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日記篇一
——題記
太陽緩緩升起,一縷溫熱的陽光透過玻璃窗戶,灑在老人的床上。老人驀然睜開眼,卻沒有起身的意思。醫生說老人活不過今年,可是,自己的身體自己最清楚——連今天也活不過了。活了一個世紀,又是無疾而終,這個從來都不相信醫生的老人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又有什么好眷顧的呢。老人輕輕吐出一口濁氣,自己哪是無疾,那個最不懂事的兒子,便是老人最大的心病。
數十年前,一個矮小的違章搭建里,有一對父子正在玩耍。那位父親,便是如今的老人。父子倆奔跑,追逐打鬧,盡享天倫。那個只有兩歲多的孩子,笑的是多么天真,多么無暇,笑容中充滿幸福,與常人家的孩子無異。好幸福的父子,旁人看了一定會那么想。
“爸爸,媽媽去哪了呢?”兒子拉著父親的手說道。父親明顯怔了一下,牽兒子的手差點松開。
“媽媽出去工作了,很久不會回來。”他回答是都不敢看著兒子,因為自己的妻子,因為貧窮而離開了自己。他還記得,妻子臉上的憤怒與鄙視,不屑地甩上那扇薄薄的門。是的,這便是現實,表面的幸福,掩蓋不了心中的落寞。
兒子漸漸長大,生活的費用變得越來越多。他開始走親訪友低聲下氣地哀求他們,求他們借些錢。這些情景,兒子全然看在眼里:親人眼中的鄙夷、嫌棄,借錢時的不情愿,父親假裝賠笑。
“爸爸,你為什么要這樣子?”父親摸摸兒子的頭,滿眼無奈。
就算有了足夠的錢上學,兒子的日子仍不好過。嫌棄的目光出現在老師、同學們的眼中。別人開始用水筆,自己卻用的是鉛筆;別人鞋子名牌,自己鞋子卻有一個長長的裂縫,惹人笑話。他平息、克制自己的憤怒,在心底暗暗發誓
我要得到很多錢,然后,這樣鄙視地看著你們!
孩子很懂事,學習也很刻苦,初中一帆風順,但只能是在學習上。然后,他考上重點高中。
經濟負擔愈來愈重,不過兒子出乎意料地拿到獎學金,日子變得寬裕起來。在兒子生日時也奢侈了一把,買了一個蛋糕。
“兒子,能告訴老爸你的愿望嗎?”
“我要很多錢!”父親一怔,看著眼前的兒子。兒子目光堅定而倔強,還透著一絲熱情。父親搖搖頭,嘆了口氣。
過了一段衣食無憂的日子,兒子又順利地考上了大學,也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沒有一絲猶豫,兒子馬上找了一份工作,開始半工半讀的大學生活。工作很辛苦,是小飯店打雜的,什么都干,洗碗、打掃,無論多累,只為一個目的——能過上如人的日子。
每天工作到很晚,有時洗碗,竟累得睡著了。等早晨醒來,碗碟煥然一新——都洗好了。兒子納悶了:哪個好心人干的?同時搖頭:沒有。納悶一直持續到那天午夜,兒子終于知道了真相。
兒子打了個盹,午夜醒了過來,看見一個高大卻瘦弱的身影正使勁地刷著碗。是父親!兒子愕然。原來暗中幫助自己的是父親。父親輕手輕腳地刷碗,盡量不讓碗碟碰撞吵醒兒子,卻洗得異常干凈,嘴里小聲念著:這工作太累人了,明早和老板說說。
兒子潸然淚下,兒時的誓言他沒有忘記,現在看見父親忙碌的身影,憤怒又一次從心中油然而生:一定要讓父親過上好日子!
兒子又順利地讀完大學,工作越來越高級,做過建筑工人,也做過公司白領。工人的活父親還能幫忙,到兒子做了白領,父親無能為力,回到兒子買下的斗室中休息。
兒子卻不甘平庸,憑經驗與文憑,先跳槽早找工作。用他的話來說,置死地而后生,這樣才有斗志和干勁。
這個位子他揶揄很久,高薪卻不用做很多工作。最后面試者中有兩人脫穎而出:一個便是他,了一個是一位富家子。幾天后,那個職位被富家子坐了。為什么?!兒子吃驚不已,那人不如自己,沒有經驗,沒有文憑,落選的,為什么是自己!?
