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夜夜人人揉人人捏人人添-91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91在线电影-免费a网址-免费v片网站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最新春節習俗(13篇)

最新春節習俗(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4-03-20 18:24:04
最新春節習俗(13篇)
時間:2024-03-20 18:24:04     小編:zdfb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春節習俗篇一

同個臺州,北邊的臨海、仙居、天臺等地,端午是吃粽子,而南邊的椒江、路橋、黃巖和溫嶺吃的卻是食餅筒,溫嶺那邊還會吃麥餅。

臺州人吃粽子名堂挺多,不僅品種繁多,而且用料考究,有米粽、肉粽、豇豆粽、蜜棗粽,形狀則有六角粽、三角粽、四角粽等。

當地人稱這種叫“斗米蟲”的蟲子具有強身健體、清涼解毒、生津開胃的奇效。據《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中國藥典》記載:食用該蟲后身體強壯,可治麻毒內陷、痱疹、無名腫毒。而《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也記載,可治小兒營養不良,筋骨痛,小兒初生不乳。在澄江當地,一條蟲子最貴可賣50元。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從醫學上說,艾葉和菖蒲的莖、葉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入藥。所以,在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插上菖蒲做的“避邪劍”或艾條,也有些人會插在衣服的扣子上。在臺州,一到端午,賣艾葉和菖蒲的小販就會走街串巷叫賣,聞聲的人們也會買上一把,做成“避邪劍”掛在家門口,或再造幾把劍給小孩子嬉戲用,樂趣頗多。

春節習俗篇二

大多數人過端午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蘇州人卻是為了祭祀伍子胥。那么,蘇州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呢?

每年的端午節,蘇州人也會舉行龍舟競渡比賽,以此紀念伍子胥。蘇州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發祥地。《事物原始》載:“競渡之事,起于勾踐,今龍船是也。”漢代趙曄《吳越春秋》也認為,龍舟的起源“起於勾踐,蓋憫子胥之忠作”。

端午食粽是蘇州人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到端午節前夕,在蘇州小巷深處,朱門半掩,廳堂里妯娌婆媳團團圍坐,或者就在彈石路邊,小藤椅幾張圍攏來,滿目青綠的箬葉,糯米的晶瑩,傍晚,就飄來了香氣,還有要好鄉鄰互相端碗送去,交流各家手藝,味道咸淡,賣相如何,這是現代人生活里難得的悠遠古風,是蘇州人津津樂道的佐餐美食。

蘇州民間有端午節佩戴長命縷的習俗。長命縷由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線編織而成,這種長命縷通常都會編織得很長,以表達人們對健康長壽的渴望。同時五色也代表了五方之神,也有向神靈祈福的意愿在內。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可蘇州的端午卻有所不同,是祭祀早于屈原200多年的伍子胥。如今,伍子胥公祭活動已成為蘇州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伍氏后人都會在端午聚集蘇州。

在端午民間習俗除了吃粽子外,就數吃“五黃宴”了。吃“五黃”是江浙一帶民間的習俗。端午節最大的風俗就是吃,古代南京和蘇州、常州、杭州都吃五黃,為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

端午時,蘇州民間還有斗草的游戲,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有“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斗草來”之句,可見宋代斗草之盛。所謂斗草,一種是互答花草名,《紅樓夢》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這一個說‘我有觀音柳’,那一個說‘我有羅漢松’;那一個又說‘我有君子竹’,這一個又說‘我有美人蕉……”如此循環比答,誰能答到最后為勝。另一種是到野外采集莖草,二人草草相絞,斷者為敗。

蘇州人家端午節在家門口一般都要掛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許多家庭還要將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藥和大蒜讓孩子隨身攜帶。蘇州人用菖蒲、艾草、蒜頭來去除各種毒害,是有科學根據的。艾草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殺蟲。

蘇州民間在端午節期間有“掛香袋”的習俗。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藥有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兩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將這幾味中藥研細,然后放在布袋中,縫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

早年間,蘇州的端午習俗中,藥店施藥是一個重要的習俗。因為季節的關系,端午節前后,是各種毒蟲出沒較為頻繁的時節,人們在田間勞作,常常會遇到被毒蟲咬傷的情況。因此,每到端午節,蘇州各地的藥店都會向市民施舍蒼術、白芷、大黃等治療毒蟲咬傷的常用藥。

蘇州端午習俗中一項內容是家里懸掛鐘馗像,而且在五月要掛整整一月之期。如果原先中堂掛了其他諸如山水花鳥福壽圖,這時就要暫時取下,等到一個月過后鐘馗像取下時再掛。家中桌上還要瓶供蜀葵、石榴等物,號為“端午景”。

