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400字篇一
書篇翻開,前面一大半是在描寫作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里悲慘生活——毒氣室、鞭打、挨餓甚至需要咬破手指涂在臉上以證明自己足夠健康來躲避死亡,這畫面讓我一下聯想到《辛特勒的名單》。這么大篇幅的描寫集中營的悲慘,為什么還要活著呢?
書的下半部分告訴我,你活著的意義。
精神健康有賴于一定程度的緊張——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務之間的緊張,或是當下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人實際需要的不是沒有緊張的狀態,而是為追求某個自由選擇的有價值的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和奮斗。他需要的不是不問代價的消除緊張,而是某個有待他去完成的潛在意義的召喚。人所需要的不是“內穩態”,而是所謂的“精神動力”,也就是存在的動力處于一個緊張的極化區(其中一級代表有待完成的意義,另一極代表意義所期待的主體)。
人類還遭受一種喪失,那就是原本作為其行為根基的傳統迅速的消減,喪失了告訴她必須做什么的本能,喪失了告訴他應該做什么的傳統。有時人甚至連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這樣,他要么去做別人所做的事情(隨大流),要么做別人希望他做的事情(集權主義)。
很明顯,我之前寫的一些文字,大多也跟文中一樣,批判年輕人(當然尤其包括我自己),整天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渾渾噩噩的一天天這么過著,但終究沒能探究到這類現象的原因。叔本華說:“人注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極之間”。誠然,每次列完計劃的時候,總會有些隱隱的焦慮,感覺很難完成。執行中的時候偶爾有那么幾天遇到了突發事件,導致計劃延緩后,惰性的思想就會出現,計劃便成了一沓廢紙。接著,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弄弄這個,摸摸那個,不知道該干什么,躁動不安。又或是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摸著空空如也的腦袋,問自己“為什么要活著呢?”
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事業或獻身于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按照意義療法,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過面對某個人
3)再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的某種態度。
找到一件事,是你心底想做的,然后卯足了勁兒的去完成,忘記時間,忘記自己?;蛟S,你會說,我也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沒關系,我也曾處于這樣的狀態,分享給你一句話:先努力看看,看看以后會變成什么樣!
走著走著,你就知道自己要什么了。不走,怎么知道!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400字篇二
這本書是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的一本著作,它是從心理學角度,對人在極端環境下的心理發展做出的觀察。弗蘭克把自己和同事被關機集中營的獄友當成樣本進行一個心理學視角的觀察。作者在這種極端的生命體驗中,開創了意義療法,對心理學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幫助人們找到了絕處逢生的意義,戰勝極端痛苦。
進入集中營的人,先后會經歷個階段的心理發展過程。第一階段,恐懼和震驚,他們還抱有一絲希望,希望有一天能出去,至少相信結果不會這么糟糕。第二階段:冷漠、無動于衷的階段,即情緒死亡的境界。這個階段的犯人目睹慘狀已無動于衷,絲毫激不起惡心、恐怖或憐憫的情緒,他們冷漠寡情,感覺鈍化、自覺什么都不在乎。這個階段的冷漠,其實是因為自我防衛所必需。第三階段:恢復。他們從極度緊張的狀態中松弛下,已經相信自己已經自由。這種感覺在心理學上叫"人格解體"
作者通過分析集中營的犯人,發現一種在心理學上非常偉大意義的"意義療法",即幫助精神崩潰的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適度的緊張感對于人的精神健康是必要的,因為當下狀態跟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能夠喚起人們潛在的斗志,召喚著人們去完成還沒有完成的任務。人對意義的這種追求,就會讓人產生一股精神動力,即便是在集中營這種極端環境下,犯人最終成為什么樣的人,仍然主要取決于他自己的內心。想要恢復犯人內在的力量,就必須讓他們看到未的某個目標,這一點對于任何遭遇厄運的人都適用。
在書中,作者提出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方式。
