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0篇一
百科全書上寫有人信仰上帝的存在,可是“上帝是否存在?”很多人說人死后靈魂會升上天堂,可是“人死后是否還有生命?”沒有書籍能夠回答,除了我們思考、思考、再思考。
有哲學家說人死后會透過某種形式存在,要不就不再存在,如果我認為人死后會住在一顆星星上,會活在一朵云彩中,當我們敲開每朵云,可以拜訪這朵云的主人嗎?這樣帶有好奇的思考還叫哲學嗎?亞里士多德說“人與動物有許多相同的特征,但最明顯的不同是:人會思考。”
哲學的種.種問題被每一種文化關心著,歷史上,有不同的人對這些問題提出過不同的答案。哲學家如同魔法師,用自己的想法,好奇而產生的念頭給出不唯一的答案。所以喬斯坦·賈德說:“成為一個優秀哲學家的唯一條件就是要有好奇心。
嬰兒,剛剛落于這個世界,對于周圍陌生的一切都好奇著,她們閃亮的瞳孔正向世界傳遞著“為什么”,可惜的是嬰兒不會寫,不會說,不然一定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他們只需提出問題就好,都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困難得多,提出問題是一種創造力,是一種好奇心。
在我們一天天長大時,似乎對世界開始習慣,認為一切理所當然,其實不然,這是我們缺乏了嬰兒時代的好奇心的一種表現,我們缺乏了提出好奇心的能力,所以哲學家比常人所多的只是孩子的視角。
當你在鋼筋混凝土中來回穿梭,在城市喧嚷中來回奔波,是否要靜下來,找回一份好奇心,思考哲學問題,不再認為世界的理所當然呢?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0篇二
剛打開這本書,看到那么多哲學的知識,我便失去了興趣。但讀到蘇菲收到一張奇怪的明信片時,我又好奇的想知道席德是誰。帶著這份好奇,我把書讀完了。
表面看來,這是一本講述哲學知識的書,但實際上,它也算的上是一本歷史書,甚至是一本懸疑小說。
書中介紹哲學家時,也同時介紹了許多歐洲古代的歷史文明。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內容,似乎與哲學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書中也做了一定的介紹。而席德是誰,還有席德的父親到底是怎樣一個人,這兩個疑慮又將此書變得帶有一點懸疑色彩。當我看到狗開口說人話,香蕉皮內寫著字,蘇菲的哲學老師把他叫成席德時,我不禁打了個冷顫。
而這本書最令我欣賞的就是作者把許多看似毫無關系的用哲學課程聯系在了一起。書中的蘇菲學習哲學是為了擺脫席德父親的控制,這似乎有點奇怪,但當你知道席德的父親也是一位哲學家,這一切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在書的結尾,席德與她父親和蘇菲與她的老師的位置關系完全顛倒了。原來蘇菲對于席德的疑惑變為了席德對于蘇菲是否存在的猜想。似乎將他們換一個角度,故事又會產生新的趣味。
就像這本書一樣,其實我們身邊的許多事物甚至我們自己都有兩個或多個面。許多的事情就像一把雙刃劍,在你得到它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會受到一些無形或有形的傷害。正如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如果你想要得到其中之一,你就必須放棄另一個。而關于我們自己,你是否會發現,有時自己在朋友面前活潑開朗,但一到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面前卻會一語不發?或是有些人在家總是面無表情,但在學校,單位對人卻是滿臉笑容。正是因為我們對待不同的人的不同方式,才造就了這個多彩的社會。
我們無法改變事物的多面性,但我們可以正確的分析,并作出正確的選擇,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亮麗的色彩。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0篇三
是否曾經想過,我是誰?我為什么會在這兒?
