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的快樂,產生于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歡學習的,只是學習的方法和內容不同而已。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心得體會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人生讀書心得體會350字篇一
又一次溫讀《人生》,又一次熱淚滿眶,又一次領悟那一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讀人生,讓我對未來的未知充滿了恐懼,同時又有一種希翼,所以對于現在,我有一種淡然。就像我知道每一種選擇都有著他內定的規律,或者尊與現實或者尊于心靈;就像我知道每一次選擇我都會堅定的走下去,每一次的選擇都是一條人生路。
我想故事的結局一定像我們每天所走的路一樣,一樣的實在。路,可能有花俏的,像滿地遍花的羊腸小道,像鋪滿鵝卵石的小橋,可能還有的設計讓水漫上去,等等。可這些終是旅游式的消遣,就像我們偶然通宵達旦的與朋友狂歡,真正稱得上路的還是那些結結實實的水泥大道。
其實孫少平就是高家林未來的寫照,一個有韌性血氣方剛且能屈能伸的男子漢。無疑孫少平是完美的,是讓每個讀者都贊揚的那種;而高家林卻是那種桀傲浮華愛慕虛榮的,自視過高患得患失的,讓人感覺恨鐵不成鋼的那種形象。可,難道孫少平心中就沒有過波瀾,他就不想田曉霞死后能再擁有像金秀這么漂亮女人的愛情。我想那是不可能的,這就像是在問一個結過婚的人是不是就沒有愛的欲望一樣,答案是顯然的,可是有一種比愛更重要的責任壓在他們身上。他一定也是想的,可他知道自己以不配去擁有這份愛,他沒法給她一個溫馨舒適的家,沒法不讓她每天不擔心害怕,所有他選擇了拒接,選擇了煤礦那一個破敗卻溫馨讓人留戀的家。而巧珍,是當時樸素善良農村婦女的寫照,她和平凡的世界中的郝紅梅一樣,一樣有一種對愛情的追求。她甚至比郝紅梅更癡迷,更陷的深,對愛情更執著。可人生的道路上是沒有平坦的,摔倒了,失敗了,丟失了,她們站起來,看著那愈來愈遠的背影,最終她們都選擇了一種屬于自己的生活,一種更熱愛土地的生活。對于黃亞萍來說,這場戀愛只是一次野外漫游的邂逅,只是春天里的一場夢而已,雖然美的讓人落淚。
人生,多么沉重的字眼,有誰能在這條道上一馬平川。有些事情蹉跎的是歲月,而有些事情卻要用整個歲月去懷念。也許人是易忘的,可有一種記憶是深深的烙印在我們的心上,每一次扯動就會疼痛,就會流血,就會進一步的加深它的傷痕。人生這部作品是段樸實而又凄美的愛情悲劇,而這段悲劇之所以凄美,就是因為有劉巧珍的存在。高加林的背叛,對于她來說是一種致命打擊,但是,“剛強的姑娘,她既沒尋短見,也沒神經失常,人生的災難打倒了她,但她又從地上爬起來了!”因為“她留戀這個世界,她愛太陽,愛土地,愛勞動,愛清朗朗的大馬河,愛大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她不能死!她應該活下去!她要勞動!她要在土地上尋找別的地方找不到的東西!”這一是體現出她的堅強、堅韌;又體現出她對生活,對土地,對自然,對家鄉的深厚感情。這正透露出路遙對土地、勞動對故鄉自然的深切熱愛和依戀。
借助別人對路遙的評價來說一下————他塑造劉巧珍這個人物,寫人在極其困難的景況下戰勝苦難的“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基源于對現實生活的道德憂慮,其目的就是要借“困難的時候”人們心靈的“高尚美好”,來“折射今天的現實生活”。認同傳統的美德,贊美利犧牲精神,克己利他的仁愛之心和道德善良,與人類生活的意義和進步密切相關
想起別林斯基所說的那句話:“??生活就意味著:感覺和思索,飽受苦難和享受快樂;一切其余的生活都是死亡。??我們先得有飽受苦難的能力,然后
才會有享受快樂的能力,不知道苦難的,也就不知道快樂,沒有哭泣過的人,也就不知道喜悅。
人生是我們沒法邁過的檻,而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加!