春節習俗篇三

福州端午節的家宴必在中午,餐席上必有粽子、雄黃酒、荷葉包、米粉肉等。家宴后,幼兒穿新衣、紅肚兜,佩戴用各色絲線織裹樟腦丸做成的諸如粽子、燈籠等形狀別致、色澤鮮艷的香袋,還要洗菖蒲湯,有的孩子還要在口鼻之間貼一塊雄黃煙熏的肥肉,然后由大人帶著到江邊看龍舟競賽。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重慶素有“巴渝大地”之稱,所謂“巴”就是蛇,古時重慶人崇拜蛇,以蛇為圖騰膜拜。以前蛇是不能吃的,但20世紀80年代起,重慶人選擇在一年之中的端午這天烹制蛇羹,吃下以求保佑自己。

重慶人吃蛇有很大原因是生育文化的影響,蛇作為圖騰崇拜的象征,婦女相信在吃下蛇后便會繁殖后代,類似“有邰氏之女姜嫄,踩了巨人的腳印生了后稷”的傳說。其他人也相信在吃了蛇之后,祖宗進入到身體里便會與自己同在。但蛇可不能肆意濫殺,也不能在自己家里烹煮,一般情況下是在打谷場上煮一鍋蛇羹,全村人分享。

廣西南部地區,比如寧明、崇左、龍州等地,過端午節都要包涼棕,叫做“灰水粽”。包粽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諸如苦楝樹等樹木的枝葉,在陽光下曬到半干時就堆放到平地里燒,然后把得到的灰放到一個竹制容器里用清水沖濾。最后用過濾得到的棕黃色的水來浸泡準備好的糯米。

經過浸泡后的糯米會在原來的香氣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包出的粽子煮熟后多呈淡黃色或者棕黃色。

廣東粽子是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個頭較大,外形別致,狀如錐形。品種很多,有蛋黃粽子、什錦粽子、燒鴨粽等獨具南國風味,久負盛名。潮州的雙拼粽,自成一派,一頭用咸料,一頭則用甜料,一粽兩味,故稱“雙拼粽”。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后,潑灑于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并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端午這天,揚州人作興吃“十二紅”。哪“十二紅”?紅燒魚、紅燒肉、紅燒雞、紅燒老鵝、熗黃瓜、熗萵筍、熗蘿卜、刀豆、莧菜、咸鴨蛋、雪里蕻、燒大粉或粉絲。

“十二紅”之外,還有很多。比如這天,開浴室的均用菖蒲、艾葉燒水。水池里放了菖蒲、艾葉,水里發出陣陣香味,精神振奮,渾身舒爽芬芳,坊間稱“洗艾水”。這一風俗有的浴室至今尚存。老百姓家也要買菖蒲、艾葉回來插在門上,據說有驅瘟除穢之功。

安徽省各地,城鄉都是在端午節吃粽子,粽為親鄰間饋贈的禮品。皖西懷寧一帶還吃“端午粑”。這種端午粑用精面粉和酒釀,放青桐葉或荷葉上,經過發酵后蒸熟,甜美清香,別有風味。和縣一帶,節日中午飯,謂之“賞午”,要喝麥酒,吃鰣魚、干鵝等葷食。中午時,插筷子于庭中,以驗正午。

當涂一帶,吃粽子,還吃“五紅”菜,就是蝦子、黃鱔、咸鴨蛋、莧菜、雄黃酒。有的地方,在這一天炒蠶豆給小孩吃,說是“炒蟲蟻”,小孩就不會被蟲蚊干擾了。皖西六安舒城一帶,有諺語說:“端午吃個杏,到老不害病;端午吃個桃,到老不用愁”。

浙江嘉興粽子歷史悠久,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等品種。淳安很多地方除了吃粽子,更多的地方是吃包子饅頭類的面食,因為端午時節,正是當地小麥成熟之際,以往條件不好,孩子又多,所以趕上端午,用麥粉做包子饅頭是最好的了,而且也只有端午才吃得到。

有些地方吃雞蛋、殺雞、殺鴨也是趁過節之際吃得好一些,吃些平常難得吃到的東西。寧波老話講,“忙做忙,勿要忘記五月黃”。以前端午節,老底子寧波人都吃“五黃六白”來過節。每年端午節這天,家里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

春節習俗篇四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轉眼間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只為迎接這位如約而至的使者——端午節。

據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老百姓為了不讓洞庭湖里的小魚小蝦破壞屈原的軀體,包了許多的粽子,撒入湖中。

后來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會包粽子,賽龍舟,這已經成了世人眼中的習俗,而我最期待的就是包粽子和吃粽子了。

