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西游記》讀后感10000 西游記讀后感10000篇一
四季更替,春華秋實。漫漫人生路上,我們艱苦跋涉,縱然荊棘叢生,風雨交加,也要如雛鷹挑戰自我――剛毅走出。遍體鱗傷也好,體無完膚也罷,至少沒有空手而歸的必然,至少明白人生是在無盡挑戰中沖向終點的。
——題記
西游記中孫悟空的金箍棒乃一萬三千五百斤,大可通天,小可繡針。宋代張君房在《云笈七簽》中說過“只要心不動移,凡一日一夜十二時,都一萬三千五百息”。其意可理解為:人之一生,若小肚雞腸,只可作繡花針般無所作為,若雍容大度,即可“斬妖除魔,通天無邊”。
再談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西天取經之路十萬八千里,為何師徒四人還要徒步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呢?錢文忠說過:《西游記》直射漢民族的性格 。《西游記》從大的角度來講,最能反應中國傳統的國民性,細品《西游記》會發現西天取經路上只有一人。
“潑猴”孫悟空――人心
小說開頭寫道,東勝神洲有一花果山,山頂一石,受日月精華,生出一石猴。之后因為成功闖入水簾洞,被花果山諸猴拜為“美猴王”。孫悟空向來桀驁不馴,那不可一世的樣子正是我們不愿服從規則的“心”。戰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說過“欲成方面圓而隨其規矩,則萬事之功形矣,而萬物莫不有規矩,議言之士,計會規矩也。”《西游記·第十三回》中說: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人心是須要歷練的,是需要約束的。所以“心”――孫悟空,是須要金箍咒的。而當孫悟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后,便是拿去金箍咒,也再也不僅僅是花果山水簾洞中的“潑猴”,而是萬人敬仰的“斗戰勝佛”。正所謂俄國物理學家列別捷夫說得好:“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靜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孫悟空能干但不馴服,唐僧念緊箍咒來管他,像這樣的人物描寫,背后揭示了中國國民性當中非常多的東西,比如我們對人生的態度,對真理的態度,對追求這個過程的態度。
欲望·貪婪――豬八戒
關于豬八戒的外貌,唐僧說的是:“我那大徒弟姓豬,法名悟能八戒,他生得長嘴獠牙,剛鬃扇耳,身粗肚大,行路生風。”在唐僧師徒中,有三個是虛幻人物,這三個人中最討巧的是誰?是豬八戒,唐僧最喜歡的實際上是豬八戒。八戒更像是人的欲望,好吃懶惰,時不時來上一句“咱把行李分了吧!我回我的高老莊。”但是,欲望是不會被消滅的,所以,八戒被封為“凈壇使者”。眾人似乎很能接受這么一個投機取巧的人物。
理性·目標――沙僧
沙僧是師徒四人中最簡單的人物,從未做過錯事,但所有的臺詞也都沒有激情,“大師兄,師傅又被妖怪抓走了。”是他最經典的臺詞,其實他肩上挑的單子更像是天平,衡量著理性與目標的重要性。
《西游記·第十七回》中提道“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所以與其說西天取經是一場取經的道路,倒不如說西天取經是一次“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的心的歷練;倒不如說西天取經是唐僧挑戰自我,戰勝自我“凡心”的過程;倒不如說西天取經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共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的挑戰。最終“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最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岸花明又村”。
《西游記》讀后感10000 西游記讀后感10000篇二
歌德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事實上也的確如此,讀書能使我們視野開闊、情緒高雅,并學會思考,使人生更加充實……
提起《西游記》,那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這本書是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由明代杰出的小說家吳承恩創作出來的,是最為廣泛流傳的古典神魔長篇章回小說,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作者吳承恩自幼聰明好學、博覽群書,一生中詩文詞創作甚多,所以才能開辟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
