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本土新增連續幾天為零篇一
一位地方疾控中心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這種搖擺和反復背后,反映出地方核酸檢測供需間的錯位,很多單位或公共場所在進入時仍要求查驗48小時或72小時核酸,也即需求仍在,但核酸點部分裁撤后,供給減少。
對于公共場所查驗核酸的有關要求,在11月17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沈洪兵指出,跨區域流動人員需要憑48小時核酸陰性乘坐飛機、高鐵等,入住賓館酒店和進入旅游景區人員需要查驗健康碼和72小時核酸。
自“二十條”發布以來,隨著部分省市疫情數字的攀升,很多地區都進一步收緊了核酸查驗要求,對進入商場、超市、寫字樓等場所的核酸要求從72小時變為24小時。
廣州增城區在11月20日當晚8時,自本輪疫情以來首次發布強化社會面管控通告,要求自11月21日起,全區暫停堂食,中小學、幼兒園暫停線下教學或返園,人員出入商超、農貿市場、小區等場所須憑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
在11月17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在不開展全員核酸檢測,但仍查驗核酸檢測結果的情況下,多地出現老百姓排長隊做核酸的情況,該如何緩解核酸檢測的供需矛盾?”
國家衛健委醫療應急司司長郭燕紅說,核酸檢測點的布局,事實上是常態化疫情防控的一種安排,是方便群眾愿檢盡檢和應檢盡檢的安排。采樣點應覆蓋轄區內的服務人群;根據不同人群需求,錯峰提供采樣服務;針對人口密度較大、人流量比較高的社區和場所,通過增設采樣點位、增加采樣人員等方式,擴大采樣服務的供給等。
另一方面,國家疾控局副局長沈洪兵在17日發布會上指出,沒有發生疫情的地區進行常態化核酸檢測時,只需要對風險崗位、重點人員開展核酸檢測,不得擴大核酸檢測范圍,一般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
根據21日最新發布的《新冠疫情防控核酸檢測實施辦法》具體而言,這類“應檢盡檢”人群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高風險人群,如醫護人員、跨境交通工具司乘、保潔、海關人員、集中隔離場所工作人員等,要求每天開展1次核酸檢測。另一類是流動性強的重點人群,如快遞、外賣、酒店工作人員、裝修裝卸工等,要求每周開展2次核酸檢測。
此外,對學校、養老院、工廠、醫院等重點場所,也要做好常態化核酸檢測,即“轄區內出現1例及以上本土疫情后,應及時組織完成1次全員核酸檢測,后續可根據檢測結果及疫情擴散風險,按照每天至少20%的抽樣比例或轄區檢測要求開展核酸檢測”。
一位不愿具名的公衛專家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在核酸點的設置上,表面看是一個資源優化問題,更本質的是如何開展常態化核酸,其目標是在盡可能縮小核酸檢測范圍、降低頻次的基礎上又保證對疫情的有效、精準監測。比如在非疫地區,如果未來核酸采樣只面向高風險人群、重點人群,是否還有必要在每個小區內都設置采樣點,如果減少,又應該以怎樣的密度布局。
前述地方疾控人士認為,現在各地在應設多少核酸點、如何調整布點等問題上,只能先做“有限調整”,此后在實踐中慢慢摸索,根據需求來評估保留多少核酸點更合適。而且這會是個動態調整的過程,“可能會收一收、放一放,如果不夠用再加幾個”。
本土新增連續幾天為零篇二二十條優化措施發布十天后,11月21日下午,國務院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連發四份文件,分別針對政策調整后如何實施核酸檢測、風險區劃定及管控、居家隔離和居家健康監測四個方面制定了詳細的指南。
這些指南基本融合、匯總了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條”的內容,并在如何開展常態化核酸、高風險區降級、居家隔離對象等關鍵問題上進一步明確,為地方實現精準防控提供了政策依據。
11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國家疾控局副局長沈洪兵提出了政策調整后的總體防疫目標:“該管住的重點風險要管住,該落實的防控措施要落到實處,該取消的要堅決取消”,把有限的防控資源用在最重要防控工作上,最大程度地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地降低對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影響。
據國家衛健委數據,11月21日0~24時,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本土確診病例2145例,本土無癥狀感染者25754例,本土感染者已連續七天破兩萬。目前,廣東、重慶、河南、甘肅、北京等地疫情形勢較為嚴峻,仍處在上升階段。
一位長期監測新冠疫情趨勢的數據專家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至12 月中旬,全國疫情將處于平臺期,今冬明春有可能出現“新冠與流感雙重疊加”,會對現有的醫療資源產生擠兌壓力。從目前的情況看,一個感染者平均每4天能傳染5~6 人,仍要警惕在一些高密集場所可能出現的“超級傳播者”。
本土新增連續幾天為零篇三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應該注意什么?