每到端午節,婆婆都會準備好粽葉、糯米、蜜棗、五香肉和各種各樣美味的食材,等我們回來,一起到太陽底下包粽子。你想啊,一邊包粽子,一邊說說笑笑,還有暖洋洋的太陽溫暖心窩,這是多么美好和諧的事啊!本來我是旁觀者,看著看著,我也忍不住包了起來,拿起粽葉往里折,形成一個回凹,鋪上薄薄的一層糯米。我最喜歡往上夾很多的五花肉,一旁的大姨就會笑盈盈地說:“這可真所謂是真正的肉粽啊!”“那可不是,等會蒸不熟,可別鬧騰。”媽媽也在一旁附議道。我才不管呢,還是一個勁的往里頭塞,待要合上卻發現底下撐破了。我趕緊向媽媽求救,誰知媽媽一邊幫我,一邊又數落起了我。我才管不了那么多了,為了方便確認,我特意打了個蝴蝶結。外婆拿起包好的粽子去煮。

過了許久,外婆拿出了一大簍的糯米粽,我不停地在里面翻找,生怕自己的肉粽子被搶跑了。終于找到了,我趕緊剝開熱乎的肉粽吃了起來,不多的糯米,吃起來特別軟弱,鮮香的五花肉被蒸過后,色澤更加艷麗,一口咬下去滿嘴油,特別滿足。吃著自己包的糯米粽子,心里美滋滋的,有一種由心底而生的成就感。

這就是我喜歡的端午節,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像一個故事情節,美妙動人。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內容絢麗多彩,這就是我喜歡的端午節。

春節習俗篇五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每當這個時候,每家每戶都要在門前掛艾草,吃粽子。當然,我家也不例外。

黎明猶如一只巨大的手,徐徐拉開了夜幕,又一個絢麗的早晨,帶著清新降臨人間。我和媽媽早早地起了床,拿出昨天買的艾草,準備將它掛在門前。只見媽媽拿來一筒透明膠,把艾草纏繞在門前的把手上。我見了十分好奇,就迫不及待地問媽媽: “為什么要在門前掛艾草?”媽媽聽了后,便和藹可親地對我進行了一番講解,說是:“在門前掛艾草是為了驅邪,能讓平安永遠在我家。”我聽了,感到很意外,每想到一株小小的艾草,竟然有這么大的作用。

端午節不僅要在門前掛艾草,還要在屋里的各個角落噴雄酒。這是為了讓家里的蟲子少一點兒。媽媽喝了一口酒,便立馬滿臉通紅,如同秋天里田野上的紅高粱一般。我見媽媽這般摸樣,忍不住捧腹大笑起來。

端午節還有一個習俗——吃粽子。當然,在這之前,肯定是要先包粽子的嘍!只見媽媽取來三片芭蕉葉,用靈巧的雙手在里面放上了糯米和各種不同的餡,如肉餡、棗、紅豆……最后用雙手嫻熟地包成一個圓錐體,用線加以固定,多繞幾圈,以免散掉。瞧!包好的粽子多像一個個調皮的胖娃娃呀!看得我心里直癢癢,手也控制不住地拿起幾片葉子,憑著記憶也開始胡亂地包了起來。不料卻弄巧成拙,把好好的一個粽子弄得是一塌糊涂,慘不忍睹。最后只好尷尬地洗了手,坐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媽媽包粽子。

終于,在經過漫長的一個小時之后,粽子全部包好,通通被放進了高壓鍋里,蒸了起來。大約過了一個小時,粽子也差不多可以出鍋了,但必須再放上個兩三個小時,使其入味。望著眼前這盤色香味俱全、香氣四溢的粽子,我的嘴開始止不住地流起了口水,雙眼始終盯著眼前的這盤美味的佳肴。

端午節在古人的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的習俗。這種習俗,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發展的,并應弘揚傳承的。

春節習俗篇六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古稱重五,與九月九日稱重九之意相同。又稱“端五”或“端陽”。是我國民間傳統三大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一。

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22歲時,就已官居左徒、三閭大夫,輔佐楚懷王。屈原救國的愿望破滅后,在極度悲傷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詩人62歲時)農歷五月五日縱身投入汨羅江。當時楚國人民因舍不得這位賢臣的死去,聞訊后紛紛劃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見蹤影。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競賽龍舟的起端。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之后,人們每年這個時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

據說東漢初年,長沙有個名叫區曲的人,曾夢遇一位自稱屈原的賢士,他對區曲說:“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讓蛟龍吃掉了,今后你們要把楝葉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蘆葉包裹好,再用五彩絲纏好,因為蛟龍是害怕楝葉、蘆葉和五彩絲的。”后來人們改用楝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粽子,此后,歷代沿襲下來,便演變成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

惡日驅邪祟

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黃連丸、霍亂丸;采葸耳,取蟾諸,以合創藥,及東行螻蛄。”除了治難產的縷蛄外,其余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見疾病的丸藥。

