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莊子》讀書心得500字篇一
這本書實際上是于丹對《莊子》一書的讀后感,她用心地研究《莊子》,通過解讀莊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結合現代社會的種種現象,循序漸進的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遙得自在。這是一種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們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于丹的《莊子心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讓我在享受讀書這個過程的同時,也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思考,著實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
于丹在書中將莊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現給我們,教我們在這個紛繁蕪雜的環境中,應該用“心智”、“感悟”、“逍遙”、“看得開”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這樣才能超脫與釋然。但是現在的人們,也包括我自己,誰能具備這樣的心態呢?我們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牽絆,不知道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后,即使最終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內心世界卻依然空虛,覺不到半點快樂。在工作、生活中,經常被小事所困,與周遭的人也難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細細想來,其緣由無非是為了一些蠅頭小利,有時甚至只是為了逞一時之快。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質詢自己的心,是否真的有必要強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不快樂的事情?我們應該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重新認識和審視自己,不和他人攀比,不效仿別人的行為,不盲目的追隨流行,試著用莊子的大境界來指引自己,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和快樂的生活狀態。
于丹在書中還提到了一個動態平衡的問題,自行車如果靜止擺在那兒的時候,得靠車支架才能立住,兩個輪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騎起來以后,兩個輪子就可以行進,為什么呢?因為它在動態中保持了平衡。動態平衡對于我們的生活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世界在前進,而我們原地不動時,我們會感到失去心理的平衡,尤其是在應對各種挑戰的時候。如果我們不斷學習,與時俱進,那么這種平衡便很容易達到。我們可以多讀書,多接受新的信息,讓自己與時代的前進保持同一個步調,發展和提高自己,開闊自己的眼界,更好的認識自己、涵養自己,通過這樣的方式,或許也更容易獲得莊子的大境界吧。
讀完于丹的《莊子心得》,心靈中仿佛注入了一股清泉,感覺收獲頗豐。只要我們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不隨波逐流,并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獲得超越自我的成功!
莊子里有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由于我們習慣于自以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觀愿望強加于客觀事物,于是就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而我們又經常會被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所影響,而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心,結果被所謂的潮流而左右,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游。但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這個游的境界似乎很難達到。人們被太多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許只是改變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則改變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質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總有路可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殘疾,有的人因罪受過刑罰,有的人心理遭受過創傷。當遇到這種種不如人意的事情時,我們該怎么辦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身體的殘缺和心理的創傷?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莊子認為,在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呢?莊子告訴我們要想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就要做到“外化內不化”。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那么,當我們在確定人生目標時,如何判斷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呢?莊子用他的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事時,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慮,那他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談笑論生死。生與死,是人生起始的兩個端點。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而人生就像是一條不歸路,當你走到終點時,才會想起途中的遺憾。那么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對生死為什么會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讀了生命,才可能正確地對待死亡。
大道與自然。每一個個體和每一件事之間的比較,是沒有單純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優劣之辨,那么莊子認為辨別境界高低的標準就是是否合乎自然。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認為每一個人要遵循內心的道德,聽從自在的聲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擺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顆平常心去適應生活帶給我們不同的恩賜,使得其所才是個人價值所在。“外化而不內化”這是獲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門!從認識自己的“覺”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這些有著厚重內心價值的不鳴不已的平常人。
一、境界有大小
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時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說;你怎么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所以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地價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價值。
莊子教給我們的是境界和眼光。他的“逍遙游”里的境界“心向往之”充分體現出: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他人。需要的是質詢自己的心,問一句:面對這紛繁蕪雜的環境和世界,面對自己的順與逆,我們首先應該想如何發展自己,有了更廣闊的眼界,才能有大的境界,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從而進一步發展和提高自己。正如那句:莊子的逍遙游給了我們每一個凡俗的生命一雙非凡的翅膀......
