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高中歷史如何學好篇一
我們常說,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梢娏己玫牧晳T多么重要。學習更是這樣,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歷史學習要養成四種好習慣:即不經預習不上課,不動筆墨不看書,不經思考不提問,不經溫習不作業。要養成預習、筆記、思考、溫習的習慣。
課前的預習必不可少,只有預習,才能對課文有個大致的了解,明確重點難點,以便上課有目的、高效地學習。預習時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標記,以便上課時重點突破,迎刃而解。預習時還要掃除文字閱讀障礙。預習就是自我學習的過程,體現出學習主體性原則。上課認真記筆記,看書時圈點劃批,便于系統掌握,能夠分清主次。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動筆墨還可以提高記憶力。古人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笨梢娗谟谒伎级嗝粗匾?。歷史學習更要深入思考,大膽質疑,不然“讀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話。我們常說“溫故而知新”,上完課要及時溫習鞏固。在溫習的基礎上,再去寫作業。很多同學等寫作業時,再把書拿來翻來翻去,這樣不僅學習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識也是支離破碎的。
當然,這四種習慣對其他任何學科的學習也都是實用的,只不過對歷史學習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學們堅持不懈,養之有素,習慣成自然,歷史學習就會輕松自如。歷史教師更要強化學生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學習三步曲:了解(準)——理解(深)——見解(新)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歷史學科的特點,我們總結了歷史學習三步曲。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點到線再到面,循序漸進,循環往復,便于進行高效、系統而有趣味地歷史學習。在教學中,我們運用“三步曲”,取得較好的效果。
“了解”是歷史學習第一步。即了解歷史事實、梳理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征等。歷史就是人類社會以往的運動過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時間、地域內進行的一些重大活動。因此,每一個歷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諸如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經過、結果等都要了然如胸?!傲私狻钡囊笠皇恰皽省?,歷史是一門科學,科學要求準確嚴謹。這就要求歷史學習要建構明確的時空觀。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鴉片戰爭”一節,我們就要了解戰爭的過程:戰爭的起止年代、作戰雙方、戰爭路線和階段、重要的反抗斗爭、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礎是記憶,因此,要提高記憶力,探究記憶方法。
“理解”是歷史學習第二步。歷史學習要求弄清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揭示歷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證聯系,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這就要求歷史學習時應精讀、細讀、有重點地閱讀;要善于綜合閱讀,諸如歷史地圖、歷史材料、圖片乃至注釋都應有目的地讀一讀;學習時,要討論,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閱資料,要整理筆記,生生合作,師生交流。如“鴉片戰爭”我們就要思考:這場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嗎?清政府為什么會戰敗?為什么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等等。
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第三步。我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歷史學習要從歷史的成敗得失中總結經驗教訓,從紛繁的歷史現象中獲得深刻的歷史啟迪,要善于在歷史的聯系比較中獲取歷史認識,運用正確的觀點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科學的評判?!耙娊狻钡囊笫恰靶隆保匆行乱?,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歷史,從歷史中獲取人生智慧,要學以致用。仍以“鴉片戰爭”為例,我們要從戰爭的成敗得失獲得見解、啟迪:落后就要挨打;政治腐敗必然導致軍事失敗;腐朽落后的封建主義不是新興資本主義的對手;林則徐是偉“了解——理解——見解”這三步是聯結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開來。對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歷史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歷史課的“預習”也應屬于“了解”這一步?!袄斫狻笔侵陵P重要的一步,是歷史學習的關鍵,體現高中歷史學習的特點。課堂歷史學習主要是“理解”這一步。而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目的所在,其要求較高,要培養創造思維,加強理論學習?!耙娊狻边@一步還應延伸到課外。如研究性學習中的歷史考察、歷史采訪、歷史辯論等都不會局限在課內?!皻v史學習三步曲”要求歷史學習要由粗讀到細讀,由宏觀把握到微觀掌握,由封閉式孤立學習到開放式合作學習,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到主體性探究式學習等。還要求把歷史學習和政治、語文、地理等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綜合化的特點。
大的民族英雄;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等。
“了解——理解——見解”這三步是聯結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開來。對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歷史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歷史課的“預習”也應屬于“了解”這一步?!袄斫狻笔侵陵P重要的一步,是歷史學習的關鍵,體現高中歷史學習的特點。課堂歷史學習主要是“理解”這一步。而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目的所在,其要求較高,要培養創造思維,加強理論學習?!耙娊狻边@一步還應延伸到課外。如研究性學習中的歷史考察、歷史采訪、歷史辯論等都不會局限在課內?!皻v史學習三步曲”要求歷史學習要由粗讀到細讀,由宏觀把握到微觀掌握,由封閉式孤立學習到開放式合作學習,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到主體性探究式學習等。還要求把歷史學習和政治、語文、地理等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綜合化的特點。
三、教材
從歷史教材的布置上看,它大概形式是這樣:先是目錄和大事年表,目錄是整本書的知識框架,這個不用解釋,大家都懂的,大事年表,就是記載大事的年表;第二點,就是每章都會有引言,開篇引言吧!第三點,就是主要內容;第四點,就是原始資料;第五點,就是插圖,表格之類的,輔助了解正文的,或者是相關內容的;第七點,就是,學術爭鳴;第八點,就是思考題和練習題!
教材上面的每一個內容,都有它的優勢,我們應該學會利用它們的優勢,如果這點,你利用好了,那你就是一個會讀書的人,就可以真正掌握高中歷史啦!要學好高中歷史,其實,真的不難!
