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小學三年級美術說課稿篇一
1、讓學生初步了解三原色的知識。美術教案-魔幻的顏色
2、在三原色的相互流動中,觀察色彩的變化。
3、訓練學生的調色、用色的能力。美術教案-魔幻的顏色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觀察三原色在相互流動中的色彩變化。
2、引導學生進行色彩的調和、搭配。
3、培養學生愛色彩、善于動手、善于觀察、善于動腦的能力。
教學難點:
1、組織學生動手實踐。
2、在實踐中引導學生觀察色彩的變化。
3、水粉、水彩的調色技巧。
教學工具、材料:
1、水粉、水彩顏料。
2、調色盤、筆。
3、裝水的杯子。
4、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導入新課
1、教師從生活中入手,引導學生談談自己所認識的色彩。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在學生中進行交流、探討、加深學生對顏色的印象。為教師講解色彩知識做好準備。
2、從學生的發言、交流中,教師進行補充、歸納講解,并出示課題——“魔幻的顏色”。
二、實踐授新
1、老師用透明的杯子,分別裝進調好的三原色的色水,然后現場分別進行混合實驗:“紅+蘭=?”“紅+黃=?”“黃+蘭=?”,并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發現色彩有何變化?鼓勵學生發言、交流,加深學生對色彩變化的實踐過程印象。
2、接著老師出示教學掛圖,并進行講解——什么是三原色?為什么叫三原色以及三原色調色的色彩變化規律等原色的知識。
三、示范,并布置作業。
1、老師在黑板上的白紙上面用大排筆涂上相互重疊的三原色。引導學生觀察色彩的變化,以及老師在用、調、涂色的一般規律。引導學生注意水粉、水彩不同性能。不同的調色方法,并注意好環境衛生。
2、要求學生用水粉或水彩畫或用色水流動的方法完成一幅魔幻的顏_。
四、老師巡回指導
1、鼓勵學生大膽用色。
2、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同的表現手法。
3、注意衛生。
五、作業展示
1、學生自評。
2、老師歸納講解,鞏固三原色的知識。
小學三年級美術說課稿篇二
一、說教材
課文內容分析:
面具是一種古老的民間美術工藝品,幾千年前的原始部落在祭祀、祈福時就使用面具。現在,人們常在節日或舞會上使用面具。
本課屬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以有趣的面具為題材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欣賞各式各樣的面具,了解面具的起源,發展,認識面具所具有的形式美,進而啟發學生運用多種表現形式設計制作獨特的面具。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了解我國民間藝術的精華,激發熱愛民間藝術的情感,體驗設計制作和應用的樂趣。
二、說學情
《面具》是小學三年級的一堂制作課。在上一個課時的學習中他們學習了畫動物和人物的頭部特征,為學習本課打下了基礎,體現了由淺入深的訓練過程。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實際能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的及重點、難點。
三、說目標
1、知識目的:通過欣賞各式各樣的面具,了解面具的來源,發展及其形式美。
2、能力目的:創作并制作獨特的面具作品,培養學生利用材料進行設計制作的能力。
3、情感目的:激發學生熱愛民間藝術的情感。
四、說重難點
教學重點:利用各種材料設計和制作獨特的面具作品。
難點:通過面具的設計和制作,使學生了解民間面具藝術,培養想象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動手動腦繪制面具的技能。
五、說教具與學具
教具:課件、范作、演示用品。
學具:剪刀、膠水、彩色紙、彩色筆、油畫棒等。
六、說教法
直觀教學法、欣賞分析法
七、說學法
自主探究法
八、說教學流程
1、用游戲入境的方式導入新課。
3個頭戴面具的學生相繼出場,此時,教師問:“誰知道他們臉上戴的是什么?”學生討論后,使學生對面具具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引發對這種古老藝術的濃厚興趣,并在心里產生疑問:這么漂亮的面具是怎樣做成的?從而為新課埋下伏筆,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求知。
2、展示不同的面具,開闊視野。
(1)引導學生欣賞書上的面具,了解所學內容。