二、感悟與超越
每一個人只有真正清醒地認知了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現如今,我們常被“現實”錯過了太多太多。我們這一生一直用于外在的發現,而從來看不見自己的心到底有什么愿望。往往在他人過多的言論中盲從,迷失自己的心。
“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主語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
覺悟是一個佛家語。用現在的話就是“看見我的心”。我曾經覺得“覺”很重要,但是看過書之后反而覺得“悟”更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經歷。當我80歲時,回想這一生的點點滴滴,時光流逝,腦子里的每段篇章,可能那還是一個過程。但是他是我的經歷,我的積累。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而“覺”是瞬間,好像一點過程都沒有。有些不勞而獲的意思。
同樣在我的工作中也應該多“悟”而不是“覺”。只有在勞動中,在工作中積累經驗,才能有機會或是有資本“覺”的。古人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我認為“覺”是在“悟”的基礎上的。不論是什么,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才可以成功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也該擁有一雙如莊子那般靈魂的眼睛,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莊子》讀書心得500字篇二
青藏高原太遠,珠峰太高,我一點不著急要趕去那里:讀《莊子·人間世》心得
讀《莊子·人世間》有太多的感慨, 聽了張文江老師的課,這種感慨更為加劇。進入中年的我,年輕時
除了課本上的經典, 幾乎沒有讀過其他的古代典集,但人生本身又何嘗不是一本書? 讀《人間世》讓我感慨人世間太多的苦,來自于人和人之間彼此的不了解。所以人人都向往那個六十耳順的境界,別人講的話自己都能夠聽懂,甚至比講的人自己還要懂,甚至到更高的境界。可是對于離青藏高原都還很遙遠的普通人,珠穆朗瑪峰怎是企及得了的?
莊子教我們如何在人世間做事的學問。做事的學問就是做人的學問。課堂上講的《人間世》前兩段,顏回想要去衛國干一番大的事業,葉公使于齊為不可為之事。類似的事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可是在我們身邊的智者太少,在關鍵的時刻能夠給予點撥的人更不可見。于是意氣風發時往往頭腦發熱,哪知“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任重”,結果很快便陣亡了。而在面臨困難的時候,總想繞道而行,卻不知只有迎頭面對困難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但這些在真正做事的時候,卻是很難把握得了的。只有在事后總結經驗教訓的時候才發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凡事若小若大, 寡不道以歡成。事若不成, 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 則必有陰陽之患。若成,若不成而無后患者, 惟有德者能之。”張老師在課堂上強調這個 “德”字,德是在和人的互動過程中顯現出來的,并非固定, 而是活的。我的理解,德是智慧。
青藏高原太遠,珠穆朗瑪峰太高,我自知身在“上海”,“西藏”是我向往的地方,但我一點不著急趕去那里。張老師在課上說的一段話對我觸動很大:大致意思是,我們每個人向內,“反身修己”,把自身在宇宙中表現出的“熵”值降低下來, 就是對宇宙最大的貢獻。 (注,老師在講課的時候,發音是ju,但我理解的意思是熵,特此說明)。讓自己安靜下來,就會看到這個世界動的一面,包括生理的心理的。
我一直認為“無為”比較消極,認為只有不斷地去做更多的事才能體現自身的價值。但我又意識到很多的事情做還不如不做,要做就要去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為了做而做。 “反身修己”,讓自己安靜下來,是讓自己能夠傾聽內心的聲音,去掉雜音,而非人云亦云隨大流,喪失了自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藝”, 諸如琴棋書畫,無不都是讓人安靜下來, 表達自我內心聲音的方式。
在古典書院學習,我一點都不著急,我一不為文憑,二不為就業。我深知欲速則不達。和一群有相同愛好的同學在一起學習,切磋,進步,還有老師授業解惑是一件無比快樂的事情。我知道, 如果這樣堅持下去,反復去做, 一定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化氣質。
《莊子》讀書心得500字篇三
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2月19日:境界有大小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來判斷一個事物的有無和無用,莊子卻告訴我們,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斷一個東西的有用和無用,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2月20日:感悟與超越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到,世上熙熙皆為利來,世上攘攘皆為利往。可見名利二字是世人難以舍棄的追求。但是莊子的人生哲學是淡薄為大,因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莊子所說的"逍遙游"。2月21日:認識你自己
莊子里有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由于我們習慣于自以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觀愿望強加于客觀事物,于是就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而我們又經常會被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所影響,而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心,結果被所謂的潮流而左右,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2月22日:本性與物性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游。但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這個游的境界似乎很難達到。人們被太多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許只是改變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則改變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質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2月23日:總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殘疾,有的人因罪受過刑罰,有的人心理遭受過創傷。當遇到這種種不如人意的事情時,我們該怎么辦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身體的殘缺和心理的創傷?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2月24日:堅持與順應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莊子認為,在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呢?莊子告訴我們要想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就要做到"外化內不化"。2月25日:談笑論生死