第一:從事某項事業取得成功。直接追求成功并不會給你帶幸福,因為追求成功的觀念容易引發一個后果,就是人們會以自己的不成功或者不幸感到羞恥,反而會加重人們本身的不幸福。
第二: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不是要我們控制生命中發生的事,而是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的情緒和行動。在面對人生必經的苦難時,它提醒我們,人性只有借此機會才能得到考驗和升華。
第三:去愛某個人,幫助愛人實現他的潛能。愛是人類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所以它自然也是人們找到生命意義的一個方式,只有在深愛著一個人的時候,你才能完全了解這個人,了解他的本質,了解他的潛能??梢哉f,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所以,通過愛,你能夠幫助對方認識到他的潛質,從而實現他的全部潛能。
不得不說,人們一直擁有自我選擇的自由,是選擇拋棄生命還是把苦難當你磨刀石,把忍受痛苦轉化成對內在力量的考驗。不同的選擇使人生具有了不同的意義。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將困苦的環境看成自己道德完善的機會并進行自我超越,達到人生意義的新高度。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400字篇三
這本書被評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作者弗蘭克爾是奧地利的猶太人,在二戰時候,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父母妻子及哥哥都死在了集中營,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下來。經過了這九死一生,他從一個心理學家的角度,把這段經歷結合心理學開創了意義療法。并且應用意義療法,在余生中活出了生命的精彩。67歲時考了飛機的駕照,80歲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在集中營時他一直在思考的就是人到底為什么活著?后來想到以后出去之后可以寫一本≤集中營心理學》,最后他找到了“追求意義”的這個答案。
這本書分成三部分,第1部分就講了在集中營的經歷,第2部分講了意義療法的內涵,第3部分講了找到意義的三種路徑。這三種找到人生意義的方法是,第1種可以通過工作或者從事某種事業找到生命的意義,第2種是追求真善美或者追求愛,去找到生命的意義,第3種就是忍受無法逃避的苦難時候,選擇的積極態度而找到生命的意義。
生命到底有什么意義?我相信這是每一個人都一直有思考過的問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你可以懷著一顆利他的慈悲心投入到你所喜愛的工作中去,并且在挫折困難面前選擇積極的態度,創造出生命的意義。
圖片這本書談到要找到生命意義最好的方法,就是第3種就是在苦難中去積極面對,尋求出生命的意義。
其實既然要談生命的意義,我們就要從生命本身去做一個思考。生命的本能追求的是永生或繁衍后代。為什么會有癌細胞就是正常的細胞,不能正常繁衍的時候它就去追求永生——細胞的癌變。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生命的意義?中國傳統文化有說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就是從繁衍的角度來看,到生命的意義就是傳宗接代。
另一個角度看如何實現永生呢?那就是我們所謂追求的成功吧,在《左傳》當中談到的中國式成功的定義——立德,立功,立言。其實就是所有在世的人再也想起想不起你的時候,你就真正的死去了。只要還有人想起你,你就是永生的。如何才能實現這種永生呢?那就是活著的時候培養出高尚的品德,創造出偉大的成就,留下警示的名言。為后人能獲得更好的生活,創造出離開人世之后的永價值。
以上就是我讀這本書的一些感受,也希望我的分享能帶給你一些思考和啟發,謝謝各位寶貴的時間。祝各位虎年大吉,虎虎生威,虎躍龍騰。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400字篇四
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作者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維多克·弗蘭克爾,以他在集中營的親身經歷,講述了苦難與死亡對于生命的意義,提出了心理學上的“著眼于未來”的意義療法。
“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不要只想著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于某一偉大事業時育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
