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重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感想篇一
說實話,我并不喜歡這本書,也許是因為它的過于真實,把愛情中的丑惡面表現得淋漓盡致,毫無防備地敲碎了我對愛情所有美好的幻想。
看到開頭三分之一時,我想到了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男主阿里薩就像茨威格筆下的女子那樣決絕執著,飛蛾撲火般地愛著女主費爾明娜,哪怕是“你,從來沒有認識過我的你啊”??墒沁M一步看下去,才發現阿里薩的言行不一是如此令人憎惡。
在費爾明娜成為寡婦后,阿里薩再次向她表白:“這個機會我已經等了半個多世紀,就是為了能再一次向您重申我對您永恒的忠誠和不渝的愛情。”
他們終于睡到了一起時,阿里薩說:“我為你保留了童真?!北M管在他漫長的一生中,和他發生過關系的女性超過600位,甚至有位少女因他而亡。至于那無數次的短暫艷遇,“甚至都不值得他憐憫地提上一筆?!?/p>
所以,即使男女主最終得到了一個瓊瑤劇般的結尾,也讓人感覺不到浪漫。被許多人津津樂道的半個多世紀的等待與忠貞不渝的愛情,怎么看都像是一場“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陰險獵捕計劃,令人唏噓不已。
阿里薩真的愛費爾明娜嗎?我看未必。他在初見她的那一刻,就“愛”上她了。
費爾明娜愛阿里薩嗎?好奇和愛情是如此讓人混淆。當陷入老年孤獨的她終于奔向浪蕩子阿里薩的懷抱時,也“很難分清自己是出于同情還是愛情。”
費爾明娜愛她的丈夫嗎?她對自己的丈夫的感情,用《月亮與六便士》里那段經典選段來概括最合適不過:她對自己的丈夫的感情實際上只是男人的愛撫和生活的安適在女人身上引起的自然反應。大多數女人都把這種反應當做愛情了。這是一種對任何一個人都可能產生的被動的感情,正像藤蔓可以攀附在隨便哪株樹上一樣。因為這種感情可以叫一個女孩子嫁給任何一個需要她的男人,相信日久天長便會對這個人產生愛情,所以世俗的見解便斷定了它的力量。但是說到底,這種感情是什么呢?它只不過是對有保障的生活的滿足,對擁有家資的驕傲,對有人需要自己沾沾自喜,和對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洋洋得意而已。
費爾明娜的丈夫愛她嗎?盡管他在臨死前對費爾明娜說“上帝知道我有多愛你”,也無法抹去他婚內出軌的事實。
所以愛情到底是什么呢?書中口口聲聲說著“我愛你”的人物,各個都無法否認背叛誓言的舉動。如果這是愛情的話,愛情真的不堪一擊。如果這不是愛情的話,愛情到底是什么呢?
這本以愛情冠名的書就是作者開得一個玩笑,甚至是諷刺。醒醒吧,年輕人,不管你擁有什么,你都是孤獨的。
不過,如果你認為你已經找到了那個可以稱之為愛情的東西,請相信自己的感覺,不要讓它溜走
重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感想篇二
閱讀《霍亂時期的愛情》,第一次沒有因為西方文學中常見的長篇累牘的鋪陳覺得煩——這話其實不對,人家馬爾克斯先生壓根就沒有把太多的筆墨花費在鋪陳上,小說一開始,直接就進入了敘述狀態:來自安的列斯群島的流亡者、兒童攝影師赫雷米亞·德圣阿莫爾在六十歲生日到來之前服毒自殺,作為他交情最深的朋友,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進入死者房間聞到的是一種苦杏仁的氣味,這讓他想起愛情受阻后的命運。