(2)播放幻燈,介紹溫巴面具儺戲面具和非洲面具。并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說明面具的起源和在當時的作用。
(3)啟發提問:面具在現在還有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后幻燈展示京劇面具、舞會面具和小朋友做的節日面具。開闊他們的視野,拓寬創作思路。認識制作面具就是通過對人或動物面目的夸張變形,促使學生對面具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3、教師示范
要使學生在制作時快速高效,首先要讓他們對整個繪制過程在腦海中形成連貫的畫面。因此我出示一些面具的范本,啟發提問:你喜歡哪件作品?如果讓你做你打算做什么樣子的?討論后把面具的制作過程在學生面前演示出來,學生歸納制作步驟。
4、學生動手制作面具
當學生領會了面具質樸、古拙的原始美之后,要給學生提供創造美的舞臺,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個有趣的面具,在作業實踐中感受自身的智慧,這時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制作。
5、展示作品
展示學生作業時,師生互動評價作品的設計構思、著色特點。
6、課外拓展
首先對學生這節課的學習進行肯定,然后課外拓展:利用廢棄材料做面具,變廢為寶,節約資源。
小學三年級美術說課稿篇三
一、教材分析
我根據《美術課程標準》所確立的階段目標,確定《留住秋天》一課屬于“造型 表現”課。
二、教學內容
這一內容的學習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剪、撕、折、畫的基本技能的基礎上來學習的。動手拼一拼,貼一貼是本節課的主要學習形式。本節課通過展示秋天的景色,突出葉子的形態與色彩,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三、教學準備
視頻短片,各種形態的葉子,貼畫作品集、膠水、剪刀等。
四、教學重難點
a、本節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大自然中秋天的景色,感知秋天葉子的色彩及其形態,感受秋天的美,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留住秋天”。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b、本節課的難點是:通過變換、拼擺、涂色進行拓印等多種形式來表現秋天。留住秋天,并注重色彩的搭配,拓展學生對美的表現力。
五、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情況的把握,從三個領域來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認識領域:引導學生欣賞秋天的美景,橘子園,柿子林,楓葉林 讓學生尋找不同的葉子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現秋天。
2、操作領域:學會用拼、貼、擺、涂色、拓印等方法來拼貼成一幅生動有趣的畫,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感領域: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動手制作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樂趣,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及保護自然的責任感,激發學生對人類生態保護的意識。
六、說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的特點,我采用以下教法:引導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法。學法主要是采用觀察與動手制作。
七、說教學設計與過程
(一)引入部分
用視頻短片引人,激發學生的興趣。
用充滿誘惑的語言觸動學生的好奇心,把學生引進秋天的景象中去。從而勾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學生的心理特點,使學生保持對繪畫的興趣和著手表現物象的熱情。
(二)指導教學
1、請學生拿出課前收集的葉子,說說都收集了哪些形狀的樹葉?(這一目的是讓學生對形狀的了解與判斷,學會觀察)
2、師出示幾種樹葉,請學生觀察葉子的外形,說說你覺得像什么?
(鼓勵學生多說,引導學生深入觀察,展開學生的聯想。)
3、說說秋天的主要色調是冷的還是暖的,以什么顏色為主。(提高學生對色彩的敏感度。)
4、你知道這些葉子能做成什么圖案嗎?課件出示范畫。想知道怎么做的嗎?
