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即方子、方法。“方案”,即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將方法呈于案前,即為“方案”。方案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方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方案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十篇課文篇一
出示填空:
我們愛你啊,
請學生在橫線上填入自己內心最愛的事物
引導: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文明史,地大物博的偉大國家,
華夏民族在這塊大地上繁衍生息,作為中國人,她是我們應該共同熱愛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詩歌――――1、我們愛你啊,中國!
齊讀課題,飽含深情地讀三遍
1.布置:請大家好好讀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后想想,你通過朗讀這首詩后,對祖國有無進一步地了解,你是否更加地熱愛祖國并和同桌好好交流一下還要注意后面的生字要會書寫,然后描紅臨寫
2.學生按要求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點撥
3學生讀后進行交流,交流后用鋼筆描紅、臨寫
師:我們已經通讀了全詩,對詩有了大概的了解現(xiàn)在說說你對詩的總體感受
指名學生說說
師:這是詩帶給我們的初步感受,你如果深入地讀,用心去體會,你會體悟到更多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地細細地讀這首詩
1、布置學生自己認真按要求學習本詩
要求:(1)細讀全詩,好好理解詩中的有關詞語,然后細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讀懂后,展開想象,把自己想象到的、品味到的在書上作批注
2、學生按要求自主精讀全詩教師巡視指導
1.朗讀全詩,盡量能夠背誦剛才沒有完成的批注回家做好
2.抄寫生字新詞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十篇課文篇二
1、鞏固7個生字,掌握“有——無”“遠——近”等反義詞。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的意思,并猜出謎底。
3、會正確朗讀、背誦課文。
山水畫一幅,小鳥。
1、以前我們學過謎語嗎?背背看,對,背的是謎面,那謎底是什么?
2、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謎語詩,詩的名字叫“畫”(板書)。
3、出示畫。
1、師:老師這兒也有一張畫,是一張我們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畫。
2、指導觀察畫、理解詩的前兩句。
(1)山是什么顏色?(先請前排一位學生說,再請后排一位學生說。)遠看也看得清楚,我們戶外活動時,很遠的大山的顏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為什么這兒山的顏色站得很遠都看得清呢?(因為這是“畫”)
(3)聽山上流水的聲音,仔細聽。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聲音聽得到嗎?水聲音是怎么樣的,學學看。
(5)看,這兒的水從那么高的山上流下來,聲音是很大的,可我們都聽不見,為什么呢?(因為那是畫!)
。
1、這兩句詩里,有兩對意思相反的詞,請每一個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筆把它們圈出來,指名回答。
2、看,聽,都是可以做出動作來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詩人很講究用詞的,看上下句,有一對反義詞,動詞對動詞,名詞對名詞,多整齊。
4、看手勢,朗讀。
(手勢打高,語調升高,手勢打低,語調放輕,把詩的美念出來。)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1、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春天開什么花?
2、春天來了,桃花還開嗎?秋天,桃花、迎春花還在不在?
冬天呢?
3、那為什么這兒春天過去了,桃花還是開著呢?(是畫!)
4、出示小鳥。
(1)這里有只小鳥,你用手扇扇它,小鳥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個字來說是什么?
(3)“驚”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豎心旁,左邊一個北京的“京”,左義右聲,這樣的字,被稱為什么字?(形聲字)。
(4)請一位學生走至畫前)請你用手扇扇,小鳥驚嗎?為什么不驚?
(5)請在這兩句詩里圈出反義詞。指名回答。
5、朗讀指導。
(1)古代的詩很講究用詞,這后兩句詩也不例外,名詞對名詞,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2)看手勢朗讀后兩句。
(手勢移動長,語調加長,手勢起伏加大,語調快。)
(3)朗讀全文。
(4)背誦全文。
這首詩的謎底是什么呢?(畫)詩抓住了畫上山水花鳥的特點,寫得很美,也寫得很整齊。
重點:色、聲、無、驚。
以上就是小學一年級語文《畫》教學案例全文,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十篇課文篇三
這是一節(jié)綜合應用學過的乘法口訣解決問題的練習課。教材從“小動物們放學回家”這一生動活潑的情境入手,展現(xiàn)了許多數(shù)學信息,引起同學們學習的興趣。采用“你問我答”的教學游戲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在數(shù)學游戲的方式下會主動提出問題,并運用所學的乘法口訣解決問題,進一步鞏固乘法口訣,能正確熟練地計算。
提高根據(jù)題中信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yǎng)有條理地說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利用數(shù)學游戲的方式激發(fā)學習興趣,感受學習數(shù)學的快樂。
面對繁雜的情境圖,怎樣提取信息、有序而全面的解決問題。
一課時
教師邊聲情并茂的講述故事,課件出示小動物放學回家的主題圖。 師:隨著一陣清脆的鈴聲,動物學校放學了。瞧,誰背著書包從學校里走來?它們在回家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板書課題:回家的路上
引導學生說一說畫面上有什么?誰在干什么?