說起閱讀,那真是有點慚愧,因為我直到上個寒假才剛剛讀了《西游記》,記得小時候就已經看過了一次兒童版《西游記》,也欣賞過相關電視劇,但在讀原著的過程當中,我才發現電視上和書中的故事情節是有出入的。在電視上人物神態、表情、動作、語言并沒有書上的那么傳神,那么形象,那么逼真,甚至有個別篇章中故事內容截然不同。當我看到原版的《西游記》時立馬被吸引住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的性格特點被吳承恩描寫的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有一種完全抵御不住的魅力,當時有想一口氣讀完的激情與沖動。當然一口氣也吃不成胖子,還是慢慢咀嚼,細細品味比較好。
說起《西游記》,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不愧是這本書中最重要的人物了,既然是主角,當然個個也都身懷絕技,各有各的特點。就拿唐僧說吧,西天取經原本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唐太宗貞觀年間,僧人玄奘不顧禁令,前去天竺國取經,歷時17年,經過百余國,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最終取回真經,為我國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西游記》中唐僧作為師父,對徒弟要求很嚴,經常教導徒第“要以慈悲為懷”,就在“三打白骨精”章回中,孫悟空連傷三人性命,他毫不留情將之逐回花果山。唐僧在取經路上,不為財色迷惑,不為死亡征服,不達目標誓不罷休,最終才取回真經,修得正果。這也告訴我們,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說到孫悟空,他乃是取天地玉露之精華,從石縫里誕生,在大鬧天宮中高喊玉帝為“玉帝老兒”,回歸花果山高掛起旗號“齊天大圣”……這段時間里的孫悟空,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他代表了人類精神最頑皮的部分”,但是最終也幫助了唐僧修成了正果。
在故事中,他們師徒四人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經過了女兒國、滅法國、比丘國等等百余國,克服的困難難以想象,打敗了的妖怪數不勝數。這又告訴了我們:只要堅持,必能成功。
當我讀完《西游記》,我也懂得了在辦事或學習中如果沒有別人的幫助,沒有團隊合作精神,也不會有很大的成就,就像西游記中所蘊含的:唐僧如果沒有三個徒弟的護駕,唐僧師徒四人如果沒有各路神仙的幫助,那么他們也不能平安地去印度取經,或者說也難以取得真經。
人生如一條溪流,會遇到許多“巖石”造成的艱辛與困難,如果沒有這些“攔路虎”、“絆腳石”的阻攔,那么人生就是一帆風順的,但是這也就不算人生了。
《西游記》讀后感10000 西游記讀后感10000篇三
暑假我看了一本書叫《西游記》,《西游記》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講述了唐僧和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后終于到西天取得了真經的故事。
《西游記》里塑造了許多生動的人物形象,有人、有神仙、有妖怪,我真佩服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其中唐僧師徒四人的形象尤其鮮明。這四個人物外貌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唐僧是一個誠心向佛、非常善良的人,不愿傷害任何一個人,所以經常上了會騙人的妖怪的當;孫悟空,是最重要的角色,他忠誠勇敢、本領高超,在取經之路斬妖除魔,立下了大功。他對自己的師父、師弟非常忠誠,雖然有很多次唐僧因為過于善良,不但沒有認清妖怪,還念緊箍咒讓孫悟空無法降妖。但是孫悟空始終記著唐僧救了他,觀音菩薩讓他幫助唐僧,所以對唐僧不怨不恨,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幫助唐僧;豬八戒則是個最有趣的角色,長得很丑還貪吃好色,經常怕苦怕累,但他很善良,在降魔的時候也很勇敢,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丟下唐僧;沙僧,正直無私、任勞任怨,是非分明,在三打白骨精的時候,沒有因為美色而被吸引,而保值清醒的頭腦,堅持幫助孫悟空,他的本事沒有孫悟空高,但他的忠誠不比任何人差。
這師徒四個人性格截然不同,能力相差很大,但是他們會合作、互相信任、取長補短,所以克服了一個有一個困難。這讓我們想到了,一個能力再強的人,他也需要別人的幫助;一個能力再弱的人,只要他愿意,他也能發揮自己的特長,起到關鍵的作用,所以能力不在大小,而在他是否可以得到發揮。
《西游記》這本書講了唐僧師徒經歷了八十一個磨難有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其實唐僧師徒的取經之路就像我們的生活,有喜有憂,肯定會有很多困難,只要我們能夠堅持不懈,不怕困難,那就能像唐僧師徒一樣最后走向成功。學習唐僧的善良,學習孫悟空的忠誠,學習豬八戒的樂天,學習沙僧的正直,不畏懼任何的困難,那成功還會遠嗎?