5、教師示范
這個環節在整堂課中尤為重要,教師應分步講解樹葉拼貼畫的具體制作步驟,以金魚的制作步驟為例(根據葉子外形聯想,找合適的葉子反復嘗試組合,最后拼擺成形,分析樹葉顏色搭配,利用剩余樹葉進行環境添加)
首先課件出示制作的步驟:
①:壓平、觀察。
②:拼貼、修剪。
③:整理、完成。
然后講述樹葉貼畫的幾個注意事項:
①:構圖要飽滿
②:畫面要完整
③:顏色搭配好。
最后提出制作要求:
①:制作過程中注意整潔、保持良好環境。
②:展開聯想,每人制作一幅與眾不同的樹葉拼貼畫。
③:完成后給你的作品想個好聽的名字,用樹葉拼貼或繪
畫的形式裝飾在你的作品上。
6、按要求,自由發揮制作一幅以樹葉為材料的拼貼畫。(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對美的追求)
7、在學生完成作品之后,讓學生以“小小評審團”的形式展示作品,相互評價,以評促進。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又能促進學生藝術鑒賞力的自主發展。
小學三年級美術說課稿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教學,主題畫教學中的記憶畫和想象畫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訓練手段?!缎强盏穆撓搿肥顷P于宇宙星空的想象畫。要使學生畫好星空的聯想應該從他們的興趣出發,在了解淺顯的宇宙知識的基礎上,拓寬思路,以非凡的想象力把關于星空中幻想的情景用畫筆描繪出來,同時,本課的學習也為后面的想象畫課奠定一定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淺顯的太空知識
2.技能目標:能夠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創造出富有個性特點和形式感的星空圖
3.情感目標:發現和體驗美的存在,提高審美能力。
重點: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了解淺顯的太空知識,拓寬思路,培養豐富的想象力
難點:能夠運用多種繪畫工具材料畫出星空的聯想
三、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年齡階段和本課的特點,主要采用啟發引導法,直觀演示法,情境創設法,并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不斷采取欣賞、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嘗試,探究學習等方式掌握本課的內容。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本節課一開始由兒歌把同學們引入星空,用多媒體課件出示星空的圖片,配以輕松歡快的背景音樂,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直觀地感受到星空的美,從而導入新課學習。
(二)探究感悟,激趣立志
引導學生觀察、欣賞課前收集的有關星空的圖片以及課本上的圖片,并展開討論。教師提問:①從這些圖片里,你發現了星空里都有些什么?②你覺得星空有你想象的美嗎?從而讓學生了解宇宙星空的淺顯知識,并體驗星空之美。通過這一過程的學習,把觀察、思考,探索的空間留給學生,引導他們自己找到對美的理解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著力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有所悟、有所發,有所得,從而真正實現了自主學習,也解決了本課的重點。
(三)欣賞學習突破難點
主要分兩個層次進行教學,直觀演示為第一層次,展現一張星空的聯想圖,看他像什么,讓學生更直觀地學習繪制星空的想象畫,為學生的創作搭建平臺。另一層次的教學是我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欣賞多幅用各種繪畫工具材料創作的星空聯想畫,創設寬松的討論氛圍,鼓勵學生用簡短的語言大膽表達自己對這些作品的感受,讓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從而更明確自己想要畫什么,可以運用哪些表現方法更好的來表現。從而突破了難點。
(四)展評作業分享快樂
評價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發現內在的潛能,促進其表現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在評價學生作業時,采取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成果進行評價,并鼓勵學生用欣賞、寬容的態度多角度的評價。這樣,一方面培養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另一方面,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這樣,在課堂上,學生的每一次作業都是體驗,一次創造,沒有對與錯,只有更好。
小學三年級美術說課稿篇五
會響的玩具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利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設計制作一個會響的簡易玩具。