師:請同學們看圖,編一個故事。
學生展示他們編的故事。
生:丁玲玲??下課鈴聲響了,動物們高高興興地背著書包走出校園,有的步行回家,有的劃著船回家,一群小鳥飛來,紛紛落到樹上﹑草坪上。湖里的小魚看到這,也快活地游來游去,動物校園真熱鬧呀!
師:你們從他編的故事中知道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從這幅圖中你還能了解到哪些數(shù)學信息?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那你能根據(jù)這幅圖提出乘法解決的數(shù)學問題嗎?你都會解答嗎?
同桌兩人一組進行“數(shù)學游戲”——你問我答
教師注意調控游戲中的“全面有序”和“角色互換”
通過搶問搶答的形式檢驗活動效果。在反饋時要注意訓練學生觀察思考和表述的條理性。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比賽,比一比哪一個小組提出的問題多,哪一個小組解決的問題多?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會有以下幾種:
①背著書包的小動物一共有幾只?3×3=9(只)
②一共有幾朵花?6×2=12(朵)或4×3=12(朵)
③一共有幾只小鳥?3×5=15(只)
④地上有幾只小鳥?5×2=10(只)
⑤一共幾條魚?3×4=12(只)
??
看書p23第一題: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集體訂正
課件出示p23的第3題,情境創(chuàng)設幫小動物找家,用線連一連。
(!)小紅每天看5頁書,看了3天,( )?
a、共看多少天? b、共看多少頁? c、還要看多少天?
(2)振興小學舉辦書法展,( ),每班交5張,二年級一共要展出多少張書法作品?
a、全校有5個班 b、二年級有70人 c、二年級有6個班
(3)有3盒月餅,( ),一共有多少塊?
a、又買來8塊 b、吃了8塊 c、每盒8塊
(題有一定的難度,要讓學生先弄清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再進行選擇)
(一樓到三樓,有兩個樓層,共40級臺階,每個樓層是20級,從一樓到六樓,共5個樓層,要走5個20級,一共是100級)
我們已經學會2、3、4、5的口訣,你覺得學口訣有用嗎?你能舉出生活中用到口訣的例子嗎?
(遵循“多樣性、靈活性、開放性”原則,給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臺,讓不同的人保證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
《回家路上》的主題圖蘊涵的數(shù)學問題非常多,因為教材里其他應完成的內容都完成了,所以整節(jié)課的時間都用來充分地挖掘主題圖里所蘊涵的知識點。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十篇課文篇四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32頁和第33頁
1.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認識小數(shù)的計數(shù)單位,知道相鄰兩個計數(shù)單位之間的進率。
2.借助學生熟悉的米尺和格子圖等實物,讓學生多角度理解小數(shù)與分數(shù)的關系,經歷探索小數(shù)意義的過程,在探索交流中體會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
3.培養(yǎng)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及良好的數(shù)學學習品質。
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知道小數(shù)的計數(shù)單位及其進率。
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
課件、米尺
(一)交流資料
師:昨天老師讓同學們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小數(shù),收集了嗎?誰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匯報交流。
如:一袋方便面的價錢是1.2元;一個筆記本的價錢是2.6元……
(二)師出示圖片
師:王老師也找了一些圖片,看大屏幕。
請你認真讀一讀,并說一說每張圖表示什么含義。
生讀小數(shù)并結合圖說小數(shù)表示的含義。
(三)小結
看來小數(shù)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三年級時我們已經對它有所了解,今天我們進一步研究小數(shù)(板書:小數(shù)的意義)。
(一)觀察猜測,實踐體驗
師: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個大家伙,(師舉起給學生們看)什么呀?(生:米尺)它有多長?(1米)可以干什么用?(測量物體的長度)今天這節(jié)課上它的功勞是最大的,借助它我們會掌握很多新知識。
請兩位同學合作測量一下課桌的高度及它表面的長度,誰愿意?
兩位學生測量,其他學生觀察,教師板書記錄:桌子長60厘米多,高80厘米。
師:如果用米作單位,不夠1米怎么辦?