根據朋友的遺囑,醫生見到了懷著仰慕和謙卑的溫柔陪伴了他一生女人——作為醫生他最好的朋友,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竟然不知道這位攝影師有這樣一個女人,女人平靜地跟自己的愛人下完最后半盤棋,然后留下他一個人靜靜地迎接死亡。這是小說中出現的第一份傳奇愛情。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攪亂了醫生的弟子莊嚴豪華的從業二十五周年紀念午宴,緊接著,一只飛出籠子的鸚鵡不僅把醫生裝飾華麗而舒適無比的家弄得亂七八糟,而且要了醫生的命。在醫生的葬禮結束以后,他的醫生費爾明娜·達薩送走最后一位客人,正準備用最后一絲力氣關上大門時,看見了身穿喪服站在空蕩蕩的客廳中央的弗洛倫蒂諾·阿里薩,后者顫抖而又莊重地將帽子放到胸口的位置,讓許久以來支撐他活下來的相思之苦一股腦兒迸發出來:
“費爾明娜,”他對她說,“這個機會我已經等了半個多世紀,就是為了能再一次向您重申我對您永恒的忠誠和不渝的愛情。”
沉浸在對亡夫的思念中的費爾明娜,其實同樣無法忘記那段長久而受阻的愛情。五十一年九個月零四天。弗洛倫蒂諾·阿里薩沉迷在對費爾明娜的愛情之中,為了逃避這份愛情帶來的痛苦,他一次一次地尋找著“黑夜里的小鳥”,并把跟這些女人的交往記錄下來,“只因為缺少那一個女人,他便希望同時和所有的女人在一起”,盡管所有的女人加起來也代替不了費爾明娜。你很難想象,為了心中的愛情,弗洛倫蒂諾愿意付出任何代價——金錢或者人情,又或者這位店主一生最想得到的東西——只求他把那么鏡子賣給自己,其目的就是因為鏡子里的那片天地,他愛戀的形象曾在那里占據了兩個小時之久。不僅如此,為了配得上他的花冠女神,弗洛倫蒂諾費盡心機當上了內河航運公司的老板,并且精心打造了一座愛的宮殿,在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天的漫長等待之后,在自己已經八十歲高齡的時候,終于收獲了守候一生的愛情。在小說的結尾,“新忠誠號”在返航后調轉船頭,重新駛向黃金港,再次踏上他們的愛情之旅,一直走,一直走,走到一生一世。
“世界上沒有比愛更艱難的事情了。” (《霍亂時期的愛情》,第225頁)。既然如此,作家就要小心翼翼、并充滿激情地對“愛”加以思考。這種思考主要還是落實在費爾明娜、阿里薩、烏爾比諾三個人物身上。小說中的費爾明娜容貌美麗、自負而又自尊,被稱為“戴王冠的仙女”。費爾明娜無疑是幸運的,因為阿里薩和烏爾比諾兩個男人都追求、崇拜她。幸運的費爾明娜是小說中舉足輕重的人物。阿里薩和烏爾比諾都是在第一次見面時就愛上了她。對阿里薩來說,“那偶然的一瞥,引起了一場愛情大災難,持續了半個世紀尚未結束。”在阿里薩狂熱的激情席卷之下,費爾明娜也狂熱起來。但由于她父親的阻撓,二人的感情受到了重創。不過,兩人沒能結合的根源并不在此:它或許緣自費爾明娜熱情冷卻之后的一種遠距離靜觀、或許緣自生命之本能、或許緣自人性的弱點、或許緣自世俗的誘惑……總之,作家沒有對愛情河流中的礁石視而不見。費爾明娜只以一句“不必了,忘了吧”就輕易地將阿里薩送入到愛情漩渦里達五十年之久。馬爾克斯的這一筆處理,出人意料而又相當真實,干脆利落而又余味悠長。
事實上,不僅是費爾明娜,也不僅是馬爾克斯,在《飄》中,瑪格麗特·米切爾借助于斯佳麗表達了同樣的認識:經過了戰爭的洗禮和生活的艱辛,她才發現,她一直深深地愛著的阿希禮其實并不是生活中的阿希禮本人,只不過是她自己披在阿希禮身上的一件美麗的外衣。而費爾明娜之所以在一趟旅行之后告訴弗洛倫蒂諾·阿里薩“不必了,忘了吧”,正是因為她在某一個瞬間發現,她愛上的不過是一個幻影;五十年以后,她依然認為,“二十歲時的火熱躁動是某種高貴而美麗的東西,但絕不是愛情”。既然如此,有什么理由責怪費爾明娜呢?因為愛,所以愛;反之,因為不愛,所以不愛。愛情就是這么簡單。
