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完美作文500字篇一
長大了,我愛上了聽雨,只要不是傾盆大雨,我都愿意欣賞。雨水打在房頂上,叮咚,叮咚,仿佛有人在用古箏演奏一曲《高山流水》。雨水打在芭蕉葉上,噼啪,噼啪,又仿佛有誰在用琵琶彈奏一首《漁舟唱晚》。
八月,多雨的季節,我更喜歡稱它為雨季。
誰知,令我喜愛萬分的雨季并不完美,世上沒有完美的東西。看著眼前飄飛過的雨絲,我又想起了胡怡聞。
她是個奇女,是個天才畫家。兩歲開始學畫,六歲作品被送往國外展出,七歲獲中法兒童美術展一等獎,八歲辦畫展,十五歲出畫冊。這是充滿陽光的一個經歷,使我們每個人都羨慕的經歷。
然而,人的生命脆弱又頑強。脆弱處于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頑強出于求生本能。胡怡雯在十六歲的完美花季,卻又變成了不完美雨季。余秋雨教授說,上天似乎執意要把胡怡聞塑造得更堅實,便狠心把它投入了一條恐怖的生命畏途讓她自個掙扎。胡怡聞得了一場大病。
胡怡聞十分堅強。我喜歡把它視為用長流的江水,一滴滴災難的雨水無情的流進這個純潔的江水里,她堅韌的把這流淌災難的水滑出自己的生命,活了下來,結束了這多淚的雨季。
人生沒有完美的。我卻一直追求完美,我錯了,想起了書中的一首詩:
我就是我,一個不完美的我,因為不完美,那才是真的我。
完美作文500字篇二
等待花開的季節,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別樣美麗;等待花落的日子,我覺察到了生命中的另一番奇跡。
——題記
時常驚嘆于那飄落的樹葉。風一乍起,那楊樹葉兒就漫天飛舞。葉子的生命即將逝去,可是默默無聞的它們卻在生命的盡頭演繹了一場無聲的舞會。
時常驚嘆于那勤勤懇懇的蜜蜂。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刺那“侵略者”。也許在許多人看來,它們只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因為它們的針直接連接著內臟,所以它一旦刺人就會把內臟帶出來……死去。可能這只是“螳螂擋臂,自不量力”,但在我看來,它們是最勇敢的.。
時常驚嘆于小荷的寒雪映梅。她是一個身殘志堅的女孩。從小便是先天性殘疾,不能去上學,但她依然努力的自學。云云姐的文筆特好,人也不錯。她喜歡朝著太陽微笑,慢慢的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她知道自己有殘疾,但是她毫不氣餒,一直努力、奮斗著。上帝關上了她的一扇門,必將會打開她的一扇窗子。云云姐,加油!
時常驚嘆于那頑強的貝多芬。他是樂壇的樂圣。貝多芬年輕的時候就耳鳴了,聽覺能力弱于常人。但是他那聞名世界的九部交響曲中的后七部都是在耳鳴的情況下創造的!我被他那不屈不饒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
不論是那飄落的楊樹葉兒,還是那守護家園的蜜蜂衛士,身殘志堅的寒雪映梅,與生命抗爭的貝多芬。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生命中的另一種完美。
完美作文500字篇三
因為我們不完美,所以才要彼此互愛,相互扶持;因為我們不完美,所以才要謙卑,才要學會感恩。——厄尼斯特·科茲《承認不完美,心靈才自由》
我們都不完美,但我們都渴望完美。
有這樣一則寓言:農人們都在準備收麥的時候,一位割麥人發現,他的麥田里有一穗麥子還泛著青色。于是他決定等這一穗麥子黃了再來割麥,這是他一貫的作風,他的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等這穗麥子黃了的時候,其他所有的麥子都已經落地。
也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在麥田里固執守望的割麥人,等待一片完美的金黃。但事與愿違,我們最終得到更多的,是失望,是痛苦,是遍體鱗傷。
于是我們忿忿不平,為何這世界上最倒霉的人偏偏是我?
其實事情也沒有那么復雜,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的頭腦中有一個自我的幻象,這個幻象完美無缺,無所不能,可以掌控一切。然而現實是不完美的,當我們在現實面前碰壁時,那個完美的自我,連同我們的自尊心和虛榮心一同受到傷害。
換一種角度想一想,其實完美未必有那么美。
《老殘游記》中層記載了一個故事,大意是說一個清官自以為品格無瑕疵,最百姓施加酷刑,剛愎自用,誤國誤民。如此人格完美的官員卻未曾給社會帶來安寧。反觀失馬的塞翁,生活中連續幾次的跌宕起伏讓她安然面對不完美的生活,給命運完美的一擊。
人本來就是不完美的,所以不必否認喧囂、荒謬、痛苦和淚水,而且,人只有經歷了苦難,才能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從喧囂中找到寧靜,從荒謬中找出真實,從痛苦中找出欣慰,從淚水中找出幸福。也正是因為不完美,我們才學會愛,學會寬容,學會感恩。
這世上最完美的,莫過于不完美。
完美作文500字篇四
常常地,在圓滿完成一件事之后,我們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遇到一個心儀的人物時,我們說:“再也沒有比他更完美的人了!”
似乎一直都是這樣,我們總是將完美作為一個事件的最恰當的結果。無論我們承不承認,從內心深處我們總向往一個定義:完美。可事實上,我們又總是做著與其背道而馳的舉動。
《瘋狂主婦》中完美的賢妻良母布睿卻從自己丈夫那里聽到對這番完美的回應:“你時時刻刻都表現得那么完美,讓我感到很不舒服,那個愛我的女人到哪里去了?那個直接從牛奶盒里喝牛奶會把面包烤焦的女人,開心的笑著的那個,我要的是她,而不是你現在變成的這個完美卻冰冷的女人。”
作為盧浮宮最著名的陳列品之一,米洛絲的維納斯卻只是一座殘缺不全的雕塑。那些千方百計排著長龍的游客只是短暫的注視,就如此認定的說:“嘿,這簡直太完美了。”
我想是否這種看似不完美的結局,再嫁接到某一特定的事情上時,它的存在就不再刺眼,反而是合情合理。
又或許,只是這樣的一點點缺陷,反而引起我們對完美更深層次的解讀。再或許,我們實際上需要的根本就不是完美的一個,只潛意識將完美定義成需求。
再怎么說,我們都不是完人,何必去追求那個不一定最好的“完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