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茶館讀后感100字 茶館讀后感300字左右篇一
在漫漫冬夜,捧一杯熱茶,細細品著,感受老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語言,也是人間一大快事。
茶館,在我眼里,便是當時社會的人情百態。劇作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云變化。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蕓蕓眾生。
其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應該就是康順子被迫嫁給龐太監的劇情了。許是年齡相仿的緣故,我對康順子這個人物有著極大的共鳴。康六因貧困被迫賣女,而十五歲的康順子卻沒有任何選擇的余地只能嫁給七十幾歲的龐太監。說是做妻子,但其實就是當牛做馬,說打就打,說罵就罵的奴隸,我仿佛也能從這字里行間中感受到康順子的無奈與絕望,流氓地痞橫行霸道,農民生活痛苦不堪,更加理解到了當時社會的扭曲甚至可以說是毫無人性可言,也不禁慶幸與感嘆珍惜當下我們美好生活的可貴。
現在我們的生活是和平美好的,沒有硝煙,但這都是前輩們用鮮血換來的,我們應該感到感恩,而不是理所應當,自我墮落。
未來的生活或許會更美好,但這依賴于我們這一代的努力與奮斗。少年強,則國強。只有我們這一輩積極向上,才能迎來更美好的未來,不辜負先人的期望與鮮血。
再品《茶館》,再看那些年代的不易與困難艱辛,卻已是不一樣的心境。
重讀傳統文化,共建美好時代。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被洗禮,最終誕生了華夏女兒的獨是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我們應該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來建設一個屬于我們的新時代。
讓我們銘記先人的付出與血淚,砥礪前行,創建更美好的未來!
茶館讀后感100字 茶館讀后感300字左右篇二
飛機落地蓉城,剛好讀完。
先說書:引子和尾聲兩章極其精彩。開卷讓人回想起《尼加拉》開頭那個為榮譽而死的國王。只有人類學才能不斷地為我帶來這樣的高光時刻。
這本書最好的寫法其實是沿著引子寫下去寫成一本小說,然后接上結尾50年一夢回首。
中間11章有10章論述和1章結論,總體來說寫得不怎么樣,10章論述的安排鋪陳沒有新意,只是簡單的史料羅列和分類,第11章強行升華做理論比較,可謂生搬硬套莫名其妙。據此,總的來說如果說王笛的想法是做一個哈貝馬斯社會理論的經驗研究,那無疑完成度是很差的。
王笛其實拿著一批相當有價值的.材料,令我覺得尤其有理論空間的包括文化精英的刪詩活動(那個叫《殺子報》的話劇太有意思了,我昨晚做夢甚至都夢到了)、袍哥幫會與地方自治、軍閥期間四川的武裝化、團練問題等等,深究下去都很精彩,但文中就平平帶過了。
但以此指責王笛這本作品是失敗的是無理的,因為為理論提供某種質料恰恰不是民族志的意義所在。民族志的活力和意義正在于那些理論系統無法統攝的細節。在這個意義上,民族志材料越是無法歸置于什么理論之下,這些材料才越有價值。
我看來,《茶館》真正的結論是那個尾聲,作者最后親自在1950年的蓉城降臨,作為一個不可說的已知未來的見證者,他用這本書表達了對成都人最普通的共同生活的熱愛和懷念,這種十分個人性的情感恰恰構成了《茶館》的精彩及其意義,在這種情感面前,哈貝馬斯什么的真是毫不重要。
大概一個90年代的普通青年對這樣的茶館真是毫不陌生,對我自己來說,高中逃學去的網吧,大學隔壁寢的空座位,有燈之前的夜晚紫操,這些共同生活的場景才是日復一日的模糊歲月中最鮮亮的標點。
茶館讀后感100字 茶館讀后感300字左右篇三
這部劇運用對京城中裕泰大茶館里人們的談話,體現了國家的興盛衰敗。從戊戌變法的失敗到解放戰爭的前夕,時代的變遷讓茶館里發生的一件件小事變成了一部歷史劇,而這部歷史劇的主角當然就是茶館掌柜王利發了。
王利發是個精明而正直的人,年僅二十歲就出來替早逝的父親打理生意,他生在一個混亂的、戰火連綿的年代,最后因為不能忍受自己經營了幾十年的茶館被人強行霸占而上吊自殺。是啊,用戲中的話說,那是一個人們“一堆一堆給洋人送鈔票”的日子,不少的人都當起了漢奸,特別是戲中的兩代小人——劉麻子和小劉麻子。
先說劉麻子吧,他見利忘義,干著給人說媒拉線這種不正當的生意,不論雙方愿意與否,只要有錢賺他就干,有時甚至還賣人兒女。在第一幕中,他竟然把一位生活貧苦的農民——康六的女兒康順子以十兩銀子的價錢賣給了給了一個太監。
而劉麻子的兒子小劉麻子呢?他非但沒有“改邪歸正”,反而還“發揚光大”,要創辦一個專給美國人提供女招待的“花花聯合公司”,甚至想方設法霸占了王掌柜的裕泰茶館,把它改成了一個“取得大量情報,捉拿共產黨”的地方。
現如今,像這樣見利忘義的人還在少數嗎?有些奸商,為了謀求暴利,用偷工減料制成的東西來蒙騙消費者,甚至不惜搭上消費者的性命!
不過現在,隨著人們的意識不斷增強,理解那些為祖國作貢獻的好心人越來越多,這是讓人們欣慰的一點。不管怎樣,《茶館》這篇局本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從中讀出了一位語言大師的愛國愛民,善解人意。
茶館讀后感100字 茶館讀后感300字左右篇四
舊社會的黑暗往往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可怕許多,和現在比起來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而《茶館》這本書很好的向我們詮釋了這中間的天壤地別。
這本書的作者是老舍,他把人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描繪的淋漓盡致,把當時舊
社會的黑暗一一揭露出來,似乎看到的那些,就是自己曾經親身經歷過的這本書最重要的場景就是在當地有名的裕泰茶館,他經歷了好幾代掌柜,早已將社會的黑暗、不公平和是非給看透了,每天來這里的都是有權有勢的旗人,偶爾來幾個到這里做生意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片段是:有一天,茶館的生意正興隆,王掌柜正忙著招呼兩位很有地位的旗人,突然,來了一對母女,她們穿的衣衫襤褸,可見她們過的苦不堪言,掌柜本來想好好招待他們,但是因為今天生意正忙,達官貴人又多,不得不讓小二將他們請出去,但那婦人就像受了驚似的,死活不肯出去。突然,她大聲喊道:“誰能讓我女兒吃的好,穿的暖,我就把她賣給誰!”天吶,可憐的母親為了能讓女兒過的好,不惜忍痛送走她,想必這個母親是有多愛和多舍不得她的孩子啊。
和他們對比一下,我們豈不是生活的太幸福了,他們在忍饑挨餓的時候,我們在嫌棄飯不好吃,他們受冷受凍時,我們還在埋怨衣服不漂亮。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他們的生活,給了我們一記響亮的耳光,想想他們的日子,再看看我們的日子,他們有的,我們也有,他們沒有的,我們還有。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去埋怨社會,埋怨生活呢?
幸而,最后有一位好心人讓那對母女吃上了飯。舊社會的黑暗,讓我們明白了我們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務必要珍惜現在的生活!