生與死,是人生起始的兩個端點。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而人生就像是一條不歸路,當你走到終點時,才會想起途中的遺憾。那么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對生死為什么會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讀了生命,才可能正確地對待死亡。2月26日:心態與狀態
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那么,當我們在確定人生目標時,如何判斷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呢?莊子用他的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事時,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慮,那他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發揮。2月27日:大道與自然
每一個個體和每一件事之間的比較,是沒有單純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優劣之辨,那么莊子認為辨別境界高低的標準就是是否合乎自然。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認為每一個人要遵循內心的道德,聽從自在的聲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莊子》讀書心得500字篇四
人們說《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仿佛是一股清流,對心靈進行著一次次洗禮。
莊子,名周, 是宋國崛起的一位文學巨匠,一生著有《逍遙游》《養生主》等7篇著作。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也是幾千年來的一大奇人,他給世人的是另類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層的哲學思維。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逍遙的人生觀,似不食人間煙火,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寧靜的靈魂家園,以一種“無”的深層內涵去泯滅塵世的一切權利、功祿。
《莊子》一書通過許多個莊周講述的短小精煉、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詮釋著他對生命的理解及對社會的看法、對世俗的厭惡及對自由的追求。一個個故事雖看似有些荒謬,但細細品味,卻是內涵深刻,讓人回味無窮。
“莊周夢蝶”講述了莊子一個變為蝴蝶的夢。在夢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與蝴蝶渾然一體,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還是莊周。這個故事雖然短小,但體現出了莊子對自由的向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對世俗的思考,而飛向遠方,不正是莊周的心解脫了塵世的束縛,飛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國度嗎?
而莊子最令我佩服的莫過于他參透生死的從容。對于人的一生,固然會經歷生、老、病、死,莊子認為人本身是沒有生命,神氣與身體的,在似有若無之間,產生了最初的氣,氣是大自然的精華,飄浮不定,成為人的樣子。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氣散開了,又安靜地回歸了自然。莊子如此平靜的面對生死,參透生死,不得不說是令人驚嘆的!莊子認為,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場夢罷了。如果生時一天天虛度光陰,那么死后,這一場夢就只能留下無盡的遺憾了。
莊子曾說過,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徹悟,是與他的閱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凡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只有在心靈倍感疲倦與束縛時,靜下心來,做一個讓人夢魂牽繞的莊周的“蝴蝶夢”,乘著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
《莊子》讀書心得500字篇五
莊子認為,一個人要想有自己自由的棲息地,就不要受拘與外物,外物總是短暫而易腐朽的,而生命靈魂才是永恒。不要做財富的奴隸,要做財富的主人,這樣,人才能真正的逍遙。否則,就可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失去人生對逍遙的享受。
自由的棲息可以讓疲憊的心得到安歇,讓壓抑的心得以釋放。自由的棲息需放得下繁華,耐得住寂寞,達到“物而不物”的境界。若是心戀浮華,不舍喧囂,終不得心靈的安頓。
現實當中,一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放下的,那樣的境界我們很難達到,但是我們應該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生活沒有必要有太多的彎子,彎子太多會使你的心情沉重,影響你的情緒,導致惡劣的結果。其實,只要你夠純粹,把握住人生最重要的真諦,你會覺得前景一片廣闊。
有的人對生命有太多的苛求,弄得自己生活在筋疲力盡之中,從未體味過幸福和欣慰的滋味,生命也因此局促匆忙,憂慮和恐懼時常伴隨,生活實在是糟糕至極,要知道月圓月虧皆有定數,豈是人力可改變的?不如適可而止,有選擇的放下執著,給生命一份從容,給自己一份坦然。
人生一世,誰總是一帆風順?“物而不物”會另有收獲,對于物欲的追求和執著,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
《莊子·田子方》中有一句話:“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意思是說:最可悲的事,莫過于心如死灰,而身死了倒是其次呢。這說明人的心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如果總是對一些事情耿耿于懷,放不下,就會心靈閉塞,好像被繩索牢牢困住,心之將死,無法將他們恢復元氣。他們就像一個蠶蛹,用厚重的繭把自己捆縛了起來!