生:可以用小數(shù)。
小結:在我們測量和計算時,往往得不到整數(shù)的結果,這時常用小數(shù)來表示。
(設計意圖:教師選擇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際測量活動,進一步理解和感受小數(shù)產生的必要性。)
(二)直觀感知
1.借助課件,引導理解一位小數(shù)的意義。
師:請同學們觀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幾分米?(生:1分米)寫成分數(shù)是幾分之幾米?(生:十分之一米)像這樣的分數(shù)也可以用小數(shù)0.1米表示
師:那3分米、7分米如果用米作單位,用分數(shù)和小數(shù)怎么來表示?
學生獨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匯報。
生:3分米是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3份,用分數(shù)表示是十分之三米,也可以用0.3米表示;7分米則是……(生匯報的同時課件出示。)
師:0.3米里有幾個0.1米呢?0.7米里又有幾個0.1米呢?1米里面有幾個0.1米呢?
生獨立思考后匯報。
師出示米尺教具:誰能在我的米尺上指出0.1米、0.3米、0.7米及0.9米……
生臺前匯報結果,并說說是怎么想的
師:你們太棒了!通過觀察以上分數(shù)和小數(shù),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生:像這樣十分之幾的分數(shù)可以用一位小數(shù)表示。
(設計意圖:多角度、多形式地強化認識,理解一位小數(shù)是十進分數(shù)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并滲透小數(shù)的計數(shù)單位和進率。)
2.借助直觀遷移,理解兩位小數(shù)的意義。
課件出示32頁圖片
師: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生:1厘米)1厘米用米作單位,用分數(shù)怎么表示?(一百分之一米)也可以用0.01米表示。那么4厘米、8厘米用分數(shù)怎么表示?用小數(shù)呢?生獨立思考后組內交流。
匯報整理(課件演示)
師追問:那么12厘米、38厘米用米作單位用分數(shù)怎么表示?小數(shù)呢?誰來老師手里的米尺上指一指呢?
生找,指,并說為什么,那么1米里又有多少個0.01米呢?(100個)
師:你們又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生:分母是100的分數(shù)可以用兩位小數(shù)來表示(師板書)。
3.直觀遷移,獨立探究,理解三位小數(shù)的意義。
師出示課件,33頁的圖。
生獨立思考后完成書中練習,然后小組交流。
師追問:你能從這幅圖中找到其他小數(shù)嗎?(如:0.006,0.015……)
你又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匯報:分母是1000的分數(shù)也可以用三位小數(shù)表示。
(設計意圖:在初步理解一位小數(shù)的意義的基礎上,通過獨立探究、小組交流等方法理解兩位小數(shù)、三位小數(shù)的具體意義,突破了難點,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和理解了小數(shù)的意義,又一次滲透了計數(shù)單位和相鄰兩個計數(shù)單位間的進率。)
4.遷移推理。
師:試想一下,什么樣的分數(shù)可以用四位小數(shù)來表示?五位小數(shù)呢?
生:分母是10000的分數(shù)可以用四位小數(shù)表示,分母是100000的分數(shù)可以用五位小數(shù)表示……
小結:分母是10、100、1000……這樣的分數(shù)可以用小數(shù)來表示(板書)。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遷移應用,已經對小數(shù)的意義有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繼續(xù)推理下去,有助于學生清晰而深入地理解,從而感知十進分數(shù)與小數(shù)的關系,歸納出小數(shù)的意義。)
(三)認識計數(shù)單位
師:整數(shù)有計數(shù)單位,小數(shù)也有計數(shù)單位,你知道小數(shù)的計數(shù)單位嗎?嘗試說一說。
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說。
師課件出示,并要求學生齊讀(板書上顯示)
追問: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相鄰兩個計數(shù)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生:10)
板書:相鄰兩個計數(shù)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設計意圖: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小數(shù)的意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所以這部分知識我采用讓學生試著說一說然后直接出示,提高了學生探究的自主性。)
1.完成書33頁“做一做”,獨立完成,全班訂正。
2.完成書36頁1、2、3題,要求:認真讀題,獨立思考。
(設計意圖:通過這幾道基礎練習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并掌握小數(shù)的計數(shù)單位,為后續(xù)的學習奠定基礎。)
1.師:回顧一下本節(jié)課的內容,談一談自己的收獲。生暢所欲言。
2.齊讀書33頁“你知道嗎?”內容,了解小數(shù)的產生。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梳理,加深對本課內容的認識、理解。通過閱讀,讓學生了解小數(shù)產生的歷史,對學生進行了數(shù)學文化的滲透。)
小數(shù)的意義
相鄰兩個計數(shù)單位的進率是10
完成書37頁7、8題
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我重視讓學生親自經歷測量活動,結果不能用整數(shù)表示時,加強了對小數(shù)產生的必要性認識。