2.指導學生采用繪制,剪貼等方法對玩具進行簡單的裝飾。
3.引導學生通過創意及制作感受美術活動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重點難點:
將繪畫與其他造型方法結合,共同運用于玩具的裝飾美化。
教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檢查學生用具準備情況
二、講授新課
1、引導階段
(1)展示一些會響的玩具示范作業,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
(2)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示范的玩具會發出聲響。
2、發展階段
(1)教師講述幾種示范作業的設計思路。
(2)教師以清晰的演示說明幾種用竹筒,木片,鈴鐺等材料制作成會響的玩具的具體方法與步驟。
(3)鼓勵學生用找到的材料,通過想象與構思,設計并制作一個會響的小玩具,采用畫,剪,拼貼等造型手段將玩具裝飾美化。
三、學生作業,教師輔導
1、在作業過程中要激勵學生大膽,自由地創意與設計。要認真仔細地進行制作。
2、作業完成后讓學生在教室里互相評價,欣賞,并分成小組,比比誰的玩具發出的聲音更響,更優美動聽
四、收拾與整理
督促學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環境的整潔。
五、課后拓展
1、讓學生回家改進會響的玩具的設計創意。
2、如何引導深長以材料為媒介結合科學原理進行創意,設計的研究。
3、通過設計與應用課程如何培養深長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研究。
板書設計:
會響的玩具
小學三年級美術說課稿篇六
一、說教材
課文內容分析:
面具是一種古老的民間美術工藝品,幾千年前的原始部落在祭祀、祈福時就使用面具?,F在,人們常在節日或舞會上使用面具。
本課屬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以有趣的面具為題材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欣賞各式各樣的面具,了解面具的起源,發展,認識面具所具有的形式美,進而啟發學生運用多種表現形式設計制作獨特的面具。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了解我國民間藝術的精華,激發熱愛民間藝術的情感,體驗設計制作和應用的樂趣。
二、說學情
《面具》是小學三年級的一堂制作課。在上一個課時的學習中他們學習了畫動物和人物的頭部特征,為學習本課打下了基礎,體現了由淺入深的訓練過程。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實際能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的及重點、難點。
三、說目標
1.知識目的:通過欣賞各式各樣的面具,了解面具的來源,發展及其形式美。
2.能力目的:創作并制作獨特的面具作品,培養學生利用材料進行設計制作的能力。
3.情感目的:激發學生熱愛民間藝術的情感。
四、說重難點
教學重點:利用各種材料設計和制作獨特的面具作品。
難點:通過面具的設計和制作,使學生了解民間面具藝術,培養想象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動手動腦繪制面具的技能。
五、說教具與學具
教具:課件、范作、演示用品。
學具:剪刀、膠水、彩色紙、彩色筆、油畫棒等。
六、說教法
直觀教學法、欣賞分析法
七、說學法
自主探究法
八、說教學流程
1.用游戲入境的方式導入新課。3個頭戴面具的學生相繼出場,此時,教師問:“誰知道他們臉上戴的是什么?”學生討論后,使學生對面具具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引發對這種古老藝術的濃厚興趣,并在心里產生疑問:這么漂亮的面具是怎樣做成的?從而為新課埋下伏筆,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求知。
2.展示不同的面具,開闊視野。
(1)引導學生欣賞書上的面具,了解所學內容。
(2)播放幻燈,介紹溫巴面具儺戲面具和非洲面具。并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說明面具的起源和在當時的作用。
(3)啟發提問:面具在現在還有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后幻燈展示京劇面具、舞會面具和小朋友做的節日面具。開闊他們的視野,拓寬創作思路。認識制作面具就是通過對人或動物面目的夸張變形,促使學生對面具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3.教師示范。
要使學生在制作時快速高效,首先要讓他們對整個繪制過程在腦海中形成連貫的畫面。因此我出示一些面具的范本,啟發提問:你喜歡哪件作品?如果讓你做你打算做什么樣子的?討論后把面具的制作過程在學生面前演示出來,學生歸納制作步驟,教師板書:1.畫頭 2.剪 3.挖眼裝飾 4.貼皮筋
4.學生動手制作面具。