想說的很多,但好像又什么都說不出,除了感動,為了一場曠世絕戀。也許,我更希望這樣的情節不僅僅屬于小說。
抄錄幾段話,作為這篇筆記的結束:
有兩部書寫完后使人像整個兒被掏空了一般:一是《百年孤獨》,一是《霍亂時期的愛情》?!游鱽啞ゑR爾克斯
在我小說的許多地方,都有對愛情的恐懼。我有這樣一種印象:愛情小說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伴隨著恐懼,有些恐懼的時刻不僅在戀愛關系中表現出來,而且在性關系中也是如此。——加西亞·馬爾克斯
如若沒有在這條河上的航行,就沒有愛情可言:這樣航行的最好產物就是那些把我們破損不堪的靈魂歸還給我們的作品,而這其中不可置疑地包括這部炫目且令人心碎的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托馬斯·品欽
這部多姿多彩、時間跨度為五十年的悲歡離合的巨著,展示了所有愛情的可能性,所有愛情的方式、表現、手段、痛苦、愉快、折磨和幸福。它堪稱是一部充滿啼哭、嘆息、渴望、挫折、不幸、歡樂和極度興奮的愛情大全。——安東尼奧·卡瓦耶羅
重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感想篇三
因為我太懶了,開博這么久了才有一兩篇文章,所以我就把一篇假期作業--讀書報告,放上來。由于字數要求20_以上,我拼接了一些從網上下的資料。不過那些個人評論是我寫的,相信讀者可以看得出來。
最近,有位朋友向我推薦了一本書。說是他不久前才看完的,很有感觸。他想和我探討一番,于是讓我也閱讀一下。這是由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編著的。
提到馬爾克斯,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他那獲得諾貝爾大獎的。而這部作品正是作者在獲獎后,經過嘔心瀝血的兩年創作,誕生的又一佳作!
《霍亂時期的愛情》講述的是小說寫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愛的故事。他們在二十歲的時候沒能結婚,因為他們太年輕了;經過各種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歲,他們還是沒能結婚,因為他們太老了。故事其中又穿插了不同類型的愛情,而透過各種愛情, 甚至,“連霍亂本身也是一種愛情病”,小說表現的是哥倫比亞的歷史,是哥倫比亞人自己破壞哥倫比亞的歷史。
有評論說,這是“我們時代的愛情大全”,“一部愛情專著,一部涉及當時政治觀點,穿插著愛情,霍亂和戰爭的故事”。
于是我懷著強烈的好奇心,隨著作者的筆觸,進入到故事中。在經過五天細細品味后,我完成了對這本書的閱讀,可這書里的故事卻帶給我無限的感觸和遐想……
書中的阿里薩,是個為愛癡狂的男人。他在一次與費爾米納的意外邂逅后,愛上了她。在那棵開篇被意味幽怨與隱痛氣味的苦扁桃樹下,阿里薩終于把長達七十張紙的情書交給了費米爾納。費米爾納也接受了他熱烈而矜持的愛情,在那減去一半的情書中激切尋找那份想望的熱烈。白山茶花是他們的定情花,純潔美麗充滿青春氣息,之后阿里薩等待費米爾納回信時患上了類似霍亂的相思。阿里薩讀費米爾納第一封信是邊吃玫瑰花邊讀完的。他母親擔心他吃了太多玫瑰花后會拉痢疾,減弱抵抗力患上真正的霍亂。阿里薩寄費米爾納頭發,費米爾納寄他成為標本的葉子,蝴蝶。阿里薩寫著自焚發燒的情詩,而費米爾納寫著清淡平常的家務。愛情爆發的不可收拾。
