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日記三年級篇一
回想起小時候,我總愛和爸爸放風箏。下面,大家就一起來聽聽我們是怎樣放風箏的吧!
記得我和爸爸第一次放風箏的時候剛好是清秋時節,萬里晴空,天氣也非常涼爽,我們便拿起了風箏出去放放,玩玩。
當風箏拿在手中的時候,我心里特別的緊張。爸爸看到后,俯下身子摸著我的腦袋鼓勵我說:“來,我陪你一起做,我們一定能行。”我深呼一口氣,按照爸爸的方法一邊跑著一邊慢慢放開了手中的風箏。
在風箏飛起來的那一剎那,我屏住了呼吸,一眼不眨地看著風箏慢慢起飛,心中感到快樂極了。看著在蔚藍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風箏,我把它命名為了“紫燁一號”。
風箏不僅能把我所有的煩惱放飛,還能讓我學會了放風箏的秘密。我愛放風箏!
日記三年級篇二
今天我一回到家,就要爸爸教我做西紅柿炒雞蛋。我問爸爸:“爸爸,我只知道要用西紅柿和雞蛋。還要什么呀?”爸爸說:“還有鹽,油,糖等材料。”爸爸又說:“家里沒有西紅柿了,快點去市場吧。”我們飛快地來到市場,到了一家門店,一眼看到紅通通的西紅柿,我們就選了幾個又大又紅的西紅柿回家了。
回家我馬上就開始做西紅柿炒雞蛋。我們先把西紅柿沖洗干凈,用刀子切開。然后把材料放進去鍋里,翻炒一下,最后把雞蛋打進去,炒一會兒,這道菜就做好了。我吃了一口,酸酸甜甜的,好吃極了。
今天我很高興,因為我學會了做西紅柿炒雞蛋這道菜!
日記三年級篇三
今天,是個讓我興奮不已的日子——參加軍旅夏令營!只見我背著一個十分沉重的背包,乘著車坐了一個多小時的高速公路,又坐了十幾分鐘的大巴,這才到達了七都的夏令營。
進入夏令營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棟灰白色的大樓,周圍種著一排排綠茵茵的樹木。我背著背包,氣喘吁吁地爬上二樓。往自己的房間里一瞧一張張床上鋪著一張棉被和竹席,看著很陳舊,可躺在上面卻十分舒服。
下午大家要在活動室里做自我介紹。他們有的幾句話說完就下臺了,有的除了自我介紹,還會說一下自己家鄉的風景名勝,比如白水洋,一個女孩把它描繪的有聲有色,講得連我都想去看一看那個被稱為“宇宙未解之謎”的白水洋呢!
到了晚上教官大叔開始教我們如何疊毛巾被。只見他把被子對折一下,然后用手仔細地分成三份,再將兩邊疊一下,最后重疊一次就完成了。
今天過得真有趣呀。我好期待后面的行程呢!
日記三年級篇四
今天是五月一日,我跟著媽媽乘車到定海的海山公園游玩。
這里人山人海,有很多的小朋友在爸爸、媽媽的陪同下在那里玩耍。有的在玩風箏,有的在玩陀螺,有的在釣魚。
我急忙來到金魚池旁。那里的水清澈見底,金魚有大有小,五顏六色:紅色的、橙色的、還有紫色的呢!
我看見許多人都在垂釣,于是也買了一根魚桿湊熱鬧。
很快,我的魚餌也被魚咬住了,急忙拉起了魚桿,用手拿住線,一條活蹦亂跳的金魚就被我釣上來了,我小心翼翼地把魚放入盆中,心里高興極了!
但這條金魚太小了,我還想鉤到更大的金魚。可是接下來的幾分鐘,魚兒總是不上鉤,或是魚兒把魚餌吃了,卻沒被拉上來,氣得我直瞪眼,剛才的那股高興勁早已飛到了九霄云外,嚷著要回家。這時媽媽告訴我,釣魚要靜下心,慢慢來,不能心急。聽了媽媽的話,我又放下魚桿,耐心地釣了起來,果然又釣上來3條,而且一條比一條大。于是,我拿著4條金魚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一路上,我的心里不知有多少興奮,因為我不但鉤到了大金魚,還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做事不能心急,要有耐心,這樣才會成功!
日記三年級篇五
給大姐的一封信
親愛的大姐:
你好!
幾個月來,好久不相見,我和飛飛很想你,希望你能早日回來。這幾天,家里陰沉沉的,飛飛罵姐姐,姐姐打飛飛,還打擊我,一天到晚都是雞飛狗跳的。慶幸的是家人都健康,最初的一點兒家庭溫馨也還沒有完全失去,所以大姐姐不必牽掛。
媽媽還做了我最愛的發糕,挺好吃的,就是發糕并沒有膨脹好,反而凹下去了,像盆稀粥似的。(嘿!你不相信?這是真的!)
盼:早日回家!
你的小妹:何佳妮
20xx年8月28日
日記三年級篇六
星期天上午,我和爺爺到杏林大藥房買了兩盒藥片——胃康靈。
1、先給營業員40元,再付5元,找1元。
2、如果爺爺有零錢,可以先付40元,再付4元。
3、如果爺爺只有100元,那就要找56元。
通過這次陪爺爺買藥,我知道了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日記三年級篇七
“好,你先說。”
“負責—責任—認命—命運……”我們展開了一系列的斗爭,有時想不出來,干脆就“xx有責”:比如熊熊有責,爸爸有責,還有湫湫有責,真是多種多樣。
很快,我們玩膩了,于是決定舉行一個三個字詞語比賽。“我先來!墻頭草,替罪羊,拍馬屁,暖洋洋。”我差不多把腦子里的詞語吃干凈了才想出了這些詞。
“你搶了我的詞,我已經想不出來了,唉!你贏了。”何瑞鑫說道。“耶!贏啦!”我喜歡這樣的智力比賽,因為它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還是一次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