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記敘文400字 端午節記敘文600字篇一
站在小河兩邊的人,一個個的都張望著腦袋望向河面上的小龍舟,嘈雜的人聲中,是眾人在討論著這一回合的冠軍會是誰。在人們的嘈雜聲中,一聲槍聲尖銳的響起,瞬時間,原本安靜的伏在河面上的龍舟全都蓄勢而發,坐在龍舟上的人都擺動著手臂,急速的搖晃著船伐,讓龍舟朝著前方的終點處向前沖。
在河面上設置的終點處,岸兩邊還擺上了兩個大鼓,鼓聲陣陣,讓整個氣氛都燃了起來。劃龍舟的比賽人員,在“一二一二……”的喊著口號,站在河岸兩邊的人則在大喊著“加油加油!”。這樣的端午節可謂是熱鬧十足!
我隨著家人一起站在人群中,我一直在朝著五號龍舟喊著加油,我可自豪了,因為五號龍舟上有我哥哥在其中。我一會喊著“龍舟五號沖阿!”,一會又喊著“老哥最棒,加油!”。許是我太過激動,感染了我周邊不少的人,他們原本就是來瞧瞧熱鬧的,見著我這般激動的喊著,竟是主動加入到了我的陣營里來。他們也朝著我一樣在沖著五號龍舟加油,有了他們的加入,氣勢一下子加大了不少。
今天的這場劃龍舟比賽一直持續到了半下午才結束,雖然我老哥那一隊沒有贏得冠軍,但是沒關系,重在參與嗎。
晚上,我一家人從外面回了家,一起坐在家里吃著香糯的粽子,被我們剝下來的粽葉胡亂的擺放在桌上,一家人吃得可歡喜了。
熱鬧的端午節在夜晚的蟲鳴聲中落幕,但明年的端午節還在等著我們呢。
端午節記敘文400字 端午節記敘文600字篇二
每當想起第一次包粽子是的情景,我就會忍不住笑出聲來。
記得那是我六歲那年的端午節,我和媽媽來到了姥姥家。一進姥姥家門就看見地上都是大大小小的盆,里面裝著各種各樣的食材和綠綠的葉子。我好奇的問姥姥:“姥姥,這些都是干什么的呀?”姥姥笑著對我說:“今天是端午節,這些都是包粽子的原材料呀!”
“我也包!我也包!”
看我那興奮勁姥姥答應了。
只間姥姥從一個大盆里拿出了兩片粽葉,一疊就成了一個圓筒,往里面放上兩勺米,幾個棗,又來回折了幾下,一個粽子就包好了。我興致勃勃地拿了兩片粽葉照貓畫虎的包起來,左邊折一下,右邊疊一下,折來折去,終于疊成了一個歪七扭八的圓筒,往里面放上了兩勺米,幾個棗,把剩余的葉子往圓筒上一鋪便系上了草繩。哎?怎么餡露出來了?白白的江米就像淘氣的小孩子不老實的探出頭來,好像很好奇外面的世界。我使勁把粽葉往左拽拽,江米又在右面露出來。這下可怎么辦呢?我望著盆里的粽葉忽然有了主意。我又拿了幾片葉子左一片,右一片的把露出來的江米包了起來。現在小小的粽子就像穿上了一件厚厚的綠棉衣,胖胖的。
粽子下鍋了,媽媽指著鍋里的一個最大,最胖的粽子說:“這個粽子最大一定餡最多,一會兒誰都不許跟我搶。”開飯了,媽媽打開那個最大的粽子,剝了一層又一層,邊剝邊說:“哎?這個粽子是誰包的?怎么只有葉子沒有餡呢?”我聽了笑著對媽媽說:“這個粽子是我包的,因為老露餡,所以我又給它包了一層又一層的棕葉。”一家子人聽了都哈哈大笑起來。
這就是我第一次包粽子的經歷,是不是覺得很有趣呢?
端午節記敘文400字 端午節記敘文600字篇三
在學習的旅途中,曾有過許多門檻,我一次次摔倒,也一次次被扶起。
還記得剛進小學,我學習時總心不在焉,摸摸這個,動動那個,在玩的時間去學習,好像一天到晚都扎入了書堆,又好像一天到晚都在玩一樣,效率非常低。母親默不做聲地將這一切盡收眼底。
一年端午節,與母親一起包粽子。我卷好粽葉,舀起一勺糯米,倒入了粽葉中,再包緊,穩穩地扎上繩子,遞給母親。
母親接過它,用手捏捏,左右擺弄了一番,“你確定扎穩了嗎?”媽媽俯下身問我。“那當然!”