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光從“長命”、“續命”等名稱看來,就可以知道,當時人是多么畏懼惡日對生命所造成的威脅。不僅在實際上制作治病的丸藥,在心理防衛上,也要仰賴五彩絲來抵御那超自然,不可見的鬼魅及兵災。

盡管有這些顧忌在,端午的生命力并未因之減,積極祈禳的習俗仍隨處可見。周處的《風土記》記載晉朝新興的端午習俗有:“采艾懸戶上,踏百草、競渡”等。懸艾固然是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后來稱為“斗百草”的游戲。而被視為端午特色的競渡習俗,也在此時出現。據宗懔的《荊楚歲時記》按語:“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史記》中并未確實記載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說顥然是受了傳說的影響。事實上,競渡、祈禳。表面上是為拯救屈原而舉行的競渡,基本精神仍不脫惡日驅邪祟的本意。

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浴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是用來針灸。據說這種艾草,在針灸的時候別具療效。一般人則將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為小虎,再貼艾葉于其上,在端午節時戴上。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來泡酒。

盛唐的重要節日

到了唐朝時,端午已成了個重要的節日,宮廷中也有種種的慶祝活動。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賞賜臣下。王溥的《唐會要》卷三五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筆題字的“飛白扇”賜給長孫無忌及楊師道。他說:“五日舊俗,必用服玩相賀。今朕各賜君飛白扇二,庶動清風以增美德。”不只是寵臣有賞,一般文武官員也各有賞賜。馬縞(約10世紀中葉)的《中華古今注》記載貞觀中,端午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唐書·禮樂志》也記載,天寶年間于端午節以衣、扇獻于祖陵。

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卷上記載唐玄宗時:“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于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巧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行此戲。”不過,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戲,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經濟實惠的扇子來應景。李淖的《秦中歲時記》記載:“端什前兩日,東市謂之扇市,車馬特盛。”溤贄的《云仙雜記》卷一引《金門歲節記》也說:“洛陽人家……端午以花絲樓閣插鬢,贈遺避瘟扇。”(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葉制成,由于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謂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來)。

唐朝新興的端午習俗,還有所謂的“五時圖”。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卷一記載:“北朝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所謂“五時圖”、就是在紙上畫蛇、蝎、蟾蜍、蜥蜴、蜈公,也稱“五毒符”。據說這五種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時存在時,才不敢互相斗爭,得以和不共處。所以,掛五時圖就可以防止這些毒蟲作怪。

大宋精致的節日

宋朝的端午節物,比起歷代,更見精致。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買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于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于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卷二一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宋人的巧思還不僅限于此。同樣是禳毒的菖蒲及艾草,他們也會加點花樣,使它的外形藝術化。吳自牧的《夢粱錄》卷三記載南宋杭州的端午:“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于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也有人以泥塑天師像,以艾為頭,以蒜為拳,懸在門上辟邪。“天師”及“虎”是未朝端午最常出現的兩種形象,因為他們的外形威猛,足以震懾邪魔。同時也可看出道教對端午習俗的影響。

明朝的“女兒節”

明朝以降,原本意在驅毒的五毒符,逐漸加入裝飾的成分,成為婦女釵頭的點綴。沉榜的《宛署雜記》第十七卷記載:“婦女畫蜈蚣、蛇、蝎、虎、蟾為五毒符,插釵頭。”這一類的釵頭飾,在清朝江南一帶稱之為“健人”或“豆娘”。

明朝在北京一地,以端午為“女兒節”。《宛署雜記》第十七卷記載:“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此俗似乎僅見于北京。

靠近江河的地方,則在端午舉行龍舟競渡。張岱的《陶庵夢憶》(1646年)卷五記“金山競渡”:瓜州龍船一二十只,刻畫龍頭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后旌幢繡傘,取其絢;撞鉦撾鼓,取其節;艄后列軍器一器,取其鍔;龍頭上一人足倒豎,敁其上,取其危;龍尾掛一小兒,取其險。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畫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鎮江亦出。驚湍跳沫,群龍格斗,偶墮洄渦,則百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團簇,隔江望之,蟻附蜂屯,蠢蠢欲動。晚則萬艓齊開,兩岸汩汩然而沸。

楊嗣昌的《武陵競渡略》詳細記載了明朝沅湘一帶的競渡習俗。當地俗傳競渡是為了禳災,因此劃龍舟前要舉行種種祭祀,還要聘請;巫師來作法以祈求勝利。劃過龍舟后,居民會舀取龍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來洗澡,用意也在于辟惡。

西湖的龍舟則分為兩種。其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小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人物,下層載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旁坐著劃船的水手,這種龍舟較具表演色彩。競賽用的龍舟則繞著大龍舟周圍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其中以錢、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沉,鴨子則會四處游躥躲避。盡管歷代都有在端午節捉蛤蟆制藥的習俗,似乎一宜要到明朝,才有朝廷的太醫加入這個偏方的陣容。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二:“(五日)取蟾酥”。取蟾酥的方法是以針刺蟾兩眉之間,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狀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據說蟾酥可治疔瘡、惡腫。

