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余海龍簡介 致敬共和國老兵余海成篇一
面對戰士們期待的眼神,余海龍覺得重任在肩:“指導員的第一身份是黨代表,第一責任是傳播黨的聲音。只有武裝好官兵的頭腦,才能播撒下信仰的種子。”
基層官兵理論底子薄,又擔負戰備訓練任務。針對這一實際,余海龍重點開展“每日一句話”學習活動:早操集合,晚上點名,抽查官兵學習效果,組織談心得談感想。
黨的創新理論要有吸引力,就要與官兵關心的熱點問題緊密聯系。余海龍常常采取軍營微懇談、話題微討論、理論微解析等互動方式,與官兵共話“一帶一路”“反腐”“精準扶貧”等熱點話題。
面對軍改后人員分流的問題,許多官兵存在“不愿離開英雄連隊”“骨干分流會影響連隊建設”等顧慮,余海龍及時組織“改革轉型面前,我們應該怎么干”的主題懇談會,引導官兵回顧空降兵組建時骨干來自五湖四海的史實,認清自身存在的問題,從而摒棄“小九九”,支持改革的“大棋局”。
余海龍簡介 致敬共和國老兵余海成篇二
“面對敵人瘋狂掃射的槍口,老班長黃繼光挺起胸膛,用年輕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勝利前進的道路……”站在黃繼光銅像前,軍隊人大代表、空降兵某旅“模范空降兵連”指導員余海龍,向剛下連的新兵講述特級戰斗英雄黃繼光在上甘嶺戰役中用胸膛堵槍眼的故事。
用講連隊榮譽和傳統的方式,為每一名新到連隊的官兵“接風”,是連隊的傳統。余海龍告訴記者,當英雄連隊指導員這幾年來記憶最深刻的,就是2014年10月作為空軍唯一一名基層代表參加古田全軍政工會,在同吃“紅軍飯”時,并語重心長地囑托“要帶頭學傳統、愛傳統、講傳統,帶動官兵傳承好紅色基因、保持老紅軍本色”,讓他感到了沉甸甸的責任。
余海龍說:“回到連隊的那一晚,我失眠了,獨自一人來到榮譽室黃繼光老班長的銅像前,思索如何落實好主席的要求。”他和黨支部“一班人”帶領官兵重溫了連史。余海龍告訴記者,學習英雄事跡和重溫連隊戰史,就是要讓一代代官兵永遠銘記英烈前輩用鮮血和生命澆注的根和魂,把紅色基因融入血脈。
余海龍認為,要回答好新時代如何傳承好紅色基因這個時代課題,就是要時刻牢記領袖囑托,守好主陣地,打好主動仗,同時也要與時俱進,讓英雄精神接續傳承發揚下去。
針對戰士的行為習慣和興趣點,余海龍牽頭成立創客團隊,以“弘揚英雄精神、爭當英雄傳人”為主題,制作推送微電影、宣傳片以及h5,《渴望光榮》《模范的連隊,英雄的傳人》等原創mv,一經推出網絡點擊率就達數百萬次,原創歌曲《寫封信給黃繼光》獲全軍第九屆戰士文藝獎一等獎。
余海龍簡介 致敬共和國老兵余海成篇三
在六連,官兵們最佩服余海龍的,不是他體貼關心戰士,不是他把思想教育講得深入淺出,而是他過硬的軍事素質。
作為一線帶兵人,余海龍努力學軍事、學指揮、學科技,率先在全空降兵部隊成為“兩個行家里手”。日常訓練,他不厭其煩地練動作、摳細節;體能考核,他和小自己10來歲的戰士比速度、拼耐力……還是在空降兵某師改革前,在全師200多名營連職干部和優秀班長參加的“四會”教練員比武中,余海龍一舉奪魁。
2016年4月,六連赴西北高原進行實戰化訓練,不少戰士出現高原反應,訓練質量徘徊不前。余海龍帶著支部“一班人”,組成試訓“第一班”,率先完成高原5公里武裝越野、20公斤負重往返跑等課目試訓。在整建制高原跳傘試訓中,余海龍和連長劉堃帶隊跳出機艙,摸索出一套在缺氧、大風等不利條件下高原跳傘組訓實跳方法,為兄弟部隊普及高原跳傘蹚出一條新路。
在余海龍的影響帶動下,“當兵就當能打勝仗的兵”成為全連官兵的價值取向。戰士汪文博新兵跳傘時小腿骨折,打著石膏分到六連,一直擔心拖連隊的后腿。余海龍到衛生隊看望他,“進了六連門就是六連人,連隊不會放棄任何一個戰士。”
汪文博傷好后,余海龍為他量身定制訓練計劃,汪文博的訓練成績突飛猛進,先后在師(旅)組織的兵王爭霸賽、“三手”評選中,榮獲“兵王”“戰術標兵”“神槍手”等多種稱號,成為一名全能型特戰尖兵。
3年來,六連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優秀官兵,“黃繼光班”兩任班長鄭瑞宇、李鵬超雙雙作為優秀士兵保送入學,戰士劉毅帶傷比武榮獲特設的“戰斗精神獎”,先后有3人榮立二等功、10人榮立三等功、1人獲得全軍優秀士官人才二等獎。
余海龍,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傳承著英雄部隊的紅色基因。