面對困境,你可以抱怨可以消極,決定權在你手中,決定的不同,也決定了你最終的結果與中不同,就像作者最后不但活著逃出了魔掌,變不利為有利?!坝幸粯訓|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取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白杂墒侨说纳麡O的一面,而其積極的一面就是責任。實際上。如果人不能負責任地生活,那自由會墮落為放任?!熬窠】涤匈囉谝欢ǔ潭鹊木o張——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務之間的緊張,或者是當下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人實際需要的不是沒有緊張的狀態,而是為追求某個自由選擇的、有價值的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和奮斗。它需要的不是不問代價地消除緊張,二是某個有待他去完成的潛在意義的召喚。
尼采說“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突然失去勇氣,會導致死亡”。環境對人有影響,但最終都是自主決策的結果。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一是創造或從事某種工作;二是經歷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就是不僅能從工作中也能從愛中找到意義;最重要的是:即使出于絕境的無助受害人,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變自己,把個人悲劇轉化為勝利。痛苦如果是能夠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義的事,因為遭受不必要地痛苦與其說是英雄行為,不如說是自虐。這就是說,要發現生命的意義,痛苦不是不可或缺的。
“把人定義為可以習慣任何事物的種群”,比如,失業不等于沒用,沒用不等于生活沒有意義。冷漠、遲鈍、對任何事物都不關心,囚徒的狀況,失去了感受快樂的能力,只能慢慢培養?!薄按嬖谥撝饕憩F的是厭倦,這比焦慮帶來的問題要來的多,適度的焦慮可以讓人更加努力的去改變這種焦慮感,而厭倦就不同了,表現出來的是消極的情緒?!?/p>
珍惜并享受生活提供給你的各種際遇吧,let it go free.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400字篇五
《活出生命的意義》(以下簡稱意義)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他是作家,是心理大師,是醫學博士,他是二戰期間納粹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幸存者,本書以他在集中營的親身經歷為體驗寫成,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集中營的日子,第二部分是理論部分。由于時間關系,本次只把第一部分作為重點。
全書以在集中營的經歷,從精神病科醫生的視角,闡述了人在惡劣的生存條件下如何活下來,如何忍受非人的痛苦,進而探索生存的有意義在哪里。作者在死亡率高達99%的納粹集中營能夠活下來,除了幸運之神的安排,很大一個原因在于作者內在強大的心理力量。作者也是普通人,在惡劣的環境里,也會恐懼,疼痛,但他終究通過個人的意志力,改變自己,也通過自己的專業影響其它犯人。
愛與幽默感以及內在的自由是作者戰勝苦難的法寶,即使身體不能自由,但心卻是自由的,如他所言“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的自由”,“人的內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外在命運的”。
書中還寫到“要想恢復犯人內在的力量,必須首先讓他看到未來的某個目標”,這句話對于當時時刻瀕臨死亡的集中英尤為重要,食物短缺,天氣寒冷,流行病都嚴重減弱的犯人的抵抗力,當看不到勝利前的曙光時,許多犯人就沒有熬過黎明前的黑暗。
現實生活中越多人因為失去了生命的目標,而喪失了生命的活力,每天活的如行尸走肉,甚至因生活空虛而自殺,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因失戀而失去生活的動力,自殺被搶救過來,仍心灰意冷,意志消沉,閨蜜并未對她講人生的大道理,只是和她一起回憶了兩人一起出去逛街買衣服,一起沿街找好吃的小吃店的細節,通過這些細節的回憶,女孩終于從失意中恢復過來,直至重新活過來。我想打動她的,不是人生的大道理,而是生活中那些細節的美好,無論是穿著還是美食,都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如尼采而言“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這個世界給予我們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對生活有什么樣的期望,即取決于我們對生活報以什么態度才是重要的,內在的態度,決定了我們生活的態度,是消極應對,被命運推著走,還是積極行動,從生活中不斷找尋生命的意義,從而克服不斷遇到的困難和磨難,把這一切當做生活的饋贈,不斷的超越自己,不斷的成長,再次引用尼采的一句話“那沒能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大”,能夠從本書中讀到這層意義,對我來說,也是獲得生命意義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