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繼承革命先輩優良傳統,堅守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學黨史、知黨情、感黨恩,有序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落細落實。下面是可圈可點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2021弘揚老區精神用心服務群眾征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弘揚“老區精神”用心服務人民1
——記“中國好人”、亳州道德模范張西軍在譙城區的大街小巷,人們經常會看到一位古稀老人,他弓著腰,腳踏一輛寫有“光榮院學雷鋒”字樣的三輪車,無償為城市鋪路、清理下水道……他就是“中國好人”、亳州道德模范張西軍。張西軍1940年出生于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1958年入伍,成為一名工程兵。1960年入黨,1963年退伍,后在原市電影公司當一名放映員,2000年退休。多年來,張西軍拾金不昧、舍己為人、無償鋪路、助人為樂……先后獲得“中國好人”“亳州市十佳文明市民”“感動亳州道德模范人物”“安徽省十佳好心人”等光榮稱號。“亳州是革命老區,劉少奇、彭雪楓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寫下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輝煌篇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時時激勵著我,作為一名老黨員、退伍軍人,就要傳承革命老區精神,向雷鋒同志那樣,為祖國為人民無私奉獻。”張西軍說。“再珍貴的東西,拾了也要還給人家!”2001年夏天的一個早晨,張西軍晨練時路過市區南門口,發現地上有一個黑色的塑料袋,里面像是裝著書籍。他彎腰拾起來打開一看,里面的東西讓他吃驚不小,一本集郵冊上貼著不同時期的各種郵票。一個錢包里不僅裝著人民幣,還有各種外幣;更重要的是,里面還有借條、存折等。拾到這些貴重的東西后,張西軍立即四處尋找失主,根據憑證上的信息多方打聽,后在媒體的幫助下,終于找到了失主——譙城區柳湖社區青龍街的李先生。李先生要用厚禮酬謝張西軍,說他丟那些東西價值5萬多元呢,酬謝一下是應該的,被張西軍婉言謝絕了。“再珍貴的東西,不是自己的,拾到了就要還給人家。”張西軍說。“看到別人遇險,我不能不救。”2003年正月初七的早晨,天寒地凍,北風呼嘯,路上行人稀少。同往常一樣,張西軍蹬著三輪車拉著磚渣去墊路。走到市區幸福橋頭時,橋下河里的響聲使他停下了腳步,仔細一看,河水里有一個人正一上一下地“撲騰”。張西軍慌忙從三輪車上下來,不顧年邁的身體,穿著棉衣毫不猶豫地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幾經周折,終于把落水者救上岸。被救者是一名年輕的孕婦。將落水者救起后,張西軍渾身上下都結了冰。看到那名孕婦沒事,他悄然離開了現場。因為受凍,張西軍回家后大病了一場。他的老友看到后,心疼地說:“你這把年紀,這么冷的天硬往水里跳,凍成這個模樣,就不為自己想想,萬一有個好歹……”張西軍說:“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看到別人遇險,我不能不救。”“無償鋪路,活到老就要做到老!”張西軍經常騎著破舊的三輪車,拉著石子、土塊、磚渣、爐渣、柏油渣等,帶上鐵锨,走大街串小巷,看到哪里的路面上有坑洼,就隨即把它鋪平。寒來暑往已十多個年頭,市區大大小小的街道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以前,譙城區夏侯巷街道坑坑洼洼,遇到下雨天,坑洼里就積滿泥水,街道旁邊有所小學,學校里的師生上下學很不方便。張西軍發現這一情況后,便從老遠的地方拉來柏油渣墊在路面上,花了幾天才將路面修補好。周圍的群眾和學校的師生很感動。張西軍年紀大了,光榮院擔心他在外面奔波不安全,老友經常勸他歇著。張西軍卻笑著說:“我的身子骨硬著呢!為咱家鄉的人鋪路,我活到老就要做到老。”“幫助別人,我心里也快樂!”張西軍在部隊當過工程兵,對于電工活很在行,再加上平時愛琢磨,學會了不少手藝。用鄰居的話說:“老張啥都會擺弄,是個熱心的百事通。”鄰居誰家的電燈不亮了要找張西軍,自行車壞了要找張西軍,下水道堵塞了要找張西軍,房屋漏了也要找張西軍……作為一名光榮院的老人,張西軍并不富裕,但聽說誰家生活有困難,他總會慷慨解囊。鄰居家有個孩子上學交不起學費,他一次就送去了300元,殘疾人、五保戶也都是他幫助的對象。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有困難找老張”這句話竟成了街坊鄰居的口頭禪。“幫助別人,別人高興我心里也快樂。”張西軍用質樸的話語道出了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真諦。(李超鄧妮汝平)
弘揚“老區精神”用心服務人民2
