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人類簡史》讀后感300字篇一
最近在讀《人類簡史》,本書又給我打開了知識認知上的又一扇門。我一直認為,所讀的書不見得會對自己以后的生活有怎樣的促進作用,但是有很多書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識面,認知這個世界,人類的過往,經歷,以至于未來,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
初拿到《人類簡史》&《未來簡史》這兩本書,第一感覺上———“厚”,太厚了。而且粗略一翻,每一頁文字都非常多,很少插圖。便知道,這兩本書肯定會花很長的時間來看!但是從這兩本書的思維導圖讓我感受到,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將會用這兩本書為我開啟認知的一扇大門,這兩本書將會為我構造多么宏大的人類認知觀!
看書的速度實在是比較慢的!最近剛看到,有關智人的歷史,內容太多;其中有一段文字是這樣寫的:數10萬年前的智人,由于沒有掌握火,不能煮熟食,而且食物短缺,能夠為智人提供能量的高熱量的甜食,少之又少,那時候唯有熟透了的水果。在這樣的前提下,當一個智人女子在空曠的大草原上搜尋實物,發現一顆已經熟透了的蘋果樹,那么這個時候,她的第一選擇肯定會先吃,吃到吃不下為止,因為如果被其他的大型動物發現,那么她就再也沒有機會了!而這種對高熱量甜食的喜愛,乃至于吃到吃不下的習慣,恐怕已經深深刻入了我們人類的dna當中,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現代人無法抗拒甜食的原因,肥胖也成為現代社會特別嚴重的健康問題!
但是,數十萬年前的智人卻沒有肥胖這樣的健康問題,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比如:他們為了躲避大型獵物的追殺,必須讓自己跑的更快,更靈活;也比如他們因為食物短缺,不會固定的進一種類型的食物,而是多種雜食,也就不會因為食物不均衡而引起健康問題;也比如他們在生存過程中需要不斷的搬遷,如果因為肥胖等健康問題導致行動緩慢,那么這部分人注定會被部落遺棄;等等!而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就注定了我們的健康會出問題,這是dna遺傳無法控制的!
我們現代人能夠控制的東西太多,食物方面,可以做到針對自己的喜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不會因為我們身體需要各種元素而進食各種不同的食物,對甜食的喜愛也是深深的刻入了我們人類的dna;現代人也不用躲避大型動物的殘害,也不用把自己鍛煉得異常靈活去跟其他捕食者競爭;現代醫療的發達,也不會讓我們因為一些小疾病而被家人或者社會遺棄。總之,現代社會的安逸,確實讓我們在某方面已經比不上我們的祖先:智人;dna的遺傳變異也在慢慢發生!但是,人類是在不斷進化的,我們也在不斷的意識到種種問題;
關于,現代人的很多喜好,也許我們并未意識到為什么會這樣,也許很多行為都是從我們遠古的祖先:智人身上遺留下來的,這樣的行為或者喜好,都是刻入了我們的dna的。
讀書,確實讓我認識到了以前毫無意識的一些事情、行為或者習慣!也許下次,有人問題我為什么這么喜歡吃甜食,我就可以回答他:這是我們遠古祖先:智人遺留在我們dna里面的!
這次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的觀看!以上均為個人拙見,同有《人類簡史》的愛好者,歡迎你們留言討論!
《人類簡史》讀后感300字篇二
從未在一本科普書里獲得如此流暢的閱讀體驗,簡直恨不得馬上再讀一遍……無論是原文的謀篇布局還是翻譯的文筆都稱得上及其優秀,論述自然、接地氣,完全不會有不知所云的長句子這種外國學術讀物常見的問題,讀這樣的書獲取信息之外本身也是一種審美享受。
全書的幾大論題都算不上多么具有顛覆性,但作者講得條理清晰,且格局極大,一直能站在全球乃至更高的視角去看待人類發展史上的一系列問題。概括一下全書的幾大主要觀點:
一、人類在地球進化史的諸多物種中算不上特殊的那種。數萬年前曾出現過與現代智人極其相似的另一類人物種,且控制了世界大半部分的土地。現代智能能夠統治全球,更多的是因為巧合下進化出了相對有利的某些特質,從而將另一類人物種趕盡殺絕。智人的全球擴張在物種范圍內對地球上的其他生命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智人出現后物種滅絕的速度遠超以往。這里不列具體數據,但文中是有清晰的數據表明智人在登陸一片未知大陸后當地物種滅絕的速度會有多么驚人。
二、農業革命本身是一場騙局。目前通行的說法是人類“馴化”了小麥作為主要農作物,實質則是小麥“馴化”了人類來傳播自己的基因。從物種的角度出發,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盡可能多地復制本物種的dna,增加本物種的數量。由此看來,在智人出現之前,小麥不過是地球上完全不起眼的一種植物,在智人統治世界后小麥也跟著遍布了整個世界,成為了世界上種植范圍最廣的農作物,可稱是“馴化”了人類。且從個體的角度而言,農業革命的發生并未使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只是帶來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長。傳統自給自足的狩獵生活被農耕生活所替代,農民不僅要養活自己,還要養活越來越多的手工業者和統治階級,生活只會變得比以前更遭。