當學生領會了面具質樸、古拙的原始美之后,要給學生提供創造美的舞臺,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個有趣的面具,在作業實踐中感受自身的智慧,這時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制作。
5.展示作品。
展示學生作業時,師生互動評價作品的設計構思、著色特點。
6.課外拓展。
首先對學生這節課的學習進行肯定,然后課外拓展:利用廢棄材料做面具,變廢為寶,節約資源。
九、說板書
面具
1、畫頭
2、剪
3、挖眼 裝飾
4、貼皮筋
小學三年級美術說課稿篇七
一、說教材
課文內容分析:
面具是一種古老的民間美術工藝品,幾千年前的原始部落在祭祀、祈福時就使用面具。現在,人們常在節日或舞會上使用面具。
本課屬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以有趣的面具為題材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欣賞各式各樣的面具,了解面具的起源,發展,認識面具所具有的形式美,進而啟發學生運用多種表現形式設計制作獨特的面具。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了解我國民間藝術的精華,激發熱愛民間藝術的情感,體驗設計制作和應用的樂趣。
二、說學情
《面具》是小學三年級的一堂制作課。在上一個課時的學習中他們學習了畫動物和人物的頭部特征,為學習本課打下了基礎,體現了由淺入深的訓練過程。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實際能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的及重點、難點。
三、說目標
1、知識目的:通過欣賞各式各樣的面具,了解面具的來源,發展及其形式美。
2、能力目的:創作并制作獨特的面具作品,培養學生利用材料進行設計制作的能力。
3、情感目的:激發學生熱愛民間藝術的情感。
四、說重難點
教學重點:利用各種材料設計和制作獨特的面具作品。
難點:通過面具的設計和制作,使學生了解民間面具藝術,培養想象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動手動腦繪制面具的技能。
五、說教具與學具
教具:課件、范作、演示用品。
學具:剪刀、膠水、彩色紙、彩色筆、油畫棒等。
六、說教法
直觀教學法、欣賞分析法
七、說學法
自主探究法
八、說教學流程
1、用游戲入境的方式導入新課。
3個頭戴面具的學生相繼出場,此時,教師問:“誰知道他們臉上戴的是什么?”學生討論后,使學生對面具具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引發對這種古老藝術的濃厚興趣,并在心里產生疑問:這么漂亮的面具是怎樣做成的?從而為新課埋下伏筆,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求知。
2、展示不同的面具,開闊視野。
(1)引導學生欣賞書上的面具,了解所學內容。
(2)播放幻燈,介紹溫巴面具儺戲面具和非洲面具。并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說明面具的起源和在當時的作用。
(3)啟發提問:面具在現在還有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后幻燈展示京劇面具、舞會面具和小朋友做的節日面具。開闊他們的視野,拓寬創作思路。認識制作面具就是通過對人或動物面目的夸張變形,促使學生對面具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3、教師示范
要使學生在制作時快速高效,首先要讓他們對整個繪制過程在腦海中形成連貫的畫面。因此我出示一些面具的范本,啟發提問:你喜歡哪件作品?如果讓你做你打算做什么樣子的?討論后把面具的制作過程在學生面前演示出來,學生歸納制作步驟,教師板書:1、畫頭2、剪3、挖眼裝飾4、貼皮筋
4、學生動手制作面具
當學生領會了面具質樸、古拙的原始美之后,要給學生提供創造美的舞臺,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個有趣的面具,在作業實踐中感受自身的智慧,這時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制作。
5、展示作品
展示學生作業時,師生互動評價作品的設計構思、著色特點。
6、課外拓展
首先對學生這節課的學習進行肯定,然后課外拓展:利用廢棄材料做面具,變廢為寶,節約資源。
小學三年級美術說課稿篇八
一、教材分析:
