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浮生六記讀后感10000字篇一
《浮生六記》,分為《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崎嶇記愁》,《浪游記快》,后兩記疑是偽作《中山記歷》和《攝生記逍》,這個我是百度來的。這是一本自傳體散文集,四記交叉相聯,所記所敘固然都是日常瑣事,平鋪直敘,然情真意切,一點不靦腆作態,更無學究之氣,惟是靈秀沖淡,讀來如一縷嫣然清風漸漸拂面。
打開《閨房記趣》,沈三白刻畫了一個清麗靈妙的女兒形象:“其形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令人之意也消。” 這是他年少時初見陳蕓的情景。 那夜,蕓給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時,蕓堂兄擠身而入,戲謔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給,本來是專門給你夫婿籌備的!” 呵呵,當時沈陳二人就酡顏了。讀此處我亦莞爾微笑,圓滿姻緣一粥引之。
爾后便是兩人成親,一段最幸福美妙的時間。我一遍遍地被他們的真愛打動著。他們的戀情并不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為他們最平凡最輕微的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而深深激動。
夫妻飲茶談詩論詞,蕓曰:“杜(甫)詩鍛煉精絕,李(白)詩灑脫落拓;與其學杜之深嚴,不如學李之生動。”
春景,三白欲攜蕓遠出遠足,蕓巧扮男裝,見人問則以表弟對之。呵呵,竟無人識辨。
夏日,蕓頭戴茉莉花,三白戲謔說佛手為香之君子,茉莉為香之小人,何以親小人而遠君子,蕓亦笑說:“我笑正人愛小人?!?夫戲妻謔,笑俗為雅。
浮生六記讀后感10000字篇二
《浮生六記》一書大約稱得上是瑪麗蘇小說了,一幕幕都美好細致到像是虛構出來的歲月靜好,然而,它都是真的……
我小時候曾花過很長的時間思考,古代的人都是怎么生活的。沒有網絡,沒有電,世界不大,勞動力少,要干的活多,那除了不停干活便是寒窗苦讀,我那么想便得出了結論——古人過得很無聊。而《浮生六記》讀下來,我意識到了自己的大錯誤,只要有心,完全可以把日子過成詩。只要有心。(也許只顧享受人生算是一種自私,因為現在人們約定俗成,作為收到恩惠的人,我們要報養父母,善待子女,這點沒錯,但是何必為了積累大量財富而將自己變成一個賺錢機器呢。日子不需要每天轟轟烈烈,只要在平淡中有一絲情趣便是莫大的幸福了。至于怎樣算是平淡,因人而異,有人日花斗金才算是一種平淡哩,而那時他們為自己奮斗時也會獲得快樂)
沈復和陳蕓可以說是古時夫妻里的奇葩了,正是這點與眾不同給了記錄他們生活的《浮生六記》閃光點。復和蕓的愛情,堅貞濃烈,十分浪漫,即便放到更為開放的現代,他們都是獨特的,這是他們的超前點。我想他們的愛情獨特大約得益于沈復的不羈灑脫和蕓的保守聰穎知進退,兩人缺一不可,否則這樣的戀愛便談不成,否則他們就沒有這般的情義深重。
另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他們的腦洞。巧妙利用身邊的平凡事物做出詩意的生活——就和他們的性子一樣。沈復提及的插花之法看得我是躍躍欲試,不禁感慨,怎么會有這般精致的人,普普通通的家庭插花也能弄得很有意境很有儀式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于是乎通讀下來,書邊的空白區便被我密密麻麻填上了這樣的批注:“妙哉”“天啊”“nice”。復和蕓兩人真真是活得開朗有趣了,那許多的前衛思想,難怪有人評到:“并不能用有趣、精致、傷感簡單概括這本小書之所以入得經典行列約是手邊有此一冊,便真如有一妙友相伴?!笔橇?,我每每會發出“知音啊”的贊嘆原因便是如此了,沈復的文筆并不如大師般有許多講究,就像兩個朋友間互相交流,平淡敘述,講些生活的小細節,講歷史洪流宇宙世界中根本看不到的小細節,這是幸福。
《浮生六記》合該六記現僅余四記,讀來覺其似一畫卷,一幅市井畫卷,沒什么國仇家恨,就是日記一般的流水賬,而正因如此,它才回味無窮,打動人的是日常里的柴米油鹽?,F在有很多小說早就失了味,為了吸引讀者盡取些超脫現實的材料,這與神話有何異呢。
就是可惜,復和蕓的舒服日子沒過多久,后來他們便是在苦中作樂了。壞人很多,但心地真誠善良的亦不少。綜上看來,生活其實古往今來差不多,過成怎樣由自己說了算,無關錢財,只關于心。
命理萬化,虛誕與否僅由己。
浮生六記讀后感10000字篇三
《浮生六記》為清代沈復所著,為自傳體散文,全書共分為六篇,文字優美、細膩,恬淡寧靜,用語雖是古文,卻也淺顯易懂,是值得一讀的美文。
本文開篇是《閨房記樂》,記錄了沈復和其妻子陳蕓的日常生活。敘述以時間為軸,娓娓道來,將古時夫妻生活的點滴用筆墨描繪出一幅精美畫卷展現于讀者眼前,使人在繁華亂世之中也能感受到一二閑適之情。頗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的韻味。
弘一大師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而忘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而沈三白和陳蕓便是如此,沒有轟轟烈烈,沒有狗血劇情,有的只是止于唇齒、掩于歲月的深情。這種生活極富有詩情畫意,看似"人人皆有,確為人人所無".