《論中國共產黨黨史》中,有一篇《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的文章,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至2020年8月期間講話中有關革命老區的內容節錄。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老區心結”“老區情懷”。百年黨史,歷久彌堅。感悟老區精神的豐富內涵、偉大力量,我們應繼續學習和弘揚老區精神,用心用情用力為人民服務。“老區”是土地革命戰爭時間和抗日戰爭時期,由我們黨創建的革命根據地。老區精神集中體現了愛黨愛國、顧全大局、無私奉獻、黨群一心、軍民同心、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等為主要內涵的革命精神,是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的搖籃,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老區精神就是一部浴血奮戰的“革命史”。在革命戰爭年代,同敵寇英勇斗爭的過程中,我們黨為建立和鞏固革命根據地,老區人民出錢出物、出人出力、出計出謀,做到全力支援、全面支援、全程支援。“最后一塊布做軍鞋、最后一口飯做軍糧、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老區人民的犧牲奉獻精神,成就了中國革命。英勇的老區人民為了中國的獨立和解放事業,為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顧大局,講奉獻,在紅色熱土上所孕育的老區精神,豐滿厚重、莊嚴凝重、鮮活生動。老區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巨大犧牲奉獻。歷史證明,沒有革命老區,中國革命就難以取得勝利,黨領導老區人民的革命斗爭歷程,就是老區精神形成和豐富的過程。老區精神就是一部愛黨信黨的“強黨史”。老區積淀著紅色基因,凝聚著中國力量,具有豐富的內涵。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江西省興國縣,只有23萬人,就有8萬多人參加紅軍??箲饡r期的山西省武鄉縣,14萬人口中有9萬多人參加各種抗日救亡組織。老區在革命戰爭年代為中國革命寫下壯麗詩篇,做出卓著貢獻,根本原因在于他們看到共產黨是為勞苦大眾服務的,是為人民而生、為正義而戰,為百姓打天下、謀幸福的,因此更加信黨愛黨,聽黨話、跟黨走。同時為了保證我們黨所領導的革命取得勝利和成功,同樣舍生忘死、無私奉獻。黨同人民同甘共苦、血肉相連,同仇敵愾、生死相依,肝膽相照、魚水情深,這是老區精神的本質所在。我們黨在長期艱苦卓絕的奮斗中,歷經曲折而不畏艱險,由小到大,由弱變強,老區人民功不可沒,老區精神永不磨滅。老區精神是一部艱苦奮斗的“斗爭史”。老區,是一種情懷、一種敬仰、一種精神。老區、老區人民和老區精神是激勵我們不怕困難、攻堅克難、頑強拼搏、砥礪前行的持久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老區人民為黨和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老區人民對黨無限忠誠、無比熱愛。老區精神積淀著紅色基因。”老區精神是一種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革命戰爭年代,在敵人嚴密封鎖,燒殺搶掠,連吃穿都難以為繼的情況下,老區人民在苦熬煎熬中苦干苦斗,同敵人斗智斗勇,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圍困戰……黨和人民心手相連聚合力,同舟共濟渡難關,只打得敵人心驚膽寒、抱頭鼠竄。老區革命精神,是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的,在新的形勢下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老區精神是最好的營養劑。重溫老區精神,學習老區精神,對“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解將會更加深刻。我們傳承老區精神、弘揚老區精神,就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時刻保持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時刻保持拼搏奉獻、攻堅克難的奮斗姿態,時刻保持改革創新、開拓進取的工作狀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忠誠擔當、砥礪奮進,努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進人民福祉。
以上,就是可圈可點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2021弘揚老區精神用心服務群眾征文全部內容,更多作文內容,請各位同學持續關注可圈可點。
【最新2021弘揚老區精神用心服務群眾征文】相關推薦文章:
關于長征精神心得體會 長征精神心得體會300字(5篇)
2021兩會精神心得體會 關于兩會精神心得體會范文
長征精神作文高中素材 傳承長征精神作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