另一種民間辟蟲的偏方則是飲菖蒲、雄黃酒。除了喝以外,也把雄黃酒在帳之上。顧祿的《清喜錄》(1830年)卷五:“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余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墻壁間,以祛毒蟲。”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會以雄黃酒在他們額上畫一個“王”字,以使百毒不侵。

■相關鏈接屈原與廉政

屈原曾在《楚辭》中說:“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沫。”不受曰廉,不污曰潔。不接受他人饋贈的錢財禮物,不讓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潔。只可惜屈原生不逢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但“衏顧楚國,系心懷王”,有“存君興國”之義。流放之后,他仍握瑾懷瑜,深思高舉,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只待國君一悟,然而,他千辛萬苦等來的卻是楚國的滅亡,山河的淪陷。他頓時萬念俱灰,心灰意冷,只身投汩羅江一死,以明其高潔清廉的忠君愛國之志。

《招魂》是屈原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作于其被放逐之后。全文采用楚國民間的招魂形式,極寫上下四方的險惡,極贊故鄉音樂、飲食、居室之美,抒發詩人流放他鄉而不忘欲返的愛國情懷。“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沫”作為首句,以自序開篇,坦誠詩人自己從來都以清廉、服義自許。《卜居》是《楚辭》中的一篇,文題的意思是占卜如何處世。詩人用問句的形式對比正反兩方面的人生之路,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區分強調善惡美丑的水火不容,表達詩人對美善的堅執和對丑惡的棄絕。《卜居》中所流淌的情感,正是屈原選擇的痛苦和選擇之后的痛苦。“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展現了詩人對廉潔、正直、清白的理想人格的執著追求。

兩千多年來,在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人們仍保留著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辦農民詩會等古老習俗,至今仍流傳著一支《粽子歌》。歌中唱道:“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潔白,半世熬煎。”又是一個粽子飄香的端午,秭歸人們扶老攜幼來到江邊,拋撒包好煮熟的粽子,召喚屈原的魂魄回歸故里。在緬懷偉大詩人的同時,讓我們將“廉潔”二字深深地銘刻在心間,做潔身自好、不與污濁同流,讓學廉、思廉、崇廉、守廉、倡廉成為自覺的行動。(本報綜合)

春節習俗篇七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春節習俗篇八

世界上的節日非常之多,以我國來說,幾千年的歷史傳承,節日文化是既深厚又豐富的,端午節是我們紀念屈原的節日,龍舟和粽子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嘉興的端午節,習俗卻是有另一番講究,你對嘉興端午節習俗有多少了解呢?本期傳統節日為你解析。

舉辦規模盛大的南湖龍舟競渡之前,參賽船隊先要抬著龍頭進行神龍祭。然后,將龍頭安裝在船頭,在龍舟上掛上彩燈,抬龍舟下水。由祭司(儀式主持人或現場年齡最長者)用毛筆蘸朱砂,點于龍頭上。一聲炮響,百舸爭流,引得兩岸歡呼,萬人喝彩。飲食習俗。

一是吃蠶花飯。端午節正是嘉興春蠶收獲的季節,為慶祝蠶花豐收,當天晚上蠶家點燭焚香,供奉雞、豬頭等祭祀蠶神嫘祖,磕拜“蠶花利市”,也有犒勞自己的意思,俗稱“吃蠶花飯”。

二是吃“五黃”。即在端午節當天吃黃瓜、黃魚、黃鱔、黃泥蛋(咸鴨蛋)、雄黃酒。三是吃粽子。作為稻作文化發祥地之一,端午節包粽、吃粽的風俗千百年來盛行不衰。嘉興五芳齋粽子在全國乃至東南亞一帶都享有盛譽。

娛樂習俗。在嘉興歷史上,南湖龍舟競渡一直是端午節的主要民間賽事。清代著名詩人馬學乾、吳錫麟在煙雨樓上目睹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盛況后,曾分別賦詩《煙雨樓觀競渡》、《五日南湖觀競渡》。

一是家家戶戶掛菖蒲、大蒜、艾葉。

二是燃熏蒼術、白芷。

三是用雄黃在小孩額頭上寫154“王”字,身上佩香囊。舊時新豐、凈相鄉一帶,農家有以磚測午(在院子當中豎磚一塊,當看不到磚影時即為正午)的習俗,并在此日熏黃煙(用硫磺、雄黃等物)驅蟲。