三、帝國的擴張具有典型的兩重性。一方面統一了國家之間的差異、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殺戮和死亡。帝國的存在催生了宗教、金錢、乃至資本主義的出現,從人類史的角度回看來說,總體而言還是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四、和帝國一樣,科技進步同樣具有兩重性,這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做贅述。不過作者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小男孩和胖子在廣島長崎造成了數百萬人的死亡,從這個角度來說,奧本海默和他的團隊都應該被送上絞刑架。但換個角度來看,正是核武器的出現阻止了超級大國之間的戰爭,因為一旦打起來就是地球毀滅大家一起下地獄的后果,這樣說來,奧本海默才是最應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人。
五、科技的進步并未帶來更多的快樂。從個體角度來看,快樂和他的生活水平沒有太直接的關聯,主要是在于對是否感到幸福的“閾值”的管理。每個人的閾值不同,感到幸福的條件就不同。乞丐中獎10萬就樂開花,百萬富翁中10萬完全無感。而科技的進步至少到目前為止,無法調整個體自身對幸福的閾值。
最后還是想說,作者27歲就能如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無一不通,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人類簡史》讀后感300字篇三
超五星的推薦這本人類簡史,作者視野的縱深似乎延展到了目前科學認知的極限,以人類誕生、生存、發展、進化為脈絡,訴說自己的大歷史觀。大,大到前無古人,大到橫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數學、文學、心理學、政治經濟學、歷史學、神學等等多種基礎學科,并以此為支撐。盡管有些細末的觀點還不完全認同,但求同存異。并且作者跳出人類回看自己的做法實在高屋建瓴。對人性的審視、批判、反思,平和客觀,價值觀超正,更看得通透徹底。相比浩瀚的宇宙和地球的億萬年進程,人類仍渺小的像一粒沙子,甚至自己承認了自己的無知,但破壞力卻和生物鏈的位置一樣高居榜首。
舉幾個小例子。
印象最深的兩個諷刺:
一、一位名為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的猶太化學家在1908年發現可以用空氣制備出氨。而戰時的德國人靠著空氣當原料,制作爆炸物。而且,這項發現還讓哈伯贏得了1918年的諾貝爾獎,但可以想見他得的是化學獎,可不是和平獎。
二、新墨西哥阿拉莫戈多(alamogordo),1945年7月16日,早上5點29分53秒。地球上第一顆原引爆。核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在看到這場爆炸之后,引述了《薄伽梵歌》:“現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猶太人哈伯的發現,二戰被希特勒用來屠殺哈伯的同胞——猶太人。
原子彈的成功引爆標志著人類從此有了自我毀滅的能力,恰恰因為這種能力,人類實現了自1945年至今,74年的相對和平,沒有再出現二戰那樣大規模的全面戰爭。
給我觸動最大的是:面對流水線上的豬牛羊雞,人類無視它們的情感和主觀需求,冷漠的把它們看成了機器,產奶的機器、產蛋的機器、產肉的機器。.。.。.
《人類簡史》讀后感300字篇四
其實這本書一點都不枯燥晦澀,跟著作者一起沿著人類發展的軌跡思考背后的動因,是個很有意思的過程。
特別喜歡書的后半部,書中很多討論都不局限于歷史的范疇,比如關于幸福和人生意義的討論,以及一些大膽的預想:在科學的助力下人類可能最終脫離生物進化的軌跡,走入滅亡或者永恒。聽完之后突然覺得人生的意義或者說使命,會不會就是造出能最終能夠替代自己的機器?隨著科學裂變式的發展,人類可能最終解開生命和思維(靈魂)的秘密,那時候宗教和哲學是不是就都失去里存在的意義和基礎?是一本讓人讀完開始思考的好書。
開始聽《未來簡史》,那只從樹上下來的猴子,先是進化成了人,隨著科學的進步逐步擺脫了饑餓、瘟疫、戰爭的威脅,開始探索長生不老的奧秘,妄想成神啦。
第二章更多是探討人與自然,特別是人和動物的關系。這一章不像是在談論未來,更多的是回顧農耕時代,人類在封神路上是怎樣一步步把自己當作了眾生的神。
后續幾章對宗教做了更多的反思。聯想作者來自以色列,也許對宗教的反思才是作者在這本書得真正想表達的吧。其中有一句話印象特別深:religion is a deal while spirituality is a journey. (宗教是一宗交易,靈性時一段歷程。)它好像突然讓我讀懂了《少年派傳奇漂流》里pei對不同宗教的嘗試探索過程的敘述,那其實就是描寫一段spiritual journey,精神的歷程。
《未來簡史》這本書的特點就是深入淺出,在闡述一個新的觀點之前,總是會對相關的背景知識做足夠的介紹,讓讀者可以把握脈絡。
特別喜歡作者對人本主義的闡釋。作者把宗教的最終歸宿交給了科學,把人類的發展歸納味數據處理能力的發展,并預言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物/互聯網會成為未來世界的主宰(或者說上帝)。這樣的預言,以及作者對意識、靈魂的闡述注定是充滿爭議的。
這是兩本本讓人讀完開始思考的好書。閱讀收獲不僅在于獲得了多少知識,更在于跟著作者做了多少思考。
religion is a deal while spirituality is a journey. 閱讀這兩本書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 spiritual journey.