我干脆地回答。媽媽說:“你捏捏這,軟軟的,證明里面是空的。”母親用剪刀把我包的粽子剪開繩子,攤開粽葉給我看,稀稀散散的糯米分布在粽葉上。
我微微蹙起眉梢,咦,明明倒滿了呀!
媽媽意味深長地笑笑,說:“其實你只是把表面給扎緊了,里面這么空,這樣的粽子一經水煮,便會散開。包粽子,必須要扎扎實實地把底部裝滿,就不至于做無用功。你學習不也是如此嗎?”
我羞愧難當地埋下了頭,腦海里一遍遍咀嚼著母親的話,反省著我曾經那白白浪費的時光,心中不由地升起一股堅定的信念:我不能隨波逐流,一定要找好用功的方向,學習時就認認真真地學,玩樂時就開開心心地玩。
端午節記敘文400字 端午節記敘文600字篇四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讓我想起了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它廣泛流行于漢、壯、布依等民族地區。
據說端午節的來歷是這樣的:曾經有位詩人,名叫屈原。當自己的祖國被占領時,他無比絕望,于這年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以身殉國。楚國人民十分悲痛,用種種方式來追思他,我們吃粽子、賽龍舟,據說都是為了懷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說起吃粽子,那算得上是最主要的習俗了。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粽子的傳統形狀為三角形,也有長方形的。一般根據其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在粽子里撒上白糖,吃起來味道好極了。
除此之外,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當屬賽龍舟。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從那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舉行龍舟賽來紀念他,借劃龍舟驅散江中的魚蛟蝦蟹,以免吃掉屈原的遺體。
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起,記得小時候,媽媽用具有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系在我的手腕和腳踝上。聽說這叫長命縷,也許戴著便能“長命百歲”吧。不過,現在這個習俗已不常見了。另外,在一些較為傳統的家庭中,還要插“五端”,包括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我猜這些東西和辟邪有關。
總之,端午節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端午節記敘文400字 端午節記敘文600字篇五
記憶中的家鄉,是美麗的、熱鬧的,是令人回味的、是令人不舍的。家鄉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物,都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腦海中。柜臺的日歷上,告訴我,今天,是五月初五。
記憶推開了時光之門,我又回到了那個農家小院。傳統式的鍋爐上,冒著縷縷輕煙,爸爸拎著一籮筐洗凈的艾葉,妹妹拔弄著精挑細選出來的糯米,媽媽坐在庭院的小桌上,把糯米輕輕地放進一個用艾葉精心做成的小窩里,然后包好,捆緊。
這是家鄉的習俗,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要吃粽子咸蛋,賽龍舟,舞獅虎,俗稱“端午節”,以此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平(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在我國歷史上,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又是一年端午,雖然已經離開了那個農家小院,但耳畔也依稀能聽到那熟悉的水波聲,也能依稀看見那熟悉的獅虎樣,也能聞到那沁人心脾的糯米香!
端午節記敘文400字 端午節記敘文600字篇六
每逢農歷五月初五,只要你聽見“嘩嘩”米粒酒在竹筐里的聲音,此起彼伏的加油吶喊聲,還有大街小巷的談笑聲,你就知道,端午節真得來了,你的心情開始激動了嗎?
清晨的七點,天才剛剛亮,外婆家的小巷傳出一聲響亮的雞鳴聲,這叫聲就像定時鬧鐘,男女老少立刻起床,我也不例外。人們把桌椅、鍋碗和瓢盆等東西都搬到外面,每個人都打起精神開始包粽子。
我拿起一片又青又脆的竹葉,把它折成大小正好的錐形,現在看起來就像一個小型的漏斗。等它被洗凈之后,我在里頭倒進晾干的一粒粒雪白剔透的米,速度要均勻。在倒米的過程中,我放入了自己最喜歡的佐料:肉和筍片。這樣葷素搭配非常好,味道十分鮮美,又營養又健康。
粽子終于開始蒸了,我沾沾自喜地想象著令人垂涎欲滴的粽子,簡直恨不得讓它立刻就蒸熟。不一會兒,我只聽見廚房傳來一陣大功告成的喜悅的叫喊聲:“大家快點過來拿各自的粽子咯!”我像一只餓得過了頭的老虎,急匆匆地沖進廚房去取獵物。三角體的粽子被蒸得軟軟的,我拿出三角體的粽子在自己的手里是熱乎乎的,飄進鼻子的是一陣竹葉清新的味兒。我剝開竹葉,一粒粒飽滿的米粒如同一個個小娃娃相互擁抱在一起。我輕輕地咬下一口,米已經被蒸得又香又糯,很松軟,頗有嚼勁兒,藏在里頭的肥肉油而不膩,在嘴里滑動,這非同一般的`美味暖暖地融化在心里,真是非常好吃極了,吃了還想以后再吃。
伴隨著濃烈的粽子香,我來到涼風習習的湖邊觀看賽龍舟。龍舟真是栩栩如生,狹長而又細窄,能容得下十幾個劃龍舟的賽手,舟頭與舟尾分別是龍頭與龍尾,雕刻得極為精致,真得像一條龍會昂首挺胸那樣。伴隨著激情四射的樂曲,劃龍舟的隊員們精神抖擻,鼓足勇氣,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出渾身解數,手臂有力地前后擺動,他們手中的槳有條不紊地起起落落,看起來就像一個人在劃。在龍舟的頭部,我只聽見陣陣急促的鼓聲,那便是鼓手們正大顯身手,手握鼓棒,上下上下有節奏地敲著又圓又大的鼓,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在鼓聲的作用下,賽手們有規律地擺動船槳,每條船上的賽手都不甘示弱,緊追不舍。場面上出現了你追我趕的情景。岸上的人吶喊道:“加油!一二三,努力地加把勁兒啊!”