四是婦女用絲綢制成小人、老虎、蜈蚣、蛇等形狀的發飾,插在頭上,謂之“健符”,以辟邪健身。

五是在堂上懸掛鐘馗、關帝像除邪;市面上敲鑼打鼓,跳黑面鐘馗、紅須天師舞驅邪,祈求平安。

嘉興素以“天下糧倉”、“魚米之鄉”著稱,又是最早和最主要的端午競渡文化區,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風情和吳越文化的深厚積淀,為嘉興端午習俗的傳承奠定了基礎。嘉興端午習俗歷史悠久,節日內涵豐富,傳統習俗完整,地方特色濃郁。嘉興端午習俗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習俗篇九

“五月五,過端午;拉露水,插艾蒲;吃粽子,系五索;戴個荷包香馥馥。”這是一曲曾在舊時青島廣為流行的端午節歌謠,唱出了過端午節各項豐富有趣的民俗活動。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最遲在南北朝時期,農歷五月初五已經成為大江南北中國人共同的節日了。舊時青島的端午節民俗不僅豐富有趣,而且還具有膠東一帶獨特的地域文化內涵。

舊時青島端午清晨,少男少女多結伴到野外拉露水,即用手絹把莊稼苗或草葉樹葉上的露珠采下來,用它擦眼擦臉,據說端午露水擦眼不得眼疾。少男少女還把拉的露水帶回家,給老人擦臉擦胳臂,據說可一年不生瘡疤癩癤,這一風俗在膠東半島曾經盛行。

作家丁寧在散文《端午》中這樣描寫道:“雞鳴頭幾聲,事先約好了的幾個好朋友,便在朦朧的晨曦中集合在街頭,手拉手兒,嘰嘰嘎嘎,嘻嘻哈哈,又說又笑,驚得各家的狗一齊狂吠。每人拿一條羊肚子毛巾,直奔野外的河邊、山坡,找那些綠草長得最豐盛、最鮮亮的地方,把毛巾搭在草梢上,一手捏一個角兒……來回奔跑……一會兒,毛巾濕得透透的,鞋子、褲腳也濕得透透的,就算成功。這時,太陽還沒有露頭……”

人們拉露水回家時,常常要采些艾蒿帶回家,插在屋檐下、門窗上,因相傳插艾蒿可以驅蟲避邪。《膠澳志·民社志》轉錄舊縣志記載:端午節“門懸蒲艾,人簪艾葉,兒女系五色絲于臂,以辟邪。”這一端午習俗至今仍在青島民間沿襲。

端午節系五索也是古俗,清代《即墨縣志》記載:“兒女系五色絲于臂以辟邪。”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紅、綠、黃、白、黑為吉祥色。這天家長給兒童手脖、腳脖、手指上系五彩線;給女孩子發髻上插艾葉和石榴花;少男少女佩戴各式各樣裝著藥材的香荷包等。這既可以驅邪,又是很吉祥的裝飾品。

清代《即墨縣志》記載:“端午食角黍、泛雄黃酒飲之。”舊時青島民諺:“吃了端午粽,就把棉襖扔。”角黍即粽子,舊時青島人多吃用大黃米加大紅棗包的粽子。每年一到臨近端午節時,城鄉集市上便有了賣蘆葦葉和波羅葉的商販。端午節前包粽子是一項很有意思的節令活動,一家大小不論是會包粽子的還是不會包的,都圍在一起包粽子,說說笑笑特別開心。

另外,粽子鍋里煮的雞蛋有一股淡淡的葦葉清香氣味,特別好吃。端午節親友鄰里之間互相贈送粽子、雞蛋,是一項人情味很濃的社交活動。即墨人過端午還吃一種荷葉形的面食“荷葉”,端午節時還多喝雄黃酒,兒童不能喝酒則將酒點在耳孔里,相傳此俗可以辟蟲蛇。

舊時青島端午節食品中還有一種叫作“粘占”的美食。端午節前后,人們將青麥穗上的麥粒煮熟,搓去外皮以后,再用石磨磨成長條形的“粘占”。“粘占”清香可口,風味獨特,營養豐富,是端午節孝敬老人和哄孩子的美食。

春節習俗篇十

根據民間的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史記》的記載中,人們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屈原一心想著聯和齊國對抗秦國。然而,屈原的想法卻遭到了反對,最后屈原遭遇陷害,被貶黜。在流放期間,當屈原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之后,傷心欲絕,抱石投汨羅江。

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是什么?據悉,在屈原死后,楚國的老百姓都悲痛萬分。為了不讓屈原的尸體,遭到魚蝦的侵蝕。人們都自發的向江中投粽子。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是什么?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一節日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端午節為什么包粽子?民間也有其他的一些說法,但是,流傳最為廣泛的就是為了紀念屈原。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是什么?端午節吃粽子,就是為了表示人們對屈原的懷念和崇敬。