在教學小數(shù)意義這部分時,我充分利用教學課件和實物教具相結合,直觀引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數(shù)都可以用小數(shù)表示,然后抽象概括出小數(shù)的意義,在此過程中我充分借助遷移類推,合理安排引導和放手的時機,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自主探索的機會,從而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十篇課文篇五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它是現(xiàn)代著名作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是一篇景美,情美,語言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文章選取了一個個獨特的角度,描繪了濟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作者在描寫景物時,語言準確生動,充滿了對濟南的熱愛之情。從本單元教材編排的意圖來看,學習本課,一方面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掌握在《春》中所學到的比喻,擬人的修辭,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學習文中“情景交融”的寫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對作品中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據(jù)此并結合本單元編排的意圖和本文的特點確定三維目標。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反復美讀,提高學生欣賞品評美文的能力。
②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
③體會本文運用比喻,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學習寓情于景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感受濟南冬天的美,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重、難點。)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
體會本文運用比喻,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
難點:學習寓情于景的寫法。
本文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我以審美為突破口,從審美角度進行閱讀教學,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按照審美過程的規(guī)律,我把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部分設計成三個大板塊,即“課文品讀三部曲”: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并在每個板塊中引用一句名人名言作為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眼”。讓學生在誦讀中品味美的語言,體會美的情感,領悟美的意境,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想象,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感情。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我輔之以如下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示范品評法,個性化教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據(jù)此并結合本文內容,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如:美文誦讀法,畫面再現(xiàn)法,鑒賞品評法,合作探究法,做到授之以漁。
一、創(chuàng)設情境
課下布置大家找來一幅最美的圖畫,自己配上一段欣賞畫面美的文字,要求盡量多地用上課后讀一讀寫一寫的詞語,準備課前交流。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置,用一種新穎,生動的形式解決字詞教學,既可以督促學生預習又可以初步訓練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二、導入新課
大自然多姿多彩,畫家用線條色彩描繪,音樂家用音符節(jié)奏表現(xiàn),而文學家卻用優(yōu)美的文字來表達。古詩有:“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冬天,在北方人們的眼中一向是寒風凜冽,冰封雪凍,然而在一代藝術大師老舍先生的筆下,濟南的冬天卻被描繪得那么美麗多情,溫馨可人,富有詩情畫意。那么濟南的冬天究竟美在哪里?
請大家趕快走進《濟南的冬天》跟隨老舍先生去切身感受一下吧!
(此環(huán)節(jié)我用優(yōu)美的語言創(chuàng)設一種審美的閱讀情境,喚起學生的美感情緒,使學生獲得美感體驗,立時把學生引入學習本文的情境中。)
三、品讀三部曲之一——發(fā)現(xiàn)美
1、美讀課文:即讀時一要正確把握語調,語氣,讀出感情,二要有適當?shù)谋砬椋缱x第二段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就要做出含笑的表情。
(美讀把教材的無聲文字變?yōu)橛新暤恼Z言,把文中靜止的感情變?yōu)檎媲閷嵏校哉b讀方式融入語文的音樂美,把學生帶進課文的情境中去,毫無阻攔地接受課文內容的感染熏陶。)
2、展示羅丹名言:“美是處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我們應該學會在生活和自然中去發(fā)現(xiàn)美!