曾經也為愛瘋狂,這是霍亂時期愛情最閃亮見證。費米爾納離開那座埋葬她愛情的城市之前,給阿里薩信中夾著自己剪掉的頭發。旅途之中他們的愛情仍在狂熱繼續,實在太藐視當時爆發的一種病癥:霍亂了。相思病態類似霍亂,可能是馬爾克斯故設的意外。也給讀者造成不經意的意外,霍亂之所以用于這場愛情的恍惚意義。
在閱讀過程中,我一直在揣測:費米爾納與阿里薩是真的相愛嗎?特別是在費米爾納旅行后,與他第一次相見后說“不必了,忘掉吧”。這就是兩年相愛的結果嗎?一句話把阿里薩打入了地獄。
很多年以后,在費爾米納新婚的那天晚上,年輕的阿里薩躺在“那艘不該載他的被忘卻的輪船的甲板上”,發高燒,說胡話,那時他想起他的初戀情人,流了眼淚,也許是因為思念,或許是因為痛苦,也或許是兩者交集,絕望充滿著他的內心,復雜的心情隨著前去馬格達萊納河流域的船只漸行漸遠……當阿里薩把提琴放進盒子,頭也不回地沿著死一般寂靜的街道回去的時候,已經覺得他不是次日清晨要出走,而是覺得仿佛在許多年前他就帶著決不回頭的決心出走了,于是他又似乎“有勇氣忘掉過去,并且繼續生存了”。我原以為他可以忘了她,可對費爾米納的愛是那么深刻而強烈,他做不到。于是他開始了等待,漫長的等待。
他等待著烏爾比諾--費爾米納的丈夫,離開人世的那一天。在五十一年九個月零的等待后,他終于有機會向她再次表明自己的心跡,但又遭到了拒絕。阿里薩又耐心地用兩年時間與費爾米納通信,最后和她登上了“新忠誠號”輪船,開始了等待以久的旅行。
我實在佩服阿里薩那磐石般堅定的耐心,他也等來了他要的結果:小說結尾,阿里薩和費爾米納逆流而上,在船上升起了霍亂標志的黃色旗幟,再沒有什么人可以來打擾他們。船長詢問這樣漫無目的的航行還要繼續多久?這個愚蠢的家伙在費爾米納的睫毛上看到初霜的閃光,在阿里薩的臉上看到勇敢無畏的愛,然后,阿里薩公布了他在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個日日夜夜之前就已經準備好了的答案:“永生永世!”這實在是難令人不動容。
可我總覺得,費爾米納答應了阿里薩,是因為老年后的孤獨與寂寞。甚至她和烏爾比諾之間也沒有愛情,他倆的結合是各取所需——他要她的美貌與傲氣;她要他的尊貴與顯赫。在之后的生活中,他們更多的是依賴。當發現丈夫有外遇時,她的憤怒曾使我以為是出于愛??珊髞戆l現,那是因為她的自尊遭到踐踏。或許他們之間是有愛情的,只是他們沒發現,我也沒發現罷了……
馬爾克斯在阿里薩與費爾米納這條主線外,又安排了其他的故事,但都沒逃脫“愛”這個主旋律。在五十年的時間跨度中,馬爾克斯展示了所有愛情的可能性,所有的愛情方式:幸福的愛情,貧窮的愛情,高尚的愛情,庸俗的愛情,粗暴的愛情,柏拉圖式的愛情,放蕩的愛情,羞怯的愛情……而隨著書中人物的遭遇,你也會跟著他們或喜,或悲,或無奈。
我不禁贊嘆馬爾克斯那神奇的手筆,用細膩的情感描寫出那么生動的人物與情感。還有他通過人物,隱秘地表達了自己堪比箴言的看法:
“我對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沒能為愛而死?!?/p>
“軟弱者永遠愛情的王國,愛情的王國是無情和吝嗇的,女人們只肯委身于那些敢做敢為的男子漢,正是這樣的男子漢能使她們得到她們所渴望的安全感,使她們能正視生活。
“她從來沒有想到,好奇也是潛在的愛情的變種?!?/p>
“一個人最初和父親相象之日,也就是他開始衰老之時。”
“社會生活的癥結在于學會控制膽怯,夫妻生活的癥結在于學會控制反感?!?/p>
“找出兒童和成年人之間的差別,對她來說殊非易事,但分析來分析去,她還是更喜歡兒童,因為兒童的觀念更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