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松田道雄簡介松田宏也小道篇一
全書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育兒問題,指導當今核心家庭的父母科學育兒。尊重孩子的個性,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培育健壯的孩子,使他們身心健康,茁半成長。作者松田道雄,窮其畢生的精力,不斷吸收現代醫學科學知識及幾代母親的育兒經驗,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和充實《育兒百科》,使其在日本成為家喻戶曉的一部名著,被作為禮物贈給即將當媽媽的人;在泰國、韓國、中國等東方國家廣為流傳,據不完全統計,自它面世以來,擁有的讀者已逾千萬。
育兒百科當代育兒讀物第一品牌,三四十年不斷修訂再版,累計銷量近千萬冊,東南亞各國競相翻譯,最適合東方家庭培育東方寶貝。
涵蓋孩子各年齡段在育兒時遇到的各方面問題,分為651個專題敘述,側重育兒方法和育兒技巧,并編創了30節嬰兒體操,描寫細致入微,內容豐富,全面周到。
以孩子為本位,不以家長為本位:站在孩子立場指導父母科學育兒,尊重孩子個性,培養創造性,培育健壯的、身心健康的孩子。
以母親為中心,不以醫生為中心:以年齡段為綱,育兒時常見問題為目,各部分相對獨立,并且以母親育兒時常遇到的問題為題目及順序編寫,簡單明了,父母只需閱讀與孩子年齡相同部分的內容即可。還在版式設計上進行創新,采用上、下雙書眉,查閱十分方便,實用性強。一冊在手,育兒無憂。
本書致力于梳理育兒理念,示人給嬰兒愛而不僅僅是喂養;從孩子立場出發,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是松田老人育兒理念中最精華的部分。松田老人強調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強調尊重孩子的選擇權利;教育孩子,注重創造力的培養;以讀者為中心,從父母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尤其是松田老人為了支援焦慮的母親們,專門設立了“孩子的疾病”篇,更為重要。孩子生了病看醫生是理所當然的事,任何育兒書籍都不可能成為醫生的代用品。遺憾的是醫生們太忙了,無暇向母親們詳細解說、解釋病情。“孩子的疾病”篇即擔負起了替醫生向病人說明病情這一角色,這樣使患兒父母在理解了病情的基礎上接受治療,避免了以病患無知為前提的盲目治療,也避免了從醫院經營的角度出發無視患者立場、漠視患者痛苦的治療。
另外,曾經有讀者問,這本書是定本育兒百科嗎?還是只是育兒百科?為什么封面上沒有“定本”兩個字呢?這里的這本書確實是定本育兒百科,是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的修訂本,是最完整的那個版本。有些印次封面上沒有“定本”兩個字,但是書脊上是有“定本”兩個字的。
松田道雄簡介松田宏也小道篇二
母親應采用最舒服的體位抱著嬰兒。剖腹產或會陰切開者臥位時舒適,此時可躺著給嬰兒喂奶。不管采用什么體位,母親喂奶都應看著嬰兒的表情。初次給嬰兒喂奶的母親共同的特點是,為了便于嬰兒含住乳頭,只將乳頭塞進嬰兒嘴里。用母乳喂養過兩三個孩子的母親卻大都不這樣做,她們不僅把乳頭塞進嬰兒嘴里,連乳頭下面的乳暈部也都塞人嘴中,把嬰兒的嘴塞得滿滿的。從兩側觀察,好像嬰兒不是在用舌頭吸吮,而是用兩頰在吸吮。所以要想把嬰兒的嘴塞滿,母親不能只把乳頭塞人嘴里,同時還必須用手指夾住乳房的前部,在嬰兒張嘴時,把乳房深深地放入嬰兒口中。因為母親要用手指夾住乳房,所以喂奶前應將手洗凈。既可用酒精棉球消毒,也可用熱毛巾將手擦干凈。這個時期母親一般不能人浴,所以也可用毛巾擦洗乳房。到了能洗澡的時候,乳房也就不用每次都消毒了,而且不要用酒精或消毒劑浸濕的脫脂棉用力擦洗,不然容易使乳頭受傷破裂。
一般母親可盤腿坐著或坐在椅子上給嬰兒喂奶。嬰兒在3個月前采用過去所采用臥位哺乳方式是不安全的。這是因為嬰兒吸吮母親乳房時,母親會感到很舒適,一旦迷迷糊糊睡著了的話,乳房就有可能堵住嬰兒的鼻或嘴,造成嬰兒窒息。嬰兒4個月以后,才會出現抵抗動作,而使母親醒來。
上述個性出現的時候,不要馬上考慮為疾病,可以認為:正常的嬰兒,這一時期是不會患病的,當然沒有治療的必要。另外,不提倡每天給嬰兒量體溫,每天抱幾次嬰兒貼貼臉頰,自然會感受到嬰兒的體溫。
這一時期還會發現,“足位”分娩的嬰兒,在頸部的左側或右側,可以觸到質硬的、活動的腫物,而且嬰兒躺著的時候,頸部總是朝向一側(見92斜頸)。