人生讀書心得體會350字篇二
這是我從舊書店買回來后看完的第一本小說,買回的時間經歷了幾個月,由于自己的懶惰,拖沓到現在才看完。
本人看書有一個習慣,在小說看到一兩章后就會先去看看結局怎樣。名著類的書籍從開始就已帶上了悲劇色彩,現實主義的文學沒有那么多歡樂。我不得不承認,這類小說并不是自己的閱讀偏好,這些也都是逼迫自己看下去,淺淺帶過,囫圇吞棗般。閑暇之余更愿意看些沒有營養的快閱讀文章和狗血小說。
聽到路遙這個名字,首先想到的是《平凡的世界》,之前在學校圖書館看到過這部小說,無論精裝、平裝還是怎么樣的印刷,都是三冊,怎樣都改變不了的厚度。對于強迫自己閱讀的人來說,這并不是一個理想的閱讀長度,之后畢業了在舊書店再看見路遙,便是這本《人生》。
從市面上的通俗小說的角度來看,這并不是一個好結局。巧珍應該會等著高加林,在高加林再次被下放到農村時,重新與他復合。或者高加林從此走出縣城,與黃亞萍就此落地大城市,巧珍成為他過去的一筆。小說從高加林的角度出發,那么理應考慮高加林作為“主角”的下場,可這畢竟不是市面上的通俗小說。
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高加林為了前途與巧珍分手,和黃亞萍在一起并沒有什么錯。從他讀書認字的那一刻起,他與巧珍的精神世界就已經不在同一個階層,他對文學侃侃而談,但巧珍只知家長里短,在高加林進入縣城當上記者的那一刻起,與巧珍之間的距離便已加寬。即使他內心對巧珍還依然存在著豐沛的情感,但這些情感反而更讓他煎熬。如果他是一個足夠自私的人,那在黃亞萍提出邀請讓他去南京時就不會如此備受良心上的折磨,跑到橋洞下痛哭。橋洞下的痛哭,與黃亞萍相處時內心不時出現的停頓,更加體現了他是一個矛盾的人,但前途與情感的選擇,他最終還是牽起了黃亞萍的手。
被下放到農村后,巧珍這時已經成為別人的妻子,但巧珍還是去請求高明樓讓給高加林繼續擔任教學老師。這更體現了巧珍的善良與真誠,與高加林形成明顯對比,就像順德老漢說的那樣:“你丟失了一個金子”。
印象最深刻的話是:“不要抱怨生活,生活是公平的,你應該抱怨自己”是啊,每個人都處在相似的環境里,有些人成為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樣子,而有些人一直這般碌碌無為。抱怨環境嗎?那為何同樣的環境,人卻百態?終究生活著的是自己。
我們都不是什么高尚的人,很難在前途與愛情里做出最好的選擇,如果是身邊的人,在面臨選擇時,我們也很難勸解他,不要放棄那個赤忱的心,對你赤城的人。
人生往往有許多選擇路口,并不能保證每一次選擇都是正確的,錯過的、未踏出那一步的、漸行漸遠的,最終是否會后悔?停留在原地也是一種選擇。在沒有做出那一步之前,一切都是空白。伸手觸碰得到的只管向前走就是了,而碰不到的,那是虛妄。
小說最終章上寫著并非結局,那最終的結局該是怎樣,想要繼續看下去。
人生讀書心得體會350字篇三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柳青
允許我擅自做主的化用溫斯頓《論奧威爾》中的一段話:"當一些作家還在為自己及作品尚活于世而慶幸時,路遙嘔心瀝血完成了他的《平凡的世界》后與世長辭,以致我只能把妒忌換成尊敬和懷念。
巴烏斯托夫斯基在形容對契訶夫的喜愛時,用了一個特殊的詞:"契訶夫感"。在閱讀路遙的過程中,冒昧的涌上一股感受:"路遙感"。《人生》這部中篇小說,也許在大多數人的眼中,與《平凡的世界》難以同日而語。甚至有人不知有《人生》,只知有《平凡的世界》。但其實,人生是平凡的世界的序曲,平凡的世界是人生的展開。
都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人生。真如其名一般的難以捉摸,也許是我的愚蠢,讀了這些年,究竟沒有全然了其意。也許失去了兒時的戲謔相見,多了份莊重與嚴肅,反而少了許純真與坦率吧。
人生的道路總是艱難曲折的,小說中的高加林無法避免的遭遇了人生的一場又一場洪荒。也許命中注定、在劫難逃;也許是"自作孽,不可活"。但試想,莫不都是人生嗎?就像所說的那樣:"人生就像舞臺,有喜劇,也有悲劇。"去偽存真,人生無非一場戲罷了。
雖然都在舞臺上演著這出戲,但妝具的背后,有虛偽、譏諷;亦有真情、至善。高加林被名利的大潮卷來卷去,摘去了所謂些許小人的面具,但終究在人生的道路上丟忘了根本,迷失了心性。他的人生跌宕起伏,但他只是茫茫人潮中的小人物,掀不起波瀾。在社會的蕩滌下,最終消亡殆盡,這是萬眾人生的縮影。其實,人生的本質沒有一帆風順,只有任憑風吹雨打,方可見雨后彩虹。人生與世間,來去縱橫,若白駒過隙。似高加林的人士,短短幾年,卻仿佛滄海桑田,人事變遷,嘗盡世態炎涼,止徒增悲喜爾!