余海龍簡介 致敬共和國老兵余海成篇四
余海龍在六連的第一堂光榮傳統課,就走了麥城。那一堂課,余海龍作了精心準備,奇怪的是官兵們聽得很認真,反應卻平淡。事后,一名老兵悄悄告訴他:“指導員,認真聽講是六連官兵的基本素養,但你講的內容我們都聽過了,而且你說黃繼光是右大腿被打斷,應該是左腿。”
“如果連基本的史實都沒有核實清楚,講傳統又怎能深入人心呢?”余海龍打起背包,搬進了“黃繼光班”,沉下心來學習了解連隊的英雄事跡。他漸漸懂得,正是黃繼光“舍身堵槍眼”的英雄壯舉為連隊注入的那股血性,才是官兵時刻保持沖鋒姿態的精神之源。
找準了源頭、理清了脈絡,余海龍開始搭建“有形”的“精神之階”。“新官上任”的他沒有急著燒“三把火”,而是扎扎實實續好六連的基因血脈:每當新干部報到、新兵下連,都要上好尋根塑魂“第一課”,組織參觀連隊榮譽室、與黃繼光銅像合影、在連譜上簽名、學唱黃繼光之歌、觀看電影《上甘嶺》、點名呼點“黃繼光”集體答“到”,讓官兵一進門就打下英雄烙印。
四川籍戰士程強,那個在汶川地震后部隊回撤時高舉“長大我當空降兵”的男孩,18歲時入伍來到六連。如愿當上空降兵、進入“黃繼光班”、參加預提士官集訓……軍旅途中的順利讓程強飄飄然,逐漸放松了要求,訓練成績一度下滑。
余海龍得知后,把程強拉到連隊榮譽室黃繼光銅像前。“老班長直到犧牲都保持著沖鋒的姿態,六連人不管在何時何地,都不能丟掉這個光榮的傳統。”一番話說得程強低下了頭。
從那以后,程強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學習訓練,憑借過硬素質當上了“黃繼光班”副班長,兌現了“長大后就成了你”的諾言。一段時間,網上出現抹黑英雄黃繼光、邱少云等論調,對六連官兵觸動很大。“精神的高地我們不去占領,敵人就會去占領,必須打好輿論主動仗,守住網絡‘上甘嶺’!”余海龍結合“我們和英雄在一起”網絡名人進軍營、《三八線》劇組走進英雄連、參與拍攝《真正男子漢》等活動,打響“保衛英雄”的主動仗。
余海龍還在連隊成立創客團隊,以“弘揚英雄精神、爭當英雄傳人”為創作主題,制作推送微電影、宣傳片和動漫作品。他們創作的《渴望光榮》《模范的連隊,英雄的傳人》等原創mv一推出,網絡點擊率就達數百萬次,原創歌曲《寫封信給黃繼光》獲全軍第九屆戰士文藝獎一等獎,讓官兵找到了實實在在的榮譽感,也讓社會大眾更多地了解英雄連隊、英雄傳人。
余海龍簡介 致敬共和國老兵余海成篇五
“指導員筆桿子過硬,槍桿子也過硬。”在六連,官兵們對余海龍思想政治和軍事指揮“兩個行家里手”的能力素質有口皆碑。
走進六連采訪,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一種備戰氛圍:官兵宿舍,連長指導員的書柜里擺滿了研究打仗的書籍,戰士們比得最多的是重大任務誰參加得多、完成得好,戰備庫室,武器裝備、戰備傘具和空投小件擺放有序,夜間就寢,睡上鋪的戰士鞋尖統一朝里、下鋪戰士鞋尖統一朝外,衣物按照帽子、腰帶、上衣、褲子的順序,依次向上疊放,戰士聞令便能迅速著衣……
這就是六連——一個常年擔負空降兵部隊戰備值班任務,隨時保持拉得出、降得下、打得贏備戰狀態的刀尖子連隊。日常訓練,余海龍不厭其煩地練動作、摳細節,把作戰技能練精;體能考核,和小自己10多歲的戰士比速度、拼耐力;裝備訓練,要求戰士做到的自己必須先精通。2015年,在當時全師的“四會”教練員評比中,余海龍與200余名營連主官和訓練尖子同臺競技,以優異成績斬獲第一名。
起床滿鼻灰、出門滿嘴沙、訓練滿身土……去年4月,六連赴高原進行實戰化訓練,不少戰士產生了輕度高原反應,少數人高原反應嚴重,訓練質量一度在低層次徘徊。為了增強全連訓練的信心和膽氣,余海龍帶著支部“一班人”,組成試訓“第一班”,率先完成高原武裝5公里越野、20公斤負重往返跑等課目試訓,最終完成了大負荷體能試訓,為全連官兵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在隨后的訓練中,全連官兵先后完成4種海拔高度人體機能、連屬武器效能驗證任務,采集數據3類500余組。尤其是在整建制高原跳傘試訓中,面對缺氧、大風等不利因素,余海龍和連長劉堃帶頭跳出機艙,全連官兵緊隨其后,全部安全著陸,摸索出一套高原跳傘組訓實跳方法,為大部隊普及高原跳傘蹚出了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