請同學們把你們發(fā)現(xiàn)的最美的或自己特別喜歡的語段畫出來,傾注感情,再次進行美讀,讀給組內成員聽,并推薦代表在班上讀給大家聽。師生點評。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在美讀中發(fā)現(xiàn)美的語言,體會美的情感,領悟美的意境,不僅能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加深對文章內容和作者感情的理解,還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從而增強學習語文的信心。)
3、假如你是導游,要給一個從沒到過濟南的人講講濟南美麗的冬天,你將分哪幾個方面來介紹
先列講述提綱,設計一下導游詞,然后說給同桌聽聽,再找三名學生到班上給大家當導游。
教師適時打出以下提綱供參考:
先用對比總寫濟南冬天的天氣“溫情”的特點,陽光朗照下的山,再具體寫濟南冬天的山,水景物: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遠山,最后寫濟南的水:緊扣“暖”字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是:以當導游這種活潑的活動方式,讓每個學生都有口語交際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從總體上把握課文內容,此環(huán)節(jié)可以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整體感知課文是品味妙詞佳句的前提,可為下面研讀課文奠定基礎,抓思路教學能綱舉目張。)
(閱讀散文,不仔細地咀嚼語言,就不能真正領會作品的美。欣賞妙詞佳句,可以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因此我設計的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是……)
1、“評析式”品味欣賞
①教師評析示范:作者錘煉詞語的功力深厚,文中不少凝練形象的詞語和精彩動人的比喻句,擬人句值得仔細品味。下面就請同學就你喜歡的段落寫一段文字,談談你的理解和感受,說說你喜歡的理由。老師在課前對自己喜歡的作了一番評析,你們可以參考一下。同學們在評析的時候,特別要注意一些關鍵的詞語和句子。老師將打印好的“薄雪覆蓋小山圖”評析分發(fā)給學生。
(本文運用比喻擬人,運用寓情于景的寫法,可是初一學生年齡小,閱讀能力不是很強,特別是對寫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體會,理解不到位,這時教師的示范點撥就顯得尤為重要,能做出實實在在的楷模,但教師應該主要充當組織引導者,示范點撥者和激發(fā)鼓勵者的角色,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所以重點應放在下一環(huán)節(jié):學生評析交流上。)
②學生評析交流:鼓勵學生把自己最深刻最獨到的閱讀體驗寫成鑒賞評析的文字,看誰能用特別得體,特別生動,特別詳實的語言展示出來。此環(huán)節(jié)為了避免欣賞語段的重復,把五個段落分給八個組,每組成員完成本組段落評析任務外,還可選其它段落評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讓學生對作品中感人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學生自主閱讀的個性化行為。課文中多次運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方法,肯定能得到學生的青睞,學生在點評交流時,教師可適時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體味情景交融的詩意境界。對于修辭手法的辨析,采用替換法即通過與改為一般表述的比較,看表達效果的不同,重點引導學生仔細揣摩擬人,比喻寫法的好處,如:
(1)組:甲
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
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乙
這一圈小山圍著濟南,使?jié)显诙煲蔡貏e暖和。
(2)組:甲
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乙
快日落時,陽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點粉色。
(3)組:甲
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乙
天兒越晴,水藻越綠,水也不結冰,垂柳的長枝倒映在水中。
教師除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外,還應引導學生體會到:
(1)
組甲句中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搖籃”,寫出山景的小巧秀麗,又用擬人顯出感人的脈脈溫晴。躺在搖籃里承受母親體貼入微的撫愛,那當然是最暖和不過的了,而況山們還“低聲地”哼著搖籃曲,秀美的睡態(tài)再現(xiàn)了這個“理想境界”的溫暖,舒適的特點。而乙句的直白敘述則傳達不出寄寓的贊美深情。
(2)
組甲句把夕陽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擬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嬌美和小山的秀麗,情態(tài)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黃斜陽相映襯,色彩鮮艷悅目。比擬把本來沒有生命的,靜止的東西寫得活靈活現(xiàn),呼之欲出。而乙句則少了那份美感。
(3)
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愛。用“不忍得”寫水不僅有生命的質感,而且還有一副和善心腸,為了水藻的綠,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滿著春意。雖沒直接寫天氣暖和,卻讓人感受到了溫暖,傳神之妙是乙句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學生間相互學習,相互感染,相互吸納,會營造濃烈的讀書氛圍。初中學生好勝心很強,為了拿出最好的東西更是用勁心思去理解,品味,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對其他學生來講,能夠聽到一些不同的理解,可以更加完善自己的思考,同時也會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起到激勵的作用。)
2、體驗反思:體會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作者贊美之情的句子。探究“為什么老舍眼中濟南最美”
(本環(huán)節(jié)要在探究中突破難點,在課前布置學生上網(wǎng)查找老舍與濟南的有關資料,讓學生在小組中把資料交換閱讀,學生得知老舍先后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以致潑灑筆墨,情深意切的依次以濟南的馬車,洋車,大蔥,秋天,冬天,齊大校園等景物,寫出了長篇散文《一些印象》。
通過探索會發(fā)現(xiàn),老舍之所以把濟南的冬天寫得那么美,是因為他對濟南有著深厚的熱愛之情,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文章一定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并做到情景交融,才能讓景更美,情更真。并理解體會別林斯基的名言“美是從靈魂深處發(fā)出的”。
1、如果你喜歡寫作,你可以把家鄉(xiāng)冬天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也可以對課前準備的優(yōu)美畫面再次進行描寫,注意要借鑒課文的某些寫法,如恰當?shù)倪\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和寓情于景的寫法。