“因為人家有這個。”胖得像一個球的經理伸出右手,食指與中指在大拇指上來回蹭了幾下。錢!又是錢!兒子為此郁悶得三天未睡,眼中布滿血絲。
到街上找工作,兒子準備從頭開始。無意間瞥向對面,是那個胖乎乎的經理。兒子不屑地看向旁邊,竟看到點頭哈腰的父親!兒子的憤怒瞬間爆發,不顧車輛的危險,橫穿馬路,一把拉開父親。
“你干什么?!”父親慍怒地盯著兒子。
“這種人,不值得去求!”兒子暗中決定,自己創業,不再寄人籬下!
兒子下海經商,歷經千難萬險,終于功成名就,榮歸故里。父親已年近古稀,兒子也半百不到。父親老淚縱橫,一把抱住兒子:終于可以過上幸福的日子了!
可是,兒子愛財如命的本性在也改不了了。床底、柜中。沙發下,能藏東西的角落都放滿了金條、保險箱。他恨不得不用一分錢,看著那些登門陪笑的親戚,對著他們一陣冷笑,然后拒之門外。兒子也因這個毛病,始終單身。
“兒子,你愛什么?”
“我愛父親你啊。”父親深深地嘆了口氣,有望了兒子一眼,回到自己的房間,關上了門。
思緒被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拉回現實。是兒子,老人眼前閃過一絲光亮,隨即又黯淡下去。
“兒子啊。”老人嘆了口氣,“老爸我的時間不多了。”兒子沉默許久,父親晚年盡享天倫,無疾而終,作為兒子,也無憾了。兒子極力不讓自己流淚,再看一眼父親,再多看一眼,心中也是暖的。
“兒子,”老人面色一整,“我最后問你,你愛什么。”
兒子怔了一下。難道自己不愛老父親嗎?不,不是的。只是心里,有一樣東西,這東西,已放在心中許多年了。那就是。
父親心知肚明,兒子不懂事,是他最放心不下的地方。現在,父親只想聽他說其他的回答,就算是敷衍,自己也可以安心地去了。
兒子的答復模棱兩可,可還是把實話說了出來。兒子聲如蚊蚋,旁人聽不見,傳入老人耳中,卻震耳欲聾。老人怒目圓睜,半天說不出話,顫顫巍巍地舉起右手,伸出食指只想兒子,又頹然放了下去。憤怒的雙眼中夾雜著悲戚與哀怨,眼淚被留在眼眶中,怎么也落不下來,瞳孔也漸漸黯淡。
兒子發現了異樣。
“父親。”“父親?”“爸!”父親是去了嗎?
“爸,好閉上眼睛了。”
“爸!您快閉眼啊!”
落葉在風中翻飛,漂泊不定,最終落到一戶人家床前。床上,是一個睜著雙眼,看似風燭殘年的老人;床旁,是一個痛哭流涕,傷心欲絕的中年人。哀號,痛苦的哀號像那片落葉一般在風中飄蕩,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憂傷的子,哀怨的父;冷漠的城,麻木的人。這一切的一切,只在那,滄海桑田的人世間。
——后記
日記篇二
“童老師!我也有問題!”提問的是很少說話的史小楠。她胖胖的身子,矮矮的個頭,高舉著的手急促地揮舞著。
“小楠,你問。”童小辮連忙說。
“童老師,剛才許鬧鬧說可以寫趣事,可我不想寫趣事怎么辦?”
“其實不光可以寫趣事,還可以寫感人的事、了不起的事等等啊,只要是發生在活動中的有意義的事情都可以寫。”童小辮回答。
史小楠滿意地坐下了。
“童老師!我也有問題。”這次提問的是促成此次活動的大功臣――李瓜瓜。
他搖搖晃晃地站起來,支支吾吾地說:“童老師,不管是有趣的事,還是感人的事,還是了不起的事,我都沒有發現啊!”
“就是,就是……”李瓜瓜的話音未落,一陣附和的竊竊私語聲便傳了出來。
童小辮“哈哈哈”地笑了起來,同學們都愣住了。
“我早知道你們不注意觀察,大家看大屏幕。”童小辮一邊擺弄電腦,一邊指著投影儀說。
大家看向屏幕,只見童老師向大家展示了一組植樹時的照片:一位同學正在給挖坑的同學擦汗;一位同學一不小心跌進了剛挖好的樹坑里;一位同學正在跟剛栽好的樹苗說著悄悄話;一組同學圍繞著小樹苗雙手合十祈禱著……
大家看著照片,時而大笑,時而感動,時而神情凝重……
看完照片后,童小辮問大家:“看完我采集的這些點滴瞬間后,大家心里有想法了嗎?”