我只知道,看這本書之前,我從沒思考過。可能不只是我,幾乎每個人都把這個世界想得太過理所當然——因為我們早已熟悉這個世界。世界的多姿多彩,仿佛與我們無關。就如作者用的比喻,宇宙就好像魔術師從帽子中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們人類則是兔子毛皮深處的寄生蟲。我們都在兔子的毛皮深處舒服的躺著,對魔術師的秘密毫無興趣。只有哲學家,不停的順著兔子的細毛向上攀爬,想探究魔術師的秘密。
這本《蘇菲的世界》,帶著主人公蘇菲爬回兔毛尖端的同時,引領讀者進入了哲學殿堂。讓我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哲學是什么?我想,可能,哲學就是認識自己,不一樣的自己。
合上這本書,回憶起帶給我感觸最深的“我思故我在”。或許,我們活著的世界也只是造物主寫的一本小說罷了,連我們是否真正存在都需要證明。笛卡爾說過:“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如果我不存在,那么我不思考。如果我思考,那么人生就意味著虛無縹緲。”他認為,我們應該要懷疑一切,但不能懷疑“懷疑”這件事本身。這種觀點,讓我覺得與“莊周夢蝶”相類似。到底是周公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周公?在處于“毛皮深處”的人看來,一個人在醒時的所見所感是真實的;夢境是幻覺,是不真實的。雖然,“醒”是一種境界,“夢”是另一種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莊周是莊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可是,這樣的一個思考,卻讓我犯迷糊,讓我感到了一種“人生如夢”的人生態度。
類似的種.種,這不禁讓我用最初的目光重新打量起這個世界。馬為什么叫“馬”?鳥兒為什么會擁有翅膀?難道只有人才會有思想嗎?……
《蘇菲的世界》——夢的世界,智慧的世界,亦是哲學的世界。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未知、探索的世界讓讀者恍然發現自己原來已經在兔毛深處躺了那么多年……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0篇四
我們可以斷定的是柏拉圖關心的是永久不變的事物與“流動”的事物之間的關系。
他既關心自然界中永恒不變的事物,也關心與人類道德及社會有關的永恒不變的事物。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所以世界才沒有不會分解的“物質”。屬于“物質世界”的每一樣東西必然是由某種物質做成。這種物質會受時間侵蝕,但做成這些東西的“模子”或“形式”卻是永恒不變的。(比如雖然說人不可能踏進頭一條河流,但你不得不承認,河流在“某一方面”存在著共同點,只要它存在,必然會冠以“河流”的稱呼,雖然他在許多方面細細想來,是發生了變化的。)
對柏拉圖而言,永恒不變的東西并非一種“基本物質”,而是形成各種事物模樣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簡而言之,我們對于感官所感受到的事物,只能有模糊、不精確的觀念,但是我們卻能夠真正了解我們用理智所理解的事物。(比如,即使我們看過了許多個不規則的圓形,我們腦海中卻依然記住一個圓形內所有的角度加起來一定是三百六十度,也許這個圓形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不過我們依然清晰地感覺出來。)
柏拉圖認為世界可以分為兩個領域:其中一個是感官世界。(我們用自己的感官約略認識的世界。)另外一個是理型的世界。(我們用理性來確實的世界,這些理型或“形式”是恒久不變的。)
所謂“理想國”就是一個虛構的理想世界,也就是我們所稱的“烏托邦”。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0篇五
我們可以斷定的是柏拉圖關心的是永久不變的事物與“流動”的事物之間的關系。
他既關心自然界中永恒不變的事物,也關心與人類道德及社會有關的永恒不變的事物。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所以世界才沒有不會分解的“物質”。屬于“物質世界”的每一樣東西必然是由某種物質做成。這種物質會受時間侵蝕,但做成這些東西的“模子”或“形式”卻是永恒不變的。(比如雖然說人不可能踏進頭一條河流,但你不得不承認,河流在“某一方面”存在著共同點,只要它存在,必然會冠以“河流”的稱呼,雖然他在許多方面細細想來,是發生了變化的。)
對柏拉圖而言,永恒不變的東西并非一種“基本物質”,而是形成各種事物模樣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簡而言之,我們對于感官所感受到的事物,只能有模糊、不精確的觀念,但是我們卻能夠真正了解我們用理智所理解的事物。(比如,即使我們看過了許多個不規則的圓形,我們腦海中卻依然記住一個圓形內所有的角度加起來一定是三百六十度,也許這個圓形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不過我們依然清晰地感覺出來。)
柏拉圖認為世界可以分為兩個領域:其中一個是感官世界。(我們用自己的感官約略認識的世界。)另外一個是理型的世界。(我們用理性來確實的世界,這些理型或“形式”是恒久不變的。)
所謂“理想國”就是一個虛構的理想世界,也就是我們所稱的“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