2、如果你擅長繪畫,就畫出想象中的濟南美景。
(讓學生選擇一個最喜歡的內容,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創(chuàng)造美,這種教學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差異,給學生以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使有著不同思維方式,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盡可能的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和潛能。第一題的設計意圖:學習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抒發(fā)自己對家鄉(xiāng),對大自然的感情,與本課開頭照應。第二題的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通過這項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激活學生想象思維,調動了學生的情感,通過一幅幅畫面的描畫和欣賞,使學生心有所感,情有所動,使他們在和諧愉悅中得到陶冶,產生強烈的審美欲望,急于次走進文本,對課文去做審美體驗與鑒賞。)
課堂小結:濟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筆下濟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細味那淡雅的水墨畫浸蘊的“溫晴”,更覺神韻。繪山景,描水色。大自然的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它不同于巧奪天工的工藝美,也不同于繞梁三日的音樂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種美的組合。尤其是我們祖國壯麗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地方,展現(xiàn)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學們熱心的觀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選準角度,在描繪時用一些修辭方法,并將自己的感情融會其中,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寫出美妙的文字來。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十篇課文篇六
第二單元 太陽與時間
認識太陽
一、教學目標:
1.在交流有關太陽的信息資料的過程中體會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fā)新想法;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選擇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研究過程和結果。
2.在搜集及交流信息資料的過程中體會合作與交流的愉快。
3.初步了解太陽的有關知識,知道太陽是一個溫度很高的大火球。
二、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了解太陽的有關知識,知道太陽是個溫度很高的大球體。
三、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太陽的資料。
教師:搜集有關太陽的視頻、圖片、文字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1.教師敘述謎語內容:勞動英雄面孔紅,天一亮來就出工。從東到西忙不停,直到傍晚才收工。
2.學生說出謎底,教師板書課題。
(二)探究活動:
1.提出問題:關于太陽,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組內交流: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資料交流,將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師巡視,注意傾聽,適時指導。)
3.匯報交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各小組互相補充。
4.思考與總結
各小組根據(jù)交流情況進行總結。
5.展示交流
學生再次進行匯報。
6.師生共同總結。(可投影太陽的相關圖片或制成課件)
(1)太陽的外觀和銀河系
(2)太陽的結構
(3)太陽表面的太陽黑子、耀斑和日珥。
(4)太陽的大小、體積、質量。
(5)太陽與地球的比較
7.對搜集信息資料的方法進行總結交流。
(三)自由活動:
1.說一說太陽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假如沒有太陽,會怎么樣?
3.評價:從我學到的知識.學習的方法.表達與交流方面讓學生進行自評。
(四)拓展活動:
以作業(yè)的形式,讓學生來創(chuàng)作有關太陽的科幻小說或科學童話。或者讓學生繼續(xù)查閱相關的資料,將對太陽的研究繼續(xù)進行下去。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十篇課文篇七
葫蘆島小學 王倩 知識目標:
1.觀察、認識春天動物、植物、人等顯著的特征,從多個方面了解春天的變化。
2.歌頌春天的詞語、詩歌。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收集春天動植物等變化細心的能力和審美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親手制作警示語、影響周圍的人一起愛護花草樹木的意識和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觀察、記錄、體驗等活動感受大自然在春天發(fā)生的美妙變化,激發(fā)學生親近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欲望和情感。
2.通過對保護樹木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愛護樹木、保護大自然,促進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感。
教學重點:
了解春天到來之后,動植物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周圍生活環(huán)境、關心和保護大自然的態(tài)度;讓學生感悟到春天大自然的美好。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不知不覺中春姑娘已經來到了我們身邊,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春天,找一找:春天在哪里呢?
你們聽!(唱《春天在哪里》歌曲)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這里有紅花呀,這里有綠草,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映出紅的花啊,映出綠的草,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
嘀哩嘀哩,嘀哩嘀哩……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
師:歌中的小朋友找到了春天,聽說你們也去找春天了,你們找到了嗎?
春天到了,你在什么地方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春天到了,我在……發(fā)現(xiàn)了……
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給大家:
1、 圖片:(學生自己照的照片)
這是**找到的春天,他很用心地把它們拍了下來!