出院回家之后,嬰兒有時會出現少量的眼眵,一側較重,另一側較輕或幾乎沒有,睫毛沒有被粘上,白眼球也沒有變紅。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靠近外眼角的部位,睫毛粘在眼球上,這就是輕度的倒睫,用消毒棉擦拭就可以了(見160出眼眵)。
不論是男嬰還是女嬰,有時都會出現乳房腫脹,中間有腫塊,一按就會流出白色的乳汁,在2個月內會自然消退,所以不要去碰。
育兒配圖5-6個月的嬰兒體操,與4個月到5個月提到的體操相同,但是各種運動的次數可稍微加些。讓嬰兒練習站的運動時,如果嬰兒的腳好像往前邁了,就應接著讓嬰兒向前走二三步。
很多母親都想在嬰兒過周歲生日前,好好地對嬰兒進行一番排便方面的訓練。但是,一般嬰兒能告訴大人排便是從1歲半到2歲。即使是看準了嬰兒小便的時間,嬰兒尿到便盆中了,也不能說是嬰兒能告訴大人排便了。可能你常能聽到嬰兒在滿1周歲前,能告訴大人大便這樣的話吧,其實那不是真的能告訴母親大便了。大便硬的嬰兒“嗯一、嗯一”地用勁,做著排便的準備,母親發現了,就取下尿布把孩子放在便盆上了。因為大便硬,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排出來,可是母親卻把它解釋為嬰兒在忍著等便盆。即使是這樣的嬰兒,如果吃多了或患感冒時,便的次數增多,也不再發出“嗯一、嗯一”聲就便出來了,因而母親也就來不及讓他蹲便盆,不知不覺間嬰兒就便在尿布上了。
因此,即使嬰兒就要滿周歲了,也不能急于對他進行排便訓練。并且在氣溫偏低的時候,尿的次數多,嬰兒又討厭換尿布,所以定時地讓嬰兒小便是近乎不可能的。每天中能有兩次用好便盆就算是成功的了。
雖然母親很想讓嬰兒坐便盆,但是在寒冷的季節里,這也是做不到的。因為便器的邊兒很涼,所以嬰兒不愿意坐,不能用強制的辦法訓練他做不喜歡做的事,這樣嬰兒會只要一看到便器,就會哭鬧著抵抗。在炎熱的夏季,體內的水分以汗的形式排出,所以尿量減少,尿的次數也就減少了。勤快的母親每隔1小時或1個半小時,就把嬰兒1次尿,也有時整天都不濕1塊尿布。但一般的嬰兒,一讓他蹲便盆。
松田道雄簡介松田宏也小道篇三
喂奶次數及間隔時間不固定,不等于說嬰兒一哭就給他喂奶。如因尿布濕了不舒服而啼哭時,只要換了尿布,孩子可能就不哭了。此外,有特別愛哭的小孩,就是肚子不餓也哭。這樣的孩子只要抱抱即可使哭鬧停止。這可能會養成要人抱的毛病(見100養成抱的毛病),但如果沒有其他方法使其哭鬧停止的話,與其讓嬰兒哭著,還不如抱起來為好。
除上述兩種情況外,生后1周左右的嬰兒如果哭鬧,一般只能考慮是肚子餓了。此時嬰兒一哭就給喂奶,而不必擔心喂多了,因為母乳的量不可能使嬰兒過食。如果母乳的量的確很多,小孩兒也就不會老是哭鬧不安。如果母乳很充足,嬰兒一哭就給喂奶,實際上是很自然的事情。吃奶的時間和量應讓嬰兒自己來決定。嬰兒肚子餓了就會睜開眼睛哭叫,肚子飽了又會安靜入睡。這比起那種不管嬰兒睡得多么香甜,只要到了3個小時就一定要把嬰兒抱起來弄醒喂奶的“規律性哺乳”要好得多。如果母乳充足,嬰兒的胃能存住食,生后1周的孩子也可以每天只喂5次奶。
嬰兒一哭就給喂奶,在母乳不十分充足時,存在兩個問題。其一,如果每隔1小時或1.5小時喂1次奶的話,母親不能好好休息。母親心神不定、忙忙碌碌,會導致泌乳不足。奶量不足,嬰兒吃的奶就少,肚子餓得快,就會引起啼哭,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其二,過度頻繁地讓嬰兒吃奶(每日10次以上),可使乳頭破裂,最終因疼痛而導致授乳不能繼續。
母乳的確不足的母親大多因為上述兩種原因而改喂牛奶。但母乳充足的母親也有的在生產后兩周內,不得不停止給嬰兒喂奶的情況。這主要出現在乳頭出現小的裂口時。這時不要嬰兒一哭就喂奶,可先喂30~50毫升加糖的溫開水(100毫升水加5克糖),讓嬰兒多堅持一會兒。這樣可使兩次喂奶的間隔時間達到2個小時以上。
間隔超過兩個小時后喂1次奶,如果嬰兒每隔20分鐘或30分鐘就哭1次,即使抱起來也哭鬧不止,并且總是這樣,甚至夜里也哭個不停。幾乎不怎么睡覺,這也許是真正的母乳量不足。但在生后兩周內,母乳稍缺一點也無關緊要。母親可在嬰兒生后第15天稱一稱體重,只要比出生時增加了200克就可以算作泌乳正常。如果此時的體重與嬰兒剛出生后相同,則應加用牛奶(并不是換成牛奶)。
啼哭是嬰兒惟一的表達思想的方式。嬰兒啼哭時,盡早做出應答可使其獲得一種安全感,這是不使嬰兒長時間哭鬧的辦法之一。無論嬰兒怎么哭都置之不理的話,啼哭就會變成憤怒的表現。有報道說,如果讓嬰兒啼哭1分半鐘以上不加以理睬,則哭鬧的時間可延長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