放下很難,可能會帶來一時的損失和心痛,可是真正放手后會發現所有的糾結和煩心反而會轉化成一片海闊天空,放下是一種感悟,一種心境,是一種對外部事物進行取舍、輕重緩急、遠近厚薄的把握,放下你該放手的東西,你會擁有快樂的人生!何不每天在清新的陽光中過日子,洗練一份仁厚清凈的心境,無憾無悔的走到生命盡頭,拋棄一切塵世的煩擾,留一份開闊的天空給心靈安個家。
《莊子》讀書心得500字篇六
一談到莊子,我們不由得想到道家創始人老子,他是老子的弟子。思想上都追求“得道”,精神上追求“超然物外”。莊子更注重對個體的重視,讓人更加重視身體、生命,也就是注重于養生。
《莊子選注》中,有一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這是一篇語錄體議論文。文中兩人,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讀者看后會心一笑而又沉思良久。
本文講述兩位辯論高手,由在池中游來游去的儵魚引起聯想。其題雖小,其旨甚大。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這場辯論引向深入。讀完文章,不得不感嘆兩人在辯論中反映出的敏捷思路與睿智的交談,令人拍案叫絕,無不折服于他們的“善辯”。頭一回讀完,心中不時佩服兩人的才辯,也不由得會心一笑。
濠梁之辯”,在莊子看來,物與自身是渾然一體的,所以才能體會到釣魚的快樂,不過從莊子以“安”字,反駁惠子,體現了他的詭辯風格。
“惠子相梁”選自《莊子秋水》,文中惠子在魏國做宰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挑撥他倆之間的情誼,為此惠子在國都搜捕幾天幾夜,莊子把自己比作“鹓鶵”,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形象地說明自己鄙棄功名利祿的立場和志趣,諷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祿又無端猜忌他人的丑態。
可見,莊子本人是把世俗名利看輕的,對于外界的誘惑,他可以做到言行如一,潔身自好。
《莊子選注》這一本書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追求著虛無縹緲的理想世界。體現了莊子的虛無主義,書中蘊含著高深的哲學理念,處處都引人深思,有的可能長時間都無法琢磨透。
在我看來,道家這一學派的思想是一門深奧而不容易嚼透的學問。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認為道是一切事物的起源,有了道便有了一切,莊子作為道家的創始人之一,對道的貢獻也是不可忽視的。
作為一名初一年的學生,可能我對《莊子選注》中的文章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但是它已經深深地植入我的大腦深處,在今后的學習生涯中,我將力求讀懂它、理解它,并且我將以其中我所認可的思想來指導我的人生觀。
《莊子》讀書心得500字篇七
鉤月清寒嘆華涼,煮酒云煙裊裊揚。那刻,雨已停,留下了遍地泥濘。步履輕輕如是我的方向,能否給一個先兆?我僅僅是等待了將近200個夜晚我就快要崩潰了,于是,我開始迫不及待的想要尋回我的愛情。一蕭一劍,一生一世。夜幕拉開,包裹了白天的喧囂與熱鬧,如此的靜謐!
這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天生就是一個矛盾體,“槁項黃馘 ”的軀體包裹不住飄逸優美的才情,貧困交加的生活不能湮沒超脫世俗的快樂。道學家們批判他的消極無為,卻又不得不用驚羨的目光欣賞他的作品,贊美他的精神。這又是怎樣一種精神?如泰山的青松,正氣昂然;如深山的清泉,純潔從容。莊子曾以鳥自比,那是怎樣一種鳥?非梧桐樹不棲息,非飽滿的果實不食,非清潔的甘泉不飲;如果上面的條件無法達到,鳥仍不會屈從命運的安排,它就會不停的飛,去尋找,直到自己死去。這種鳥我沒見過,這樣的人大家都知道,莊子就是。
我喜歡莊子,雖然他在很多時候都顯得那樣淡然,他沒有孔子那般顯赫的名聲,沒有孟子勸君行政的志向,更沒有法家人物改革圖新的氣魄,但他卻是一個活的最純粹的人。
我向往莊子的心智,它擁有一種超凡脫俗的豁達,他厭惡世俗的陳規陋習,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我羨慕莊子。
在現代的社會生活中,一味求其自然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我更加想說他的精神,在年輕一輩,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揣摩他的意境,但不要盲目的效仿,多學習一些求生的本領。
有人說:“在中國文化屈從權勢的傳統中,總有那么一兩顆孤獨的樹——孤獨地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莊子就是其中一顆。這是怎樣一個人?他天生就是一個矛盾體,“槁項黃馘 ”的軀體包裹不住飄逸優美的才情,貧困交加的生活不能堙沒超凡脫俗的快樂。
《莊子》讀書心得500字篇八
人的社會化,就是在人的生命過程中,被社會鑿開了他的一竅又一竅。到最后,他變成了一個社會標準下的成人,而此時又離他的赤子之心、混沌之態有多遠呢?
