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優質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體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三國志》是一本以歷史為題材的小說,它主要寫三國時期的歷史變遷。提到三國很多人都會第一想到是諸葛亮,可它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另外兩個英雄—張飛、關羽。
書中張飛在長坂坡那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從中看出張飛的勇猛,雖然他有勇無謀,但他重情重義的品質著實令人佩服。他為了劉備的安全,不顧自身安危,率領二千騎兵在長坂坡抵抗曹軍百萬雄兵,雖只有二千騎兵,可誰知張飛一吼震天下,竟嚇得曹軍無一人敢向前一步。雖然結果讓我無法接受,但張飛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說完了張飛,那就來談談大家都很熟悉的有“武圣”之名的關羽吧。在大家的印象中一般都是他在戰場上的英勇身影,而他留給我最深的卻是他在軍營中的那段“刮骨療毒”的經歷。關羽曾被毒箭射中,傷口雖已痊愈,可一到陰雨天氣,左臂仍會有疼痛感,經醫生診斷說需要“刮骨療毒”。關羽聽罷,果斷伸出左臂,與將士們一邊喝酒下棋,一邊刮骨療毒,臉上談笑風生,沒有一絲痛苦。果然啊!“武圣”之名絕非浪得虛名。他的那種堅強,那種毅力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讀完他們的故事,對于這結果我無一不感到惋惜,但我們可以學習他們的精神,成為當世“豪杰”。
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有這樣一本書,它的作者憑著它流芳千古;它也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瑰寶,中國文壇的里程碑;它的名字從此載入史冊。這本書是中國第一部演義體小說,也是最有名的一部。這本書創造了許多瑯瑯上口的故事,許多已被改編成京劇、電影。這本書的名字叫:《三國演義》。它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國、乃至世界,都享有極高的聲譽。
但是,在這部著作的背后,還有一部著作,它就是——《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的紀傳體國別史。如果說三國演義“七分實三分虛”。那么,《三國志》幾乎是有實無虛。可以說,讀《三國演義》是享受,讀《三國志》是學習。在《三國志》中,我認識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有才華橫溢又忠心耿耿的政治天才諸葛亮;有勇冠三軍又生性高傲的武神關羽;有精明強干晚年又昏庸無比的吳主孫權;有殺人如麻又愛才如命的魏武帝曹操……
陳壽用生動的筆風,細膩的筆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制造了一份份詳細的“個人簡歷”。另外,我也從《三國志》中了解到許多人生的真諦。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告訴我們驕兵必敗;空城計告訴我們有時虛比實更真;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告訴我們忠義是做人的本質,也是做事的原則……書中含有很多的道理值得我們去揣摩和探索。《三國志》之所以成為歷史名著,不僅僅因為它的歷史價值,還因為其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三國志》不僅對研究歷史有很大的幫助,而且,還對其它許多方面有莫大的幫助。
比如,在商業方面,首先要培養出多個有能力又忠心耿耿的心腹,然后委以重任,這樣企業就可能蒸蒸日上。還要認真思考:為什么曹操殺人如麻,他手下將官仍愿為其赴湯蹈火?他用什么方法博得將心的呢?還可以研究三個國家是如何衰敗、興盛的呢?《三國志》也是一部大書,一部不亞于紅樓的寶典,其中的奧秘無窮無盡。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連接了現代通向古代的橋梁,有些人看完《三國志》,很可能就不會再讀《三國演義》了。這樣不對,因為一個是藝術,一個是歷史;必須公平對待,這樣我們的知識面就會更加廣泛,理解也會更加透徹。
相信,你在看完《三國志》之后,對《三國演義》里人物的看法會有改變。
《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縱觀古今,聽聞亂世之使命便是出英雄。群雄起,討董卓,梟雄生,挾天子以令諸侯。青梅煮酒論英雄。縱使時至今日,觀之,也倍感熱血沸騰。
時常夢縈三國時分,難忘夏侯敦拔矢啖睛的豪氣,難忘張飛一夫當關長坂坡,更莫說溫侯騎赤兔之颯爽英姿。讀之盡興處,更恨不得手扛武器,親上戰場。可我,有的是什么?我有子龍的忠肝義膽,亦或是典韋寧死不動搖的忠心,還是公瑾運籌帷幄的瀟灑才智?
我一無所有,僅憑一腔熱血,有如清末的康有為變法,最終只會落個滿盤皆輸的下場。可我不愿做浩瀚歷史的一隅,不,或許連一隅我都稱不上,碌碌無為的我終有一天會被世人所遺忘不是么?如同這些英雄一般,為國出力,名垂千古我不敢妄想,至少,我該實現自身的價值。直至今刻,我才終于理解了,李白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我雖不敢妄稱才。然而上天將我置于世,必有其理由。我定有我存在的價值,只是我明白,如果不努力,一切都是空想。
三國浩瀚歷史,寥寥數語又怎能概括。卷帙浩繁的戰役,陳壽也只能幾筆帶過,我們永遠無法深刻體會其中的艱辛,其中的殘忍,更何況那些足智多謀的文官,奮勇殺敵的武將?破五關斬六將,七進七出如入無人之境,子建七步成詩等等,這些,是天生變具備的才能嗎?不錯,他們定是在此方面有過人之處,然而,沒有人能否定他們為實現自身理想價值所付出的努力。
或許,我們并不具備他們這樣傲人的才能,但我們并不能忘記去努力。因為一切結論,皆建立在假設之上,唯有至我們奮斗到死的那天,才能分辨,上述的才能我們到底是否具有。
正所謂讀史可以明志,昔唐太宗李世民,曾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以三國之史為鏡,可以成大業。
《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巨著,是中國幾千年沉淀下來的精華,是我們的文化瑰寶。我讀完了三國演義,又開始讀《三國志》,我像穿越了時空,來到了那個群雄逐鹿、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董卓獨霸朝綱,禍亂朝廷,涿郡劉、關、張桃園結義,征戰四方,三顧茅廬、結孫權、破曹操、借荊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業。江東孫權,兵精糧足,又有三江之固、長江天塹,據江東而虎視天下。典軍校尉曹操,據陳留、討董卓、破呂布、征袁術、敗袁紹、遠征烏桓,一統北方,而后征馬超、破韓遂,拿定西涼,欲征荊州以霸天下,但兵敗于赤壁。此后三國鼎立,互相爭斗,互有勝負,三國歸晉。
這本書帶給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動。劉皇叔劉備,三顧茅廬,三上臥龍崗,為了請來諸葛亮,47歲的劉備不顧大雪和遙遠的路程,每次都親自登門拜訪,當劉備第三次到草房旁時,連小童都不耐煩了,但劉備仍然耐心等待諸葛亮醒來,因為劉備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須得到人才,而為了得到人才就必須親自誠心拜訪。
大家有時候會說,劉備是偽君子,是不義小人,他先后投過,公孫瓚、袁紹、陶謙、呂布、曹操、劉表……而驅使他“忘恩負義”的是他“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天下大義。
也有人說,劉備愛哭,劉備是個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語: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這對劉備是不公平的,劉備雖然愛哭,但要看他什么時候哭。劉備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輕兵逃離,而他沒有,他卻抱著與百姓共存亡的決心,帶著百姓作戰,當被曹操圍困的時候,他哭了,為什么?是為自己沒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劉備在知道關羽被殺時哭過,那是為了兄弟之間惺惺相惜的情誼,難道不應該嗎?……我更應該向劉備學習堅韌、永不放棄的性格。
三國這類的古典文學,自然是讀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閱讀古典文學上做到多讀書、讀好書,做個知識淵博的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