端午節為什么吃粽子?在端午節吃粽子已經成為了一個特定的節日習俗,無論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會在這一天吃粽子。在這一天,人們都會通過吃粽子來祭奠屈原。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改變,人們依然承襲著傳統。都會選擇在端午節這一天賽龍舟、吃粽子。這是一種歷史文化的傳承,也是一種精神的慰藉。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是什么?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盡管不同的地區,粽子的種類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義都是一樣的。

如今,20xx年的端午節馬上就要來了。在這個傳統的節日里,人們依然會親手包粽子。這是對屈原的懷念,也是對歷史的尊重。

粽子并不是人人都適合吃的,專家還建議一些人最好別吃粽子。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種繁多,其中肉粽子和豬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屬油膩食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老人和兒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兒童如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產生的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癥狀。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纖維質,含過多的脂肪、鹽、糖。一個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約一碗左右,熱量約為400至500卡路里。因此,專家建議,吃粽子,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過3個,男性最好不要超過5個。吃粽子的同時,搭配蔬菜、水果可幫助腸、胃蠕動,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腸、胃道消化不良。此外,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類,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

春節習俗篇十一

夏季最令我難忘的節日要數端午節了,看著那三角形的粽子,就直饞人;聞著艾草淡淡的香味,吃著糯米夾著紅棗的粽子,使人忍不住想起它的來歷。

春秋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因被奸臣所陷害,不得不背井離鄉。他想起奸臣陷害他人的場景,想起朝廷腐敗的場景,一邊走,一邊吟詩。不知不覺就來到了江邊,他嘆了一口氣,氣憤地跳入汨羅江。村民們看見了,就拿起用竹筒包好的糯米,乘著小船,向屈原跳江的地方駛去。他們紛紛扔下糯米,為的是讓魚、蝦、龜等動物吃飽之后,就不會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

屈原跳江的這天正好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在每年的端午節吃竹筒劃小船,到后來變成了吃粽子,賽龍舟。

去年的端午節,依然記憶猶新。早上一醒來,便聞見一股艾草香味。我一骨碌翻下床,走到廚房,媽媽正在做粽子,媽媽說:“文博,我們一起包粽子吧,包完了咱們就看賽龍舟去。”我答應了一聲就跟著媽媽包粽子了。包粽子有個技巧,一只手托起艾葉,另一只手夾起一塊紅棗,放在艾葉上。將艾葉放在桌上,放少許糯米,把艾葉兩邊卷起來,一個完整的粽子就做好了。

大老遠的地方,就已經聽到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了。橋頭擠滿了人群,岸邊人山人海,五艘龍舟一字排開早已準備就緒,就等那槍聲發號施令。只聽得“砰”地一聲響,五艘龍舟爭先恐后,兩岸的吶喊聲不絕于耳。“一二,加油”一艘龍舟已到達終點,人們大喊勝利。

艾葉發出的香味,它是想告訴人們,不要忘記屈原,不要忘記五月初五,我們的習俗——端午節。

春節習俗篇十二

端午節在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又叫端陽節,有很多奇特習俗,接下來,就讓我來為你們介紹介紹一些習俗吧。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一首有關端午節的民謠。

全國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如今的粽子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至于內含的東西,則根據各地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等等。到了端午節,我們可就能一飽口福了。

端午節的許多習俗與“五”這個數字緊緊地聯系在一齊。

比如說端午節的那一天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的瓣包的粽子、雄黃酒。

端午節小孩要佩戴香囊,傳說有辟邪之意,實際就是用來當佩飾用的,以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扣成索,做出各種不同形狀,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南京過端午,每家都會準備一盆清水,在里面加兩枚鵝眼錢和一些雄黃,家里的大大小小每個人都要用這種水洗臉,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眼疾!

看了我的介紹,你們明白一些有關端午節的習俗了嗎?

春節習俗篇十三

元宵節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因正月為元月,而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又稱“上元節”。我國各地的上元節活動大同小異,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湯圓,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在臺州,元宵節為正月十四,其節日氣氛也有著與眾不同的特征和內涵,臺州元宵夜吃糟羹更是在全國獨一無二。

傳統元宵節為正月十五,但在臺州,卻以十四為節,尤其在千年府地臨海城區最為典型,歷史也最悠久,俗稱“臺州府十四夜燈會”。在當地,流傳著許多關于十四日元宵來歷的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不外乎“孝子說”、“ 戰事說” 、“筑城說”。 “孝子說”

元至正十四年(1354),方國珍率浙東農民軍攻入臺州府,建國稱王,在北固山建天壇,以今臺州城隍廟為金殿,并下詔普“天”同慶,包括傳統節日。方國珍的母親信佛,

每月朔、望兩天(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吃素齋,每年的元宵節與中秋節剛好是方母吃齋之日。方國珍是個孝子,為了使母親能與“天下百姓”同樂,他便下詔提前一天過元宵。此后,在臺州,正月十四鬧元宵便成了風俗。