“贏了,終于贏了,真是太好了!”遙遙領先的那條龍舟不負重望,沖破終點,取得了最后的勝利。他們熱情地擁抱、激掌、祝賀……場面真是熱鬧極了。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描寫端午節的詩至今響徹耳畔。端午節是一個有趣的傳統節日,它歡樂的氛圍帶動了所有人。
端午節記敘文400字 端午節記敘文600字篇七
離端午節還有兩天了,富貴村的人們都在忙碌著。
這富貴村,雖然名為“富貴”,但其實是一片山坳坳里的窮鄉僻壤,偶爾飛出一兩個金鳳凰,蕭順就是一個。去年剛剛醫科大學畢業的他正在城里醫院里履行著天職。家里有一老母,還有一個快要生娃的童養媳,她們并不知道蕭順的工作單位在哪里,因為這山村實在太閉塞了,惟一與外界的聯系就是那一月才來一次的郵差。
往年,蕭順都會在端午節前一個月寄信回家,這樣,婆媳們就會在端午節前收到他的信,為他將要回家作準備。可是今年有些反常,離端午節只有兩天了,他的信還沒到。婆媳倆倒沒怎么擔心,心想也許他忙,就忘了寫信,反正過節一定會回來,按往年一樣準備就是了。
端午節轉眼就到了,村長按慣例用挨家挨戶集來的錢買了一串火紅的鞭炮,放得震天響。按他們那里的習俗,每戶的男丁都要跪在離鞭炮4米的圈子里,然后祈福。可人們發現,蕭順沒來,于是村長又派人去請。……然后,全村的男丁都知道了,蕭順沒回來,然后,全村的女人都知道了,蕭順端午節沒回家!
在這個沒有什么新聞的窮山村里,女人們開始用她們獨特的傳播方式,生動地演繹著這個“號外”。真是團結力量大,現在村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蕭順這個假冒的孝子,拋妻棄子,在城里一個人風流快活,還了一個小老婆。
蕭家婆媳整日閉門不出,媳婦本來挺相信丈夫的,可聽傳言說得那么有板有眼,就挺著個大肚子,整日以淚洗面。她將信將疑,只有蕭順的媽始終堅信兒子不會如此,她始終以堅定的口吻勸慰媳婦:“順子不會的,他不會的!”
一日,婆婆聽到門外又有村婦在談論自己的兒子,她不顧媳婦的勸阻,毅然拄著拐杖,一步步挪到門口,打開門,只說了一句話:“順子不會的,不會的!”話音未落,蕭順站在了老母的面前!
原來,奮戰在“非典”一線的蕭順剛剛結束任務,又在賓館被隔離了一個多星期,才匆匆往家趕,所以耽擱了。
于是,女人們開始說:“蕭順真孝順!”
媳婦開始說:“他是我丈夫。”
婆婆仍然說:“他不會做那種事!”
解剖:這篇文章實在高明,小作者把與“非典”有關的內容隱到了幕后,而把場景設置在遠離“非典”中心的“山坳坳里的窮鄉僻壤”——富貴村。在文中看到的主要是婆媳的翹著盼望,是富貴村人對蕭順的種種議論,是母親對兒子的堅信不疑。直到文章結尾,作者輕輕一點,亮出謎底:“原來,奮戰在‘非典’一線的蕭順剛剛結束任務,又在賓館被隔離了一個多星期,才匆匆往家趕,所以耽擱了。知子莫若母,正是因為情感的親近,才有母親對兒子的深信不疑,也正是因為情感的相對疏遠,才會有村人的猜疑。至此,文章巧妙地與題意扣合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