“有了!”大家齊聲回答,聲音里透出掩飾不住的創作沖動。
“好!不過大家在寫活動作文的時候,要注意詳略得當啊!”
“知道!”再一次信心滿滿的回答。
日記篇三
一年說長不長,一日說短不短。人生在世,或喜或悲,或得或失,都是相輔而成。不要祈求多得哪一方,關鍵是要端正態度,調平心中的那臺天平。
傅雷先生寫信給他兒子時是這樣說的:“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庸碌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才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太陽太強烈,會把五谷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我們只求心理相對平衡,不至于受傷害而已。”
傅雷先生說得多好啊!過喜或過悲的情緒對人都有害。無論遇到什么,保持淡然的態度去看待處理,保持心中的天平始終平衡,就好了。
人們常常還會對得與失的關系看不開。俗話說得好:“太在乎贏了,往往會輸得很慘;太在乎得了,往往失去的就越多。”
得與失的相輔相成,《塞翁失馬》便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丟了馬,不一定是失,馬會引來了更多的馬;得到更多的馬不一定是得,會摔壞了兒子的腿;摔壞腿也不一定是失,免去打仗保住了性命……得失相見,相輔相成,有時得即是失,失即是得。
患得患失的情緒要不得。“上帝在給你關上門的同時,也給你打開了一扇窗戶。”
范仲淹也曾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外物的好壞或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淡然面對一切,不要有過多的欲望,生活便得以寧靜。
在急匆匆的生活中,任風雨飄搖,將心中的天平調平,便人生不懼。
日記篇四
青春,是一首樂曲中最動聽的旋律;青春,是一篇文章中最優美的段落;青春,是一幅圖畫中最吸引人的色彩。今天,我看完了令中國學生激勵一生的青春華章——《感恩青春》這本書,它令我感慨萬千。這本書里共有43個小故事,每個小故事都講得生動感人,讓人身臨其境,不僅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也教會了我們如何感恩……這是一本令我們激勵一生的青春華章!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這篇文章:《青春假想敵》。
這篇文章主要寫:姚小昆違反校規,卻沒有人批評教育他。“我”十分討厭姚小昆這種“特殊公民”。有一天,姚小昆的錢包被偷,沒錢付車費,剛好遇見“我”,向“我”借錢打電話,可是“我”沒有幫助她。她對“我”徹底失望了,再沒有來找“我”,就直接轉學了。正因為這,讓“我”久久不能忘記她。
其實,十五歲是一個很容易失望的年紀。我們不應該僅僅因為一個人干錯事或一件事不遂心,就對人與人的友誼或者這個世界失去信心。
《青春假想敵》中的“我”,名叫蘇西。我想:要不是因為姚小昆什么也沒對蘇西說,就徹底從那個學校消失了,或許蘇西也就不會記得她,不會記得自己曾經那么固執地把她當成假想敵,更不會一想起她,心里就起了撫不平的皺褶。其實蘇西寧愿姚小昆罵她一頓或者四處宣稱蘇西是個大騙子,這樣,她的心才會好過一點。可是,姚小昆只是轉學了。書上說,姚小昆回家后,就把自己鎖在房間里放聲大哭,哭了整整一個晚上。然后睜著紅腫的眼睛,與她爸爸說,她要轉學。她爸爸問她為什么,她只是說失望,就是很失望。這事讓蘇西知道后,很是后悔,很是自責。她永遠都不會原諒自己。
那時的蘇西,她偏執地把一切擁有優越感的人當成假想敵,她以為成長就是打敗一個個假想敵的過程。可是后來她才發現,被打敗的假想敵最后竟然都變成了自己。
其實我也和蘇西一樣,是個倔強的,青春的路上永不服輸的人。我追求完美,希望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我明知不可能,但我仍然執著最求著。我曾把身邊的朋友都作為假想敵。這樣做,使我與朋友間的相處變得十分艱難,也使自己的身心倍受折磨。
讀完了《青春假想敵》,我決定改變自己。青春的路上,或許做好自己事這才是最重要的。
爭強好勝、不甘落后的心理,讓我們在懵懂的青春期選擇了不斷的豎敵。這恰恰說明是我們嫉妒了,也等于承認了對方的優秀。其實,有“假想敵”的心理是正常的、普遍的,但你應該做的是汲取對方的優點,把“假想敵”作為自己進取的動力。只有這樣,我們才會不斷的進步,才會使自己擁有傲人的青春!
曾經青春的“假想敵”,或許能成為現在的朋友了吧。
青春的假想敵,呵呵,你讓我歡喜讓我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