高中歷史如何學好篇二
真正理解歷史學科知識特征,掌握歷史學科學習規律
宏觀上而言,歷史學科知識是把人類文明發展演進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編纂而成,從而體現人類社會發展的階段特征和發展趨勢。從微觀上講,就是要了解一個個歷史史實的前因、后果和大致過程。具有時空概念,了解歷史的縱向發展和橫向聯系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理解了這一點,就會對歷史學科的學習有較好的思想準備。
明確學習任務,做到有的放矢
高二歷史教材采用模塊教學,內容結構是中外歷史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混編而成。再加上囿于篇幅的限制,一些知識環節是跳躍性的,缺少必然的關聯,尤其是高二第二學期的兩本選修教材的學習。因此,做好課前預習,明確學習任務,帶著疑問和思考走進老師的課堂,將有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這個學習任務可以是一課的,也可以是單元的。單元導讀建議學生在本單元學習開始前一定要認真閱讀,它是對本單元內容的高度概述,并搭建了本單元的知識框架,而且闡述了本單元的課與課之間的知識聯系。比如必修ⅲ第三單元的單元導讀,導言首先概述了本單元的內容,展示了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及演進歷程,其次,導言概述了本單元的三個學習要點:希臘先哲對人的價值的闡述;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對人文主義的倡導和弘揚;啟蒙思想家的觀點;第三,導言還指出了思想解放與科學發展之間的關系。
掌握好基本史實,建立起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
掌握基本的歷史史實,建立起史實之間的聯系的過程通常首先是在課堂上,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因此,確保45分鐘課堂質量是學好歷史學科的中心環節和關鍵環節。保證課堂質量要做到:一聽,認真聽講,和老師進行有效的思維互動;二記,記錄每課的知識框架,對重點知識進行標注;三內化,老師當堂講述的知識最好能夠在上課時間內進行消化和吸收,不要給自己留下債務。否則,積累的問題越多,時間越長,學生就會成為“負翁”。四憶;是指對重要史實進行強化記憶。歷史學科的學習是建立在基本史實的基礎之上,識記重要史實是必要的,否則,一切都是“無米之炊”。其次,課后的復習和整理,建立起歷史知識之間的聯系。從一節課到一個單元,再到整本書。比如必修ⅲ第一單元的知識,核心知識是講述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儒學)的發展演變過程。分為四個階段: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形成 )漢代(出現新儒學,確立主流地位)宋明時期(儒學發展為理學)明末清初(儒學的批判發展)。建立起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更有助于對知識的理解和識記。歷史學科的學習切忌把歷史知識孤立開來,形成碎片化的記憶。
歷史知識的運用和遷移,能夠解決不同情境下的問題
記住基本史實是基礎,會靈活運用知識才是王道。在新形勢下的各種考試,題目相對更為靈活,基本上很少考查某種歷史現象“是什么”的問題,而是考查“為什么”或者“你怎么看待”這種歷史現象的問題。比如說高二年級即將面臨的北京市全市會考,主觀題部分就非常注重對學生運用和遷移知識的考查。
高中歷史如何學好篇三
1、整理背景
對于歷史來說,高考文綜肯定不會直接考察課本上的知識點,必然從歷史事件的發生背景和思考分析著手,來考察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
想要提高歷史成績,就要先讀懂看透歷史書,按照歷史的時間脈絡,將每個時代的背景梳理清楚;除了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以外,還應該整理出在課本上出現過的重大歷史事件。
比如看到15至18世紀,我們應該馬上在腦海中浮現出:人文主義、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殖民掠奪、物種交流、文化交流、自然科學、啟蒙思想、民主政治和工業革命等等,當然還應該包括每個事件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對于歷史學習而言,對歷史事件的背景認識,決定著我們思考問題的廣度;而把歷史試題和相關背景結合在一起的程度則決定著我們分析問題的深度。因此,不管我們是高一還是高三,我們都應該立即著手,把每個歷史時代的背景整理出來。
然后怎么復習呢?在做題的時候,看到任意一個時代或事件,都應該問問自己,這個時代活時間的背景是什么,前后幾十年都發生過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2、定位方向
政治、地理和歷史,都需要在答題時定位方向。
政治需要首先定位是哪本書,然后確定主體思想和相關理論;地理需要快速定位地點,然后把相關的自然、人文和地理要素全都列出來。
歷史需要快速定位時代,先確定背景,再結合背景去思考題設條件,確定答題思路。題目中可能說的是某時代的人、事物或是事件,不管看到什么,我們都必須像條件反射一樣,想到這個時代的歷史背景,才能在答題時找到頭緒和方向。
3、審清題意
為什么要特意強調把題設材料看懂,審清題意呢?
因為對于歷史題目來說,首先要摳字眼,把題設條件看明白,才能確定答題方向。
a、題設材料上的每句話和每個字詞,都有可能隱藏著命題老師的深意。
b、題設材料中會明示或暗示很多限制條件,你如果看不懂、找不到,在答題時沒有涉及,那就不得分。
c、題設材料會給出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如果我們在答題時沒有把挖掘出的信息全部用到、用完,肯定得不了高分。
歷史最難的是概括題,而且有固定招數和套路。
這個需要在平時做題時總結和思考,比如表示特點的詞語有隨意性、延續性、獨立性、漸進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正面意義可以用穩定性、優越性、擴張性、進步性或是開放性來描述;而政治經濟背景可以用法制化、民主化、現代化、科學化、工業化、集團化或區域化來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