之前講的好像太過籠統,其實陜北高原上的故事著實需要仔細回味。那個在人們印象中缺水、貧窮、風沙漫天的地方,也許只有煤黑子、硬饃饃的地方,其實也有許多高原上的兒女在原上吊著嗓子唱著:"上河里(哪個)鴨子下何里鵝,一對對(哪個)毛眼眼望哥哥……"的悠揚信天游,在這個他們眼里可稱之為天堂的地方演繹著一個個奮斗拼搏的故事。因為,這里是他們人生的開端。
小說看似一出悲劇,讓人看完除了謾罵,多有心軟。正如文中若禪師般具有平民智慧的德順老漢說的那樣:"人常說,浮得高,跌得重……"我覺得這足以成為大多數人行走于人生路上的警句箴言。人生無論多么難走,人總得要良心,走起路來踏實,心里頭有著落。即使面對無數挫折與苦難,要凜然面對,不要走捷徑,心浮氣躁,亦不能忘了根本。小說給了我們極大的空間去思考,我認為,《人生》這本書并不算悲劇。因為悲劇是有結局的,而《人生》才剛剛開始……
人生讀書心得體會350字篇四
《人生》一書給我最大的吸引在于它的名字。“人生”——多么廣闊的一個詞語,一本書能寫盡其間的所有嗎?滿懷一種期待,開始細細品讀這本書。
本書描寫了農民子弟高加林的人生經歷,從教師到農民到記者再到農民的一系列身份的改變,行為的變化,思想的變化,以及與巧珍、亞萍兩個女人之間的愛情,深刻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氣息。
從教師到農民這一身份的變化確實讓高加林無法接受,而正是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時候,但凡青年,總是富有激情;然而奮斗,卻總是充滿辛酸;而且愛情,還總是伴隨無奈。這就是高加林的真實。
高加林的確具有比別人更強的能力和才干,他有見地,有抱負,關心社會,還像城里的青年一樣時尚——會打籃球!可是這一切的一切又有什么用?他的身份卑微,只是黃土地上普通平凡的農民的兒子!沒有社會關系,沒有經濟地位,沒有權力資源??這所缺乏的一切的一切,都似乎注定了他最終被書記所排擠,教師的職位被書記公子頂替的宿命!奮斗到最后,又得到什么?當他在失意之時,落魄之際,有一個美麗的女孩向他表達了自己的愛意,陪他度過了那段沒有陽光的日子,她就是巧珍。巧珍是個單純、善良的女孩,簡單地愛著加林,可是她當時愛上的是個不成熟的加林,他總是把自己的感情牽強的與自己的前途相聯系。我們為巧珍不平,她處處為加林著想,可
是他呢?最后卻選擇了一個以前是高中同班同學的知識分子,認為人家懂知識,懂文化,家庭條件又那么好,可以幫助他以后的人生,然后找了個自私的理由拒絕了巧珍,傷透了那個單純的農村女孩的心,親手毀滅了那片真摯的愛情。這也讓我不得不思考感情與這個世界現實的關系。
當高加林再次碰見高中同學亞萍的時候,巧珍那蒼白如紙的單純也就真如紙張,被亞萍那如火的激情所燃燒,所湮滅,蕩然無存??拋棄了那個沒有文化、見識,沒有共同語言的巧珍的高加林,滿懷憧憬地和亞萍走到了一起,他們在一起就會幸福嗎?他就能得到他想要的嗎?就像于連和德·雷納爾夫人的故事類似,上天又給他“開了一個玩笑”——他“走后門”的事情被人揭發!所有的所有,工作、榮譽、幸福頃刻化為烏有。命運如同迷宮一樣撲朔迷離,繞了一個圈子,帶著滿身的傷痛,他又一次回到了黃土地??釋放青春的激情,有何錯?為報負而奮斗,又有何錯?追求愛情的美滿,更又有何錯?究竟人生是什么?為何一連串的對竟得出了一個無情的錯!高加林的失敗,高加林的悲劇,正是在于他選擇了一條與現存的人生觀,與現存的.社會結構規則相矛盾的奮斗方式。