戚繼光在臺州抗倭時,有一年正月十四,戚家軍在海邊打垮了一股倭寇。倭寇逃往內地。時天色已晚,戚家軍趕到,百姓紛紛點燈幫助戚家軍搜索殘敵。一時間,城里城外,每間房屋,到處燈火通明。倭寇無處藏身,全部被消滅。為紀念這一事件,百姓把元宵節改到正月十四夜。

據《民國臨海縣志》記載,臺州正月十四元宵節與糟羹的來歷有密切的關系:“唐筑城時,天寒以是犒軍,遂成故事。”民間傳說則較為詳細。當年大將軍尉遲恭(一說臺州刺史尉遲繚)奉命修筑江南長城,筑好長城這一天,剛好是正月十四,臺州百姓為了慶祝這一“節日”,紛紛拿來家中的米飯、

芋艿、粉絲、芥菜等食物前往軍營犒勞將士,可由于天氣冷,剛到軍中時便已涼了,大家過意不去,為了能讓每個士兵都能吃上一口自家的菜,便把所有東西倒在了一起,燒成了“大鍋羹”, 后來演變成糟羹。這一夜,百姓們通宵點燈慶賀,從此臺州形成每年正月十四亮長夜燈的習俗 。

無論是“孝子說”,還是“ 戰事說” 、“筑城說”,筆者認為,都不能作為臺州元宵節為正月十四的依據。原因很簡單,民俗具有“集體性”和“穩定性”的特點。任何一種民俗的形成,都不是一年二年或是十年二十年就能形成并普及的。而一種民俗一旦形成,更不是某一個皇帝或某一個有影響的人一句命令就能消失或改變的。

民俗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方式,它是社會集體共同認可的一種規范。鐘敬文先生主編的《民俗學概論》中指出:“民俗文化不是個人行為,而是集體的心態、語言和行為模式。個人行為構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發展永遠是集體參與的結果。”同時,民俗的形成,要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如春節,傳說早在新石器時期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但一直到漢代才逐漸定型。元宵節亦然,上元節(即元宵節)因“正月為元月,而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而名,是經過長期演變,至漢武帝期間才形成。因此,由于修筑長城或因抗敵的“筑城說”、“戰事說”而把節日提前一天,很難成立。 一種民俗一旦形成,就會伴隨著人們的生產及生活方式長期相對的固定下來,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難改變。如我國的纏足習俗,清初,清朝統治階級就頒布詔令“禁止纏足”,但直至清末,此風仍在盛行;又如,“元旦”這個節日,原為正月初一,中華民國改元旦為公歷一月一日,至今已近百年,但在民間,許多百姓仍然沒有接受“元旦”這個節日。因此說,元宵節由方國珍一聲令下,而改為正月十四,這種可能是微乎其微的。再者,《臺州府志》記載:吳越國錢h時,就有“俗以十四為重”的記載。可見,臺州正月十四鬧元宵的習俗在五代間便已存在。

“傳統節日的形成有其自身規律,無法與歷史上的某個人物或事件發生聯系。”(顧希佳《風俗十講》)也就是說,節日風俗的傳說往往是后人對節日風俗起源的一種解釋和附會。在實際形成過程中,是先有節日風俗,然后才有傳說,這也是我們對同一節日風俗有不同傳說的解釋。

那么,臺州元宵節為什么要定于正月十四呢?筆者認為還得從元宵節本身形成的時間以及當時臺州的社會習俗和飲食習俗來討論。

傳統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即正月十五),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至清代,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干天天操天天干 | 欧美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久久网站 | 欧美大胆a视频 |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 成人毛片免费 |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 狠狠舔| 男女啪啪搓胸gif动态图 | 日韩精品视频观看 | 欧美亚洲国产另类 | 热re66久久精品国产99re | 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 | 在线观看免费大黄网站 | 国产精品喷水在线观看 | 97影院理伦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日韩国产 | 欧美成视频 | 日本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青青草国产精品人人爱99 | 色yeye成人免费视频 |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播放一区 | 欧美18性欧美丶黑吊 | 免费aa视频| 国产不卡在线视频 | 波多结衣一区二区三区 | 丰满大胸五十路免费 | yy4080午夜一毛片 |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资源 | 香蕉视频久久久 | 夜夜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黄色网址亚洲 | 日韩大片在线观看 | 日批视频网址免费观看 |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国语 | 成人满18在线观看网站免费 | 亚洲综合日韩中文字幕v在线 | 天堂久久久久va久久久久 | 日本不卡视频网站 | 久久综合久久久 | 青春草在线视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