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瓦爾登湖》讀后感800字篇一
偶然之中,翻開了一本書,瞬間被作者恬淡寧靜的生活所吸引,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衛·梭羅在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
梭羅1817年出生,在他十六歲時進入哈佛大學就讀,其思想深受愛默生的影響,成為了當代著名的自然主義者與哲學家,提倡回歸本心,親近自然。1845年,28歲的梭羅為了逃離城市的喧鬧,躲避金錢的束縛,只身來到距小鎮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獨自生活,在自然中找回最初的自己。
漸漸的,我的靈魂沉浸在了這一本寂寞的書中,心情也變得寂寞和寧靜。正如惠特曼所說:“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見了一顆活著的橡樹在生長,它孤獨地站立著,有些青苔從樹枝上垂下來,那里沒有一個同類,他獨自生長著,發出許多蒼綠黑黝黝的快樂的葉子。”我多希望自己就是一片葉子,與他們相伴為趣,簡單快樂地生長。
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里,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多希望在鋼筋水泥的森林里找到一汪清澈的湖泊;在汽車的鳴笛與人們的叫喊中傳來歌聲婉轉,溪水淙淙;在渾濁的空氣里尋找到一寸心靈的靜地。
好在,暑假來了,我們可以停下腳步,走進自然,感受那清風拂過臉頰,陽光跳上肩膀,與蝴蝶一起快樂飛舞的樂趣;暑假來了,我們可以停下腳步,躺在草地上,聽聽那風,看看那云,數數夜空里那些頑皮地眨著眼睛的星星。在靜靜的月光里,深深地呼吸,呼出那城市的煩躁與喧鬧,吸入一份內心的寧靜與恬淡。
合上這本與世隔絕的《瓦爾登湖》時,窗外小蟲呢喃,月光如水。
《瓦爾登湖》讀后感800字篇二
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隔閡了文明與原始的距離,橫亙了喧囂與平靜的對話;亨利.梭羅以沉思者的身份,獨自隱居在他雙手搭建的木屋里,在康橋德城的瓦爾登湖上,過著與世隔絕的清貧生活。建房、開阡陌、種豆,“一蓑煙雨任平生”。
他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瓦爾登湖很美,梭羅樂此不疲重復著單一的事情,釣魚、烘焙蛋糕、接受訪客。一天虔誠勞動休憩、閱讀。瓦爾登湖很美,晨昏下變幻的樹林,四季迥異的湖面,沼澤上低飛的鷹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經過的伊甸園,即使經歷凜冽、炎熱,仍不變春天漫溯的蹁躚。“若至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在纖塵不染的美中,我們開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鉛色冰冷的物質世界。
“文明人走過的足跡,只留下一片荒涼。”原始與文明,隔了時間,隔了人本質的遷途。在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人們敬畏它,愛護它;但在這個日日笙歌的年代,人類挑釁它、剝削它!這是一張在私欲中暴露的人類猙獰的面孔!“你侮辱著大地,居然還敢議論天堂。”梭羅憤懣地說,但盡管如此。瓦爾登湖仍在生長著,如同大自然寬恕了我們無節制的打擊,以強者的姿態,漠視了我們可笑的癲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種本返璞歸真后的自由。李太白懂這個道理,仕途失意流連祖國山河,一壺酒飲盡蜀道廬山白帝城;陶潛懂這個道理,傲骨不為三斗米折腰,隱居“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桃花源;周莊懂這個道理,論魚夢蝶逍遙游,不爭世俗與天共生與物為一。
孟子曰:“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家中的長者說“靠山吃山,吃山養山。”自然的饋贈,是古人珍惜的,乃我們踐踏的,我們視如草芥的,將來人們視如珍寶。
大自然是貧匱而風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過顛沛流離的歲月,被戰火、硝煙泯滅了模樣,卻依舊笑傲人間。而我們,要做仁者,仁慈寬厚對待環境,才能永存。
《瓦爾登湖》讀后感800字篇三
生命之道,大道至簡,大智無聲,方自成博大,自現精華。
人,匆忙而過,有誰讀得懂自然空然無求的境界?也許,梭羅讀懂了,讀懂了那遠離喧嘩的恬靜。距系探求緊實實在在既生活。
佛云: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胸懷空空,卻留有萬花出香。那里有藍天的曠遠,白云的飄逸,溪流的秀美,綠葉的悠然。選擇壯闊?選擇顯貴?選擇平靜?或是選擇隱退?
人應該學會擯棄復雜,學會簡單。在最平凡無實的生活方式中尋求新奇,讓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漸成長。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去尋找一個屬于自己的湖泊,一個能洗凈自己心靈的湖泊,一個能讓你變得平靜、自在、坦然、簡單的湖泊。可是茫茫人海中,到底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像梭羅一樣回歸本真。擯棄所有的世俗眼光,只求做最真的自己。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后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反觀現在我們富足的生活,雖然不能像梭羅那樣幽居山林,雖然當年的瓦爾登湖已時過境遷,雖然如今自然在一點一點被人類吞噬,但他們都不妨礙我們每個人在自己心里保留一片純凈、安逸的瓦爾登湖。正如梭羅所言,我們即將在自己的內心暢游!
《瓦爾登湖》依本書以春天開始,經歷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結束。正表現左一個生命既輪回。
希望通過依本書,讀出清淡、讀出真諦。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里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仆仆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