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篇一
學習目標 過程與方法:
1.會用感官和工具認識常見巖石,并能耐在觀察實驗中發現巖石的特征。
2.能夠用相關的分類標準(如顏色、形狀、軟硬等)給巖石分類。
3.能查閱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形成的有關資料。
4.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語言、文字、圖畫)記錄觀察結果,能夠用恰當的詞語描述和觀察實驗等搜索等探索結果。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常見巖石在顏色、結構、軟硬和遇算反應的特征。
2.知道巖石有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三種類型,了解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形成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自然界巖石的美麗,產生喜愛祖國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識到巖石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重點難點 1.知道常見巖石在顏色、結構、軟硬和遇算反應的特征。
2.知道巖石有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三種類型,了解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形成的過程。
學法指導
課前準備 各種巖石、放大鏡、鹽酸、小錘等觀察工具,模擬巖石生成的材料,如蠟燭、酒精燈、燒杯等
學習過程 二次備課
1、用課件展示一些地球表面的情況,及巖石的分布。
探索和調查
1、讓學生在紙上寫下自己對巖石的認識。
2、交流認識。
3、出示p39圖,哪些是巖石,哪些不是巖石?
4、怎樣才能稱為巖石?
5、教師講巖石的定義。
6、巖石有哪些特征?
7、交流。
8、為了進一步了解巖石,我們還可以怎樣來觀察巖石。
9、用多種方法觀察巖石。
10、你覺得巖石是怎樣形成的呢?
11、小組討論,巖石形成的方式。
12、學生交流,教師板書記錄下生成方式。
13、做巖石生成的模擬實驗。
14、觀察制作出來的各種巖石的特點。
15、教師再分發一些真實的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和制作出來的巖石進行比較,觀察這幾種巖石的特點。
16、教師告訴學生,地質學家就是按照巖石的生成方式,把巖石分成了3大類,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
1、了解原認知。
2、通過比較得出巖石定義。
3、觀察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3、本課內容較多,所以不安排學生自由分類了,巖石的分類學生本來就比較難理解,如果在自己分類的基礎上再進行分類的講解就更不容易理解。而且分類并不是本冊訓練重點。
4、在這里學生對于巖漿巖和沉積巖可能比較容易講出來,變質巖比較困難,如果學生講不出變質巖,教師可以講出來,不一定非得學生講出。在這里這些巖石的名詞完全可以等會由教師講出來。
回顧和解釋
巖石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科學教案篇二
1、在活動中探索“水寶寶搬家”的不同方法
2、通過探索活動知道哪些物品適宜運水,哪些物品不適宜運水
3、樂于參與科學探索活動 教學準備:海綿、棉花、碗、勺子、小筐、竹籃、洗澡籃、針管、小
毛巾、魚網、小桶、瓶子、塑料袋、抽屜(冰箱)盆、罩衣、大筐、中筐
能自由探索出不同的方法,主要有:舀倒、吸擠、吸推
能自由探索并分類出適宜的和不適宜運水的物品
一、導入活動
1、 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看!周老師這里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小桶,它是空的(拿起來看)還有一個裝著水的盆。現在請小朋友們想一想,能用什么辦法把盆里的水寶寶搬進空桶里呢?(引導孩子大膽說)
2、 今天,周老師也給小朋友們準備了非常多的材料,我們一起來看看有什么?(迅速出示說)
二、 初步探索搬水的方法
1、 四個小朋友為一組,面對面站好,然后進行操作。
2、 強調兩點小要求:(1)大筐中所有的材料你都可以試一試。
(2)在操作時,請你想一想你都用了哪些工具?你是怎樣幫水寶寶搬家的?
3、 幼兒操作,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幼兒:1、針管在幫水寶寶搬家時不能對著小朋友的眼睛,要對準盆2、你剛才用了···工具,現在你可以再去選擇一個試一試)
4、 請小朋友把手上的材料輕輕的放在筐里,回到小椅子上坐好。提問:你剛才用了什么工具?你是怎么幫水寶寶搬家的?(選擇有針對性的幼兒回答)
5、 小結:原來不同的工具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主要有:舀倒、吸擠、吸推(邊做邊說)這三種方法,小朋友重復一次
三、再次探索,進行分類
1、 剛才我們知道了幫水寶寶搬家的主要三種方法,那么在這些材料里哪些是適宜幫助水寶寶的?哪些又屬于不適宜的呢?