書中充滿幻想的故事情節: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智斗二郎神等,雖然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作者筆下那精彩的打斗場面卻能讓我身臨其境。
我想,我們在生活中,也應像他們這樣團結,因為只有團結才能取得成功。如果不團結,就會成一盤散沙終究會被瓦解。如遇困難,我們應該像孫悟空堅持不懈。就算被指指點點我們也應該像沙僧不卑不亢,要堅持自己,來證明是誰在說謊。
讀了《西游記》后,我深有感觸。它不像有些書那樣枯燥無味,西游記中斬妖除魔的情節讓我著實喜歡。《西游記》這本書真好看,我喜歡看這本書。
文學是比鳥飛的還遠的夢想、比花開得還美的情感、比星星閃的還亮的智慧,是我們到了一百歲還忘不掉的信念。讓我們愛上閱讀吧!它會給我們插上一對夢想的翅膀!
《西游記》讀后感10000 西游記讀后感10000篇四
在四大名著中,西游記是一部時代累積型的作品,它是寫的最生動又活潑,最離奇。是吸引青少年的關注,在小的時候。我讀的是文字書。那時還沒懂全文字,是借著拼音一個一個的拼讀,有時候還需要外公在一旁講解意思。雖然讀的有些辛苦。但是我能閱讀到了四大名著的其中一本了,看了一遍又一遍仍是津津有味。到了四年級時,西游記在電視中播放了,我們一家人排排坐在沙發里津津有味的看著西游記給我們帶來的樂趣。
要說西游記中最經典的就是三打白骨精的劇情了,白骨精一心想吃唐僧肉但是又害怕孫悟空火眼金睛給識破真面目,于是變化成了村姑,老婦,和老翁來博取唐僧的善良,師徒四人來到了所在地,孫悟空去給師傅找糧食,聰明的孫悟空在師傅的腳下畫了一個大圈并叮囑不可出了這圈子外,可是,白骨精也不是蠢的,她懂得唐僧的弱點,只有忠厚的沙僧一直警戒著沒有被白骨精給迷惑住。那好色的豬八戒看到了饅頭和村姑就已經找不到北了。這時孫悟空回來了看到有個女的便用火眼金睛看到了白骨精的面目,拿著金箍棒打死了白骨精的化身。唐僧卻認為孫悟空濫殺無辜,要趕走孫悟空,悟空熱淚雙流,也不免傷心落淚。
師徒四人 都有不一樣的性格,先說,唐僧:善良但又不分青紅皂白。誠心向佛,頑固執著,他嫉惡如仇,不怕困難,堅韌不拔,英勇無畏,但有時我行我素過于頑劣。孫悟空:突出他熱愛自由,見惡必除,在重重困難之前頑強不屈,隨機應變專為人間解除魔難的英雄。豬八戒:好吃懶做,貪財好色,貪生怕死,但又性格溫和,憨厚單純有時也很英勇;經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惑,難分敵我。他對師兄的話言聽計從,對師傅忠心耿耿,是個被人們喜愛同情的喜劇人物。沙河尚:在保護唐僧西天取經路上,任勞任怨,忠心不二;心地善良,忠厚樸實,默默無聞。但又缺乏主見。
西游記中最受歡迎的是孫悟空,別問為什么,因為孫悟空有很強的責任心,不畏艱險,有膽,有才,勇于犧牲,戰勝自我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直到現在還在電視里播放,每當我們在看過一遍又一遍,還是和小時候一樣既過癮又有趣。帶給我們有趣的童年,六月。
時光在悄悄地流逝;當我找出當年那本《西游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它不僅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讀起時,不變的是陽光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而我的領悟卻變了。
《西游記》讓我領悟到任何事情,都是要經過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功。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經歷了重重困難,并不是玄虛離奇的。就拿學習來說:哪天經歷的每一天又何嘗一帆風順呢?人生的道路漫長又何嘗僅僅是九九八十一難呢?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在這我不禁慚愧自己為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呢?這就是我所缺少的,戰勝困難的過程,就是發現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取長補短才得以成功,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至少我是努力了。這也是一個小小的成功啊!因為我做了,還堅持到了最后。
感謝吳承恩的超凡想象力為我們編織一個充滿樂趣,又離奇,曲折的神話世界,通過《西游記》,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給大家帶來激勵內心的力量。這就是我讀《西游記》從中得到的啟示吧!