本課選取了生活小主人的角度進入做生活的小主人這一主題,要求學生從小就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學會安排自己的學習、鍛煉、娛樂、休息,從而培養自理能力,進而能幫助父母料理家務,積極參加學校公益勞動,適當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勞動,這是符合該學段學生的心理、生理規律特征和興趣與需要的以生活小主人為切入話題,來展開美術學習,同時生活小主人的題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能增添學生美術學習的樂趣,有效培養學生追求美的情感和創造美的能力。本課學習設置了說一說,畫一畫生活自理、幫父母做家務的情景,說一說,做一做,體驗整理事務等活動。說一說,畫一畫生活自理、幫父母做家務的情景為活動一,刷牙、洗臉、洗澡是三年級學生已具備的自理能力,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到“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義,學生對此體會深刻,繪畫表現也能描繪得生動有趣、深入細致。幫媽媽做家務在小主人精神層次上則進了一步,具體行為有幫媽媽晾衣服、洗衣服、拖地、洗碗筷、幫媽媽提籃賣菜等等,“家里的事幫著做”體現了能干和較強的主體意識,這是該學段學生向往表現的萌芽意識,繪畫表現時多為愿望表達,可較好地呈現出鮮明的兒童情趣。教材中呈示了五幅典型學生作品,這五幅作品分別在構圖、人物動態表現、人物神態、色彩等面引導和啟發學生。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體驗做生活小主人的樂趣,學會關心他人和集體。
2、通過繪畫創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
3、了解畫面構圖的主次關系與遮擋關系。
4、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記憶和想象,把自己做生活小主人的情景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教學難點:
學生作品中畫面組織、色彩搭配的啟發和引導。
二、學情分析:
因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記憶和想象,把自己做生活小主人的情景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所以先要引導學生回憶、感知、體驗。三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且在家庭生活中應該能夠幫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刷牙、洗臉、洗澡是三年級學生已具備的自理能力,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到“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義,學生對此體會深刻,繪畫表現也能描繪得生動有趣、深入細致。幫媽媽做家務在小主人精神層次上則進了一步,具體行為有幫媽媽晾衣服、洗衣服、拖地、洗碗筷、幫媽媽提籃賣菜等等,“家里的事幫著做”體現了能干和較強的主體意識,這是該學段學生向往表現的萌芽意識,繪畫表現時多為愿望表達,可較好地呈現出鮮明的兒童情趣。但三年級的學生可能在畫面整體構
圖與人物動態的表現上,一部分學生會感到有難度。有的學生可能會構圖偏小,有的學生構圖主次不分,有的學生畫面不充實,有的學生在人物動態的表現上不夠生動,有些學生可能從來沒有考慮過表現畫面中的遮擋關系等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及時引導。
三、教法與學法
依據教無定法,教學相長。在教法上:以學生為美術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主要采用體驗探究法,讓學生通過回憶、觀察、體驗、分析得出結論。同時充分利用直觀示范的方法,使學生充分了解作畫方法與步驟,讓教學更容易突破重難點,再輔以課件教學,激發學生學美術、喜愛美術的情感。
在學法上:與教法相適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體驗,相互交流,把大部分時間給學生體驗與動手創作,教師只做適當點撥,從內容和方法上做歸納小結。真正做到“以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
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啟發和誘導,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重視對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的培養,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限度地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激發他們的審美情感。課堂組織形式:引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欣賞與表現,倡導人人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五、教學效果預測
1、學生在游戲中觀察與體驗我是生活小主人的動態征,在欣賞與比較中體會如何組織安排畫面,學生對畫面構圖技巧與人物動態表現有一定了解和領悟。
2、為學生創設了豐富的情境和氛圍,他們的動手創作、觀察審美等各種能力一定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會相應得到提高,同時會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養成。
六、教學反思:
七、再教設計:
謝謝大家!!
