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班端午節教案篇一
1、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并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知粽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幼兒創新意識。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5、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1、故事錄音。
2、各種形狀的粽子,粽葉若干、米、皮筋、點心盤、毛巾等。
一、引出話題。
t: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么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1、認識粽葉。
t: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2、幼兒品嘗。
t:你們吃過粽子嗎?你吃過哪些粽子?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3、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
原來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啊!
幼兒的興趣非常濃,能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但在幼兒討論的這個階段,我應該創設情景,讓幼兒體驗。我會多看看多學學,讓以后的教學活動能夠更好。
大班端午節教案篇二
1.抽讀生字、新詞卡片。2.按掃、拜、墓的筆順書空。
1.出示第三幅圖,觀察說話。
(1)人們正在干什么?這是什么傳統節日?[相機出示詞卡:龍舟、端午]教師介紹端午節。
(2)端午節這天,人們除了喜歡賽龍舟,還喜歡吃什么?[相機出示詞卡:粽子]
2.出示第四幅圖,觀察說話。
(1)圖上畫的是什么節日?你知道嗎?[相機出示詞卡:中秋]教師介紹中秋節。
(2)中秋節這一天,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相機出示詞卡:月餅]
(3)同學們看圖上的人都相聚在一起了,這就叫團圓。[相機出示詞卡:團圓]
(4)學生借助拼音讀以上生字詞。
(5)指名認讀、正音。
如:粽子、月餅中的后一個字讀輕聲。
3.小結:剛才我們學了兩組詞語,你們知道有哪兩個傳統節日?(端午、中秋)端午節,民間風俗是什么?(包粽子、賽龍舟)中秋節呢?(全家人要團圓,吃月餅)
多種形式練讀,讀出節日的歡樂。
范讀、自由讀、互讀、齊讀。
1.說說你是怎樣記住團、餃、餅、端這4個生字的。
2.教師范寫生字。
3.學生描紅書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4.在《習字冊》上描紅、仿影、臨寫生字。
5.認讀課后詞語。
6.在《習字冊》上描紅、臨寫詞語。
7.聽寫詞語,檢測效果,及時反饋。
大班端午節教案篇三
知道端午節的日期及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及習俗。
經驗準備:幼兒對過端午有一定印象。
課件準備:《端午節》動畫視頻;“端午習俗”組圖;《過端午》兒歌音頻及圖片。
播放動畫視頻《端午節》,引導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你知道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嗎?
——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和誰有關?
小結: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的來歷,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的偉大詩人屈原。
出示組圖“端午習俗”,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習俗。
(教師也可出示粽子、艾草、香囊、五彩繩、彩蛋等實物)
——除了吃粽子和劃龍舟,你家過端午還有什么其他習俗嗎?
——圖片上的習俗你知道哪些?說說看是什么。
小結:端午節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每到這一天,大家都會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草、配香囊、戴彩繩、掛彩蛋。
播放兒歌音頻及圖片《過端午》,帶領幼兒誦讀兒歌。
——我們把端午節的一些習俗編成了一首兒歌,來聽聽看吧。
——跟著老師念一念。
區域活動
1.在生活區,投放粽葉、糯米、餡料、繩子等,組織幼兒親手包粽子。
2.在美工區,投放繪畫彩蛋,組織幼兒畫彩蛋。
日常活動
制作簡單的報紙圈,組織幼兒到操場上模仿劃龍舟的'動作,分組合作協調向前快跑。
家園共育
請家長在端午節讓幼兒盡可能多地感受端午習俗。
過端午
五月五,是端午。
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灑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
大班端午節教案篇四
1、認識13個生字和2個偏旁;會寫7個生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系實際,了解“箬竹葉、糯米、掀開、剝開、裹著”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
2、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課件
2課時
一、導入
1、同學們吃過粽子嗎?粽子什么樣子?吃起來味道如何?
2、板書課題,學習“端、粽”和這兩個字的偏旁。
二、認讀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
1、教師指導學生認讀生詞。
2、學生認讀生字。
三、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
2、指名分節讀課文。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
1、“總會”說明了什么?
2、“盼著”又說明了什么?
五、學寫生字“午、節、葉、米、分”
1、觀察字形結構。
2、師范寫生書空。
3、描紅練寫。
一、復習
齊讀、開火車讀詞語。
二、誦讀課文,品味內容
1、抓住重點語句,指導朗讀。
(1)品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2)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樣的。
(3)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4)指導學生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點。
預設: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5)詞語填空讀課文。
①課件出示: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________糯米,中間有一顆________棗。
預設: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
②教師追問: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紅的”?
③課件出示兩個句子,朗讀比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的棗。
④指導朗讀:這樣aab式的重疊詞更能體現出粽子的特點,各種顏色相間,色香味美。朗讀時仿佛讓人品嘗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學生匯報朗讀第二自然段。
2.品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課件出示:依據課文內容,說一說,端午節為什么會有吃粽子的習俗?
預設:①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②指名學生匯報詩人屈原的歷史事跡。
③教師總結屈原的人物事跡,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三、指導觀察,正確書寫
1.創設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師今天帶來了幾個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學們想不想吃?
(2)課件出示:寫有生字的粽子圖片。
(3)導學:你們認識它們嗎?我們來學寫這幾個生字,寫得好的同學會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師指導學生學寫生字
四、總結全文,情感升華
每年端午節我們都會吃粽子,今天通過學習《端午粽》,我們不僅“品嘗”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還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每當我們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時,不要忘記緬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大班端午節教案篇五
話說端午節
(語言領域、社會性領域)
了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在節日中的習俗。
培養幼兒的言語表達力。
粽子、艾草、蒜頭、鴨蛋網等。
1、談話導入。
提問:你們吃過粽子嗎?吃過哪些味道的粽子?
(鮮肉粽子、咸肉粽子、紅棗粽子、赤豆粽子、花生粽子……
你喜歡吃哪種粽子?
為什么在這段時間里人們都要包粽子、吃粽子?
(幼兒討論后,教師可以向幼兒介紹端午節的傳說)
2、說說端午節的古老故事。
提問:你們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門前掛艾草和蒜頭、賽龍船、胸前掛鴨蛋網)。
教師出示艾草、蒜頭,了解它們的特征,討論它們可能有的用途。
拓展談話范圍:為什么在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門前掛艾草和蒜頭?(幼兒討論)
從端午節開始天氣會越來越熱,蚊子、蟲子也越來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時還沒有發明滅蚊劑,但古代中國人非常聰明,愛動腦筋,利用艾草、蒜頭的特殊氣味將它們掛在門框上,用以驅除蚊蟲。
出示鴨蛋網,討論鴨蛋網的用處及來歷,并欣賞鴨蛋網的造型、結構美。
請幼兒將自己的鴨蛋網帶到園,分組談論自己的鴨蛋網的形狀、來源,欣賞其結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