2、 畫春天:已經畫好的
3、 寫春天:寫下描寫春天的優(yōu)美句子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一年之計在于春……
總結:我發(fā)現(xiàn)咱班同學都有一雙會觀察的眼睛,你們找到的春天真美啊!
老師也非常喜歡春天,我也去找春天了,想不想一起看一下我找到的春天? 小草:小草也偷偷地從土地媽媽的懷抱里鉆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特別可愛! 朗誦:《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迎春花:你們看,迎春花也開放了,金燦燦的,特別漂亮!
師:花兒草兒都趕集似的聚攏來了,小燕子也不落后,它們也來參加春天的聚會。 小燕子:小燕子也從南方飛回來了
春天也是百花盛開的季節(jié),想不想跟老師一起去春天的百花園里看看?
(欣賞圖片)
師:剛才你們?yōu)槭裁磿l(fā)出一聲聲的驚嘆啊?
生:春天太美麗了!
春姑娘就像一位魔術師,把大地打扮得這么美!讓我們用我們喜歡的春天的歌,在春風中盡情地享受春天吧!(播放歌曲小雨沙沙)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十篇課文篇八
本節(jié)課的設計力求體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學,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教學中應重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這篇課文小中見大,通過一幅畫巧妙地夸獎了蘭蘭從小愛勞動、關心長輩的好品德。整篇課文充滿了家庭的溫馨,內容和語言都內貼近兒童生活實際,對學生有很好的啟發(fā)和教育作用。
1、認識“胖、喜”等13個生字。會寫“看、著”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寺朗讀課文。
3、養(yǎng)成尊敬長輩的美德,有幫助長輩做事的愿望和行動。
認字和朗讀課文。
流利地朗讀課文和理解課文內容。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粋€謎語:人人都有兩棵樹,一棵左來一棵右。不長葉子不開花,天天干活不說話。
1、這個謎底我請小朋友把它畫在黑板上,誰來?
(請小朋友畫小手)
這就是謎底。
板書:小手。
(出示蘭蘭的小手的畫)
這是蘭蘭畫的小手。你們能說說畫上是一雙什么樣的小手嗎?
(板書:__________的小手)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胖乎乎的小手》,請大家一起讀。
3、學習“胖”:
⑴ 念。
⑵ 怎么記住。
⑶ 念詞語。
⑷ 組詞。
4、齊讀課題,想一想:
全家人都很喜歡這張畫你知道為什么嗎?
1、別著急,我們來看看書本。這就是我們要學的第6課。
(板書:6)
現(xiàn)在請小朋友們輕輕地把課文讀一遍,邊讀邊標出小節(jié)號,圈出生字。
2、檢查自學:
小朋友已經預習了課文,哪個小朋友愿意當小老師帶大家讀生字?
⑴ 讀生字:
① 小朋友領讀生字。
② 開火車讀生字。
③ 讀后鼻音的生字和詞語。
⑵ 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啊?
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我請六個小朋友讀課文,其他小朋友當小老師幫他們聽聽他們什么地方讀得好什么地方不夠好,并且用直線劃出把爸爸、媽媽、姥姥喜歡蘭蘭這幅畫的原因
⑶ 說說爸爸喜歡這幅畫是因為?媽媽呢?姥姥呢?
1、學生反饋后,投影出示:
“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過拖鞋呀!”
“這胖乎乎的小手給我洗過手絹啊!”
“這胖乎乎的小手幫我撓過癢癢啊!”
2、師提醒:
⑴ 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3個句子非常像。這3個字(點紅)雖然不同,但是在這里作用差不多。你看我們中國人的語言多豐富啊!
⑵ 還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后面的標點符號都是!
(板書:感嘆號)
這樣的句子叫感嘆句。在朗讀的時候要加強語氣!
3、讀體會:
⑴ 讀讀第一句:
① 指名讀。
② 你猜猜看蘭蘭在什么時候給爸爸拿拖鞋啊?
③ 如果你是蘭蘭的爸爸心里怎么想?你會怎么說這句話?
⑵ 讀讀第二句:
① 指名讀。
② 蘭蘭在幫媽媽洗手絹的時候心里會想什么啊?
③ 有這樣一個乖女兒媽媽的心里很高興,誰能笑著來讀讀這句話?
⑶ 讀讀第三句:
① 指名讀。
② 你幫外婆撓過癢癢嗎?
③ 有這樣的乖外孫女真該好好夸夸,誰能?
