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重陽節的作文結尾 重陽節的作文300字小學篇一
重陽這一天,人們賞玩菊花,佩戴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飲。
關于重陽節的來歷,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東漢(25;220)方士費長房對他的弟子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們家有大災難,如果用紅色的囊袋盛茱萸,掛在臂上,登高山飲菊花酒,就可以免禍。桓景到那天就率領全家老小到山上避難去了,等到晚上回來的時候,發現家里的雞犬全都死了。從此,人們每到九月九日就去登高避邪,于是沿襲成俗,遂成佳節。
重陽登高,是節日主要習俗。歷代以來,漢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結隊去爬山登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災之意。
登高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有高壽的意思,因此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
歷代詩人都喜歡重陽登高賦詩,唐代(618;907)大詩人工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方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遠客思鄉之情,深切感人。
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中國古人認為折以插頭,可以防止惡濁邪氣的侵襲;燃熏后可以避蟲咬,在這百足之蟲,死而未僵之時,熏佩以避之,猶似端午節熏雄黃一樣,是很符合傳統衛生習慣的。
菊花是中國一種歷史悠久的名花,除重陽賞菊外,還具有食療價值。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莖、葉、花的同時,還用來釀酒。晉代菊花酒制法是:采菊花莖葉,雜秫米釀酒,到次年九月始熟,用之。
明代(1368;1644),菊花酒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釀酒?;蚣拥攸S、當歸、構相諸藥方佳。明代醫藥家李時珍說菊花酒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療效。
重陽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種節令美食,在重陽節食用。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的意義。
重陽節的作文結尾 重陽節的作文300字小學篇二
窗外,秋葉簌簌落下,時而被秋風卷起在空中飛舞,這泣訴的不舍絞起心頭一片悲傷,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自己的懷念和感激,為外婆,為自己;如果有來生,我仍愿您是我的外婆寫在重陽節懷念我的外婆。
小時候是在外婆身邊長大的。外婆也真不容易,多少個夜晚,外婆哄我入睡,又有多少個夜晚,外婆起床沖牛奶喂我。長大些后,忙著給我做各種各樣好吃的,哪怕小睡一會,也要細心的鋪好床,成長中總離不開外婆細微的關愛。
外婆是勤勞的,每天洗衣做飯,養花種草,針織毛線,為了這個家,不停的忙碌,也許,孩子們的笑聲就是她最美的夢。
外婆還是個愛干凈整潔的老人,她自己總是體體面面,干凈利索。家里永遠窗明幾凈,一塵不染,井井有條。
外婆熱情善良,鄰里關系很好,每一個來家的客人都會受到很好的招待,感覺像在自己家一樣,她是那樣的友好,平易近人。
她慈祥富有同情心,關愛所到之處,感動著許許多多的人;待人真誠,不說謊話,沒有半點欺人之心;天性嚴潔端莊,沒有一絲一毫的虛偽;頭腦精確縝密,處理事情合情合理;清潔干凈的風尚,是外表與內心的始終如一。
時間過得真快,外婆已經離我而去,懷念的傷感在心頭慢慢滋長。閉上眼,總會浮現外婆和藹的音容笑貌,這笑容不會隨著時間的流失而消逝,只會深深銘刻在我的心里!
遠在天國的外婆,
您在天堂還好嗎?
您知道我們在想念您嗎?
您也想念您的寶貝嗎?
我們多想再看您一眼,
多想拉著您的手,
再叫您一聲外婆。
重陽節的作文結尾 重陽節的作文300字小學篇三
重陽節又快了,我卻想走近那座孤寂的墳。最近總在夢里看到你的身影,是我太過思念,還是你在遠方把我掛牽。爺爺,您在遠方好嗎?重陽節最想您,想您和我走過的日子。在霧蒙蒙的天里悄然回憶,回憶那些如秋葉飄零的流年。朦朧的天綴著一絲絲淡雅的霧,枯雜的樹叢還窩著昨夜灑下的雨珠。人們還在熟睡中,龍潭的天似乎還籠罩在二月里。
我曾經生活在幸福的小村,有著莫言一般的成長環境。兒時有長輩們精彩的故事陪伴,還有那一段段我無法寫盡的童年。
爺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一輩子行走在大山的懷抱,卻永遠走不出山的那頭。在那張充滿故事的臉上,更多的只有憂慮。他是一個老實人,雖說苦了一輩子但是心里卻是甜的,說他苦是因為他一輩子為了家人和兒女沒有一絲懈怠和休憩;說他甜是因為他兒孫滿堂,其樂融融。
最難忘的是他那雙粗大的手。每每被無情的樹木劃破,滿是老繭的手就會被鮮血染紅。我有些心疼爺爺,但是安慰的話語又說不出口。爺爺喜歡唱歌,特別是山歌。有些時候他就邀上自己的老伙伴們,樂呵呵地穿梭在高高低低的山谷間,邊砍著柴,邊對唱著山歌。雖然我那時不知道唱詞的涵義,但是我知道那是歌頌美好的生活。最好的詮釋就是那一句句簡練的唱詞和一段段古樸的歌聲,那歌聲就像深藏在山野里的蘑菇一樣干凈。我想將它緊緊抓在手心里,但卻被風兒帶走,或許它屬于大山。
我喜歡爺爺的笑容,因為他的笑容讓我感受到一個土家人具有的憨實和勤勞;我喜歡爺爺的大手,因為他的雙手傳達著無限的溫暖和靜默的愛;我更喜歡爺爺唱的山歌,因為那代表著土家人民淳樸的民風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依舊記得那年過節,我替爺爺穿襪子而他像個孩子痛哭;依舊能夠想起家里掛著的那把爺爺的鐮刀,爺爺用它割過無數了麥草和嫩草,爺爺用它割掉心中的愁悶和煩惱。每每靠近那把鐮刀,用心撫摸妄想感受鐮刀上爺爺的溫度,然而冰涼的鐵塊讓我的`淚不禁落下。那把遺忘在歲月里的鐮刀,也許很多人都不會想起,而我總會想起,因為那把鐮刀上沾染過與我同樣的的鮮血。
“爺爺,你在哪兒?我好想您!”每次在心里呼喚,每次在夢里看到您的笑容。爺爺,我……
爺爺是個好心腸,總會為村里人在河里搭上一跳窄窄的石板路。他的舉動并不是人們心里的雷鋒,反而引來別人的非議。還記得小時候放學回家時,常能看見他為人們搭石塊。我站在河岸呆呆望著爺爺,他忍著冰涼的水,一步一步艱難地挪動著一塊塊笨重的石塊。我會為爺爺豎一個大拇指,而爺爺卻朝我會心一笑。我們兒孫的笑容印在淙淙的河面,久久地融進我的童年。
在我的心里,爺爺就是一個藝術家。他憑借自己的雙手和才能創造著無形的音樂和精巧的石板路。他雖然很少接受知識的洗禮和熏陶,但是他卻用純樸的文字和獨特的曲調創造出一首首激昂、慷慨的土家歌謠。每次回家祭拜爺爺的墳墓,跨過那條小河,爺爺的山歌就隱約在我的耳邊響起。
爺爺,您雖然走了,但是您的山歌卻永遠如同我的血液流淌在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