2、 解釋:適宜就是指幫水寶寶搬家時不漏水,而且又快又好的。而不適宜則是指容易漏水的
3、 再次操作。
要求:(1)筐中的材料都要用到(2)把適宜的放進笑臉筐中,把不適宜的放進哭臉筐中。
4、 教師巡視指導(引導孩子把物品歸類放好)
引導語:你用的什么工具?它適不適宜?應該放進哪個筐子里?
5、 現在請每組的小朋友一人端著一個笑臉筐和哭臉筐把它們放到前面來。讓我們一起來找找,看看是不是都找對了呢?(1、巡視時發現有爭議的在這時進行驗證,2、如果出現沒有分類完的情況,也讓小朋友一起來幫助這組的小朋友進行分類)
四、運水比賽
1、 剛才我們找到了這么多適宜幫助水寶寶搬家的工具,那么這些工具中你認為哪一個是最快最好的呢?(請幼兒大膽猜測)
2、接下來就要進入我們最好玩的運水比賽啦!聽清比賽規則:(1)等會請小朋友到前面的笑臉筐中拿一樣你認為最能幫助你獲得勝利的小工具,拿好后不能再換了。(2)小朋友在幫水寶寶搬家時,除了注意你的速度要快,還要注意你的力度,不要把水撒出來了(3)這次是八個小朋友為一組進行比賽,哪組小朋友先把水寶寶搬到紅色的標記線則為勝利。聽明白了嗎?
3、 比賽開始(烘托氣氛)
4、 點評下,鼓勵所有的小朋友
5、 總結最快運水的工具和方法(舀倒)
五、延伸活動
今天我們知道了三種幫助水寶寶搬家的方法,哪三種?(舀倒、吸擠、吸推)還知道了哪些是適宜運水的,哪些是不適宜運水。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不同的運水方法如:灑水車、消防車和農田灌溉(播放圖片),請小朋友回家再來找一找,看看還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也能夠幫助水寶寶搬家,明天把你的發現告訴我,好嗎?
科學教案篇三
尊重,呵護幼兒與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著力培養幼兒學習科學的興趣,幫助幼兒養成凡事多問一個為什么,多動手,多實驗,多交流的良好行為習慣以及尊重事實,尊重他人,樂于合作的良好品質。
1 了解小手的作用及重要性,懂得愛護自己的小手。
2 讓幼兒對實驗感興趣,進而逐漸培養幼兒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3 通過了解自己的小手,萌發幼兒好奇,好問,樂于嘗試等積極情感。
重點: 讓幼兒自己通過實驗多角度感知手的重要性。
難點: 沒有小手的幫助不方便。
1 蘋果一個
2 皮球一個
3 椅子一把
4 《幫我學科學》人手一冊。
一、游戲導入,吸引幼兒注意。
教師提出問題:請小朋友把小手舉起來,說說小手能做什么?鼓勵幼兒做出相應的動作。
二、基本環節:
1、教師出示蘋果放在桌子上,提出問題:小朋友把手背后,不用手,能吃到桌子上的蘋果嗎?(能或者不能)
2、教師針對有的幼兒說能,有的幼兒說不能,進一步引導:“你怎么知道能?”“你怎么知道不能?”
3、教師分別請幾名猜想不同的幼兒在所有小朋友面前做實驗,觀察結果。
4、初步結論:教師引導幼兒說出體驗,沒有小手的幫助不方便。
5、擴展實驗。鼓勵幼兒嘗試不用小手拍皮球,畫畫,搬椅子,穿鞋等。然后說說不用小手做這些事情方不方便?
6、教師小結:引導幼兒說出手的重要性。
三、 教師請幼兒翻到教材第一頁 ,說一說要怎樣愛護小手?(常剪指甲。不咬小手。天冷給小手戴上手套。那鋒利的東西要注意安全。)
四、結束。教師:“小朋友都知道怎樣愛護小手了,小手很高興,小朋友來親親自己的小手,讓我們給自己鼓鼓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