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白x”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春》讀后感100字篇一
在《家》中,小說的很多主人公還是在封建制度的重壓之下,喘息困難,甚至被封建勢力奪去了花兒般的生命。到了《春》中,高家的少爺小姐們,多數有了反抗的意識,不再被封建的勢力所左右了,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更有自己的行為方式。
回顧《春》這部小說,表面看上去模模糊糊一大片,其實細讀,主要的有以下三條主線在不斷地發展中。第一條,蕙表姐被其父周伯濤強行許配給性格古怪的鄭家少爺,在沒有成親之前,蕙是終日擔心的??墒羌榷ǖ氖聦嵨茨芨淖?,蕙嫁入鄭家,最后被迫害致死。第二條,高淑英被其父高克明責令許給陳克家的兒子,一個吃喝嫖賭的公子哥兒。淑英也是始終惶惶不可終日的,由于在琴表姐、覺新和覺民等的幫助下,淑英成功逃脫了。她為了逃婚,跑向了上海,投奔了三哥覺慧。第三條,自從代表封建最高勢力的高老太爺病逝后,高家大院,也就是這個封建社會的縮影或者是代表,一直是走向衰亡的。傭人之間的爭吵,四老爺和奶媽之間的荒唐事,五老爺將丫鬟收房,傭人對三老爺的不敬與反叛,所有的這些,不都是表明了封建勢力的逐漸削弱嗎?不都表明了春天正在到來嗎?
回眸《春》這部小說,發現太多的人成了封建社會、封建勢力的犧牲品。婉兒,頂替了投湖的鳴鳳去給馮樂山做妾,被老頭子打得體無完膚,被老太太折磨得不行。但是,可喜的是,婉兒從心里是反抗的,她樂觀地認為,曙光就在前方。高覺新的兒子海臣得腦炎悲慘地死去,高覺新對生活徹底失去了信心。高覺新在失去了梅、瑞玨之后,從心里默默地愛上了蕙。但是在蕙嫁入鄭家之前的那段時間里,覺新還是聽從周伯濤的調遣,為蕙做出嫁前的種種準備工作,可以說,他又親手將自己心愛的另一個女人送入了虎口。
巴金塑造的覺新這個人物形象,是非常成功的。覺新的思想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左右搖擺不定。他明知道封建制度是吃人的,可是在通常情況下,他還在維護這一腐朽的制度。覺新對于封建勢力,基本上沒有反抗的意識和能力,他在聽之任之的同時,他的思想基本上還是處于混沌之中的。
《春》,向我們展示的,正是先進的思想、進步的人物同愚昧兇狠的封建制度之間的斗爭,從小說的發展進程來看,前者是充滿希望的。
《春》讀后感100字篇二
《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這本書最初吸引我的是這個略顯憂傷的名字,對于二十幾歲的我來說,對“青春”這個詞的理解或多或少有點迷茫特別是在這個個性張揚的年代里,每個人對于“青春”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所以也就特別的好奇,作者將如何詮釋青春。
在這個做什么都追求效率的年代,好久都沒有看小說了。不是說沒有時間,而是怕耗費精力。越有可以自己掌控的時間,就越是愿意看著它從身邊慢慢流逝,邊體味其中的憂傷。越是充滿精力的時候,就越是找不到精力釋放的痕跡??傊x完這部小說,很不容易。
我是個急性子的人,看小說都習慣先看開頭和結尾,吸引我了就看中間那部分。這本書沒有序也沒有記,十分的干凈。開始的簡單,結束的淡然。最后一頁上類似于后記卻不是后記的,寥寥幾行字。讀完這本書我漸漸體會到最后收尾的那段話“寫著寫著,吸引我的不再是那一段構筑多年,相望而不能相守的愛情。是人性。是本來不應該有謊言的生活本身?!?/p>
這個講述青春的故事,沒有絢爛的色彩,沒有渲染的愛情,甚至看完之后我找不到一點感動。反而是隱隱的膽怯,從開始吸引我的就是看似理所當然卻意料之外的情節,不能說沒有鋪墊,篇幅也不算拖沓,故事只是安靜的進行,然后恍惚間已經峰回路轉了,就這樣牽引著我走向結束。這是我的感覺。