小學三年級美術說課稿篇九
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雖然說已有幾年的美術學習經驗,能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藝術經驗相互聯系,能嘗試用藝術的方式美化身邊的生活環境。但是,三年級學生在美術技能方面還是比較欠缺的,繪畫表現能力較弱,初次接觸水粉顏料,對顏料和水分的掌握不是很熟練。一節課40分鐘時間要完成一副作品,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探究、總結,知道對印版畫的簡單印制技巧。學會對印版畫的不同表現方式并和同伴愉快合作印制出作品。
2、過程與方法:在游戲、探究、創作、評價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其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得到發展。
3、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從專業角度(如構圖、造型、色彩等)評價自己和同學的作品,形成個性化的審美趣味,懂得欣賞別人。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裝飾美化生活。
教學重點:
認識對印版畫是造型表現的一種表達方式,學習簡單的對印技巧并創造性地表現,和同桌合作印制出一副有創意的作品。
教學難點:
印制過程中水分的掌握,顏色的選擇及如何巧妙地將印好的畫面添加新的創意。
教學方法:
引導、演示、鼓勵。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演示作畫的材料。
學生:水粉顏料、印制紙張、調色盤、毛筆或水粉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游戲活動。先請一名學生在一張紙上印上一個手印,老師壓一壓,印出兩只手印,再分別添加成兩幅不同的畫。
2、請個別學生在前面來印手印,其他學生想象并添加。
3、課件出示對印版畫圖片引導學生欣賞,告訴學生這些畫和剛才“印”的那些畫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對印版畫。簡單介紹版畫的有關知識。
二、探究新知: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課本上的照片,并回顧老師剛才做游戲的方法,總結出對印版畫的繪制方法。教師總結并板書:畫一畫、壓一壓、印一印、添一添。
2、以小魚圖為例,演示印制全過程。
3、播放課件引導學生觀察,體會添加的重要性。
三、課堂實踐:
1、提供簡筆畫作品,引導學生欣賞。鼓勵個別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要印制什么樣的作品。
2、提出要求:同桌兩人合作一幅作品,明確分工,一人畫,一人壓,最后兩人協商添加。
3、學生合作印制,教師巡回輔導。
四、評價小結:
1、舉辦“對印版畫展”。請學生把自己的作品張貼在黑板上進行展示,鼓勵和引導學生從專業角度(如構圖、造型、色彩、創意等方面)評一評、說一說自己喜歡作品的優缺點。
2、教師肯定所有學生表現,特別表揚同桌合作好,有創意的作品。對于作品中呈現出的問題也要及時糾正。
五、課堂拓展:
1、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印制出的美麗版畫可以在生活中怎樣應用。
2、鼓勵學生從今天做起,用實際行動(整理桌面,收拾這節課的學習用品等)美化我們的生活。
小學三年級美術說課稿篇十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利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設計制作一個造型新穎的電腦模型。
2.指導學生采用繪制,剪貼等方法對電腦模型進行簡單的裝飾。
3.引導學生通過簡單的創意和制作感受美術活動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重點難點:
將繪畫與其他造型方法結合,共同運用于電腦模型的裝飾美化。
教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檢查學生用具準備情況
二、講授新課
1、引導階段
(1)、教師展示一些造型新穎的電腦模型作業,學生欣賞交流。(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
(2)、學生分組討論:通過學生討論和教師講述,了解示范作業的設計思路與造型特點。
2、發展階段
(1)、教師演示:以清晰的演示,說明幾種造型特點鮮明的電腦模型的具體制作方法與步驟。
(2)、鼓勵學生選用自己喜愛的材料,通過想象與構思,設計并制作出一個造型新穎,奇特的電腦模型,采用畫,撕,剪,拼貼等造型手段將電腦模型裝飾美化。
三、學生作業,教師輔導
1、在作業過程中要激勵學生大膽,自由的創意,同時又要仔細認真地制作。
2、引導學生想方設法突破示范作業的設計思路和造型特點,還要改變單純用繪畫裝飾的形式,將繪畫與紙工或其它方法結合起來運用。
3、將完好的作業展示在教室里,互相評價,欣賞。并分小組比比誰的電腦模型設計最奇特,制作最精美,裝飾最美觀。
四、收拾與整理
督促學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環境的整潔。
五、課后拓展
1、讓學生回家改進電腦模型的設計創意,并進一步制作得更精細完美。
2、通過對多種材料媒介的利用,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的研究。
板書設計:
新穎的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