不管處在什么樣的時代,盛唐或者亂晉;不論處在什么樣的階層,帝胄亦或寒衣;不管處在什么樣的年齡,白首還是垂髻——縱觀古今中外歷史長河,即使同樣的時代同樣的階層同樣的年齡,總是同樣伴隨著成功者與失敗者。劉邦與項羽、李世民與太子丹、康熙與光緒??行筆到此,不得不提路遙書中提到的艾青的話——人生的道路
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還年輕的時候。
“我們這個年代的年輕人,對前途和命運充滿渴望與希冀,也有飛黃騰達、出人頭地的欲望。為了順應時間的潮流,為了遵循利益的法則,我們不停地改變著,追隨著更體面更充裕的物質生活,哪怕在紛繁的人流中難以呼吸,遍體鱗傷,仍要強忍著華麗外表下內心的焦慮和煎熬。也許,我們早就忘卻了小時候第一篇關于理想的習作了。”是啊,人,生來就有權利追求幸福、自由和快樂!可是,在成長的路上,我們逐漸模糊了目標,把金錢和事業等同,把美女與愛情混淆。等到遍體鱗傷的那一天,猛然才發現,我們已迷失,跌倒在人生的岔道上。
書本的最后高加林一下子撲倒在德順爺爺的腳下,兩只手緊緊抓著兩把黃土,沉痛地呻吟著,喊叫了一聲:“我的親人哪??”,這是一種警醒,也是給了迷失的年輕人一個溫暖的懷抱,仿佛一個新的黎明又將來臨……
人生也就是這樣,其實無非是矛盾與選擇的綜合體,無關對錯,僅僅在于我們能否有勇氣在矛盾中作出選擇并勇敢承擔一切后果,看清我們的路,向著光明走下去……
人生讀書心得體會350字篇五
人生的道路雖然慢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柳青
第一次接觸《人生》一書,是在念小學五年級時,書是一個擬任教的年輕老師帶來的,他叫李景洪,我記得。老師到校的那天是個傍晚,我們幾個幫忙的小屁孩給他打完下手,已是夜幕四下,也是在偶然間發現了那本書,于是借著昏黃的燈光草草翻了一翻,但就因為柳青的那句話,我便突然的熱血沸騰了一番,有了一種對知識的渴望,于是便從老師那借走了書,回去還及時把柳青那話摘錄了下來。后來的我,僅僅看了幾頁就把書擱置一旁了,再后來便把書還給了老師,漸漸的,連柳青的那句話也忘了……
其實,當時年幼,學識尚淺,也不喜歡文學,看這種純文字的書,實屬是一種折磨。不過,就算那時真的堅持把書看完了,在那個懵懂的年紀,除了書中的愛情,其它的好像也吸收不到什么吧!
讀這書,不論是那些曲折的故事還是略帶悲情的結局,主旨都是在給年輕人一個勸誡吧:“現實是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是對于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重要的認識。有時讀著讀著,好像能從書中找到一些契合自身的描寫,另一呢,隨著情節的波動,會有感傷、有憤慨,個人的情緒還是會受蠻大的牽觸!
人物故事創作于七十年代,關于書中的高加林,我有同情,更多的則是憎恨,我討厭他那幾近急功近利的樣子,丟了該有的樸實和本分。然而不論什么時候,在大多年輕人身上,都能找到一些高加林的縮影,包括我自己,那是年輕人身上多有的躁動。我更同情和欽佩巧珍,命運待她不公,但她卻不失勇敢,張馳有度,能體恤他人,看透生活卻一如既往地的熱愛著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勇者……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的常常只有幾步,有些路,一旦走錯,再回首,已無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