書中將人的一生比作爬一座80層的樓梯,當我們終于達到終點時,才發現最重要的東西——行囊,已經被丟棄在了20層。初入社會,一腔熱血的我們都肩負著這樣一個行囊——理想。可當初的熱情總被愈見殘酷的現實打磨殆盡。我們日復一日地碌碌而不之所為,打著“理想”的旗號卻為了或名或利南轅北轍,最后的最后,我們終于停下慌促的腳步,卻可悲地發現多年的奔波竟不知是為了什么。
大千世界,切勿讓外物擾亂你的心律。記得時刻提醒自己:復其初。
復其初就是要拋開欲望、雜念。梓慶為魯國做鐻,首先齋戒七天。這個齋戒是指心齋,最終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此時做鐻,便渾然忘卻了功名、美譽,忘記了自己是為國君所做,順著自己的本性去創作、發揮,不曾料想竟達到至善境界。今之學者皆為利往,以私己為本,身心疲敝,茫茫然竟不知所求者何物。其實我們大可拋開這些,因為一切的榮辱貴賤都會過去,最重要的是當下的質量,是你是否把握住自己。一生的追求莫過于幸福快樂,而這幸福快樂本為生活的屬性,只要你認真地生活,自然不必過多追求。
復其初要做到“外化而內不化”。人生存于社會之中自然要做到遵從社會規律,根據社會的步調調整自己的步伐,此謂“外化”。而紛繁的社會極易蠱惑人心,改變你的方向。此時,你需要把握內心的真正渴望,懂得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在不斷變化的潮流中保持內心的堅定,讓自己老來不至于悔已晚矣。此謂“內不化”。由此可知,生存可以隨遇而安,而生命應當有所堅持。
復其初就是要去除遮蔽,返其本真,去感受那彌漫六合的“道”。
《莊子》讀書心得500字篇九
我們已經走的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
——題記
經濟滑坡,名不聊生,貪腐橫行,物欲橫流。
合縱連橫,人才輩出,制法變革,思想匯集。
這,便是戰國。
時代呼喚英雄,人民期盼變革。商鞅、毛遂、白起、趙奢……無數英雄豪杰匯成了不朽的詩篇。在歷史的星河上閃爍。然而,有這么一位老人,他不求聞達于諸侯,不屑錦衣與玉食,他只愿在自己的爛泥巴里快樂而又自由地打滾。其人謂誰?蒙城莊周也。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宏蓋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讀《莊子》,讀到的是豁達與超越。莊子在《齊物論》里提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萬物的知識、標準不一。所以“人為”的標準,并不是“唯一”絕對的標準。就像《逍遙游》中所述的那只龐大的怪鳥,當大鵬在九萬里高空的渾然蒼茫境界,便是打破了一切人為的“相對”。昭文不再彈琴,因為他在彈琴時,只要發出一個聲音便失掉了其他的聲音,只有不彈時,才會五音俱全。這正如陶淵明的“五弦琴”。
讀《莊子》,讀到的是灑脫與淡然。何謂逍遙?列子御風而行,自由自在,這是逍遙嗎?答案是否定的。列子飛行忘不了風,也只能成為世俗的幻想與淺見。真正的逍遙在我們的心。如莊子“無為而無不為”“天人合一”,面對世俗,嬉笑怒罵,皆由性情,他逍遙于世間,淡泊于名利。面對惠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淡然一笑,“今子以梁之宰相而嚇吾也。”何等淡然。正如南朝詩人柳惲就曾在他的《詠薔薇》里有言:“不搖香已亂,無風花自飛。”
讀《莊子》,讀到的是坦然與欣慰。莊子妻子死時,他鼓盆而歌,有人不解,有人譴責,但他卻悠然地依舊如此,因為他滲透了生命的真諦,生是自然,死亦是自然,生固然可賀,死何嘗不是回歸,一如中國民間的紅是喜事,白亦是喜事。
《莊子》是哲學的天籟,更是我們心靈的琴音,他讓我們找到了那個最本質的自己,花開花落,靜謐無聲,這是心靈的盛宴。
無論你再走多遠,請你一定一定不要忘記,自己原來出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