4、讀了課文你現(xiàn)在能再來說說蘭蘭的小手是一雙怎樣的小手?也要說說自己的理由哦!(勤勞的、靈活的……)現(xiàn)在想想,全家是喜歡蘭蘭的畫還是喜歡蘭蘭的小手啊?
5、延伸拓展:
我想蘭蘭這雙靈活的或者胖乎乎的小手一定還做了很多事情。
蘭蘭的老師說:“這________的小手給我___________________呀!”
蘭蘭的同學說:“這_______的小手幫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
蘭蘭自己說:“這_________的小手為我寫出了________________。”
⑴ 先跟你的同桌說說!
⑵ 指名說。
1、對了,你們也有一雙靈巧的小手,我們也會寫一手漂亮的字。我們先來學習“會”:
怎么記──小老師說筆順──老師邊寫邊說注意點──生寫──展示生的字、評價。
2、“會”是上下結構的,我們再來學寫一個上下結構的字──“興”
老師邊寫邊說注意點──生寫──展示生的字、評價。
瞧你們的小手也很能干。寫出了這么漂亮的字。老師想它在平時一定也幫別人做過很多事情。我們也像蘭蘭一樣,來畫畫自己的小手,夸夸自己的小手。并給它配上小詩,好嗎?
我替爸爸( )。
我給媽媽( )。
我?guī)屠蠋? )。
我為大家( )。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十篇課文篇九
1、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準確把握文章主旨,以獲得思想上的啟迪。
2、學會區(qū)分觀點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間的關系。
3、批判質疑,評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精神。
1、透徹領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內涵及其在科學上的重要作用,聯(lián)系學習實際,培養(yǎng)科學實驗精神。
2、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學習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批判質疑,評讀文章,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精神。
本文是對人類科學的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所寫,寫作對象明確,意圖清晰,針對性強。實為啟迪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科學思想的絕好教材。因此,充分讀懂原文,挖掘文章蘊涵的深刻的思想意義當為學習之重。同時,文章論述問題深刻,理論性強,運用批判閱讀的方法和質疑、評判的態(tài)度對文章進行分析,能夠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精神和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本文論點突出,論述嚴密,事理充分,因此學習其寫作手法,也能為學生閱讀和寫作同類文章奠定良好基礎。
ppt
發(fā)問與質疑式閱讀。
美國《中學科學活動設計與示范》的作者喬治.c洛比爾曾在該書序言里說:“科學上的失敗只屬于不愿再試一試的學生”;又說:“對于學生來說,科學應該是一種從無知到已知的再發(fā)現(xiàn)。學生不像海綿──他們不會自動吸收知識。他們是人,他們應該通過第一手的、自己動手操作的經驗來學習。”你認為這段話與科學家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導的觀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找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并引例證明,從而歸結引申到科學探索活動中“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從而導入課文的學習)
(研讀課文,理清思路,整體把握)
問題:作者談論的話題是什么?提出了怎樣的觀點?用什么方法加以證明的?
(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回答)
明確:
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標題)
論證:
1、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第一自然段)。
2、舉例證明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2~5自然段)
3、理例結合,證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6~12自然段)
4、強調我們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極其重要意義。(第13段)
論證方法:講道理、舉事例
準備:課前預習給出下列三個問題:
1、怎樣全面準確地理解作者的觀點?
2、怎樣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和文化背景下格物致知精神的缺失?
3、怎樣理解作者衷心倡導的科學實驗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深遠意義?
指導學生仔細透徹地研讀課文,自行提出問題,多渠道查找資料,編寫短文或發(fā)言提綱。可以以同觀點小組結合的形式,合作寫文。
參考提示:對下列每一個問題,你分別持什么態(tài)度?是全部贊成、部分贊成還是完全反對?可以用舉事例或講道理的方法來清楚地闡述見解,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
a、關于作者的論點:對中國學生學習自然科學來說,格物致知的精神非常重要。
b、關于對中國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批判: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王子明“格“竹子的例子就是明證。
c、關于作者的論斷:“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也是不可少的。”
課堂實施:
第一步驟:小組交流,選出見解最獨到、觀點最鮮明、表達最通暢的發(fā)言或文稿。
第二步驟:全班交流,相同觀點的整合和不同觀點的碰撞;鼓勵求異思維,倡導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以及批判性的閱讀。
(課堂討論、交流,辨明道理,把握文章命意)
教師介入討論及小結。
1、再讀課文,思考一下:培養(yǎng)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途徑是什么?
2、課外閱讀《發(fā)明的故事》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一文,比較兩篇文章所強調的科學精神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試以《我所追求的科學精神》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