女主人公剛好是經歷從上大學期間到畢業之后幾年的時期,一個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女孩,最后塵埃落定也不能說不幸,只是誰又能向生活要求什么,故事里所有的人都造就了回憶,在有關青春的這幾年中,他們的性格,背景,遭遇,選擇和情感這些因素相互牽扯著造就了迷茫而傷感的回憶。每個人都好像曾經抓住過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只是作為讀者和那些主人公一樣,不走到故事的結尾,如果不是回頭去看,不去體會快樂和悲傷,誰又能說沒有后悔過什么呢。生命中的悲傷不是源于經歷了什么,而是因為無法重頭再來。書中作者表達的就是這樣一種對人生無能為力的弱勢。弱勢源于人性的弱點,所以每個角色都曾經困惑與憂傷。
回到我膽怯的感覺,應該說是這本書引發我對生活的內省。雖然這只是故事,雖然這本書并沒有回答我開始抱著的疑問,但這樣敘述的故事又似乎指向的是不甚明朗的陰暗。主人公周蒙這樣的女孩子好像生活中的一個角落,縱然你可以說她又有這樣那樣的特別,但就是每一個這樣的特別,融成了社會構成了形色繽紛的眾人。我如眾人,在周蒙曲折的故事里,我隨她一起沉浮,在生活的河流里,我們沉浮出了一片挫折感,太多無法左右的因素撞擊著年輕而幼稚的她還有我。不敢確定我是否能在這個世界里選擇比她更好的人生,昂起頭看看我的生活,體會我讀出的膽怯。
《春》讀后感100字篇三
我手捧著朱自清爺爺的文選,讀著讀著,我腦子里浮現出一副美麗的景象,我更加愛上了“春天”。
一副春天特有的景象:桃樹,梨樹,杏樹上都開滿了一朵朵嬌艷的花,有的紅的像熊熊烈火,有的粉紅粉紅的,像天上的朝霞,有的潔白的像雪花,花兒散發著迷人的香味,閉上眼睛,樹上仿佛結滿了桃子,杏子,梨子!蝴蝶,蜜蜂圍著花兒翩翩起舞,野花數不勝數:雜樣兒,有名字的,無名字,都像趕集似的聚在草叢里,像一只只彩色的眼睛,像一棵棵閃爍的星星,一閃一閃的調皮地眨著眼睛。在朱爺爺的筆下,春草是如此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兒,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p>
如果作者沒有發自內心的由衷的喜愛之情,怎能寫出這等精彩之筆!在朱爺爺筆下,春風、春雨都顯得那么美。風中的柳枝是多么溫柔,風中的樂聲是多么動聽,風中的氣息是多么令人心曠神怡!還有,那綿綿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像薄煙,表現了飄渺朦朧之美。我讀著讀著,仿佛正在春風中盡情地欣賞一部春天的樂章,一幅春天的寫意畫。朱爺爺對春天真摯的贊美之情,已不留痕跡地融入了景物描寫之中,讓我讀來回味無窮。
而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春》的文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著綠色,寓意著復蘇,象征著希望。當春風輕輕地吹過,春姑娘的腳步走遍大地,她告訴人們該翻田播種,農民們聽到春姑娘的叫聲,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歡聲笑語犁田翻地,播種插秧,田間變成了歡樂的戲院。水塘中的青蛙也奏著唱著春歌,正如杜甫詩中所說“聽取蛙聲一片,稻花香里說豐年。”這忙碌的田間卻成一幅生機勃勃的鬧春圖。
小朋友們告別了嚴寒的冬天,春姑娘高高興興像春燕一樣飛進了學校,學校立即從冬眠中醒了過來,花開得更紅,草變得更綠,小朋友們也更加美麗,容光煥發。是春姑娘給了我們勃勃生機,一年之季在于春,我們是祖國春天的花朵,要努力學習回報祖國對我們的培育。
我們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到秋天才會有累累碩果。而我們小學五年級不正是我們人生的春天嗎?到了我們秋天的收獲,我們現在難道不應該付出汗水和努力嗎?
我熱愛春天,歌頌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
《春》讀后感100字篇四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到永遠
有一些人 有一些事
有一些經歷 有一些情境
只是無法再覓的絕版······”
在寧散的柔光中,我讀完了這本薄薄的詩集,正如癡如醉,外加一味夢幻般奇特的不真實,好比一個捧著熱奶茶的自由魂,孤獨徘徊中總忍不住帶點猜疑。
難道詩中飄著的夢幻是以供人寄情的嗎?
