---魯智深,雖然毛手毛腳,嗜酒好肉,但不失為一個好漢,而且還有情有義。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就說明他是一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好漢。不過為此他卻成了通緝犯。“魯智深大鬧野豬林”彰顯出他有情有義的一面,同時也曝露出他毛手毛腳的缺點。
這林教---頭林沖,算起來可就是這幾個人中最倒霉的一個了,先是“豹子頭誤入白虎堂”,又是“林教頭刺配滄州道”,再是“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后是“陸虞候火燒草料場”,最后是“朱貴水亭施號箭”,結果還不是逼得人家林教頭“雪夜上梁山”?你不覺得他們對林教頭做的太過分了嗎?
吳用這個“智多星”讓他出名的應該就是“吳用智取生辰綱”了。作為軍師,他只露了這一次臉,怎能顯現出他的智慧呢?那我只好認為他是“幕后英雄”或“運籌于帷幄之中”了。
最后的壓軸人物出場了---宋江,大家稱他“及時雨”、“呼保義”,認為他是個有情有義,即會用兵又會用人的男一號。可結果怎么樣,難道沒有讓你心寒嗎?沒有讓你捶胸頓足嗎?那么多兄弟投奔你,跟隨你,信任你,保護你,把你作為老大哥,而你卻招降了,帶著一幫難兄難弟投了官。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啊!你不覺得有負重望嗎?
《水滸傳》讓我明白了很多,人不但要有膽有勇,更要有藝有謀,不但要能攏住人,還要能領住人。做人不要欺人太甚,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要把人逼上梁山。
水滸傳十二回讀后感500篇三
這段時間,老師讓我們讀了一本名著——《水滸傳》。這本書非常好,內容很精彩。
《水滸傳》是一部產生于元末明初的長篇小說,生動地描寫和反映了北宋末年一支以宋江為領袖,有眾多英雄豪杰參加的農民起義隊伍的可歌可泣的事跡。有被招安前的“兩贏童貫”、“三敗高三尉”等及被招安后的破大遼、征田虎、征王慶、征方臘。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造反的事。因為當時的朝廷、官員非常腐敗,所以他們造反了。書中通過人物的性格來反映事件,特別的有趣。
書中的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宋江,雖然宋江不會武功,但是宋江這個人比較謙虛,得人心,所以能讓眾多好漢臣服于他。他一個人造反并不一定成功,但是幾萬人、幾十萬人呢?最后雖然他們沒有成功,但是卻使一些得到他們幫助的百姓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在生活中,有許多像宋江這樣的人。這種人特別好,自己雖然能力有限,但他們遇到有人需要他的幫助時,他們是能幫的就幫,能干的就干。做什么事總是和別人商量,虛心聽取別人的勸告。即使是做錯了,也能知錯就改。這樣的人一般都有優良的品質,修養非常的高,為人處事也處理的較為得當。
但生活中也有一些小人,口蜜腹劍,不想靠自己的勞動去爭取機會,而是想一些歪門邪道去投機取巧。這種人呢,品質都不好,都沒有很大的成就,日久見人心,每當和這種人相處久了,人們就會發現這種人的真實面目,從而失去別人的信任而時時處處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