其中有篇寫到其妻陳蕓愛吃腐乳,沈復鄙夷不已,后在蕓勸說下嘗了一口,然后"真香",正是"余掩鼻咀嚼之,似覺脆美,開鼻再嚼,竟成異味,從此亦喜食。"看到此處,我也不禁莞爾一笑,沈復對生活中小事的描寫,真是趣味橫生。其情其景仿佛跨越了320xx年時間隔閡,重現于世人眼中。
陳蕓曾發愿:"他年當與君卜筑于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仆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繡,以為持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游計也。"
是的,布衣菜飯,可樂終身。夫妻二人最喜歡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樂趣,安度流年。我喜歡沈復文字里的恬淡如水,也喜歡那溫暖的煙火氣:守著一屋一院,一人一心,一茶一飯,遠勝過看亂世紅塵的萬千風景。
"余年一十三,隨母歸寧,兩小無嫌"…告母曰:"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
十三歲那年的夏天,還是少年的三白邂逅了表姐蕓娘,自此情竇初開,一片光風霽月,發誓此生非蕓娘不娶。
三白和蕓娘的愛是活生生的,是落實到紅塵地面上的,是有情有義的溫度,是宜室宜家的。
"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蕓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
"撥釵沽酒,不動聲色,良辰美景,不放輕過。"
沈復向來好客,蕓娘便準備好茶好酒好菜進行招待。有時缺酒錢,蕓就拔釵沽酒,不露絲毫聲色,良辰美景,不能辜負。
"街頭有鮑姓者,賣餛飩為業,以百錢雇其擔街","是時風日麗,遍地黃金,青衫紅袖,越阡度陌,蝶蜂亂飛,令人不飲自醉。"
那日,城外油菜花盛開,蕓娘提議大家一起去城外賞花飲酒,還機智地雇傭賣餛鈍的小販,挑著爐火,跟大家一起去,好為大家溫酒熱飯。
游人們看到這樣一群人在盡情地吃喝,無不羨慕這奇妙的想法。喝到有些小醉,或坐或臥,或歌或嘯。
陳蕓,會持家,精刺繡,善烹飪,有雅意,愛看山水,愛花草,愛書畫,能吟詠詩歌,才思娟秀,能工善文,德賢兼備,有生活情趣。
沈復嘆其:求之閨中,今恐未必有此會心者矣。
記得書中這樣寫道兩個人不動聲色的深情。七月初七,是民間乞巧的日子,蕓娘也張羅了一番。三白就趁著佳節刻了兩枚印章,上面寫:"愿生生世世為夫妻。"他的那枚是陽刻,蕓娘的是陰刻。每當兩個人通信時,便用印章進行落款。
每次讀到這里,都被兩個人的心思幽情所打動。我想,古人的很多情思是我們今人所無法企及的。一個人能細細體會并感知另一個人的美,亦能撫琴彈得一手好曲子,聞弦歌而知雅意。見花落淚,拂風有聲,看得懂花光燈影。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每日忙碌的我們有多久沒有手寫一封信件了呢,對著一個科技的工具日夜旋轉,萬般話語只從嘴出而卻未心入,泛濫的情話使人口躁唇干。習慣使用電腦打字的我們是否還能寫出娟秀的字呢。這樣彼此心心念念的小心意和詩意真是難以尋覓了吧。
作家慶山說:"《浮生六記》這冊薄薄的古人筆記里,引人心動的,不盡然是一對男女之間私自的情感。這樣的生活,必然和當時的社會形態,和大眾的價值觀,和他們對待文化、自然、生命、歡樂的態度息息相通。越過兩百年,且看今日的社會,誰還能具有這樣的玩心,這樣的曠達。靈魂的宴席早已結束,剩下虛妄和空洞的游戲。兩百年后的愛情,也已失去彼此欣賞和玩味的從容心境,失卻細膩的心思和克制的禮儀。"
一生一世一雙人,有人問你粥可溫,有人與你立黃昏。古人的意趣及情思單純美好,花下對酌,舉杯邀月,有千年悠悠之思。抑或絲絲細雨撒落江面,江畔游人寥寥,山水青幽,觸目皆是澄澈的靜。
當下時代熙熙攘攘,不見當年的風花與雪月,人群的喧囂與熱鬧,但終究只是鏡中花,水中月,打撈起來只是一片虛幻的影子。
通讀全書,可以發現,沈復是一個極具溫度并且積極樂觀的人,非熱愛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其文透露著美,于細節之處展露生機。我想:這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的情趣,永遠值得我們學習。人間不值得,一草一木皆失顏色;人間值得,一草一木皆具風致,單看觀草觀木之人心境如何了。
《浮生六記》是可讀性很強的一本書,其用語雖是古文,但因其以"情"字見長,故特別能夠引發人的共鳴,生活中每件小事的描述不見刻意,而能輕松地讓我們想到自己身上最近發生的事情,從而覺得通體舒暢、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