《人類簡史》讀后感300字篇五
全書結構邏輯清晰,比較容易讀懂與理解,也舉了不少生動的例子,好書。
第一部分認知革命:
第一章講述人類起源,一開始和其他物種沒什么區別,但是漸漸的人類會合作,會使用火,使得效率變高,食物更容易被消化,從而將其他動物與人類區分開;第二章知善惡樹,人類開始會講故事,把一堆人湊一起合作,故事可以多半是假的,但是只要人人都信就成,比如基督教聚集一伙人做禮拜,現在創始人給員工畫大餅講故事,讓大家聚集在一起。第三章亞當和夏娃的一天,原始社會很富足的,餓了去找吃的,困了就睡,大概一周工作2天就行了,前提是那時候到處都是吃的,大家都相信神靈,不管有沒有,反正大家相信就行,相信皇帝是上帝的兒子,大家要服從他。第四章毀滅地球的人類,書中通過翔實證據證明人類就是毀滅因素,導致大型哺乳動物滅絕。
第二部分農業革命:
農業革命使人類過的更富足,這是史上最大騙局,人類因為農業革命而變的更凄慘的多,以前采集度日的時候三天只要工作一天就行了,但是農業時代卻要天天面朝黃土背朝,所以農業革命使人更悲劇,那這樣算的話信息社會簡直不如死掉去算了,因為幾乎996,這個怎么也是農業時代翻一倍多工作量,所以這個是顯然的。而且更為悲劇的是農業時代90%的是農民,但是歷史書寫的卻是剝削農民的人。第六章蓋起的金字塔,講述講故事的力量,大家都相信一個故事,相信神話,相信漢謨拉比法典;第七章記憶過載描述文字與數字系統對人類進步的作用(這個似乎和前面重合);第八章歷史從無正義,歷史上出現的不公正現象,等級歧視,性別歧視,種姓歧視等等,詳細分析了各種歧視的原因等等。
第三部分人類的融合統一:
第九章歷史的方向,全球統一,方方面面的統一;第十章金錢的味道,金錢讓大家信仰一致,介紹了金錢貨幣發展的來由;第十一章帝國的愿景,帝國是打著諸如為了你好的名義為了私利而前進;第十二章,宗教的法則,宗教發展及解釋相關,比如佛教教人放下欲望,訓練心智。
第四部分科學革命:
第十四章發現自己的無知,人類進入近代,飛速的發展,數學飛速發展嗎,軍事科技的進步,原子彈的使用,人們使用科技擺脫貧窮等;第十五章科學與帝國的聯姻,這一章講歐洲掌握科技之后對全球的殖民以及造成的結果;第十六章資本主義教條,分析歐洲成功的原因,資本的作用,信貸,杠桿等創新,而中國皇帝還使用賦稅獲取資金,沒人愿意賦稅,但是人人都愿意投資,這就是歐洲成功的一個原因,另一原因就是歐洲分散的權利和龐大的野心,比如比利時國王用慈善的名義壓迫剛果盆地;第十七章工業的巨輪,工業革命的原因和對近代的促成作用,造成翻天覆地的變化;第十八章一場永遠的革命,現代社會的改革,我們再也不會貧窮,不會戰爭,也沒有帝國了,進化在加速;十九二十章,展望人類未來,快樂是什么,從生物學角度快樂是短暫的,只有這樣人類才會孜孜不倦的去繁衍后代,追求財富,從宗教角度,人應該放下欲望,平靜的過下去,并且體會到快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大部分情況下人會無意識的去對比,而同處身邊的人大概都差不多,所以痛苦,哪怕你心態調整的好,但爸媽不會不去比,他們會用血脈的名義把你和兄弟姐妹之間對比,和親戚朋友對比,從而得出一個結論。智人末日,語言人類將消失,更高級的人類會取代我們,我們正在臨近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