其實不然,其中本無什么幻影的性格。然剛早已成為記憶的席慕容的詩,何嘗不是多愁歲月的安慰或者重尋舊夢的觸媒。
本來文藝,原不是事實的敘述而是意境的營造。無論是真是善是美,是婉約是雄偉是恬悅,總歸是一個無限。但無限的意境怎可言傳,詩人眼前有限的事相,就予以暗示烘托詩人心中那永恒的意境。所以詩人筆下的只是一個形象,一種象征,執著地看死了也無異于褻瀆。
于是席慕容詩中所謂青春所謂愛,是不可以真當作青春與愛來解釋的,她所說的十六歲并不是現實的十六歲,所說的別離并不是別離,錯過的并不是錯過,太遲并不是太遲,則當然哀傷也并不是真的哀傷。有誰讀她的詩,若以為是在追淚,卻沒有悲傷;雖說悲傷,實無痛楚。她不是在追懷十六歲已逝的青春,在嗟嘆那已錯過的愛,或者顛倒謎亂心目中可望不可及的舊夢,而是籍形象上的一點茫然,幻化成境界上的千年好夢。而對此一點永恒,亦實只是每一刻對人生的幾點省思罷了!重逢便真實出現在對過去朦朧經驗的省思中,然則重逢的驚喜,完全握于自己的掌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春》讀后感100字篇五
在席慕容《無怨的青春》的卷首便有這樣一句:
“長大了以后 ,你才會知道,在驀然回首的剎那,沒有怨恨的青春才會了無遺憾, 如山崗上那輪靜靜的滿月?!?/p>
青春的色彩是怎樣的?是一抹橙黃的朝霞?是蔚藍如洗的天空,還是纏綿不散的微雨?在悄悄滑去的時光中,未曾褪色的是那最初朦朧的悸動。
當你意識到寶石比玻璃珠子更珍貴時,你便于童年無緣了。在下一個驛站里,正有兩個誘人的字眼在等待著你的來臨,那兩個字眼就是——青春。
孩童們所鐘愛的鈴鐺,在這個驛站可以找到;大人們口中所說的比爾·蓋茨,你也可以這里發現他的蹤影。然而,萊克寧與貝克漢姆卻是這個驛站所特有的。于是你就可以在連場球賽中做出一些大人小孩無法理解的行為——跳、叫、悲、喜、喝彩、歡呼、哭泣甚至臭罵;你也可以少年維持般嘆息,然后用充滿可憐味道的口氣輕訴一聲:“這又何苦呢?”是的,何苦呢?
盡管你在父母眼睛里還是小孩一個,這又何妨呢,你已經意識到你自己長大了。你開始用一種新新的、不信任的眼光審視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然后你會發現一切都無從接受。大到天體運行,小到螞蟻搬家。
有時你會用你那細膩的心去幻想,你可能會在踩死螞蟻的一瞬間發現:生命原來是如此脆弱;有時你會認為自己只是某書中的一個小人物,而每天所做的事只不過是冥冥中作者所編造的故事。當你想到世間的某些人死后,另一些人卻照樣生存,地球也照樣會轉,突然一陣空虛便會籠罩你心頭,讓你覺得人活著很無奈,有時你又覺得自己只是一副牌中的一張。無論是國王還是女皇,都掌握在紙牌人的手中,當游戲沒結束時,你又無權揭開紙牌;你又會想著自己是一個小丑,一個看透全局的小丑,但你又怕因看得太深而受到命運的折磨……然而一切都無關緊要,我自有無安全屬于自己的美好青春。我不再羨慕貝克漢姆的成功,只要我真真正正地去嘗試,去探索,成功與失敗又有何不同?我不再吹噓宇宙之無限,不再感情生命之脆樣。人生之苦短,只要完完全全擁有自我,青春又有何怨悔?
歲月的流逝,青春不再。但愛的力量早就了種種不朽……無怨的青春,無悔的青春,我們又何復求?
《春》讀后感100字篇六
不管你們相愛的時間有多長或多短,若你們能始終溫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時刻都將是一種無瑕的美麗。
若不得不分離,也要好好地說聲再見,也要在心里存著感謝,感謝他給了你一份記憶。
長大了以后,你才會知道,在驀然回首的剎那,沒有怨恨的青春才會了無遺憾,如山岡上那輪靜靜的滿月……
席慕容之所以能寫出如此點透感情的語句,實在讓人佩服!
年少輕狂,往往會留下太多的遺憾。少年沖動,更會留下太多的悔恨……
一直不覺得自己會是一個如此嘮叨,如此令人生厭……
難道真的是“在錯的時間,愛上錯誤的人”?
距離產生美,這句不是沒有根據的。短暫相聚的時刻,彼此都是表現最好的一面,留下的是最美的記憶。戀愛便是如此。
向往是一種期待,一種美,一種讓人心醉的感覺…
想要在最短的時間留住最美的時刻,想要在最短的時間給彼此最好的照顧,最好的撫慰……因為急切,所以才顯得如此瑣碎,如此嘮叨……
對不起,親愛的!如果讓你煩惱了,我只是想讓你覺得更幸福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