《西游記》讀后感10000 西游記讀后感10000篇五
《西游記》是一部神魔長篇章回體小說,這部小說記載了師徒四人要去西天取經的路上,經歷了九九八十一種的困難,他們為了取到真經,挑戰了八十一種的困難,還受了許多傷呢……
師徒四人最忠厚的是沙僧,他忠厚老實,一心想取到真經,令我感嘆不已。豬八戒,大家都明白,他好色好吃好玩,一心貪婪,做不成事。他遇到困難時,只想著退縮。他取到真經時,還求佛祖讓自我下凡來玩呢!別忘了,他就是這樣被玉帝貶下凡來的。
孫悟空最大的特點是勇敢,他不怕困難,打走妖魔鬼怪。如果師父被抓了,他必須會想辦法救出師父。他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唐僧就是?嗦但是是個善良閔誠的苦行僧,不辭勞苦,不畏艱險,但有昏庸頑固,是非不分。意志堅強,慈悲善良。是一個虔誠執著的佛教徒,在取經的過程中堅定,從不懈怠動搖,不為財色迷惑,不為死亡屈服,憑著堅韌不拔的精神,終成正果。另一方面,又性情和善,連兇殘的敵人也可原諒,偏聽偏信。
《西游記》讓我領悟到辦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絕非易事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經歷了眾多的險難,并非全是玄虛離奇的就拿我們的學習來說吧,我們經歷的每一天又何嘗沒有困難呢?我們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到高中畢業考大學……又何嘗僅僅是九九八十一難呢?戰勝困難的過程,就孕育了成功唐僧師徒四人每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正是他們互相幫忙,取長補短,才得以成功這又讓我懂得了想要辦成一件大事,務必大家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成功的道理。
當我翻開《西游記》時,總有不一樣的情緒。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搞笑。但今時今日,不變的是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悟卻變了。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一樣的感覺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研究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現象。但在我看來,他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著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經歷了日復一日個性受約束的日子,廿一世紀的人們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個自由的化身:孫悟空。孫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闖龍宮,鬧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稱王。能夠說已經到達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然而,每個人都明白,在此刻,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能夠讓內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在厲盡時光錘煉的《西游記》中,竟深深蘊含著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為什么它能夠傳承至今了。
《西游記》讀后感10000 西游記讀后感10000篇六
書是燈塔,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書是蠟燭,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書是力量,提供我們前進的動力。我們每天都沐浴在書海中,接受知識的澆灌。我相信大家一定都看過很多古典名著吧?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薦一本書——《西游記》。
《西游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其中的故事充滿了離奇,如《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每當讀起《西游記》,我總是情不自禁地入被精彩的情節深深吸引。
在這本書里,充分的描繪了師徒四人的形象。心地善良的唐僧,憨厚老實的豬八戒,任勞任怨的沙僧和勇往直前的孫悟空。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齊天大圣孫悟空,他護送唐僧去西天取經時忠心耿耿,雖然有幾次唐僧趕孫悟空走,但孫悟空總能和唐僧和好并救他與水火之中。孫悟空不僅對唐僧忠心耿耿它還對妖魔鬼怪毫不留情,面對危險毫不畏懼,勇往直前。在我心里,他就是一個勇敢聰明,無所畏懼,嫉惡如仇的大英雄。他能對抗天宮,能上天入地、呼風喚雨,雖然多次瀕臨絕境,孤立無援,但他都從不氣餒,往往吸取教訓,重新抖擻精神,繼續作戰,贏得勝利。他這種不畏艱險,前仆后繼的精神令我敬佩。