1.提前做好規劃,盡量直達目的地,避免中轉,減少在候車、候機大廳等相對密閉的空間滯留的時間,錯開人員集中的高峰時間出行。
2.出門戴好口罩,攜帶消毒濕巾、免洗手凝膠消毒劑等個人防護用品以備不時之需。
3.在車站、機場、碼頭等主動配合體溫檢測、查驗健康碼;乘坐公交、地鐵等,要有序排隊候車,人員較多時,最好改乘下一輛。
4.優先采用線上或掃碼等非接觸方式購票或付費。妥善保存各種票據信息,以備查詢。
5.候車和乘車期間,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離,避免面對面。盡量不在公交、地鐵、火車、飛機上進食和飲水。如果長時間出行,需要進餐,要做好手衛生,注意與相鄰的人員不要在同一時間段摘下口罩進食和飲水。
6.乘車期間,注意保持手衛生,少碰觸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扶手、扶桿、車門、廁所門及把手等,觸摸后,清潔雙手前,不要用手直接接觸口、眼、鼻,到目的地后及時做好手部清潔。乘車時可戴著手套,到達目的地后,應將手套摘下放在專用口袋里,以備下次使用,摘下手套后,應及時清洗雙手。
7.條件允許,可打開窗戶,保持車內空氣流通。盡量選擇空氣流通的位置就坐或站立。
使用共享單車應該注意什么?
使用共享單車前,應自帶干凈的抹布或酒精棉片,根據手、衣物、背包等可能接觸到的部位如車把、車座、車筐等進行擦拭后再使用。使用后,及時做好手部清潔衛生。騎車時如果戴手套,到達目的地后,應將手套摘下放在專用口袋里,以備下次使用,摘下手套后,及時清洗雙手。
乘坐出租車(網約車)應該注意什么?
1.乘坐出租車(網約車)最好單獨乘車、不要拼車,上車后排落座。
2.不論是乘客還是司機都要做好個人防護、查驗健康碼,全程佩戴口罩。
3.在外界氣溫、行駛速度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開窗通風。
4.上車后,少觸摸車上的公用物品,優先選擇非接觸掃碼方式付費。
5.下車后,及時清洗雙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劑進行手部清潔。
外出就醫,應做好哪些方面的防護?
1.遵守“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的分級就診原則,選擇附近正規醫院就醫。
2.提前網上或電話預約掛號,了解就診流程,熟悉醫院科室布局,減少在醫院停留的時間。
3.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及就醫期間全程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4.就醫過程中盡量避免直接觸摸門把手、掛號機、取款機等物體表面,觸摸后應及時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劑揉搓雙手。
5.候診和排隊時,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離;盡量選擇樓梯步行,若乘坐轎廂電梯,應分散乘梯,避免同梯人過多。
6.盡量選擇掃碼支付等非接觸方式付費。
7.注意個人衛生,保持手衛生,避免用不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或肘臂遮掩口鼻。
8.就醫返家后,立即正確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