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閱讀貝多芬傳的讀后感篇一
羅曼·羅蘭筆下的貝多芬擁有一團糟的牌,也經受了許多的痛苦:感情期望的破滅,貧困,以及最終對于一位音樂家來說最致命的打擊——耳聾,可是,在精神上,貝多芬仍然堅強不屈,最終在歡樂的凱歌中完成第九交響曲的樂章。
貝多芬對于自我的不幸,都選擇了忍耐,忍耐并不意味屈服。忍耐是高瞻遠矚,超越常人的磨難之后成為一個偉人。
其實事情是具有兩面性的,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許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會使原本心境不佳的我們悲哀,可是我們不需要在暴風雨中佇立來表示自我的不滿,我們無須抱怨,因為沒有暴風雨的悲哀便沒有雨過天晴的欣喜。也許突然降臨的寒冬會使原本衣褲單薄的我們感到寒冷,但我們不需要與冬天對抗,我們無須抱怨,因為冬天來了,春天還遠嗎
生活中有許許多多我們始料不及的“絆腳石”,正是“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要不怎樣會有“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嘆可是如果我們正視挫折,我們還會涌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言壯語,正如貝多芬用一句豪言壯語所說的那樣“用痛苦換來歡樂”。給世界創造了歡樂。
悲觀的人,就會抱怨手中的牌,原本可能的事變成不可能,常常夸大挫折,放下痛苦,最終被生活所打敗;樂觀應對的人就會想著挽回局面,原本不可能的事也能變成可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所受挫折無量前途也無量,最終戰勝生活。好比貝多芬在耳聾下,但在精神上,仍然堅強不屈,最終在歡樂的凱歌完成了第九交響曲樂章的偉大創作、在患難結出豐碩的果實。
閱讀貝多芬傳的讀后感篇二
有一個人,他熱愛音樂,并且視之如生命。可是,他還不到30歲時,耳朵就開始變聾,而且一天比一天嚴重,內臟也被劇烈的疼痛所折磨。他還不得不忍受感情的煎熬,他不斷幻想著幸福,但立刻又熄滅,不得不去承受心靈的悲苦。即使這樣,他也一直堅持著。后來,他又愛上了一位姑娘,可他身體的殘疾和處境的艱難使他們不能在一起。之后這位姑娘嫁給了伯爵,這更加重了他的病情。在這種情況下,他以頑強的毅力投入創作,依然不懈的堅持著。
嚴重的疾病困擾著他,但他又戰勝了死亡。后來他和一個姑娘訂了婚,剛剛嘗到了愛情的甜蜜婚約卻解除了。他再次陷入孤獨之中,從此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創作,無論是經濟上的極端窘迫還是體質的日益衰弱,都不能使他放棄,他以無限的毅力堅持著,終于一天聞名于世。
他就是《英雄交響樂》、《月光奏鳴曲》以及《歡樂頌》等著名樂曲的創作人——貝多芬。他在肉體和心靈的雙重痛苦的重壓下堅持,保持著不屈不撓的高昂的斗爭精神,終于等到了人生最絢爛的綻放!
堅守自己人生的目標,認定了選擇,無悔的堅持,等來的必定是人生的精彩。要知道,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味的精彩或沉悶,只有耐得住枯燥、失敗、沮喪、痛苦、無味……加之付出自己的艱辛、孤獨、漫長的等待之后,才會等來一個美妙絕倫的精彩!
堅守自己內心的信念,千萬別因一時的挫折磨難而放棄信念。如果那樣,失去的不僅僅是自己最初選擇的人生,甚至會導致一生與成功無緣。
鉆石經過數億年的等待和磨礪,終于發出攝人心魄的璀璨光芒;玫瑰經過一生的堅持,終于綻放出絢爛優雅的花朵。上帝是公平的,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最精彩的一刻,把握自己的人生,堅持只為花開!
閱讀貝多芬傳的讀后感篇三
寒假,媽媽送我一本書——貝多芬傳,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雖然有些深奧,但是媽媽對我的講解后我對這本書有了一點了解。
貝多芬1770年生于德國波恩,死于1827年。他的一生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初期是他對于鋼琴的熱愛,作為鋼琴家他有火一般的熱情,深邃而輝煌壯觀,充滿幻想,為自己創作鋼琴奏鳴曲是著一時期他最富有創造力的表現,熱情、月光曲;中期災難降臨到貝多芬這位天才的頭上。他的聽力出現了障礙。但是他堅強的挺過來了。貝多芬的中期作品內容廣泛,充滿力量,有著名的英雄交響曲和田園交響曲。在這時期貝多芬在最偉大的作曲家的寶座上穩坐江山;后期貝多芬耳朵完全失聰,與外界日益隔離。
評價貝多芬的人很多。有一位希臘的作家這樣評價貝多芬:
“貝多芬,大師之王。
才華橫溢的悲劇英雄。
狂熱追求永恒的浪漫主義音樂之父。
貝多芬賦予現代藝術英勇無畏的力量。
他是苦難與拼搏的人最知心的朋友。
當我們為悲慘世界致哀的時候,他會給予我們安慰。
當我們在永無止境而又毫無結果的斗爭中感到勞累時,他會帶給我們樂趣。”
我認為貝多芬的精神是偉大而不朽的,任何時候都具有意義。在欣賞貝多芬作品的同時,我們別忘了不朽作品如何創造出的故事,不要忘記作品里面那種不朽的精神——創新、創造。永不停止!
閱讀貝多芬傳的讀后感篇四
《名人傳》中共介紹了三位名人——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貝多芬供給大家的歡樂音樂,是他“痛苦換來的歡樂”;
米開朗琪羅天生憂郁,卻用一生的血淚凝聚成偉大的作品;托爾斯泰用他的作品播送愛的種子,用愛去克服個人的痛苦。當我始終更偏愛于貝多芬的故事。
貝多芬的一生是一場凄慘而殘酷的戰斗。童年對于貝多芬來說是一場惡夢。他的父親總是讓他賺錢,母親又死了,但他還留有一種溫馨而凄涼的回憶。后來又不幸耳聾,健康狀況也一天不如一天,總被欺騙又總希望自己可以好轉,最終卻不得不面對病癥。但他在音樂上別有一番成就,他是“現代藝術中最英雄的力量”。
貝多芬眼中的音樂是一種比任何智慧、任何哲理都更高的啟示……音樂應該讓人們的精神火花迸發出來。當他的手指在琴鍵上跳動時,載滿的是他滿腔的無奈、悲傷和痛苦。他絕對相信人生的變故影響音樂創作,對音樂,他是從來含糊的。
貝多芬的遺囑是他內心深處的吶喊,他毫無保留地傾訴他心中的無奈與憤怒。他是寂寞的`,他渴望與人接觸,渴望得到一絲慰藉,可他卻又揪心的憂慮,害怕被人發現自己有殘疾。他的生命因藝術而延續。終于,在他的等待與托兒掙扎中,平靜地迎接死亡……
他們都是被上帝多咬了一口的蘋果,因為他們更加芳香可口。慶幸,他們都不負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