孫悟空就好像是我們的化身。當他從石頭里蹦出來的時候,就和我們從媽媽的肚子里出來一樣。當他在花果山無憂無慮地和群猴們玩耍時,好像我們那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當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就好像我們不小心跑進了大人的世界,并且搞的一團糟。天官們想哄住他,便封他做弼馬溫,結果沒哄住。又封他做了個齊天大圣。但還是沒有哄住。就和我們的媽媽給我們好吃好喝,但還是沒管住我們一樣。后來如來出現了,伸出他的手掌將孫悟空壓在五指山下500年。就像我們嚴慈的父親,終于管住了我們。
唐僧師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經的路上,雖然遇到了九九八十一個難關,但是他們不忘取得真經的初心,沒有畏懼困難反而勇敢的去面對。最終,他們戰勝了難關,取到了真經,被封為了真神。“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句話用在他們身上是再恰當不過。而我們,只要有不怕困難,堅持到底的決心,最終也會成功。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學習。在學校里,有著各種各樣的人。有的像豬八戒,好吃懶做,憨厚老實;有的像沙僧,任勞任怨,踏踏實實。有的像孫悟空,活靈活現,勇往直前。有的像唐僧心地善良,從不氣餒的人。如果我們在學習上能個個都像唐僧、孫悟空、沙僧那樣不怕困難,就一定會取得巨大的收獲。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認為《西游記》帶給我們不再是神話和幻想,它讓我學會了善良,寬容,嫉惡如仇,面對困難不畏懼的勇氣和信念。
《西游記》讀后感10000 西游記讀后感10000篇七
已經想不起來上一次認證讀《西游記》是什么時候了,只記得以前只是把它當做有感簡簡單單的故事,而并沒有認真想過它跟更深處的含義。
前兩日在網上看到了章老先生對影視劇改編《西游記》的看法,他對其極其反感,但是或許因為我還沒有讀出文中的精髓,我認為合適的改編并無可厚非,因為它對我們對文章的理解有一定的幫助。由著這個話題,借著假期,我又將著四大名著重新讀了一番,這一次的感覺與以前并不相同。
有人說,這部小說里寫的是不同宗教或者不同社會地位的人之間的矛盾。我其實并不大注意這些,更加吸引我思考的是:哪個時刻的孫悟空才是真正的猴王呢?我的問題并非是有些人口中所說在真假美猴王中,被除掉的'是真正的孫悟空,因為之后的他變得溫馴了,這樣的無稽之談,而是在想,怎樣才是他的真性情。
就他的性情而講,在整本書的前半部分描寫了美猴王的放蕩不羈,而后半部分則寫他由一切隨心變成了遵規守紀,前后的反差極大。
在近乎所有的親少年的心目中,美猴王都應該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棒尖一點山崩地裂。而在傳統的電視劇中,在六小齡童的演繹下,這種形象似乎并不突出,反而在其反對的改編的影視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讓我們對那個傲氣的美猴王形象更加有清晰的認識。
再聯系我們的生活來看,許多人說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磨平自己棱角的過程。由小時、青年時的張揚,到中年的中庸、圓滑。其實在我的目光來看,這與孫悟空的性情變化無比接近。在文中,作者也為孫悟空的性情變化一直埋下了伏筆。被如來佛壓在山下以后,觀音來下達命令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有“聽話”的跡象了,他開始與那個隨心的自己遠去了。之后與唐僧的一次次誤會中,他也一次次的變得守規矩了。所以我才說他被掉包的話是無稽之談。
孫悟空對天庭的反擊有時候被人們解讀為對統治者的反抗,但不管怎樣的看法,都改變不了這個時期他的傲氣英雄的性格特征。
隨著后文的一步步描寫,跟著故事的行進,這種形象逐漸消失,但是給我們留下更多印象的卻一直是那個逝去的性情,所以我也認為作者想要突出的正是這個。
綜合我的觀點來看,只就美猴王的性格來看,影視劇的改編并無大礙,還有利于我們的理解。而且桀驁不馴的英雄才應該是真正的猴王形象。盡管之后的斗戰勝佛的稱號中仍有“戰”字,卻缺少了幾分“戰”意的銳氣。
無論最后我的觀點是否正確,但是這次認真的思考確實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警惕了我要不忘初心,初心不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成功。
《西游記》讀后感10000 西游記讀后感10000篇八
吳承恩先生寫的小說《西游記》,我們耳熟能詳,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生動搞笑的文字,個性鮮明的人物,使我記憶猶新,從小就對它百看不厭,愛不釋手。
這天,我又一次翻開《西游記》,武功高強、正義大膽的孫悟空;貪吃貪睡、好色好財的豬八戒;任勞任怨、心地善良的沙和尚;意志堅強、誠心向佛的唐玄奘;勤勞勇敢、忠心耿耿的白龍馬……精彩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描述也又一次深深地打動了我。合上書本,我不禁感嘆:唐僧師徒四人,真是艱難啊!一步一步地走完了十萬八千里。路上是多么辛苦,九九八十一難,大家都受盡了煎熬!
其實,我們學習也像取經,有些人像《西游記》中的豬八戒,懶惰,對任何事情都是草草了事,沒有一點兒耐心。有的人像唐僧,堅定不移,百折不撓。唐僧遇到過那么多困難,但從來沒有氣餒過,從未打消過取得真經的念頭。我們有的同學也是,遇到難解的題目毫不畏懼,必須要不斷地演算,哪怕到最后算不出來,也要找老師弄懂為止。有的人像沙和尚,誠懇老實,對任何事都不敷衍了事,總是一點一滴踏踏實實地把事情做好!有的人像孫悟空,活潑好動,足智多謀,個性聰明,對學習有很強的興趣,回到家,總是把當天所學的復習一遍,把沒有學的預習一遍。如果大家都像唐僧、沙和尚和孫悟空一樣,有對學習有堅定的決心,就會像他們一樣,“取得真經”。
看著師徒四人的堅定不拔,想想我自己的所作所為,真是自形慚愧。
6歲那年,瞅著別人如小鳥般在溜冰場上“飛翔”,我也禁不住動了心,非纏著母親要買一雙溜冰鞋。母親拗但是我,便說:只要你學會了滑冰,我就給你買。”“好!一言為定!”但是,當我摔了幾腳后,就氣呼呼地把溜冰鞋給扔到垃圾桶里去了。瞧著別人溜冰時輕盈矯健的身影,我也只有望“鞋”興嘆啦!可唐僧師徒呢?一十四年后才取得真經,一路上遇到了多少妖魔鬼怪、艱難險阻也沒有放下。這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這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為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正因我去做了,而且堅持到了最后。
唐僧四人都有缺點,孫悟空的毛躁,豬悟能的懶惰,沙悟凈的沉默,唐玄奘的懦弱。但是他們卻帶著各自的缺點取到了真經,并修成了正果。這說明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是完美的,取長補短、團結他人,就能在學習上,在生活中取完真經,修成正果!
《西游記》讀后感10000 西游記讀后感10000篇九
求神問卜,不如自己做主。——題記
這個寒假,我又一次重溫了這部我從小看到大的經典《西游記》。
我四五歲時,第一次看西游記的動畫片,就被孫悟空這個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英雄形象所迷住了:頭戴鳳翅紫金冠,身穿鎖子黃金甲,腳底藕絲步云履,手提如意金箍棒。龍宮奪寶,大鬧天宮,偷蟠桃,盜仙丹。在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時,一路上斬妖除魔,極力保護唐僧,最終成了“斗戰勝佛”,活脫脫一個超級大英雄的形象。
五年級時,在老師的推薦下,我看了學生版的《西游記》。我這時卻覺得我心中那個孫悟空并不完美,甚至有時像個好斗的土匪、流氓。又因為本領高強,悟空也自傲,對帝王權貴毫不尊敬,見玉皇大帝也只是“唱個諾”,經常扯著土地的胡子恐嚇。他又極度好面子,聽說弼馬溫是個不入流的小官,就感覺受了愚弄和侮辱,打下南天門。蟠桃會沒請他,他攪翻了蟠桃會,跑回花果山。他還動不動就“俺乃齊天大圣孫悟空!”
前不久看了一篇對《西游記》分析的文章,叫做《唐僧為何死活都不讓孫悟空打殺白骨精》,內容雖有些胡編亂造,但也實實在在地引發我對《西游記》的又一次興趣,讓我對孫悟空又一次的改觀了。我覺得孫悟空像是正處于青春期的少年。
首先,他有很強的學習力。拜菩提祖師為師后,孫悟空因為他的天資聰穎與勤奮,學會了七十二變、筋斗云、長生不老等法術。他學神通的時間很短,在學習中多半是自主學習,可見他學習能力的強大。
其次,脾氣暴躁、愛用暴力,這點在大鬧天宮、龍宮尋寶等章節中也可見一斑了。但是,人總有一個從青澀到成熟的過程。年輕時的他血氣方剛,給人一種暴躁、好斗的印象。
但是,悟空的成長從被壓在五指山下開始了。五百年的光陰磨去了悟空魯莽的棱角,但他執著、勇敢的個性卻沒變。
取經路上,最值得說的是三打白骨精這一章。悟空沒做錯卻被冤枉,八戒挑唆唐僧念緊箍咒時的幸災樂禍,唐僧趕走孫悟空時的無情,悟空都看在眼里,但他卻仍跪謝師傅一路來的照顧,還讓師弟們保護好師傅,這時,我真的覺得悟空成熟了,他已經是一個有擔當有孝心的好青年了。
最終,悟空成就了“斗戰勝佛”,完成了對人生的升華。看完書的我們,是否應該對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出選擇,是做脫胎換骨的“斗戰勝佛”,抑或是整日嬉戲抱著手機無所事事的弱者,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前者,讓我們攜手并進,爭當新時代好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